如果王猛不英年早逝,苻坚能统一中国吗?

竞猜达人


即使王猛不去世,前秦统一中国也是悬之又悬的。王猛告诫过苻坚,东晋天数未尽,不是随意就能征伐的。王猛想要啃下东晋这块骨头,也要花很大的气力。

五胡十六国时期,晋室衰微,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没有之一。匈奴,羯,鲜卑,氐,羌五族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政权,时局动荡,华夏大地生灵涂炭。而王猛一生就经历了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四朝,可见当时朝代更替如同家常便饭一般。



王猛初露头角是在桓温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东晋王朝经历了王敦之乱和苏峻叛乱之后获得了短暂的安定局面,而此时的中国北方却混乱无比。 后赵暴君石虎死后,石虎原本许诺养子(另一说为养孙)冉闵继位,可石虎之子石祗欲和冉闵分庭抗礼,后赵内部大乱。冉闵虽然建立了冉魏,但第二年便被赵国北部的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所灭。氐族首领苻健也乘机占领关中,建立了前秦,中国北方形成了西秦东燕的局面。

永和十年(王羲之写下兰亭序的第二年)东晋王朝欲趁北方混乱收复故国,还于旧都,便派大将桓温北伐。桓温自荆州出发攻打前秦,击败苻健大军于蓝天,并驻军灞上。王猛听闻王师己至,便去拜见桓温。王猛虽出身草芥,但他好读兵书,在乱世中练就了一番伐谋之术,见到桓温后,王猛淡定自如,扪虱而谈,谈及天下大事如数家珍。桓温问到:吾奉天子之命,将锐兵十万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王猛对答道:公不远数千里,深入敌境。今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知公心,所以不至。桓温认为王猛有诸葛孔明的遗风,便想把王猛收入麾下,可王猛却看出桓温有不臣之心,他收复关中,只为搏得虚名,并不是为国家大业,桓温一定会留敌以自重,便拒绝了桓温。不出王猛所料,桓温不久便退兵南下了。桓温退走后的第二年,苻健去世,他的独眼儿子苻生继位,由于生理缺限导致他心理扭曲,前秦上下哀鸿遍野,而此时东海王苻坚却网罗天下贤才以图大计,苻坚以前就听说过王猛在桓温营中扪虱谈天下,便请王猛出山,王猛由此开始发迹。一向贤明的苻坚不忍看大秦江山落入昏君之手,便依计趁苻生酒醉之时发动政变,弑杀了他,取而代之。


苻坚登基后,任王猛为始平令,来拱卫京师西北大门,由于政绩斐然,他一年连升五级,成为前秦宰相。王猛上台后发觉朝廷面临着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权贵不守法,二是异族不服。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氐族权贵横行长安,王猛雷厉风行,采用强硬手段把他们统统剪除,使得前秦内部上下如同铁桶般坚固。安内之后王猛开始攘外,王猛先后攻破了拓跋鲜卑建立的代国(北魏的前身),汉人张氏建立的前凉,氐族杨氏仇池,羌族姚氏部落,使得前秦国力大增,有了和慕容鲜卑逐鹿中原的实力。反观前秦东边的前燕,由于肱股之臣慕容恪的病逝,加之慕容垂受排挤后投奔了苻坚,导致前燕在慕容暐的统治下山河日下,王猛便趁机攻下了天下第一强国——前燕,由是中国北方全部纳入前秦版图。


王猛消灭前燕后,前秦已经占据了天下十分之七,唯独剩下东晋与它划江而治。前秦国内形势一片大好,谁料此时王猛却积劳成疾结,一病不起,临死前王猛告诫苻坚: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殁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大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而苻坚一向自信,并没有像冉闵一样,排斥异族(冉闵为汉人,曾下杀胡令),各族均杂居于长安,甚至连前燕皇帝慕容暐都在长安乐不思蜀,各慕容贵族也在前秦继续为官,王猛对苻坚的忠言,他一字一句都没听进去。


公元383年,苻坚在太极殿召见群臣,商图灭晋之事。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写道:"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淝水之战一文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之中,想必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详,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皆出于此,战争细节我们不再赘述。经此之役,前秦元气大伤,先前臣服的鲜卑、羌等部族纷纷反叛,慕容垂趁机建立后燕,慕容泓建立西燕,姚苌建立后秦,北方又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邺城与长安东西对峙, 苻坚也被姚苌 所杀。不知苻坚被杀前有没有后悔没听王猛的谆谆教导。


以前秦的实际情况,在苻坚时期是难以统一天下的。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氐族起于弹丸之地,刚刚占有北部中国根基尚不稳,需要长时间消化融合,如若穷兵黩武必定独木难支。而东晋虽然内斗不止,但哀兵必胜,东晋士族已无处安身,当年尚能衣冠南渡,如今背水一战必定上下一心,抵抗前秦。而苻坚的队伍虽数倍于东晋,但军队素质良莠不齐,民族成分不一,无法齐心协力攻晋。即使是王猛在世,他定会审时度势,不会发动伐晋战争的。

欢迎大家关注并阅读小编其他文章,临表涕零,感激不尽!


王里尔说


我觉得会,苻坚算的上开明之主,但是算不上英主。你看南朝宋的刘裕,他的首席智囊刘穆之死了以后,他北伐已经把后秦灭掉了,攻占了长安了,他权衡利弊还是赶回了建康,虽然没有统一中国,但是毕竟成就了大事,且大政方针都是按着他和刘穆之策划的办。相反,王猛活着的时候,苻坚对他言听计从,王猛一死,他就全忘到脑后去了,王猛叫他逐步清除鲜卑慕容氏和羌族姚氏,不要南伐东晋,可惜苻坚一样也没听,最后连自己的命也送在这两件事上。可见苻坚是一个不自觉的人,如果王猛没死自然可以劝谏他,而且王猛死前已经帮助苻坚统一了北方,灭了前燕,虽然慕容氏没死绝,可是那样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可能造反,后来淝水大战里反水的那位东晋北大门的襄阳太守朱序,此时也兵败投降了。所以就和火烧连营如果诸葛亮在后果不一样一样,淝水之战如果是王猛挂帅后果也不会不一样,起码不会出现那么多低级错误。最后必然是前秦靠着人数的优势打垮东晋。


用户75881359749


难。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有王猛辅佐,苻坚虽然统一不了中国,但前秦肯定不会分崩离析,那么,拓跋氏的魏包括北魏、东魏、西魏也许就不会存在了。

事实上,你可以把后来拓跋氏的北魏当做苻坚的前秦的延续,对于理解这个问题会容易得多。

王猛是一代贤相,也是苻坚最信赖的人,逝世于建元十一年(375年),在死前王猛对苻坚说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其实意思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常公的国策。常公虽因为攘外必先安内沦为笑柄,但这话确确实实是对的,无比正确。而且后来前秦局势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苻坚败于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前秦百万雄师,一夕瓦解,只留下草木皆兵的笑话,投鞭断流的大牛皮。后人常常感慨,苻坚可能是统一北方以后居功自傲,而且王猛已死,无人约束,导致苻坚一意孤行,酿成身死国灭的惨祸。这些当然都是理由,并且当时的前秦号称“兵强国富,垂及升平”,可谓是兵强马壮,但有一个问题却始终困扰着苻坚,那就是如何完成内部整合。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各路诸侯还有各夷族纷纷进入中原,中原可以说是真正的华夷杂处,情势非常之复杂。本身苻坚的前秦就脱胎于石勒的后赵,氐、羌、羯、匈奴、柔然等都虎视眈眈,希望能够分一杯羹。这其中,尤其是正在崛起的鲜卑更是心腹之患。

而且苻坚为人厚道,对待降人,基本上都是以安抚为主,也接纳许多各族强豪。比如匈奴的刘卫辰,羌族酋豪姚苌,还有鲜卑慕容氏最牛的人物之一,慕容垂。

其实前秦并不是没有看到这其中蕴含的风险。比如苻坚的幼弟苻融就曾经劝苻坚要强硬对待,其实就是杀,但是苻坚不忍,当然也是怕激起变乱。

而后来苻坚之所以南下伐东晋,目的一是成就统一大业,另外一重目的则是借此完成内部整合,其中当然有借刀杀人之意。不过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慕容垂姚苌等人也是人精,乱世中的英豪,他们的应对是积极主张攻晋,当然,其目的则不是那么单纯,借此脱离苻坚的掌控是其主要目的。

所以当时前秦朝廷的局面是很有意思的。本应借攻晋获取军功加官进爵的前秦宗室、重臣大都秉承王猛遗训,主张休养生息,暂缓攻晋;反而是应该大力提防的降臣慕容垂、姚苌等各族豪酋则是苻坚攻晋的积极支持者。

当然,淝水之战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苻坚的大军分崩离析以后,姚苌、慕容垂的实力并未受损,很快就开始了分裂和自立反攻倒算的过程。随后姚苌姚兴父子夺了前秦的关中,姚苌甚至在佛寺中缢死苻坚,建立后秦。而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后立刻自立,建立了后燕,也算是纵横一时。

而本已向前秦称臣的鲜卑代国也乘势而起,再度复国。

而王猛在的话,他是绝对不会允许这些事情发生的。首先,防范这些各族豪酋最力的就是王猛,在王猛的治理下,姚苌、慕容垂等人都是俯首帖耳的;其次,苻坚攻晋,群臣反对都无效,但是苻坚就听王猛的,王猛有这个影响力。也就是王猛在的话,淝水之战就不会发生。那么前秦就绝对不会崩溃,拓跋氏的北魏也许就不存在了。

但要统一全国,却并不可能。原因又是如何呢?

除了各族豪酋以外,北方当时还有几重矛盾需要解决,即民族矛盾、士族与寒族的矛盾还有就是君权与世家大族的矛盾。

要知道,紧随前秦崛起的拓跋氏的北魏,从386年立国,一直到公元580年杨坚以隋代周,差不多整整二百年!也就是说,整个北朝消化这些矛盾花了200余年的时间!可以想象这件事情有多不容易。


其实北魏的很多政策都是复制前秦的,唯独南下攻灭南朝非常谨慎,主要精力都花在王猛所提到的内部整合上面。整个过程是非常血腥的。比如公元450年的国史案,由于崔浩主修的国史《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和北魏的历史,详略无所不包,结果惹得鲜卑贵族和太武帝拓跋焘勃然大怒,荑其九族,据史书记载,行刑时“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

其实这一国史案表面上是因为崔浩修史太不讲究,但其实质是因为崔浩所代表的世家大族试图如东晋一样,世家与皇帝共治天下。而这显然触犯了皇帝的利益,而且世家大族上位,也已经伤害了鲜卑军事贵族的利益,如此一来,太武帝拓跋焘只有痛下杀手了。除了崔浩家族以外,当时的世家大族如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被杀得干干净净。

这其实就是内部整合的代价,当时北魏立国已经将近百年,内部矛盾还如此尖锐。纵使王猛在,苻坚要完成这些内部整合也非容易。可以想象这事情有多难。

但王猛在,他与苻坚相互配合,压制这些内部矛盾还是不难的,徐图化解,维持前秦的稳定不成问题。当然如果前秦没有土崩瓦解,也许就不能称为前秦了,只能成为苻秦或者氐秦,大秦是不能的,那还有秦始皇呢。

所以统一全国需要时间,具体可以参考前秦的继任者北魏。


江上一峰青


我觉得会。首先南边的东晋其实内部也是危机重重,桓温对皇位虎视眈眈。其次,东晋其实论军事力量已经远远落后于前秦,无论是兵力还是士兵战斗力。而且王猛如果没有死,一定不会让苻坚发动淝水之战,因为王猛临终遗言是千万别打南朝,可惜苻坚没有采纳。但是王猛如果活着,苻坚一定会采纳他的建议,因为苻坚一直对王猛言听计从,而且事实证明王猛的能力很强,可以称得上算无遗策。如果王猛没有死,首先淝水之战不会爆发,其次东晋内部会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分崩离析。桓温那时候已经准备篡位了,淝水之战的发动其实很不明智,因为他反而让离心离德的东晋有了一个同仇敌忾的机会。还有,王猛一定会让苻坚处理掉慕容垂,起码不会让他重用慕容垂。王猛看人很准,当年拒绝桓温就是因为觉得桓温难成大事,苻坚才是英主。对于慕容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道理他一定懂,所以一定会让苻坚把慕容垂处理掉以免成为定时炸弹。苻坚最大缺点就是有时候太残暴有时候太仁慈,或者说该残暴的时候太仁慈,身边埋了太多定时炸弹,一定得有像王猛这样的人帮他甄别,时刻提醒他,否则他就会慢慢的自取灭亡。


老板别加香菜


历史由人民决定的,不是由某个人决定的!


大憨子822


王猛是苻坚能够统一北方的不二功臣,他具有超强的战略眼光,在他临死之前,坚决劝阻苻坚不要过早南下打仗,而苻坚也确实听了王猛的话,只是苻坚终究不是一个能够统帅三军的帅才,淝水之战成了笑话,只成就了北府军和谢玄的威名。

顺道再提一下,王猛并不是英年早逝,他一共活了50岁,对于那个年代来说是比较长寿的了。如果王猛没有去世,那么会帮助苻坚巩固北方,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们带着雄兵百万而南下,统一天下应该是不难的问题。


兰陵笑笑阁


这个问题有意思😄王猛如果再多活二十年,以当时王猛在前秦的地位,应该能够确保符坚先整合内部力量,清理异族异己力量,完成内部融合,然后对东晋用兵,统一中国完全有可能。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海篮鑫


非常有胜算。有时一个人的生死,就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


用户76448154152


王猛如果没早死符坚一统中原肯定会有很大把握成功.


小龙女5505


王猛,王者;苻坚,青铜。

青铜有上王者之心,无王者之力;王者一去不复返,青铜黑铁成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