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父母先懂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懂事

只有父母先懂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懂事

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孩子的心灵犹如一座孤岛。没有共情能力的父母,对孩子来说,轻则伤害,重则灾难。

让我们先来聚焦几个镜头:

4月25日,震惊全国的北大学生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被警方逮捕;

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17岁的中学生从妈妈的车上冲下来,不顾妈妈的追赶,一瞬间就跳下大桥,留下妈妈捶胸顿足、脆地痛哭;

2月20日,一位郑州女孩留下“我恨你们”的遗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月21日,深圳市宝安区13岁男孩小金,在留下了四封连环解密式的遗书后坠楼身亡。

上网一查,孩子采取极端行为的事件还有许多,令人心惊肉跳、痛心不已。

其中一些孩子留下的遗书是控诉父母对他们的不理解,可父母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我不就是为你好吗?你怎么一句都听不得?”

孩子是爸妈手心的宝,哪有爸妈不为孩子好?哪有孩子不要爸妈的爱?

父母孩子本是世上最美的相遇,可是,孩子啊,为何你如此决绝斩断这美好的情缘?

孩子啊,爸妈应该怎样对你好?你需要的是究竟是怎样的爱?

只有父母先懂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懂事

01

美国青春电影《怦然心动》有一个情节令人无法忘怀。

少女朱莉非常喜欢镇上的一棵大树,爬上树眺望远处的风景成为她每天的美好时刻。

可是有一天,这块地要盖房子了,工人来砍树并且要求树上的朱莉下来。

只有父母先懂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懂事

朱莉很难过,呆在树上喊着“我不走”,她要捍卫心爱的大树。

只有父母先懂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懂事

她的奇怪行为惊动了小镇的居民,还登上了当地报纸,可还是没能保住大树,最后,是爸爸劝她下树的。

只有父母先懂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懂事

她以泪洗面度过了两周。

女儿的伤心,爸爸看在眼里、挂在心头,非但没有责怪女儿给他丢了面子,反而用心地把大树画了下来送给女儿,还亲切地说:“那不仅只是一棵树,希望你能将树梢的美好时光永存心底。”

怦然心动!被人接纳和理解的感觉让女儿瞬间泪崩,她紧紧地抱住了爸爸,心里充满惊喜和温暖。

从此,这幅画陪她入眠、伴她醒来,直到有一天看着画中的树,她不再泪眼朦胧。

那一刻,伤痛得以疗愈。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共情,又叫同感、共鸣。

美国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博士在《共情的力量》一书中这样定义:“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

影片中,尽管朱莉的行为在旁人看来可能有点奇怪,但爸爸却从心底接纳了,并努力去理解她。

朱莉何其幸运,有一个如此爱她、懂她、富有共情能力的爸爸。

只有父母先懂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懂事

02

影片《狗十三》中讲述的,则是截然不同的故事。

少女李玩跟爷爷奶奶住,父母离婚了。酷爱科学的她报了物理兴趣小组,但爸爸强行给她改成了英语。

李玩很生气,爸爸为了弥补,直接送来一条宠物狗,也不先问问女儿到底要不要。

“我不喜欢狗,让我爸拿走吧。”李玩并不喜欢狗,但后来每日相处,慢慢地,她对狗有了牵挂。

不料,爷爷无意中把狗弄丢了,可他还遮遮掩掩、对孩子不作安慰,孩子失落沮丧,怕狗被别人杀了吃,就反复去街上寻找,老人又去找孩子,差点迷路……

爸爸心疼老人,劈头盖脸对女儿一顿痛打,还骂她:“你还发脾气,你给谁发呢?你凭啥发?”、“你也不让爸省心”、“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只有父母先懂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懂事

继母新送来一条狗,非说是原来那条:“谁弄错,我也弄不错嘛。”爷爷说:“狗都找到了,你还想咋的?”

孩子孤单、愤怒地大吼:“你们当我是傻子吗?”

“如果这是捡到的狗请还给别人,狗丢了我们尽力找,找不到就算了,我不是非要只狗”。

是啊,她不想怎样,她只是希望大人知道她的失落和担心,可是谁都不懂她。

更有甚者,在一次酒席上,爸爸为了给别人面子,没有挺身而出为女儿解释,居然看着女儿无助地吃下狗肉。

李玩闹过、作过,抗争过,面对大人的权威,这些都以失败告终。

她认输了,至少表面上是,家人也欣然接受了这种转变。

女儿终于“懂事”了,她不再抗争,可是,这一刻,她的心扉也彻底关上了。

心理学有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心理学家武志红也曾说: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孩子的心灵犹如一座孤岛。没有共情能力的父母,对孩子来说,轻则伤害,重则灾难。

只有父母先懂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懂事

03

父母为孩子好本无可厚非,但是“为你好”,要遵从以下3个原则:

第一,我只提供一个建议,你有不听从的权利。

第二,我尊重你的选择,但你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第三,如果你需要帮助,可以毫无顾虑的来找我。

在《少年说》中,女孩谢雨晨站在勇气台上说:

爸爸,你好像对其他所有人都很健谈外向,好像偏偏把我拒之门外了;

你之前都没有握我的手;

我希望爸爸问我的是在学校过得开不开心,希望父女间多沟通交流,爱是建立在了解之上的,这个才算是真正的亲密、真正的亲人。

只有父母先懂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懂事

台下的父亲明明听到了孩子的心声,可依然没有正面回应,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解释道:

有时候我更愿意在行动方面去更多地表达自己,为你沏上一杯热茶;炒你最喜欢吃的菜;问你有没有穿秋裤;在同事面前经常会说女儿是我最大的骄傲。

只有父母先懂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懂事

这位爸爸不懂女儿的心,他不知道相比于这些,她其实更想爸爸问她在学校过得开不开心。

台上的女儿摇着头,委屈地掉眼泪,她要的不仅是吃饱穿暖、自豪赞美,她更希望与父母有更深的了解、精神的共鸣。

相信这个女孩的处境一定不是个例,还有多少孩子没有把心里话说出口?

还有多少孩子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把话说出口,可依然被父母忽略甚至指责?

毕淑敏在《爱怕什么》中说:“爱怕沉默,太多的人,以为爱到深处是无言,其实,爱是很难描述的一种情感,需要详尽的表达和传递。”

如果父母对孩子只有行动上的各种好,而缺少心灵上的关爱与懂得,这样的生活总会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

共情不是简单的同情安慰,也不是一般的赞赏表扬,而是从内心去接受、去理解、去链接。

那些得到父母最明确爱的表达“我懂你”的孩子,一定会有更多的勇气和底气面对未来,过好他们的人生。

只有父母先懂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懂事

04

乔拉米卡利说:“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理解,也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

共情是一座桥梁,一头是父母的心,另一头是孩子的心。

共情并不高深,它就藏在平时的点滴小事中,父母稍微努力一下,就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1、 孩子有情绪时,接受他的情绪

一位妈妈做过这样的尝试。

有一天,在学校门口接到孩子后,他们一起走出校门,孩子告诉妈妈:“那个保安一直盯着你看。”语气中透着不满意。

妈妈下意识地回答:“那他是工作吧?”

“不是。”孩子继续嘀咕。

妈妈感到他有情绪,马上改变了态度,专心去体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就问:“宝贝是不是觉得他盯着妈妈不太礼貌呀?你心里不舒服是吗?” 孩子回答说是。

妈妈立刻肯定孩子:“嗯,谢谢宝贝,不喜欢他这样,是想保护妈妈,对吗?”“嗯。”孩子的内心得到了回应。

妈妈继续问:“那你觉得他为什么要盯着妈妈看呢?”孩子认真想了想:“无聊?发呆?”

妈妈又追问道:“有道理,那还有什么可能呢?”孩子说:“就是发呆。”

在这样一来一回的对话中,孩子的情绪慢慢平复了,虽然未跟保安说过一句话,但经过妈妈的引导,他已经成功地梳理了思路,在内心跟保安达成了和解。

看,情绪被看见、被顾及、被共情了之后,就不会继续积压,而是被慢慢排解掉了。

2、理解孩子的处境,帮助他

孟母三迁的故事老少皆知。幼时的孟轲调皮好奇,见啥学啥。

住在坟场边的时候,孩子学哭学拜,不思读书;

搬到闹市后,孩子又学起讨价还价做生意,无心念书;

最后,孟母将家迁到学校旁边,耳濡目染,孩子喜欢上了读书,经过不断钻研,终于成为学者。

在前两处住的时候,孟母没有一味地指责孩子的行为,而是接纳事实,理解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理解孩子见什么学什么的特性。

于是就搬到读书氛围浓的环境去熏陶孩子,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沉浸到读书中去。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发脾气时、大哭大闹时、不好好学习时,正说明此刻的孩子需要帮助。

这时候,父母不妨问问自己:我怎样才能帮上忙?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很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只有父母先懂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懂事

3、 从内心去接纳孩子的动因

《父母的觉醒》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博士、教育专家萨巴瑞讲过一个她作为母亲,怎样跟女儿共情的故事:

一天早晨,女儿兴致勃勃地将她从梦中推醒说:“仙女送给你一个惊喜的礼物,瞧瞧仙女送了你什么!”

妈妈一伸手,从枕头底下摸到半张一美元的纸币,女儿说:“仙女送了你半块钱,还有半块在爸爸枕头下面。”

妈妈压下了自己先要教育女儿的想法,肯定了女儿的慷慨大方、感谢了仙女的公平,女儿听了以后,眼中放出了光芒。这里,妈妈没有责备女儿,放下了自己的观念,全心地接纳了女儿的心意。

这一刻,母女连心,内心都被深深地触动。

正如乔拉米卡利所言:

如果没有共情所赋予的相互理解和积极参与,爱就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简单词汇。共情,让爱有了高度、分量和平衡;共情是爱的血与肉,是它跳动的心脏,是它求索的灵魂。共情让爱成为爱。

当父母开始醒悟并承认自己有错,孩子总是那个原谅得最快的人。

时间能给我们和亲人最大的礼物,是去相互理解立场和出发点。

愿父母们都有共情的能力,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最交心的朋友。

父母给孩子最高级的爱,不是“为你好”,而是“我懂你”。

而当父母先懂了孩子,孩子才会变得真正懂事起来,那份懂事,不是压抑出来的,更不是伪装出来的。

只有父母先懂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懂事

作者简介:心语,富书专栏作者,心理学研修者,贴心说话,用心写字,追寻心理的足迹,温暖心中的渴望。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