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文錢購買力怎樣?

361格


在明朝1文錢的購買力等同於如今的0.21元

以米價為例,明朝萬曆年間,1石米的價格浮動在7錢至1兩銀子之間。1石米重120斤,而明代的“斤”比今天的“市斤”要重(今天1市斤500克,明代1斤為590克),所以明代1石米相當於今天141.6市斤,今日米價若按1斤1.5元計算,明代1兩白銀的購買力,相當於今天人民幣210塊錢左右還有一個銅錢為一文,一千文為一貫

按明初制定的銅錢、白銀換算比率,一兩白銀等同於一貫銅錢

若按此換算,則1文錢的購買力等同於210元除以1000,等於0.21元,兩毛一



就不買蘋果


不怎麼樣,應該是現在買一個饅頭(0.5元)到一個包子(1.5元)的能力。

為什麼從O.5到1.5有個差,因為古代在不同時期也有經濟蕭條和繁榮的變化。有變化,一文錢就有波動。這裡提到的差異也是大略的差異,有的時期低於O.5或高於1.5也大有可能。

現代我國發展近7O年中,一毛線一元錢的購買力,在不同發展階段,也存在了很多差異呢。

簡單通俗的換算是:一兩黃金=十兩白銀=10000文錢(一千文=一兩白銀)。黃金價格起伏,一文錢的價值相應跟著變化。

例如現今金價一克300元,50克為一兩,一兩黃金為15000元,換算得出一文錢=1.5元。可以買一個包子,還不是個大的。

早些年金價可沒這麼高,換算一文錢得出0.5--1元間,可那時包子也沒達到1.5元一個。

總之,一文錢的購賣力不大,不同階段也有多少差異性。

這裡只是粗略簡單一說,希望財經專家不要較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