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貨架宣告涼涼!千億泡沫的背後,應該反思什麼?

在新零售浪潮下,最為人熟知的零售新業態,莫過於生鮮超市與無人貨架了。不同的是,相比前者的如火如荼之勢,後者的境況已大不如昨。

曾幾何時,無人貨架也是各方競相追逐的風口。然而,從紅得發紫到多家企業被曝出融資失敗、裁員甚至倒閉的消息,前後加起來也不到一年的光景。

無人貨架宣告涼涼!千億泡沫的背後,應該反思什麼?

此時此刻,相信不少人同筆者一樣,都親眼見證了便利蜂、猩便利、果小美們的貨架來了又走,架去樓空。

當"風口"變成"瘋口",這必然值得反思。

道德難題:損壞率

據調查,某品牌無人貨架在鋪設完成64個無人貨架後,核對前端和後臺數據時發現,貨損率超過10%,貨損最嚴重的甚至達到39%,而零售行業淨利潤很難突破10%,一旦貨損率達到10%,公司基本處於虧損狀態。

無人貨架宣告涼涼!千億泡沫的背後,應該反思什麼?

因著無人貨架的特殊形態,損壞率將成為運營者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如何從選擇貨架位置、選品、客單價規劃、日常運營督促等各個環節把控,用戶選擇、機制設計等把損壞率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是所有入局者要解決的難題。

對用戶素質提出過高要求勢必影響用戶規模的擴張,複雜的機制設計將增加運營成本、影響用戶體驗。這是運營者和人性的較量。

無人貨架宣告涼涼!千億泡沫的背後,應該反思什麼?

無人貨架從爆紅到遇冷,背後蘊含著更為深刻的判斷:不論是商業發展還是互聯網創新,必須尊重規律、迴歸理性。從"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的集市交易,到百貨商店帶來的"現代商業第一次革命",再到如今線上線下結合的個性化消費體驗,雖然零售的形態不斷變化,但都離不開成本、效率和體驗三個關鍵詞,忽視任何一個環節,恐怕都難以支撐一種零售業態的長久。

而從創新層面來說,無人貨架作為"互聯網+"的一種模式創新,有其價值,但光有模式創新,光靠創業者造夢、資本吹風,遠遠不夠。

無人貨架宣告涼涼!千億泡沫的背後,應該反思什麼?

最後,是對護城河的看重,並開始不斷借力已有壁壘優勢。不少無人貨架企業之所以走的相對困難,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護城河,或者說相對競爭對手沒有可靠的壁壘。但事實也證明,有一些玩家很快意識到這個問題,便利蜂控股領蛙、猩便利收購51零食等都是為自己搭建"護城河"的典例。

無人貨架宣告涼涼!千億泡沫的背後,應該反思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