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道德經》之二

略談《道德經》之二

略談《道德經》之二

《道德經》蘊含了無數的真知、真理,在自然、社會、人性、人生、治國、養生、軍事等各個領域都有涉及。

略談《道德經》之二

在我們中間,我拋磚引玉略談一下自己讀經的些許感受,唯一的目的是喚起大家對《道德經》的關注。同時老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並非只屬於道教,他屬於我們的民族。談說之中,大家可再細細品味“中國難生”的真實含義,激發身為中國人的那種福分與自豪。

略談《道德經》之二

談笑之餘,略觀國學;辛勞之後,略覽國學;煩雜之中,略參國學.....或許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天下都知道美的是美的,相比之下醜的就出現了。都知道好的是好的,相較之下壞的就出現了。“有”和“無”是相生相伴的,困難和簡易是相互穿插相互促成的;長與短是比較對照中形成的概念;高與下是有一定標的物比較而有的;音和聲由於相互對立、相互融合才美妙動聽的;前與後是序列不同才有分別的,這是永恆的比較法則。所以聖賢之人用“無為”的方式來行事,用“不言”的方式來施教;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干預,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為萬物盡力而不思圖報,成就功業而不自居,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

此章有三層含義:一是攀比心;二是事物的辯證關係;三是處於有為、無為的解釋。

略談《道德經》之二

從攀比之心,我想到的是對孩子的教育,過於要求孩子的成績,或是總拿著自己的孩子與其他的孩子比,這是不是一種自私,是不是一種對孩子的勉強,是不是對孩子的一種不尊重。孩子小陽氣重,貪玩好動,缺乏自制力這是常態,這點需要家長的提示與糾正,但不能強行施壓,比學習更重要的是孩子健康的心理與生理,是孩子獨立自由的尊嚴,我們愛孩子,要先了解孩子,因材施教,我們管孩子、糾正孩子,讓他們感覺到是自己主意,是自己的選擇,這正是家長的“行不言之教”“為而不恃”。

從事物的辯證關係,主要是培養人的一種平和心態,不是阿Q精神,而是智慧的分析一切事物的正反方面。只要有平和心態,好事中一定有讓人冷靜的方面,負面中一定有成就人的地方。

從第二章中,已經詮釋了《老子》的“無為”,這是一種有為之後的“無為”,並非消極等待,是有大方略下的“陰功”,且待功成(有為)之後而退(無為)。同時這種不顯自己的“有為”才會真正成就。這像日常生活中的朋友互助,你幫了朋友,而大肆宣傳或總是給對方壓力,修養高的朋友能容忍你繼續和你交往已經不錯了,素質稍低的人,有可能已經離你遠去了,這時你會很“冤枉”,開始抱怨,甚至從此關閉了自己的慈善之門;反之如果你淡化你所給予的幫助,即便再無情的人,心裡也會存一分感念,上而言之,玄空之中自然也會記下你的一份功德。

無量天尊!

略談《道德經》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