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曹操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能文善武的最了不起的准皇帝,你认同否?

老孙遁世无闷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首先,准皇帝是现代人强加于古人的一个伪概念。

如果以题目中的曹操为标准:生前权势极高,视天子如傀儡,称王,加九锡,儿子最终称帝……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其实也不多,除了曹操之外还有下面这几位。

一、司马昭

为什么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

因为,1,司马懿儿子没有称帝称帝的是他孙子;2,司马懿没有称王,死前只是太傅;3,司马懿没有加九锡……

而司马昭就不同了,在父亲司马懿和哥哥司马师死后,成功成为了司马家族的代言人,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来自于司马昭把曹魏皇帝当做傀儡。

司马昭弑帝后,为了消除内部纷争,才决定派遣大军伐蜀。最后以灭亡蜀国的大功绩给自己加封晋王……这个套路基本上和曹操是一样一样的:成为晋公--->加九锡成为晋王--->病逝--->儿子司马炎逼天子禅让,建立新朝代晋朝。

当然如果条件放宽一点的话,司马懿也完全可以入选。


二、高欢和宇文泰

高欢和宇文泰都是拓跋氏建立的魏朝当中涌现的著名权臣;

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战败后,刚刚统一的北方又开始大乱,拓跋圭于是乘乱建立了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北魏政权后期,贫富差距巨大,民族矛盾突出,在多次的大起义中,涌现出来了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一系列有名的权臣。

尔朱荣可以说在逐步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发挥出来了其极为出色的军事天赋,但是在政治上尔朱荣是不及格的,虽然把皇帝当做是傀儡,但是竟然轻松被小皇帝所弑杀,整个尔朱氏也在后面的的叛乱中遭到了较大的打击而一蹶不振。

但是随后涌现的高欢和宇文泰两位权臣则分别拥立拓跋氏的后代为帝,高欢占据洛阳,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的身份控制北魏朝政。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意成为高欢的傀儡,决定投奔在长安的宇文泰。

于是高欢干脆立拓跋氏的元善见为帝,这就是北魏孝静帝,后来干脆迁都邺城,史称东魏。高欢自居晋阳(今太原西南),遥控朝政。专擅东魏朝政16年。

在东魏武定五年(547年)的正月,一代枭雄高欢病逝在晋阳。仅仅过了三年,在东魏武定八年(550年)的时候,高欢的次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政权,并且追尊高欢为献武皇帝,庙号太祖,后来又改尊为神武皇帝,庙号高祖。


而在被高欢打跑的傀儡皇帝孝武帝元修,本来以为在长安可以得到宇文泰的辅佐,没想到宇文泰也是一个权臣,孝武帝从洛阳跑到了长安,仍然是傀儡。

元修很生气,和宇文泰也逐渐产生的矛盾,结果宇文泰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毒杀了元修,立元宝炬为皇帝,因为定都长安,史称西魏。而宇文泰自己则当了丞相,控制着西魏的朝政大权。

宇文泰在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北巡的时候染病去世,在去世前,因为宇文泰的孩子还小,就把大权交给侄子宇文护辅政。

到了第二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称帝,北周正式建立。宇文泰也先后被追尊为文王、文皇帝,庙号太祖。


高欢和宇文泰也符合题目中要求的生前权势极高,但没有称帝,死后由儿子称帝并被追封为皇帝的要求。

尔朱荣虽然权势极大,但是尔朱荣因为死的早,尔朱氏也并没有被追封称帝,所以其不符合条件。


三、多尔衮

另外,还有满清的多尔衮也算是一个大权臣。

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拥立年近六岁的顺治皇帝,自己成为皇叔父摄政王,不论是权势还是排场都和皇帝差不多。

在多尔衮三十九岁坠马死后,被顺治帝追封为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照皇帝的礼仪进行。

但是多尔衮死后,反对派得以上位,于是距离多尔衮死亡仅仅几个月,就被追夺一切封典,并且毁墓掘尸。

知道康熙帝的时候,才给多尔衮平反。


以上几位所谓的准皇帝中,可以说在军事上和曹操起名的很多,如果曹操的武力值和治理内政分数都是90分的话。

不论是司马懿、司马昭、尔朱荣、高欢、宇文泰、多尔衮等,可以说都在战场上见过真章,立过战功。他们的平均武力值大概都在80-90之间、

但是在文治上,上述几位都不及曹操,平均治理内政能力大概只能有50-60之间了。

更不用说,曹操可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不论是《短歌行》、《观沧海》还是《求贤令》、《让县自明本志令》都是佳作。

所以说如果以题目中所问的这几位来比较的话,曹操的确更胜一筹。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皇帝只是一个名号,历史上有很多个傀儡皇帝,他们只是被人利用的样子货。比如汉献帝,被曹操紧攥于掌中,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多惨。

因此以曹操的才干,我是将他等同于皇帝的,和其他皇帝相比,曹操只是少了个“名号”。不是当不上,他要学周文王,把开朝立国的荣誉留给他儿子,曹操对曹丕真好。



曹操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连毛泽东同志都十分欣赏他,曹操是他评价最多的历史人物,达三十二次,“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位了不起的诗人,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东汉恶政……”,这个评价的份量是比较重的。

有人说曹操谋夺汉室,其实用曹操评价汉献帝的一句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比较中肯的。虽然是正统汉皇血脉,除此之外,让他来治国,国家会成什么样,百姓日子会成什么样呢?向前追溯,汉朝天下,也是刘邦从别人那夺取而来的。



曹操文采斐然,《短歌行》《观沧海》,都是千古名篇,颇有气势,朗朗上口。比起那位自命不凡“多产诗人”——乾隆,远胜之,乾隆诗作四万首,为人传诵甚是寥寥。

曹操确实能文善武,但能否称作第一呢?

个人认为是达不到,说到诗作,确实无人能比。但这一项只是皇帝的“副业”,皇帝的主业是治国理政平天下,能让百姓吃饱饭。



这一点曹操似乎弱了一点,在他掌权期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而赤壁的战败,使得魏国一方统一时间大为推迟。当然人算不如天算,我等说话不腰疼之辈,只是遥望一番,并未身临其境。再者情况混乱而复杂的三国局势,二家打一家,统一难度确实加大。

不过从建立功业这一点,曹操确实比那些大一统之皇,略微逊色了一些。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卓越于杰出。


百味乾坤


曹操文治武功是不错,但后世多以奸雄来评价他!曾因许劭对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和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形象地描述了,曹阿瞒的枭雄形象。

曹操,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志!挟天子以今诸候,统一北方,唯才是用。是三国主公中明略最优者!《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曹操,“汉未,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非常之人,多行非常之事。曹操,也有屠城几座,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毛主席诗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曹阿瞒不输文采,也够风骚,射大雕也玩得一手。称帝的话,亦不失为千古一帝。受魏王,加九锡,也是无可厚非。


古月笑看风云


首先,准皇帝,我的理解就是虽然没有实际上当过皇帝,但是后来子孙给追认为皇帝,那么曹操显然是符合这个条件的。

再来说能力,曹操文武全才,文开建安之风,是建安七子之一;武能安邦定国,是魏国的实际开创者。

第一,文才方面。曹操留下了很多传颂很广的诗篇,他的诗歌多反应现实和抱负,联系实际,比如说《龟虽寿》《观沧海》等是展现自己抱负的。《嵩里行》也是反应老百姓困难生活的。



第二,文治方面。他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数次下发《求贤令》,招揽了很多人才,统一北方,发展经济,做出杰出贡献。

第三,武功方面。他熟读兵法,常常手不释卷,曾祝《孟德新书》,并对《孙子兵法》进行注解。在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官渡之战时,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因此,曹操无疑是文能定国,武可安邦的杰出人才。中国历史上,能与之相比的帝王确实不多,唐太宗可与之相提并论。

但是,如果把范围缩小到准皇帝,那么,曹操可以说是最杰出的、文武全才的一位准皇帝。


小书童讲历史


前期的刘备,除了在徐州以外,就没有当过多大的官。就相当于县长或县公安局长那么大吧。

陈宫,也就是一个县长吧。

陈宫帮吕布的时候,曹操用了好几年,才把陈宫给收拾了。

那么刘备呢?曹操用了一生,不但收拾不了刘备,还让刘备不断的壮大。

曹魏曹操拥有那么大的地盘,那么多的顶级的谋臣,那么多的顶级的武将,灭一个县级的官员,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也不知道是雄才?也不知道是无能?

还是李世民说得好: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尊不足。

其实曹操打刘备,带了那么多的人,都不用打了,光吐口水,都可以把刘备给淹死了。

正因为如此,他有脸当皇帝吗?



风吹青竹摇162015807


不认同。

第一,准皇帝,是能当上皇帝,但还没当。比如太子就是准皇帝。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是曹操不想当皇帝,而是他自己不能当。所以,他是一方霸主,雄主,但不能称为准皇帝。相当于皇帝和准皇帝我认为是不同的。

第二,曹操本人的确是霸主当中少有的文武全才。武能安邦,文能定国。这个认可。但要说第一,就有点过誉了。


赵书尘


什么是准皇帝,就是具备当皇帝实力但是没有当的权臣大将,霍光和周公,伊尹都算不上。

中国历朝历代能称得上准皇帝者,曹操,司马懿,高欢,宇文泰,尔朱荣五人而已。高欢,宇文泰,尔朱荣,三人武略不亚于曹操,但是文治却远远不及,好像没有什么文集流传下来的,而曹操有《曹操集》,司马懿在五人中居末,其所为只不过是继承了魏国的摊子而已,所以论及文治武功,曹操确实在准皇帝中可排第一。


每日一段历史


认同。把自己的集团经营的很好。不管是在个人思想上,用人上,战略上都有很好。最大的优点是魏王。


红旗照我去战斗


不同意!曹操虽在那么英雄中,脱颖而出,不容易!智慧的确出众,但魏王就是魏王,不是皇帝。非要冠之准皇帝,无聊之极。


静里水声1


不认同,东南的小吏,西南的破落户,都收拾不了!,就算在北方,还得借用汉献帝的名义,造一个铜雀台,还偷偷摸摸,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养那么多兵马?,就知道搞屯田,就不能南下抢劫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