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曹操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能文善武的最了不起的準皇帝,你認同否?

老孫遁世無悶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首先,準皇帝是現代人強加於古人的一個偽概念。

如果以題目中的曹操為標準:生前權勢極高,視天子如傀儡,稱王,加九錫,兒子最終稱帝……

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人其實也不多,除了曹操之外還有下面這幾位。

一、司馬昭

為什麼不是司馬懿而是司馬昭?

因為,1,司馬懿兒子沒有稱帝稱帝的是他孫子;2,司馬懿沒有稱王,死前只是太傅;3,司馬懿沒有加九錫……

而司馬昭就不同了,在父親司馬懿和哥哥司馬師死後,成功成為了司馬家族的代言人,著名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來自於司馬昭把曹魏皇帝當做傀儡。

司馬昭弒帝后,為了消除內部紛爭,才決定派遣大軍伐蜀。最後以滅亡蜀國的大功績給自己加封晉王……這個套路基本上和曹操是一樣一樣的:成為晉公--->加九錫成為晉王--->病逝--->兒子司馬炎逼天子禪讓,建立新朝代晉朝。

當然如果條件放寬一點的話,司馬懿也完全可以入選。


二、高歡和宇文泰

高歡和宇文泰都是拓跋氏建立的魏朝當中湧現的著名權臣;

前秦苻堅在淝水之戰戰敗後,剛剛統一的北方又開始大亂,拓跋圭於是乘亂建立了統一北方的北魏政權。北魏政權後期,貧富差距巨大,民族矛盾突出,在多次的大起義中,湧現出來了爾朱榮、高歡、宇文泰等一系列有名的權臣。

爾朱榮可以說在逐步平定叛亂的過程中發揮出來了其極為出色的軍事天賦,但是在政治上爾朱榮是不及格的,雖然把皇帝當做是傀儡,但是竟然輕鬆被小皇帝所弒殺,整個爾朱氏也在後面的的叛亂中遭到了較大的打擊而一蹶不振。

但是隨後湧現的高歡和宇文泰兩位權臣則分別擁立拓跋氏的後代為帝,高歡佔據洛陽,消滅爾朱氏殘餘勢力,以大丞相的身份控制北魏朝政。北魏孝武帝元修不願意成為高歡的傀儡,決定投奔在長安的宇文泰。

於是高歡乾脆立拓跋氏的元善見為帝,這就是北魏孝靜帝,後來乾脆遷都鄴城,史稱東魏。高歡自居晉陽(今太原西南),遙控朝政。專擅東魏朝政16年。

在東魏武定五年(547年)的正月,一代梟雄高歡病逝在晉陽。僅僅過了三年,在東魏武定八年(550年)的時候,高歡的次子高洋取代東魏,建立北齊政權,並且追尊高歡為獻武皇帝,廟號太祖,後來又改尊為神武皇帝,廟號高祖。


而在被高歡打跑的傀儡皇帝孝武帝元修,本來以為在長安可以得到宇文泰的輔佐,沒想到宇文泰也是一個權臣,孝武帝從洛陽跑到了長安,仍然是傀儡。

元修很生氣,和宇文泰也逐漸產生的矛盾,結果宇文泰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毒殺了元修,立元寶炬為皇帝,因為定都長安,史稱西魏。而宇文泰自己則當了丞相,控制著西魏的朝政大權。

宇文泰在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北巡的時候染病去世,在去世前,因為宇文泰的孩子還小,就把大權交給侄子宇文護輔政。

到了第二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稱帝,北周正式建立。宇文泰也先後被追尊為文王、文皇帝,廟號太祖。


高歡和宇文泰也符合題目中要求的生前權勢極高,但沒有稱帝,死後由兒子稱帝並被追封為皇帝的要求。

爾朱榮雖然權勢極大,但是爾朱榮因為死的早,爾朱氏也並沒有被追封稱帝,所以其不符合條件。


三、多爾袞

另外,還有滿清的多爾袞也算是一個大權臣。

在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擁立年近六歲的順治皇帝,自己成為皇叔父攝政王,不論是權勢還是排場都和皇帝差不多。

在多爾袞三十九歲墜馬死後,被順治帝追封為皇帝,廟號成宗,喪禮依照皇帝的禮儀進行。

但是多爾袞死後,反對派得以上位,於是距離多爾袞死亡僅僅幾個月,就被追奪一切封典,並且毀墓掘屍。

知道康熙帝的時候,才給多爾袞平反。


以上幾位所謂的準皇帝中,可以說在軍事上和曹操起名的很多,如果曹操的武力值和治理內政分數都是90分的話。

不論是司馬懿、司馬昭、爾朱榮、高歡、宇文泰、多爾袞等,可以說都在戰場上見過真章,立過戰功。他們的平均武力值大概都在80-90之間、

但是在文治上,上述幾位都不及曹操,平均治理內政能力大概只能有50-60之間了。

更不用說,曹操可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不論是《短歌行》、《觀滄海》還是《求賢令》、《讓縣自明本志令》都是佳作。

所以說如果以題目中所問的這幾位來比較的話,曹操的確更勝一籌。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皇帝只是一個名號,歷史上有很多個傀儡皇帝,他們只是被人利用的樣子貨。比如漢獻帝,被曹操緊攥於掌中,連人身自由都沒有,多慘。

因此以曹操的才幹,我是將他等同於皇帝的,和其他皇帝相比,曹操只是少了個“名號”。不是當不上,他要學周文王,把開朝立國的榮譽留給他兒子,曹操對曹丕真好。



曹操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連毛澤東同志都十分欣賞他,曹操是他評價最多的歷史人物,達三十二次,“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位了不起的詩人,統一中國北方,改革東漢惡政……”,這個評價的份量是比較重的。

有人說曹操謀奪漢室,其實用曹操評價漢獻帝的一句話,“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比較中肯的。雖然是正統漢皇血脈,除此之外,讓他來治國,國家會成什麼樣,百姓日子會成什麼樣呢?向前追溯,漢朝天下,也是劉邦從別人那奪取而來的。



曹操文采斐然,《短歌行》《觀滄海》,都是千古名篇,頗有氣勢,朗朗上口。比起那位自命不凡“多產詩人”——乾隆,遠勝之,乾隆詩作四萬首,為人傳誦甚是寥寥。

曹操確實能文善武,但能否稱作第一呢?

個人認為是達不到,說到詩作,確實無人能比。但這一項只是皇帝的“副業”,皇帝的主業是治國理政平天下,能讓百姓吃飽飯。



這一點曹操似乎弱了一點,在他掌權期間,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而赤壁的戰敗,使得魏國一方統一時間大為推遲。當然人算不如天算,我等說話不腰疼之輩,只是遙望一番,並未身臨其境。再者情況混亂而複雜的三國局勢,二家打一家,統一難度確實加大。

不過從建立功業這一點,曹操確實比那些大一統之皇,略微遜色了一些。但,這並不能掩蓋他的卓越于傑出。


百味乾坤


曹操文治武功是不錯,但後世多以奸雄來評價他!曾因許劭對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和三國演義中的小說形象地描述了,曹阿瞞的梟雄形象。

曹操,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志!挾天子以今諸候,統一北方,唯才是用。是三國主公中明略最優者!《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曹操,“漢未,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非常之人,多行非常之事。曹操,也有屠城幾座,寧教我負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負我!毛主席詩言,“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曹阿瞞不輸文采,也夠風騷,射大雕也玩得一手。稱帝的話,亦不失為千古一帝。受魏王,加九錫,也是無可厚非。


古月笑看風雲


首先,準皇帝,我的理解就是雖然沒有實際上當過皇帝,但是後來子孫給追認為皇帝,那麼曹操顯然是符合這個條件的。

再來說能力,曹操文武全才,文開建安之風,是建安七子之一;武能安邦定國,是魏國的實際開創者。

第一,文才方面。曹操留下了很多傳頌很廣的詩篇,他的詩歌多反應現實和抱負,聯繫實際,比如說《龜雖壽》《觀滄海》等是展現自己抱負的。《嵩裡行》也是反應老百姓困難生活的。



第二,文治方面。他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數次下發《求賢令》,招攬了很多人才,統一北方,發展經濟,做出傑出貢獻。

第三,武功方面。他熟讀兵法,常常手不釋卷,曾祝《孟德新書》,並對《孫子兵法》進行註解。在統一北方的關鍵戰役——官渡之戰時,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因此,曹操無疑是文能定國,武可安邦的傑出人才。中國歷史上,能與之相比的帝王確實不多,唐太宗可與之相提並論。

但是,如果把範圍縮小到準皇帝,那麼,曹操可以說是最傑出的、文武全才的一位準皇帝。


小書童講歷史


前期的劉備,除了在徐州以外,就沒有當過多大的官。就相當於縣長或縣公安局長那麼大吧。

陳宮,也就是一個縣長吧。

陳宮幫呂布的時候,曹操用了好幾年,才把陳宮給收拾了。

那麼劉備呢?曹操用了一生,不但收拾不了劉備,還讓劉備不斷的壯大。

曹魏曹操擁有那麼大的地盤,那麼多的頂級的謀臣,那麼多的頂級的武將,滅一個縣級的官員,都需要一輩子的時間,也不知道是雄才?也不知道是無能?

還是李世民說得好: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尊不足。

其實曹操打劉備,帶了那麼多的人,都不用打了,光吐口水,都可以把劉備給淹死了。

正因為如此,他有臉當皇帝嗎?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不認同。

第一,準皇帝,是能當上皇帝,但還沒當。比如太子就是準皇帝。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不是曹操不想當皇帝,而是他自己不能當。所以,他是一方霸主,雄主,但不能稱為準皇帝。相當於皇帝和準皇帝我認為是不同的。

第二,曹操本人的確是霸主當中少有的文武全才。武能安邦,文能定國。這個認可。但要說第一,就有點過譽了。


趙書塵


什麼是準皇帝,就是具備當皇帝實力但是沒有當的權臣大將,霍光和周公,伊尹都算不上。

中國曆朝歷代能稱得上準皇帝者,曹操,司馬懿,高歡,宇文泰,爾朱榮五人而已。高歡,宇文泰,爾朱榮,三人武略不亞於曹操,但是文治卻遠遠不及,好像沒有什麼文集流傳下來的,而曹操有《曹操集》,司馬懿在五人中居末,其所為只不過是繼承了魏國的攤子而已,所以論及文治武功,曹操確實在準皇帝中可排第一。


每日一段歷史


認同。把自己的集團經營的很好。不管是在個人思想上,用人上,戰略上都有很好。最大的優點是魏王。


紅旗照我去戰鬥


不同意!曹操雖在那麼英雄中,脫穎而出,不容易!智慧的確出眾,但魏王就是魏王,不是皇帝。非要冠之準皇帝,無聊之極。


靜裡水聲1


不認同,東南的小吏,西南的破落戶,都收拾不了!,就算在北方,還得借用漢獻帝的名義,造一個銅雀臺,還偷偷摸摸,有什麼值得表揚的,養那麼多兵馬?,就知道搞屯田,就不能南下搶劫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