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活着》,除了福贵所有人都非正常地死了,他为什么还能活下去?

苏白衣


刚好,我前两天又看了《活着》,再次深深被福贵震惊到。我来说说。

福贵身边人的都是怎么死的?

福贵身边亲人的死因,我按照顺序来简单说说。

  1. 福贵的爹,是在福贵输完家产,拉屎时候摔死的,也可以说是被福贵气死的。

  2. 福贵的娘,是在福贵被拉壮丁后死的,可以说是伤心而死,因为福贵娘很溺爱福贵。

  3. 福贵的儿子有庆,为了给难产的校长献血,被过量抽血而死。

  4. 福贵的女儿凤霞,是在生外孙时难产,过后又大出血而死。

  5. 福贵的女婿二喜,是在干体力活时,被两块石板夹死。

  6. 福贵的妻子家珍,是得了软骨病,年迈而死。

  7. 福贵的外孙苦根,是吃豆子撑死。

我们看着都是非正常死亡,但是否还有这种意义。

福贵身边的亲人都看着是非正常死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正常的死亡,这不就是我们人生中会遇见的十分常见的死亡吗?只不过是这些死亡完整地降临了在福贵的身边。我在看过这部小说后,深深感受到一种“活着”的意义,“活着”难道不正是我们去继续延伸认为不正常死亡亲人的生命吗?“活着”,曾经失去的,我们还可以慢慢地再拿回来;而“死了”什么就都没有了。

在没有读过这本小说时候,我还对余华这本《活着》的书名不赞一词,这是什么普通平凡的书名嘛,没有亮点,毫无吸引力。而在看过小说之后,对“活着”这俩字书名简直大加赞赏,还有什么书名能比“活着”更好呢?

直到小说结束,为什么福贵还能活着?

我认为,正因为福贵还活着,这不才能突出小说的含义吗?若是福贵死了,这本小说还有什么意义?我现在依旧认为,余华将福贵身边的亲人全部写死,是把好多人的故事全部安排在了“福贵”一个人的身上,以警示,以撞击,以唤醒我们身边一些寻死觅活的人,“活着”不是苦,能有“福贵”苦吗?人生如“福贵”,还有比这更苦的?“福贵”依旧“活着”,而我们比“福贵”幸福的人,为什么要放弃生命?若是“福贵”的内心不强大,恐怕一百条命都不够“福贵”活的。

我们还可以再想想,若是当初“福贵”不输完家产,最后的结果呢?他的全家不都得和“龙二”一样吃了子弹?

我在读这部小说时候,明显从福贵的语言中感受到了,经历过大风大浪,经历过沧海桑田,经历过物是人非,经历过花开花落人的一种无奈、束手无策的服从,与坦然、豁达的乐观。

在小说的结尾,我们看着“福贵”人和“福贵”牛冲着阳光而行,这不是一种暗喻吗?我想小说传达的精神也应该是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福贵的苦。


白铅华


首先,因为福贵心中还有着希望。梦想都还没有实现,死也死得不甘心呀!

【“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这是小说《活着》中经典的句子。福贵家通过先祖的不断积累,才将徐家变成响誉乡邻的大富大贵之家。可惜福贵和他爹不懂珍惜,迷上了赌博,将徐家的家产败光,连”鸡“都没有了。

这句话福贵通常对他的孩子说,同时也在一遍遍地向自己说。只要肯努力,肯付出,财富就会慢慢地积累起来,而他对老徐家的亏欠,对家人的亏欠也就慢慢还清了。朴实的话语,充满着”生“的希望。正如福贵单薄的身体,拥有着”活“的力量。

其次,福贵的家人一直在他心中”活着“。你以为他很孤独,其实是你被自己骗了!

是的福贵的家人都无一例外地死了。可我们看,小说的开始是怎么描述的,”

【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一头牛竟会有这么多名字?我好奇地走到田边,问走近的老人:

“这牛有多少名字?”

老人扶住犁站下来,他将我上下打量一番后问:

“你是城里人吧?”

“是的。”我点点头。

老人得意起来,“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我说:“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

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

“可你刚才叫了几个名字。”

“噢——”老人高兴地笑起来,他神秘地向我招招手,当我凑过去时,他欲说又止,他看到牛正抬着头,就训斥它:

“你别偷听,把头低下。”

牛果然低下了头,这时老人悄声对我说:

“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

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选自余华《活着》

这头老牛被富贵叫做福贵,很明显,福贵是将自己的角色带入了老牛的身体。牛一个耕地会不高兴,所以,福贵就叫着其他的名字,牛一听还有其他的牛耕地,内心便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自己一个人活着同样也会不高兴,所以得时常叫着自己已故的家人的名字,这样就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活着,所以也就不会不高兴了,活着也就起劲啦。有人说:人这辈子一共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你的心脏停止跳动,那么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那么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后,那你就真的死了。小说中,福贵的家人虽然都经历了前两次死亡,可是只要福贵心里还牵挂着她们,她们便永远不会死亡。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活在了福贵的心中,同时也活在了福贵的生活中。所以,亲人都在,福贵也不会孤独,活得起劲,为什么要死?

第三,福贵是一个善于自娱的人。你眼中的悲惨,却是我眼中的色彩。你感到悲伤,可你却不知,我乐在其中。

从小说中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福贵是一个有着丰富自娱精神的人,这样的人,善于制造快乐,抛洒快乐,接受快乐,珍惜快乐。这样一个快乐的人,怎么会被悲伤所击垮?在被”戴高帽“时,第一个喊出打到地主福贵;在家里米粮不足时,也能开心地跳着”花鼓灯“;甚至,在家人去世之后,都还能借着老牛嘲笑自己。

福贵与阿Q有着相似之处,有着极强的”精神胜利法“。懂得苦难变成快乐的人,活着还有什么苦难,不就只剩下快乐了吗?既然活着这么快乐,为什么不能好好地活着?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小说中,直到最后,福贵也是没病没灾,为什么不能好好地活着?真是奇怪的问题!


庭院风鸣


这个问题我来答一下。

富贵没死的原因很多。

从审美观上来说,一个小说写了七八个人陆陆续续都写死了,一个没剩,读者就有了一种审死疲劳,觉得这个作者好没水平,就不能换个方法写写。

从出版来说,把人全写死,一个没剩的小说,一般来说是出版不了的,一般来说,多少你得给人家剩几个,哪怕是剩一个。

我不知是不是有这个规定,但我看的战争片也好,灾难片也好,没有把人全写死的。

从人类敷衍上来说,把人都写死了,人就灭亡了,所以还有留下一些人种,好像农民种地,打的粮食不能吃完了,还得留下种子,来年再种。

从思想性上来说,富贵也是不能死的。

前边几个人全是非正常死亡,说明生的不易,如果富贵再死了,那人生就生无可恋了。留着富贵,作家是要提高一下小说的所谓思想性,把小说的调子高亢嘹亮起来。让小说变得有所谓的意义。富贵就是那个唱高调的。

这样一来,读者也都跟着唱起来了。

出版社一般也要看小说里有没有高调,有高调,你这个小说就可以出版了。

如果没有高调,这部小说就出版不了,余华的小说就得死。

余华的小说都死了,富贵肯定也就死了。

我们大家也就看不到余华这么好的小说了。也就看不到活着的富贵。

综上所述,富贵不能死。


呼吁法律


因为他是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