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裡魏東亭之死究竟是誰造成的?

可樂男孩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人物的死引起了朝廷上下官員的爭議,他就是魏東亭。

按照劇中的設定,魏東亭作為康熙帝的發小,從小跟著他打天下的近臣,是康熙帝最信任的大臣。按理說魏東亭能保持這麼多年不倒,跟他的審時度勢離不開關係。

那麼為什麼會在追繳戶部欠款一事上栽了跟頭,最終搭上了性命呢?

一、

戶部欠款之事之所以提到議程,就是因為南方受災,而國庫空虛,這個問題劇中一開篇就講清楚了。而要想解決國庫空虛問題,無外乎兩個方法,一個是開源,一個是節流。

開源就要改革,就要改祖制,就要傷害到一群既得利益者的權益,這對康熙帝來講,很難。畢竟這些既得益利者都是跟著自己鞍前馬後打天下的人或後代,傷害他們的利益就是自斷執政基礎。

這在以仁治天下的康熙帝面前,很難下得了決心。

所以在老四胤禛接戶部欠款差事的時候,也提出了改革的問題,只是在康熙帝看來,此時並不是改革的時候。而現階段最著急的卻是節流,所謂的節流,就是縮減開支,追繳戶部欠款。

而國庫到底成了什麼樣子,欠款的人都是什麼人,最終追繳到什麼程度,這些問題,康熙帝不可能不清楚。這也是他為什麼選擇讓老四胤禛接手的原因:

一方面鍛鍊老四胤禛的能力,這毋庸置疑,因為整部《雍正王朝》,康熙帝就沒有停止過對老四胤禛的培養。

其次康熙帝已經年老,大清的未來是要交給太子胤礽的,太子不能失去眾臣的支持。而老四胤禛就不一樣了,本來他就以“冷麵”著稱,再加上他自己提了“孤臣”概念,正好可以利用,反正他不怕得罪人嘛。

第三個方面則是,遍觀整個朝廷,能辦這件事的人基本沒有,康熙帝都拿出冊封親王的條件來了,可惜沒有哪個皇子敢接,沒得選擇,只能選老四胤禛!

說到底從康熙帝的骨子裡認為,有自己在後方坐鎮,戶部欠款能追繳多少就多少,哪怕五成也行。

二、

康熙帝最希望老四胤禛追繳欠款的人員,其實就是鄔思道分析的那三類人中的後兩類:

第一類人是清官,主要是京官,不管是明朝還是清朝,在京城做官實在是清苦,三品以上還勉強湊合。下面的小官本來俸祿就少,應酬還多,銀子根本不夠花,沒辦法,只能借款。這類人雖然人數眾多,但是總體金額並不多,佔虧空比例較小。

第二類人是功臣,也就是跟康熙帝打天下的近臣,而這一類人又往往國和家不分,錢大都花到了康熙帝或朝廷身上,這類人有錢,可以有選擇的追繳。

第三類人比較可惡,他們屬於貪得無厭型,看到別人借錢了,自己吃虧了,那可不行。所以也要借款,這是老四胤禛要追繳的大頭。

其實在第三類中,還有一夥,那就是皇親國戚,這也是最難啃的骨頭。

整部《雍正王朝》中,那些官員一個個都是猴精猴精的,不要以為只有鄔思道分析出來了這三類人。不管是大阿哥、三阿哥、八阿哥、九阿哥,都有智囊團,都能分析的透徹,這也是他們不接差事的原因。

那麼作為當今皇帝,也就是康熙帝分析不出來嗎?

當然分析的出來,不然的話最後他怎麼逮住的三個漏網之魚?

同樣的,作為康熙帝的近臣,幾十年不倒的魏東亭,他也能分析個大概:

按照他對現狀的考慮,自己運氣再怎麼背,也不可能是第一波被追繳的對象,而且自己的欠款都是因為康熙帝幾次南巡造成的。真追到自己的頭上,康熙帝自然會發話,本不用著急。

可是他的算盤打錯了……

三、

雖然有鄔思道跟老四胤禛出主意,可是當天晚上話沒說完,老四胤禛就打哈欠告辭了。當然,他也沒有完全聽從鄔思道的建議,而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追繳欠款不分輕重緩急,而是同時進行。

更重要的是他任命了田文鏡這個愣頭青當先鋒,這田文鏡本身性格就比較孤僻,也就是做事太硬,不講情面。後來推行新政時,惹了眾怒,也是這個原因。

田文鏡也真是的,那麼多該抄家的不去抄,偏偏逮著魏東亭不放!

他之所以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

本來一開始他們是四處撒網,一塊追繳,並沒有把魏東亭當做主要追繳對象。結果魏東亭無意中給老八胤禩當槍使,自己撞上門來質問田文鏡,為什麼不追繳太子手下人的欠款?

結果太子胤礽賣官籌錢,把賬還了,大阿哥那邊也把賬還了,修書的三阿哥更是當著眾人面把錢交了,就連隆科多,都賣了御賜寶刀,把欠款也還了,這下魏東亭下不了臺了。

此時追繳戶部欠款一事已經初戰告捷,下面就是難啃的骨頭了,而老四胤禛和田文鏡認為,如果康熙帝的寵臣魏東亭都還了欠款,那麼其他人還有什麼話要說?

用另外的話講就是,如果連魏東亭都欠賬不還,剩下的人還會還嗎?

這時候的魏東亭徹底亂了陣腳,亂了分寸,也就無意中被野心家當成了槍在使了。

魏東亭跑到老九胤禟那裡借錢,結果被踢皮球到老十三胤祥那裡,其實這就是老九胤禟故意給老十三胤祥出難題,看看以他跟老四胤禛的關係能不能緩,一旦緩了,老九胤禟就可以以此為理由,抨擊老四胤禛。

在老十三胤祥的府上,魏東亭什麼都說了,可惜老十三胤祥確實沒錢,只能找老四胤禛商量商量。

四、

只不過老四胤禛有自己的一套計劃,並不見老十三胤祥,也避免了進老九胤禟圈套的危險。

那麼魏東亭為什麼不直接找老四胤禛,而要找老十三胤祥呢?

一方面,老十三胤祥跟老四胤祥關係好,而且又以狹義著稱,找他,或許有一線生機。

第二,他找老十三胤祥還有另外的打算,其實是希望他能找康熙帝求求情,問問情況,畢竟此時能幫他傳話給康熙帝的人,即使有,也不一定會傳。

結果老十三胤祥去找了老四胤禛,當然,最終解決也只能碰一鼻子灰。

那麼魏東亭為什麼不主動去找康熙帝呢?

很簡單,因為這道追繳欠款的命令就是康熙帝下的,自己去求情,就是抗旨。同時,在老十三胤祥府上也已經講過了,魏東亭欠款原因,康熙帝是非常清楚的,這就等於擺明了,逼他還款。

此時的魏東亭還有一線希望,那就是盼著老十三胤祥能突破規矩,跑到康熙帝面前求情,或許能逃過這一劫,可惜並沒有!

事情鬧到現在的程度,在魏東亭看來,康熙帝遲遲沒有來救他,就是打算放棄他了。可是如果自己繼續等下去,田文鏡真來抄家,那麼到時候就不是自己一條命的事了,自己的一大家子都無法保全。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魏東亭才說只剩下最後一個辦法了,也就是自殺,希望以此破局:

一方面保全了康熙帝的臉面,一方面又保住了自己魏家的臉面,同時還能保全家不至於餓死。

果然,魏東亭此舉,讓康熙帝大感意外,同時也確實比較內疚,人什麼時候才會內疚呢?

那就是本來自己也知情,本來自己也能救,偏偏沒有救,這種時候才會內疚。只不過皇上哪能犯錯?睿智的張廷玉一句話就給康熙帝解了圍。

張廷玉的意思也很清楚,就是魏東亭欠款跟康熙帝無關,是他自己不懂得經營造成的,而且他的死是咎由自取,跟追不追欠款毫無關係。

康熙帝就坡下驢,點頭說是啊,明面上康熙帝算是不內疚了,念及舊情,也就自掏了腰包替他還賬了。

其實張廷玉還算含蓄,後來的老四胤禛直接點出原因,就是魏東亭的兒子不爭氣,揮霍無度造成的。

說到底,魏東亭之所以不跟康熙帝求情,是因為康熙帝本來就知道整個情況,人家都已經知道的事,你再去求情,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魏東亭的死,一方面確實是因為老四胤禛這邊追的緊;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死腦筋,不靈活,不會靜觀其變,如果拖到後來眾臣去康熙帝求情時,不就也不用死了;更重要的是他不該把太子胤礽拉進來,導致皇子們互相爭鬥,自己攪合進皇子們的泥潭了,再想全身而退,難,真難!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