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非遺張村的《柳翠戲和尚》

代縣非遺張村的《柳翠戲和尚》

在代縣雁門關下,滹沱河南,有個新高鄉,鄉上有個張村,村裡 人傳承著民間玩藝-----《柳翠戲和尚》。

《柳翠戲和尚》是咋來的?聽我慢慢道來----

相傳很早以前的清朝,有個村莊叫柳溝,這個村莊臨河依崗風景秀麗是風水寶地,植柳居多,因村前有條小溝,便將這裡起名為柳溝。柳家大院有個婢女,名叫柳翠,正值二八芳齡,生得眉清目秀,聰慧靈巧,常常去村前河灣洗衣。說來湊巧,河對面便是廣緣寺,寺內有個年輕和尚叫月明,這和尚生得五大三粗,濃眉豹眼,力大無窮,頭大如鬥,人稱“大頭和尚”。月明和尚常年下山到河邊為寺院挑水,時不時的和來河邊洗衣的柳翠姑娘相見,兩人常常隔河相望,一來二去,眉目傳情,日久情濃,她偷偷地愛上了廟裡的一個大頭小和尚。

代縣非遺張村的《柳翠戲和尚》

一天,廟裡只有小和尚一人看廟,柳翠便裝作前來進香,便挑逗小和尚,使他忘了佛門戒律,與柳翠盡情地玩耍,戲鬧起來。情動處大頭和尚脫下僧衣,去一戶農家討了身便裝,雙雙攜手私奔,自此不知去向。在嬉鬧之時,有個農夫打柴正好路過此地,所見廟內有女子笑聲,感到奇怪。扒在牆頭上一看,原來小和尚竟和大姑娘在一起打情罵俏,忍不住大笑,雙手一鬆,掉下牆頭。他回家之後,當作笑話講給眾人聽。有個社火頭兒聽了此事,覺得有趣,便將此事編成小戲《柳翠戲和尚》,每逢正月十五街頭出演,常演常新,歷久不衰,深受群眾喜愛。從此,民俗風情“柳翠戲和尚”就流傳開了。

代縣非遺張村的《柳翠戲和尚》

代縣張村的愛好玩藝的人就依據這個故事情節制作和購買道具進行編排。表演時,月明和尚頭戴面具,身穿道袍,脖掛佛珠,手敲缽魚;柳翠姑娘頭戴桃花,身著紅衫紅褲,腳穿紅繡鞋,手拿紅手絹 。傳承人張村的劉喜紅和張俊虎以誇張的舞蹈,幽默風趣,浪漫色彩濃厚,加上扭、搖、追、逗、拉、抱、親等技巧動作,別具風韻,吸引觀眾。尤為調情嬉戲逗趣的扭捏,逗得年輕小媳婦們含羞而笑。在代縣張村用一種特殊的社火形式表演,其特點是簡便經濟,造型奇異,表演幽默活潑,文化內涵厚重,是中華幽默滑稽傳統文化的體現。正因如此,張村申報非遺成功,受保護需傳承。張村的《柳翠戲和尚》的傳承人再很好的體驗民俗風情,在劇情內容、人物豐滿和服裝穿扮上有所改進,柳翠是否穿紅衣綠褲呢?一來符合代縣當地人們說的“紅襖綠褲”;二來色澤紅搭綠要比一身紅豔麗;三思而後行。

代縣非遺張村的《柳翠戲和尚》

我們期盼張村的民間非遺在傳承中創新,愈演愈好!

筆者恭願張村的幹部群眾在新時代生活,幸福安康!

2019年3月27日中午

作者:王斌,代縣五中辦公室主任,許多作品散見於報刊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