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臍帶和耳朵該怎麼護理呢?

臍帶是連接媽媽和胎兒的親密紐帶,負責把營養運送給胎兒,助其更好地發育成長。寶寶出生以後,會從母乳或配方奶中獲得營養,臍帶的使命也就完成了,需要剪斷結紮。而臍帶離斷標誌著寶寶完全脫離母體,開始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踏上自己的生命旅程。

在以前,醫學水平還沒那麼發達的時候,很多媽媽都是在家生孩子的,由於臍帶處理不規範等問題、寶寶發生臍部感染而早夭的概率是非常高的。隨著醫療水平進步以及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現在幾乎所有媽媽都會選擇在醫院生產,讓寶寶得到更好的新生照顧。由臍帶感染引起的悲劇已經越來越少,但寶寶的臍帶護理仍然讓不少新手媽媽們頭疼。那麼,該如何正確護理寶寶的臍帶呢?

寶寶臍帶和耳朵該怎麼護理呢?

首要原則是預防感染

感染是新生兒臍部最常見的問題。臍帶剛被剪斷結紮的頭幾天,臍窩部位可能出現一些漿液性的分泌物,這是細菌的良好培養皿。一旦細菌入侵臍殘端並迅速繁殖,很可能導致臍炎或者臍部蜂窩織炎,嚴重的甚至會引發敗血症。因此一定要注重預防、降低臍部感染的風險,這需要規範臍部結紮的同時加強臍部護理。

關鍵是清潔、消毒、乾燥

我們知道,臍帶被剪斷後,頭幾天可能會有些腫脹,像果凍一樣,之後會逐漸變幹、萎縮,一般在寶寶出生後的3-7天干燥並且自然脫落,有的可能需要2周左右。

如果臍帶殘端還沒有脫落,保持臍部清潔和乾燥很重要。清潔和消毒是為了減少細菌滋生和粘染,乾燥的目的則是減少細菌繁殖,加速臍帶殘端脫落。在日常護理中,保持臍部清潔乾燥的方法是讓臍部儘量不要沾水,比如給寶寶洗澡時,不要讓水濺到肚臍上;換尿布時,避免讓尿布的上緣包住肚臍,以防傷口被尿液浸溼,引起感染。至於消毒,建議媽媽先洗乾淨雙手,然後用幹棉籤蘸幹臍輪周圍的水,再用幹棉籤蘸75%濃度的酒精從臍窩根部由內向外環形消毒,每天消毒1-2次,直到臍帶脫落。

有些寶寶的臍帶脫落後可能還會連著一點兒,不要強行用外力使其剝落,這樣容易形成創傷口,處理不當易繼發感染或出血。媽媽應繼續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清潔、消毒和乾燥,直到臍帶完全乾燥脫落、分泌物消失。

寶寶臍帶和耳朵該怎麼護理呢?

注意觀察是否出現感染

保持臍部清潔乾燥的同時,還要注意觀察是否出現感染的情況,重點觀察寶寶臍部有無滲血、黏液性及膿性分泌物、臍輪及臍周皮膚顏色、異常氣味等。

如果沒出血就表示沒什麼問題,出一點點血也是正常的,不用緊張,用乾淨的棉籤輕輕擦掉即可,如果出血不止就要及時去醫院處理了。

如果臍部有分泌物、清亮的液體、或者是有異味的黃色分泌物,都需要去醫院處理。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擅自外用紫藥水,因為塗上紫藥水後,臍帶上端往往很快形成臍痂,這樣就很容易掩蓋住臍痂下的膿性分泌物。而且,國外醫學家研究發現,紫藥水有極強的致癌性,不能用於破損傷口消毒和作為外用藥物使用。

如果肚臍周圍的皮膚沒有發紅,就不用擔心,要是出現又紅又熱、腫脹、過敏的現象,很可能是已經感染了,應及時找醫生處理。

氣味方面,變乾的臍帶一般有一股輕微氣味,這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現一股持續性的難聞的味道,就有可能是感染的徵兆,應及時看醫生。

需要留意的異常情況

另外,如果發現臍帶超過半個月都不脫落,可以去醫院再次結紮臍帶,讓其脫落;臍帶脫落後,要是創面不癒合且下面有紅色的肉芽,可能是形成了臍茸,需要請醫生幫忙處理。

還有些寶寶在臍帶脫落不久後,會出現肚臍凸起來的情況,用手輕輕按壓有“咕咕”的聲音,而且哭鬧時更明顯,看起來很嚇人。其實這是臍疝,通常問題不大,一般在寶寶2-3歲時自行癒合。如果到了5歲還沒癒合,就需要通過手術修補。

寶寶臍帶和耳朵該怎麼護理呢?

寶寶的耳朵護理

不建議自行給寶寶掏耳屎

很多媽媽都關心可不可以給寶寶掏耳屎這個問題。這裡要說一下,如果寶寶還小,不建議擅自用鑷子、耳勺或者棉籤幫TA掏,防止將耳屎推向耳朵更深處,或者增加耳朵感染和刺傷鼓膜的風險。其實,正常的耳屎並不會影響耳朵健康,相反能隔離微生物、進入耳道的水、小蟲子和其他刺激,起到保護耳朵的作用。如果寶寶的耳屎比較少,且乾燥成片狀,通常可以隨運動、說話、吃飯、打哈欠時皮膚汗毛的運動自行落出,不需要給TA掏耳朵。如果耳屎比較多,讓寶寶覺得不舒服,甚至影響聽力,建議去醫院請醫生幫忙取出。

寶寶臍帶和耳朵該怎麼護理呢?

雖然不建議掏耳屎,但平時對耳朵的清潔護理是不能大意的,尤其要注意預防中耳炎,具體怎麼做呢?

第一,正確洗頭洗澡,預防耳朵進水。給寶寶洗頭洗澡時,要用手把TA的耳廓摺疊起來。萬一不小心讓水進了耳朵,不要慌,讓寶寶側躺在你的大腿上,保持進水一側的耳朵向下,用手掌緊壓進水一側的耳根和耳廓,然後快速鬆手,連續幾次,讓水流出來。或者用手指輕輕按壓寶寶的嘴唇,使其做出張嘴動作,反覆幾次,以便活動顳下頜關節,促使水從外耳道流出。水流出來後,固定住寶寶的頭部,用消毒棉籤伸進TA的外耳道,但不要碰到鼓膜,輕輕旋轉,將水吸乾。如果寶寶不配合,不要強行掏耳,以免誤傷外耳道皮膚或者鼓膜,建議及時去醫院處理。

第二,不要讓寶寶躺著喝奶或哭泣。最好採取半臥位,保證寶寶處於頭高軀幹低的姿勢,以免奶液或眼淚流入耳朵,繼發感染。如果寶寶經常溢奶,吃完奶後,要抬高TA的上半身,防止吐奶或者奶液流入耳朵。

第三,避免錯誤擤鼻涕。千萬不要捏住寶寶兩側鼻翼,讓TA用力擤鼻涕,這種做法很可能導致鼻涕從鼻後孔擠出,到達咽鼓管,引發中耳炎。正確做法是用手指按住寶寶的一側鼻孔,讓TA稍用力向外擤出對側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出另一側的鼻涕。也可以用生理鹽水噴霧對著寶寶鼻孔輕輕一噴,鼻涕就出來了。

第四,幫孩子勤洗手,勤清潔毛巾、床單等日用品,遠離感冒,將病菌拒於耳道之外。

寶寶臍帶和耳朵該怎麼護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