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麻木是危險信號!冬季這麼做,手腳暖乎乎!

“身體健康是革命的本錢”,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於工作,急於應酬,卻忽略了身體健康這塊風水寶地。其實,平時稍加註意,提早預防,健康就在我們身邊。人民健康網推出《“健”識早知道》專欄,專為你收集整理平時忽略的健康知識,做您的健康智庫,同您一起將健康進行到底!

手腳麻木是個危險信號,千萬別大意!

手腳麻木是很多老人的常見現象,有些人沒有重視。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總醫院內分泌風溼科主任李全民提醒,老人手腳麻木是個危險信號,總結起來有7大原因。

臂神經受壓。

睡眠中如果姿勢不正,頸項偏斜或手臂受壓,就會引起手發麻。這時只要換姿勢睡,活動一下手臂,麻木感便可消除。

藥物副作用。

呋喃唑酮、氧氟沙星等抗菌劑可能導致肢體麻木,這種麻木通常從手腳開始,逐漸向上蔓延,常伴有過敏或感覺異常。因此服用這些藥物應嚴格控制劑量。

營養不良。

長期胃腸功能障礙或食物攝入減少易導致身體缺乏蛋白質和維生素,引起周圍神經炎和神經根損害,從而造成手腳麻木。

頸椎病。

經常單手麻木,很可能是頸椎病引起的。主要由於長期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等,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近七成手麻症狀由神經根型頸椎病引起。

糖尿病神經併發症。

糖尿病會產生多種併發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就是其中之一,伴有四肢對稱性麻木症狀,下肢麻木最常見。

腦梗。

手指麻木出現在一側肢體,另一側完全正常,同時伴有頭痛頭暈、視線模糊等症狀時,要警惕腦梗。其引起的肢體麻木通常是急性的,一定要及時送醫。

痛風。

臨床顯示,手麻患者中約有1%是痛風所致,可能因尿酸沉澱在正中神經處導致。

日常生活中該如何注意?

李全民介紹,手腳麻木是很多疾病的常見併發症,特點是容易反覆發作,不易徹底根治。要想擺脫手腳麻木,不但要堅持藥物治療,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合理飲食。

飲食要清淡、少鹽,少攝入動物脂肪,多食高纖維蔬菜,可幫助軟化血管,緩解手腳麻木。

多飲水。

多飲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腦供血。

補充維生素。

老人要適當補充維生素B1和B6、維生素C,提高身體代謝功能,緩解手腳發麻症狀。

適度運動。

午後或傍晚,可在戶外進行散步、慢跑、打太極等運動,但不可時間過長或運動量過大,運動前先熱身10分鐘(伸腿、扭腰等)。

注意睡姿。

睡覺時最好平躺,不要壓著手腳。枕頭高度一般以7-9釐米為宜,軟硬也要適中。

定期體檢。

老人要定期查血壓、血脂,以及做血液流變學檢查,如有高血壓或高血脂,及時治療。

作息規律。

堅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晚上不要長時間看電視。要有睡午覺習慣,40分鐘為宜。

出現手腳麻木,要去醫院查明病因,不要在家盲目使用土辦法。

天氣寒冷,怎麼樣才能讓手腳不冰涼?

隨著氣溫下降,不少民眾尤其是女性的手腳又開始暖不過來了,雖然穿著厚衣服,但是手和腳還是冰涼。手腳冰涼是病嗎?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李華表示,手腳冰涼通常不是病。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對大部分人來說,冬天手腳冰涼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氣溫降低會使血管收縮,血液迴流能力減弱,使得手腳尤其指尖、腳尖等部位的血液循環不暢,末梢神經循環不好,造成手腳冰涼。也可以這樣理解,天氣變涼、身體感到冷的時候,為了保護體內更重要的臟器不被凍著,皮膚進行自我調整,關閉毛細血管,讓血液流向心臟、肺部等重要器官,保證它們在寒冷的環境中依然溫暖。這樣一來,流向手腳等的血就大大減少,所以人們會感到手腳冰涼。從中醫角度講,冬季手腳冰冷的原因有陽虛、血虛和氣鬱等。大多數手腳冰涼的人士是由於陽虛體質所致。女性比較多見。

每天晚上可用熱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涼症狀。泡腳的時候可以在熱水裡加點米酒和薑片,也可以去有經驗的中醫那裡開個泡腳驅寒的方子。泡腳的時候水溫以適度為宜,並不是越燙越好。有的女性民眾如果一整晚睡覺手腳都暖不過來,可以嘗試一下“食療”。平日飲食可以多吃溫熱食物,比如羊肉、枸杞、大棗、山藥等,尤其是羊肉,低脂高熱,很適合冬季食用。

另外,提醒愛美的女性,寒氣襲來,多穿衣服是防寒法寶。有的女性朋友冬天喜歡穿裙子,或者怕穿得多了顯胖,不穿羽絨服等厚衣服,其實這樣對自己的身體很不負責任。冬天,女性尤其要注意多穿衣服保暖,而且以寬鬆為宜,穿著太緊也容易讓血液循環不良,導致手腳冰涼。中醫認為“動則生陽”。緩解手腳冰涼還有一個方法屢試不爽,那就是戶外運動。戶外運動能加快血液循環,促使血液到達末梢,手腳冰涼的情況自然就緩解了。因此多運動是緩解手腳冰涼的最佳方式。

手腳麻脹是血管在預警!別不當回事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李文慧介紹,最近在門診連續看了兩位40~50多歲的男性,他們患糖尿病時間並不很長,只有1~3年,血糖控制得也不算差,但就是手腳麻脹,冬春季更嚴重。

這也是不少患者困惑的問題,自己患病時間不長,血糖控制得也不錯,平時主食都控制得較嚴,為什麼還有這樣的症狀出現?其實就是因為循環方面沒有重視,導致的肢體症狀。從改善循環入手,去預防和治療缺血性病症(心腦血管病和外周血管病變,後者還可能導致糖尿病足),這也是糖尿病綜合治療的一部分。

糖尿病治療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營養治療,第二是降糖治療,第三是循環治療,如果只關注血糖自然可能會有偏頗。

首先,營養方面應該減少外出進餐,實在迴避不了,也應該在餐桌上多吃主食和素菜及涼拌菜,少吃油大的菜或肉類。每天花在吃飯和應酬上的時間多了,運動就更沒有時間了,這樣時間久了,腹型肥胖和高血脂、脂肪肝自然會找上門來,血管也可能會因高脂飲食、乳糜血,又缺乏消耗而到處形成管壁增厚、動脈硬化和斑塊。

第二,降糖方面,首先要爭取血糖控制得較正常,較穩定;其次,要爭取通過降糖治療促進動脈硬化的預防和血液黏稠度的降低,這對降糖選藥是有要求的。總體來講,既要考慮降糖,又要兼顧控制動脈硬化和血液黏稠度。

第三,循環治療,有些患者多年來存在血脂偏高,因為沒有症狀也就沒有考慮用藥治療,更有甚者,已經有了動脈硬化、血管斑塊、腦梗或冠心病,卻仍顧慮降脂藥的副作用不肯長期使用降脂治療,這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建議糖友應分別從飲食調整、加強運動、戒菸限酒和調整促進循環的藥物入手進行循環治療。

泡腳搓腳曬腳,能強身

人老足先老,養生先浴足。人體足部有6條經脈,與臟腑相連。足部是肢體末端,也是負重部位,特別在站立或長時間不活動時,瘀血、腫脹易集中在腿部和足部。泡、搓、曬,這3種保健方法就能很好促進足部血液循環。

泡。人體陽氣不足,四肢就會冰冷,尤其是老人。促進肢體末端血液循環的方式首推泡腳。水中熱量可通過足底進入全身,使腎經、肝經得到養護。同時,還可刺激足部反射區,調理內分泌,舒筋活絡。

搓。建議老人泡完腳後用雙手掌心輪換著按摩揉搓足部,每次揉按10餘次。同時觀察足部顏色、紋路和按壓時的感覺,如出現異常癢、疼、麻和結節,可能提示臟腑出現相應病變。足部按摩可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特別對某些慢病有一定療效。建議將全足按摩3~5遍,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30分鐘左右。

曬。中醫認為,多曬太陽能得自然界陽氣之助,是補陽最經濟、最有效、最方便的方法。容易手腳冰冷的老人,多是陽虛體質,不妨多曬曬腳,以驅走體內寒氣。曬腳要選擇天氣好、陽光充足的時候,每次至少曬半個小時。曬腳時可配合按摩小腿部位的足三里穴(小腿前外側,膝蓋下方四橫指部位)。

現在天氣轉涼,老人可穿著襪子在陽光充足處曬腳,注意保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