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到入選了美國外籍院士說明了什麼問題?中科院院士水平高?

白雪清風


兩地評選架構和標準不一樣,造成的結果也就不一樣。我們評選院士有一套標準,但這套標準是否合理呢?如比爾.蓋茨我們中科院就"不拘一格"將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反觀顏寧.屠呦呦.饒毅.袁隆平就不會採用"不拘一格"的方式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後來袁隆平給了一箇中國工程院士銜頭。

反觀顏寧2016年被《自然》評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之一,竟然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顏寧是當今世界頂尖結構生物學家,她帶領的研究團隊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原創性基礎科研成果,包括解決了國際攻堅幾十年的葡萄糖運轉蛋白高分辨率運轉結構,並已經被國際經典生物化學最新版教材收入。2009年以來,顏寧領銜的科研團隊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17篇,培養7名博士生,比全國99%的高校全校還要多。顏寧原為清華大學教授,雖然2017年5月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但她未放棄中國國藉,仍是清華大學的"特聘教授"。

綜上所述,從顏寧在中國落選院士而入選美國院士一事來看,說明我們的評選機制欠妥,顏寧這樣優秀的專家和屠呦呦已獲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也不能評為中國科學院士,那我們的評判制度是否要修正一下,讓那些有真才實學並在其領域做出重大成果之人應給予院士名銜,而不應以某些人為的條條框框所束縛!最後用魯迅一句話作結束語:人類總不會寂寞,因為生命是進步的,是天生的。


張文禪


題:清華年輕學者成為美國科學院士

中國年輕女科學家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我們祝賀顏寧博士的同時,有人說清華大學是為美國培養人才的搖籃,實際的情況也確實如此。\r

我們不妨先看看以下這些人和他們的畢業院校: 馬雲,杭州師範大學;馬化騰,深圳大學;雷軍,武漢大學;任正非,重慶大學;李書福,哈爾濱工業大學;董明珠,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李東昇,華南理工大學;王健林,遼寧大學;楊偉(殲20總師),西北工業大學;孫聰(殲31總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吳偉仁(嫦娥探月工程總師),中國科技大學。

以上這些改變當代中國人民生活的科技領域和商業領域的大咖們,這些傾盡全力為國家的發展貢獻畢生精力的人,並沒有一個是清華大學畢業的。而中國人卻一直把清華大學當做中國大學和人才的標杆,這是一個巨大的諷刺。那麼,我們的那些高考狀元和天才們畢業後都在做什麼呢?\r

清華的學生大多數畢業後都出國了,這確實是實情。在清華,畢業不出國,不去美國是被人認為沒本事的事情,這就是清華多年來的現狀。有人常以所謂科學無國界來自我安慰和找藉口,其實都是自欺欺人的鬼話。美國人手裡的尖端技術何時對我們開放過?他們不是天天在講這個偷那個竊的嗎?不都是當做最高國家機密的嗎?所以科學和人都是有國界的,我們要正視這個現實。\r

分析清華學者爭著出國的原因,一是中國社會給與清華大學過高的地位,讓清華的學生感覺自己高高在上,這種極度的優越感,讓很多學生逐漸看不起國內的學位和身份,所謂的中國高知精英群體偏偏承襲了極端崇洋媚外的劣根;二是與當代社會的家國情懷漸淡,個人利益為主的價值觀分不開,追逐個人名利大於奉獻家國天下。三是與國家教育體制和科研環境有直接關係。比如我們的國家級科學技術大獎,一個科研人員要窮盡一生的精力,幹到耄耋之年才有可能得這個獎。而這個獎金過去不過區區500萬人民幣,去年開始雖然提高了,也不過區區800萬人民幣,還不夠在北京買個像樣的房子。加上國內教育科研的相關管理體制問題,比如科研項目的申請與獲得程序複雜,人際關係社會的各種隱形的掣肘等等,相比美國的科學研究環境和科研人員的待遇,確實差距較大。

很多人不懂,當年的那些不顧國家貧弱,待遇低薄而紛紛回國的老一代科學家們,為何能有為了國家發展,民族振興而奮鬥終身的愛國情懷。如今的情況讓國人情何以堪?國家已經相對富有了,強大了,但是愛國情懷卻淡了,這很值得我們反思。

我們雖然有大國風範和胸懷,有向世界先進科技學習的態度,但是也不能漠視這種人才外流的現狀長期繼續下去。無論是國家相關部門還是清華大學本身,也要思考如何從正面加以引導並從教育科研體制上進行更大的改變,讓國內大學的學子,以留在國內和留學後歸國報效祖國為榮,讓我們的大學,我們的清華真正成為中國自己科學的搖籃。


環球圍觀


以屠呦呦先生為例,1969年,時年39歲的屠呦呦以中醫研究院科研組組長的身份加入523項目,1971年發現青蒿素!整整40年後的2011年獲得美國紐約拉斯克獎,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不是所有院士都能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怎麼沒人說全世界40年裡都沒接受過中醫呢???怎麼沒人說世界科技屆N年沒有尊重過中國科技屆呢?大家都說中科院院士評選可能有問題,那全世界科技屆為什麼40年後突然承認了中醫的有效性呢?是不是中國國力增長世界開始聽見看見尊重中國科技工作者了呢?

諾貝爾獎和中科院院士的評選完全是兩個獨立的標準,並沒有直接關係。

同樣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成立於1863年,是由美國著名科學家組成的組織,其成員在任期內無償地作為“全國科學、工程和醫藥的顧問”,是美國科學界榮譽性及政府諮詢機構。美國國家科學院不是政府部門,而是民間的、非營利的、科學家的榮譽性自治組織。NAS評選同樣跟中國院士評選標準不一樣。要說院士評選標準和體制是有待改進,那麼並不僅僅是中國院士評選的問題,要說有問題至少40年間全世界科技評選都有問題。

1 屠呦呦作為組長加入523項目,參評院士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相關發現是集體努力的結果,中科院要不要核實呢?不核實是瀆職,核實需要時間對其他參評者不公平,只能落選。2評選院士首先需要院士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需要經過大概三輪評選,選舉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差額比例為百分之四十。各學部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本學部院士人數的二分之一。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按本學部應選名額,根據得票數依次當選,滿額為止。評選要求的國家級獎項和“SCI”論文,屠先生研究工作中沒有發過“SCI”論文。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編輯出版的引文索引類刊物。但是美國ISI幾十年間可曾同意發表中醫類研究文章?硬性條件達不到,讓院士們怎麼選她?違規還是破格,都沒有先例!屠呦呦本人回應:“(沒能當選中科院院士),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能參評院士的科研人員都是業內頂尖的科學家!無論他們評上沒有,都不會改變他們追求真理的科學信仰!科研是很艱苦的歷程,我國14億人口大國僅僅不足4%的人口接受大學教育擁有大專以上學歷,做科研的更是微乎其微;內生力本就不足,外部持續排擠!閒人們還要對比中美院士科技水平誰高誰低!妖言惑眾,無事生非!


北京淡淡的幽藍


我覺得悲哀!科學院院士,究竟以什麼標準評選?如果說是以學術成就為評定標準,這自然令人心服口服,中國人多,有才幹的人也多。競爭激烈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結果,我非常吃驚也非常不認可。

作為從事技術工作的人來說,尊師重道是傳統。而這一傳統在文化層面來說,絕對是糟粕而非精華。無論你的本領多強,你沒有師承,更準確的說是沒有主導地位的師承,你絕對不可能走入一個圈子。這種深植中國人基因中的人脈關係,決定了一切平臺的階梯。而所謂的人脈關係,永遠架不住權力與金錢的衝擊。

我所工作過的單位和企業,搞技術的人無不希望向高職追求,這也是所以技術人員的共同目標。但一個企業或單位,總是有先來後到之分,而一個時期造就一個人脈關係圈子。年輕人大多學歷高,新知識多,這是比造成某些老人的嫉妒心理,而且從事技術工作人員,保守是普遍的觀念,也是必須的觀念。新老交替中的對撞,太多的年輕人材被壓制,而職稱的認定需要時間,和老人的認證。如果你想謀得職稱,必須低三下四委曲求全,阿諛奉承那些你看不起的老人。許多年輕有為的年輕人,經不起這樣的折騰,選擇放棄離職跳槽,這也是普遍的社會現象了。

其實不僅僅是搞技術的,只要存在職稱職位的地方,都會出現這類問題。當然,我不知道國外是否也有這樣的體制圈子。但至少目前國內的體制延續了幾千年。老經驗,倚老賣老,這是普遍現象。打壓年輕人的事例,比比皆是。漢初的賈誼,因為年輕被埋沒,抑鬱而終。或許因為人多,埋沒幾個死掉幾個,對於泱泱大國微不足道吧?!

我不否認老人的經驗之談,但是老不是資本,更不是有大作用。尊老愛幼,在某個角度上來說,就是怕被活埋而編造的謊言罷了。過去許多老科研老技術人員,大多自學成才,或者是積累來的經驗。對於喝洋墨水的人材,誰敢說他們不心裡黑暗呢?

年輕有為,是一個人,一個國家的生命力。逼走超越自己的年輕人,就是自毀家業!一個人的青春年華是成果累累的時期,誰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和才華?老樹發新芽?那結出的也只是乾癟的澀果罷了!

一個國家的強盛,註定要靠年輕有為來獲得。國家提出科技興國戰略,更應該珍視人才!!!真的反感更不想看到那些,動不動擺出老資格大言不慚地說:“老子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老子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的一張張乾癟醜陋的老臉!!!


無劍無塵


這種現象其實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在過去的袁隆平身上,在屠呦呦身上都有發生這種事情,國內評選不上,但是這些人都在國際上面獲得了別人的認可,這是不是非常怪異的現象,我們國內不認可他們這些人的貢獻和能力,但是國際主流國家承認了也給了相應的尊重。

這不得不說我們跟國外的評選有區別的,別人認可的我們不認可,別人不認可的我們認可,比如說百度的李彥宏,還有汽車領域的王傳福,在國內被評選上了工程院院士,而在國際上面他們根本沒有獲得認可,這並不是說我們要跟著國外走,但是像我們的一些優秀的科學家在國內沒有獲得認可在國際上面獲得了認可,這就有點奇怪了。

像屠呦呦這種有能力的人在國外獲得了自己應該得到的,像袁隆平也是一樣在國際上面獲得了絕對的認可,國外認可的標準是在科學領域有傑出貢獻,只有做到別人的這些就會獲得尊重,袁隆平做到了,大家都看在眼裡,屠呦呦做到了大家應該也非常的熟悉,但是在國內卻不一樣,袁隆平在獲得美國外籍院士的時候在國內可沒有評選上院士的。

難道是我們國內評選的標準高於美國嗎,或者說我們評選的條件標準不一樣,從目前的世界格局來說,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從經濟到軍事到其他科學領域,這些都超出其他國家一層,如果說標準是他們定的,所以他們說的算那麼人家強大是明擺著的,用現在的話來說科學技術的強大才是讓一個國家強大的真正本錢,美國就是有這種本錢。

以目前來說我們的絕大多數科技領域方面都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不是我們不努力,而是的確在一些方面我們存在著一些問題,當然人才流失就是非常突出的問題,像顏玉這樣年輕的有才華和能力的人,為什麼會在國內失意,而最後到美國去發展,最終就是在美國獲得了證明自己的機會,在國內沒有這樣的機會而已,這就是問題的根源。

我們國內的評選標準其實是比較特殊的,最主要的至少要在資歷和人脈上面要足夠才可以的,光有能力還是不足夠評選進去的,當然到不到要求,符不符合條件其實並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另外一群人把持著,他們說你行就行說你不行就不行,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資歷擺在那裡呢,所以說過內的評選標準真的非常有意思,但是並不是說我們的比別人的高,反而說明了我們的和別人的標準不一樣,別人講究真才實學,我們講究的是什麼呢?


無法超越的足跡


這個問題標題帶有挑逗性,中國院士並不是說比美國院士水平怎麼樣的問題?而是由國情而決定的。中國是一個傳統的人口經濟大國,隨著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正在慢慢的改變世俗的觀點和糟粕。

正是由於近些年的高速發展,國家在高科技,軍工,和航天方面作為側重點,難免有不能顧及到其他領域的發展。因此導致了房地產的畸形,醫療體系的欠缺,不僅如此我們本是一個農業大國而現在卻變成了以進口糧食為主的大國。導致這樣是我們國民自身矛盾的轉變,從原來人與物質需要轉變成現階段人與精神和財富的需要。

美國作為已經高速發展過了的國家,國情賦予他們的就是不斷完善和改變這種發展成果。中國則不同,他正處在發展潮流的浪尖上,依重次輕,攢勁發力向前進。說到這兒,不管是屠呦呦,袁隆平,還是現在的顏寧他們作為國家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即使沒有被國家重視認可,但也不能說國家就拋棄了你。我們的民族自古就是一個謙卑傳統的國家,就像自己的孩子自己說好不叫好,要讓別人說好那才叫好。所以說只要你是金子早晚會發光,所以像張藝謀早年的電影“紅高粱”在國內禁播卻在國外得獎,即使這樣也阻止不了他成為國際大導的步伐。當然隨著我們日益強大和國家昌盛,國家會更加重視人才的發現和培養。雖然之中不乏有體制內的弊端和隱藏,但隨著國家不斷的改革和開放,這些都將不日而散。所以不要為一頭銜而耿懷,只要你是國家棟梁,遲早有用武之地,也會為人們所銘記。


勖己


說明在中國有能力的不一定行,但是有關係的,肯定行。中國是一個注重人際情感關係的國家,不管辦什麼事,吃飯,喝酒,拉關係



暱稱能寫多少字


說明了提問者又想借機炒作和蹭網紅。每個國家,每個群體,每個行業和每個人對每個事,每個問題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看法和見解,況且制度差異,文化差異和學術水平差異,都會導致此時下雨彼時晴的局面,有何大驚小怪的?好多矛盾的產生和激化,都是因這些無良的痞子挑事發問而引起的。


二刻81398956


顏寧有才了,就受不得半點委屈,還是把個人利益高高放在國家民族利益之上,缺少愛國思想的原故。


手機用戶68290727228


中科院已經是宇宙級水平,顏教授你除了科研,你懂人情世故嗎?懂溜鬚拍馬嗎?懂不懂要去提前送送?不懂就不夠資格。因為中科院是學術水平只佔30%,其他的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