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为什么说英国一开始形成的就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国家?

追根溯源,为什么说英国一开始形成的就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国家?

对于英国民族的认知,我记忆中印象较深的是去年英国歌手婕茜参加湖南台《我是歌手》,那种开放、奔放、豪放以及与异国舞台融合、自如,完全浑为一体,就像在自家舞台展示的状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最近在喜马拉雅听刘成老师讲《英国史》,特别是民族的形成,让我对英国这个民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民族的形成

英国是欧洲西北角的一个小岛国,人口不过六千多万,相当于我们中国的1/20;面积不足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们中国的1/40。整体规模就相当于我们一个湖南省。

远古时,英国原与欧洲大陆相连,后来海平面上升,形成小岛后,从大陆不同地方去了三个小部落(最后一个叫克尔特),形成原始居民;公元一世纪,罗马征服英伦三岛,统一称他们为“不列吞人”。“不列颠”意为“不列吞人的土地”。

公元五世纪,因罗马内部问题,罗马军队撤退。不列颠进入群雄混战,克尔特人请了外援日尔曼人(德国人);其中最大的一支叫盎格鲁,“英格兰”意即“盎格鲁人的土地”。Englishi就是盎格鲁人说话的语言。所以英语跟德语极其相似。当然,后来它也有与当地语言有融合。

公元九世纪,来自挪威、丹麦的维京人侵入英国、法国北部(诺曼底,后来这部分维京人成为法国人);加上皇室联姻,所以英国与法国(特别是北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公元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他的表弟诺曼底公爵威廉继位。不仅使英国的土地包括英国、法国的一半,法语也成为英国的贵族语言,也导致现在法国人不愿说英语。当然,后来法语与英语也有了很多融合,

无论从语言的融合还是民族的构成,有时我会觉得英国就是欧洲各国的一个融合体。它的融包与开放是流淌在血液里的。马克思写《资本论》在德国呆不下去,就跑到英国去写;英国居然让他写《资本论》来反对自己的体制。

在15世纪之前,由于占有法国土地,英王常常不仅是英国的国王,又是法兰西国王的臣属,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是分辨不清的,人们只有领地的概念,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

直到15世纪后期的都铎王朝,英法百年战争(因法国收回土地,英王哪服,两国开战)后,英国最终完全失败、丧失掉法国的全部领土后,才死心,放弃了欧洲大陆,专营自己的“小家”,最后与法国都形成了各自的民族国家。

(有时从英国民族的形成中,我会看到一种最基础、最典型的一种万事万物的融合、演化过程。就跟杂交、转基因一样;就跟单细胞演化到双细胞、多细胞,人类由远古时期的单性繁殖到双性繁殖;就像从哲学到细分科学,细分科学又互融共通;就像哲学与宗教的爱恨情仇;就像宇宙“奇点”大爆炸、分形、混沌演化;……。 )

二、独特的封建制度

英国代表的西欧封建制度跟我们中国不一样。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人的权力是和它掌握土地的多少相关,有多少土地就有多少权力。而欧洲又施行分封制(封土制),那么权力就通过土地一层一层的往下分,导致国王的权力十分有限。这就使得英国在中世纪的时候,它的商业和城市就没有成为封建制英国这个主流体制内的力量,而是成为一种异己力量。

中外(主要是西欧)古代大航海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发展结局?就是因为西欧封建制中王权有限,航海多是个人的事情;航海满足了这些个人对于海外商品市场的需求。英国历史学家曾这么说:“英国人为建立第一批美洲殖民地,大家在生命和金钱方面都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是英国政府却没有付出什么代价

”。

封土制也促进了英国人的开放、自由的性格。

三、题外话

我们从小到大,积累了很多认知,但大部分是表象的,就像飘零的落叶,被风越吹越远,直至不见。但实际上,这些落叶都存在树枝上,攀附在树根上,成长在大地上;大地下面是错综复杂的根系。

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认知之间的枝枝 桠桠,这些知识点就会像随风而去的落叶。有一种理论叫“六度分离”,说: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是六个中间人。知识点之间,大概也如此。

读书其实就是丰富这些枝枝桠桠,在上面浇浇水;如果是树种,就让它们发芽,不断成长。下面的根系又互相交结、融汇一起;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的“树林”、认知的“源泉”。

1901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