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90後結婚比上代結婚晚,是如何造成的,求解?

騰SS


當代90後結婚比上代結婚晚,是如何造成的?

我認為是上代人結婚是因為那個年代是這樣的,一般15歲以後都有人談婚論嫁了。到25歲不結婚,就算很大的年齡就被別人說了,所以大家只要18歲以後20歲左右,大部分的人在農村來說都已經結婚。這種是普遍的現象,再說,當時結婚自己的父母也完成一件心願,那個時代結婚晚,別人就會說他找不到,或者是嫁不出去的這種閒話。現在的人不結婚的很多,所以有一部分的人會不著急結婚。

當代90後的人,結婚晚的比較多,我感覺是現在的人要求都很高,要有車有房有存款,還有結婚以後生小孩來要撫養,養一個小孩消費非常的高。如果沒有穩定的工作,一般的人就不敢結婚,怕養不起老婆,養不起小孩。等到覺得基本上的生活穩定之後才會想到結婚,所以大家都在努力的拼搏,賺到自己覺得能夠養老婆和小孩的錢還有買車買房,才會想到結婚。

90後的人壓力比較大,獨生子女比較多,因為是國家控制人口,計劃生育搞得特別嚴,有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如果他們一結婚對方也是獨生子女,壓力就特別大,兩個人要養四個老人。90後的人擔子比較重,現在生意也不好做,工作也不穩定,現在實體店受到網絡上的衝擊,實體店也非常的難做,沒有職業的人比較多。而且現在不結婚沒有什麼負擔,所以大家也不想結婚,不結婚的人群越來越多,30多歲還沒有結婚的也大有人在,所以一個看見一個的也不著急結婚。

總的來說,是時代的不同,所以造就了這兩種現象。


貴幸劉延瓊劉一語


上代人屬60、70後人群。


新中國成立不足二十年,期間又經過抗美援朝、三年自然災害、十年文化浩劫等重重考驗,致使國民國力不足,經濟發展滯後,物質基礎匱乏,60、70後可謂生長在缺衣少食的時代。

中國又是一個千年的封建禮教國家,即使新中國移風移俗,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觀念深入人心,更何況歷來倚重先成家後立業的觀念。

60、70後結婚自然宜早不宜遲,當然還有深層次的原因,稍後作分析。


90後生在改革開放中期,國民經濟文化蓬勃發展的年代,教育文化資源日益豐富,國民文化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了。

原本農業大國大力倡導科技教育興邦,全國放開高校優質資源,使原本高考錄取率提高了數倍,更多專科院校遍地生花。

60、70後受時代環境影響,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年紀輕輕已踏入社會;90後普遍大專本科畢業,平均踏入社會年齡在22歲左右。

兩代人踏入社會的年齡差距。

這是兩代人結婚早晚的一個因素。


另外,90後不斷接受新時代理念,婚姻觀也追求自由平等的原則,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

目前來看,隨著經濟文化不斷進步發展,婚姻已不是唯一選擇模式了。

於是90後對婚姻的要求更高了,晚婚的現象已司空見慣,甚至不婚主義者也日漸增多。

當然兩代人結婚早晚還有很多客觀因素,比如現實中的經濟條件限制、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等等。

不一而足,既然人是群體動物,90後普遍晚婚受大環境影響是必然道理。


也許如某些人類學家所預料,未來人類的婚姻關係將會消失。

已婚成稀罕人群、不婚成主流趨勢的未來,大概我輩人士見不到也想像不到了。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我是一隻貓星人的傳說。


一隻貓星人的傳說


思想轉變了,以前老一輩的人思想是成家立業,不管你多窮,都能先成個家,然後再去做你的事業。


當代的人是,立業再成家,現在的人都比較現實,你沒有錢,沒有事業,都不想嫁給你,至少你家裡要有錢才行。

現在的女人,也不想早婚了,因為出來工作了,經歷過了生活不容易,花錢容易,賺錢難,都想找個條件好一點的男人嫁,可是經濟條件好的男人,都比較貪玩,不想太早受到婚姻的約束,因為人家有錢,不怕找不到老婆,所以就形成了晚婚形象。


再有一個,就是受教育影響,以前計劃生育比較緊張,所以大量傳教,晚婚晚育,只生一孩子,還有獨生子女獎勵政策,傳教了那麼多年的成果,所以讓現代人的思想傳變了。


1秒萬年


90後的父母一代,父母大多數應是70年代的生人。那個年代的人,一般是多子女家庭,那時候的男女出生例均衡。各個家庭的經濟條件,懸殊不大。

那個年代的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大學生是鳳毛麟角。也沒有擇校的困擾,無論你的經濟條件如何,適齡的兒童,都是就近入學。所以十里八村的同齡男女,認識的機會很多。

那時候,外出打工的很少,都是在當地工作或務農,活動區域很集中。到了十八九歲,初高中未能考上中專或大學的,便回到村裡,開始了務農和打臨工的生活。家裡就開始張羅婚事,好象是順理成章的事。不管自談還是經媒人介紹,女方都會要一些彩禮,對於男方家庭來說,不至於壓力太大,在可承受範圍之內。村裡男孩很少有二十五歲以上還沒成家的,二十五歲的姑娘便成了老姑娘,還沒嫁出去,是要遭人笑話的。

而90後的孩子,從小生活相對優越,是在手心裡捧著長大的,沒有吃過苦。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各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差距很大,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們,不再侷限於鄉村學校,很多孩子進城去讀書。隨著孩子們受教育程度和眼界的開闊。他們的認知有了改變,女孩也有了更多的工作機會,重心不只傾向於做家庭主婦,男孩也有更多實現價值的機遇。都在尋找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不想重複父母的生活。

再就是90後的孩子,也是計劃生育調控下出生的,受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影響,男女比例失調現象,在農村尤其突出,拔高了女孩擇偶的標準。很多男孩的家庭條件有限,達不到女孩越來越高漲的要求。房子是硬條件,沒有攢夠到城裡買房的首付款,幾乎沒有談對象的資本,只能一拖再拖,而女該不愁嫁,是一挑再挑,彩禮是一年更比一年高。不是不想早結婚,而是男孩家無力承受彩禮之重,而女孩在等待能滿足要求的合適人選。


初心不改踏雲輕邁時空


原因比較多,說個主要的,經濟。

婚姻有三個目的,經濟,繁衍,愛情。

上一代人基本是60年代,適婚年代是80-90年代,物質匱乏,急需抱團取暖。

而現在的90後,物質豐富,雖然買房很困難,大多衣食無憂。

既然餓不到,凍不著,其他事情都可以慢慢來,不像上一代人,不趕快結婚,就要面臨吃飯穿衣的問題。


婚姻諮詢師咖啡


我是92年的,我還沒有結婚。我和我差不多大同學朋友沒結婚也有好多。

第一,房子,汽車,工作方面考慮。

第二,對婚姻有恐懼感,沒有做好結婚的準備。

第三生活態度發生改變,覺著一個人就挺好。

90不結婚的大有人在,每個人的想法也不一樣。


初心依舊看今朝


經濟壓力佔很大比重!很多80後都還在為生存而努力著,90後的競爭壓力更大,生存壓力也大,經濟壓力也大,造成了很多90後不夠自信,不敢步入婚姻殿堂。再一個,90後獨生子女多,大多很有個性,以自我為中心,不是很能承受婚姻帶來的約束感。也許這就是造成90後普遍晚婚的原因吧。


V5妹


一是生活成本太大了。房價高,教育貴,醫療貴,真的是不敢結婚那麼早,沒有那個經濟實力的。

二是意識變了。現在覺得結婚是想結婚的時候再考慮結婚,不會是為了結婚而結婚。大家的自我感覺變得更重要。

三是社會在進步,我們受教育多了 ,大學畢業再工作幾年自然年紀也是比80後70後的綜合年紀大。所以結婚也是比他們晚的。


走走停停一路往前


我覺得主要是社會環境的問題

上代主要是60後,那個時代溫飽都成問題,結婚的主要目的也就是繁衍後代和形式感的問題,離婚率也很低,都說飽暖思淫慾,大家都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精神要求也不會那麼高了。

而在60後奮鬥,和我們國家高速發展的北京下,我們90後沒有怎麼吃過苦,在物質條件相對滿足的情況下,自然對精神世界有更高的要求,眼裡容不得沙子,力求想找到真愛,而真愛又不是那麼好找的,再者就是現代的人們都越來越獨立,結婚也就不再是那麼簡單的事,所以越來越晚也是很正常的。


吉吉崔崔


生活壓力大 就業壓力大 還有就是就像某個段子裡說的 我有車有房 什麼都行 為什麼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 去你家當牛做馬還得忍氣吞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