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手握重兵,又有實力稱帝,曾國藩為何甘願一生稱臣?

yuepinwu


【曾國藩為什麼不推翻滿清,趙烈文說“氣數未盡”,滿清滅亡當在50年之內。】

曾國藩生於1811年11月26日,卒於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趙烈文(1832年~1894年)清時著名幕僚,字惠甫,號能靜居士,江蘇常州人,受曾國藩保舉,曾任易州知州,多年為曾國藩機要幕僚,軍事上多所謀劃。對佛學、易學、醫學、軍事、經濟之學都有涉獵。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隨後北上攻佔南京,1853年改名為天京。1852年,因母親去世而在家丁憂的曾國藩,目睹了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半個中國,滿清調集數十萬“八旗軍”、“綠營軍”圍剿,但是這支腐朽的軍隊根本不堪一戰,無法挽救滿清潰敗之勢。因此,滿清政府寄希望於朝野的漢族官僚地主,讓他們徵募訓練地方團練(民兵),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太平軍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

1853年(咸豐三年),曾國藩藉著清政府急於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向滿清朝廷求得“編練鄉勇”的聖旨,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8月,曾國藩獲准在衡州練兵,“凡槍炮刀錨之模式,帆檣槳櫓之位置,無不躬自演試,殫竭思力”,並派人赴廣東購買西洋火炮,籌建水師。

曾國藩用一年時間,編練了湘勇2萬人,外界稱其為“湘軍”,朝廷向湘軍派來一批以塔齊布為首的滿蒙將領。一則這些人是職業軍人,二則監視曾國藩們,三則掌控湘軍。曾國藩為了分化朝廷的監視制約,把2萬湘軍分成幾十個大營,分別讓塔齊布、羅澤南、李續賓、曾國華等人任統領,湘軍之中等級森嚴,依靠宗親、師生、老鄉整合在一起,其實就是曾國藩等人的私家軍隊,只有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才能指揮的動。

1854年2月,曾國藩發表《討粵匪檄》,以褚汝航為水師統領、塔齊布為陸路先鋒,率領17000人北上。到1864年7月,湘軍曾國荃部攻進天京(南京),歷時整整10年,才將太平天國徹底鎮壓。曾國藩和他率領的湘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逐步的做大做強的。期間,曾國藩和他的湘軍經歷過很多次失敗,曾國藩的弟子李鴻章組建了“淮軍”,左宗棠組建了楚軍。到了1867年剿滅“捻軍”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所部擁有精兵40萬。

1855年,曾國藩的湘軍遭遇到太平軍將領石達開,湘軍水師被燒燬戰船100多艘,曾國藩跳水自盡,被部下救起。後來,曾國藩坐困在南昌,處境艱危。半年之後,趙烈文來到了曾國藩的大營,趙烈文並非為了榮華富貴,他覺得曾國藩靠譜能成大事,決定助他一臂之力。一開始,曾國藩也不瞭解趙烈文,也不清楚他到底有什麼本事,就沒有給趙烈文安排重要職位。幾日之後,趙烈文把湘軍底子摸透了,直接對曾國藩說:“樟樹營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曾國藩才感到趙烈文是真有本事,就把他安排成自己的幕僚,曾國藩能夠鎮壓太平天國,和趙烈文的謀劃是分不開的。

太平天國即將敗亡之前,曾國藩就已經開始考慮戰後的事宜,曾國藩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的道理,他有可能重蹈北宋末年宋江的悲慘結局。北宋末年的方臘和當時的洪秀全極其相似,方臘利用外來的摩尼教發動群眾,洪秀全利用“拜上帝會”發動群眾,方臘佔據的地盤和洪秀全佔據的地盤極其相似。但,方臘很快被詔安後的宋江梁山軍給鎮壓,鎮壓完方臘的宋江很快被北宋卸磨殺驢了,洪秀全一旦被鎮壓下去,曾國藩很可能重蹈宋江的結局。

左宗棠在安慶大捷之後,曾經給曾國藩發過一封密信,信的內容主要有這麼一句話。“神所憑依,將在德也。鼎之輕重,似可問焉。”左宗棠在試探曾國藩的意志,是真是假真的不好判斷,曾國藩當即燒燬了這封信,並未對左宗棠任何回應,因為曾國藩沒有考慮成熟,不敢冒這個險呀!攻陷天京之後,曾國藩手下的諸多將領,也曾經試探性的問過曾國藩:“東南無主,我公豈有意乎?”曾國藩除了訓斥部下,就是向朝廷表白心意,因為曾國藩真的沒有考慮成熟。

曾國藩飽讀詩書,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攻陷天京之後,湘軍、淮軍、楚軍擁兵40萬,是當時滿清最強大的軍隊,完全有可能佔據江南半壁江山,發起推翻滿清的軍事進攻,很有可能推翻滿清重塑華夏中國。曾國藩也有顧慮,顧忌中國的前途命運,當時的世界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時刻覬覦著瓜分中國,期盼著中國的內亂繼續下去。曾國藩考慮的是,能不能夠在短時間內推翻滿清,重塑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秩序,這一點曾國藩真的沒有把握。

一旦不能迅速掌控中國的局勢,曾國藩貿然起事,很可能重創中國的國運,製造更大的戰爭亂局,禍害中國億萬人民,招致列強侵略瓜分,他將是中國歷史上的“大罪人”,自己將成為第二個“李自成”。打碎一箇舊世界真的很容易,但是建立一個新世界真的很難很難。是什麼原因導致曾國藩放棄進取,全身而退的呢?曾國藩文集的儒家思想,僅僅是表面現象,真正的原因是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對曾國藩的決策產生決定性影響。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公曆1867年7月21日晚,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與趙烈文聊天。趙烈文預言滿清“氣數未盡”,儘管目前已經出現敗亡的跡象,反清的局面尚未徹底形成,沒有滿清朝廷“抽心一爛”,那麼土崩瓦解的局面是不成立的。趙烈文預測滿清徹底腐爛的時間,大約需要50年。這個把滿清徹底搞完蛋的人就是“蘭貴人”,後來的慈禧太后,當時32歲垂簾聽政。慈禧太后執政大約50年,死於1908年,三年後1911年爆發武昌起義,1912年袁世凱逼迫宣統皇帝退位。這就是趙烈文所說的滿清“直接完蛋”。

1867年,曾國藩與心腹幕僚趙烈文晚間暢談。

曾說:“京城中來人說,都城裡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經常發生,而市肆裡乞丐成群,甚至於婦女也裸身無褲可穿,民窮財盡,恐怕會有異變。為之奈何?”

趙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分剖離析。然而主德隸重,風氣未開,若無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我估計,異日之禍,必先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國藩蹙額良久,說:“會否南遷呢?”

趙說:“恐怕是直接完蛋,未必能像東晉、南宋一樣偏安江南。”

曾說:“本朝君德比較正,或者不至於到這種程度吧。”

趙說:“君德正,然而國勢隆盛之時,士大夫食君之祿報君之恩已經很多。本朝創業太易,誅戮又太重,奪取天下太過機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

曾說:“吾日夜望死,憂見宗廟之隕落。你不是戲論吧?”

趙說:“當著老師您,我雖善謔,何至以此為戲。”

這次談話後,曾國藩拿定主意,堅決的隱退而保命,積極裁減湘軍打消滿清朝廷的猜忌,多次上表向朝廷表忠心,多次公開發表家書,勸曾家的兒孫以後都不要從政。曾國藩向滿清表達了隱退之意,也希望滿清不要迫害自己和宗族。1872年,曾國藩在憂心忡忡和極度焦慮中去世,但是曾家總算是保全了,他的孫子曾紀澤成為民國的著名外交家。趙烈文出此言後.清朝滅亡果未出50年。曾國藩沒有成為宋江,也沒有成為李自成,是中國歷史上極少數的全身而退者。

 








冷清先生


曾國藩手下有十萬湘軍,而且戰鬥力強,論實力,應該有博一把的機會。而且也有人勸曾國藩當皇帝。

在咸豐帝死的時候,清朝局勢動盪,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從咸豐帝指定的顧命八大臣中奪回了權力,開始垂簾聽政。

這個時候,可以說是造反的好機會。

當時,他的好友胡林翼跑到曾國藩的大營。

老胡帶來了左宗棠的一封信。

左宗棠在信裡寫了一句話: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這個話嚇死人。我們知道,大禹造九鼎,這個九鼎就成為了王權的象徵,楚莊王曾經問周王室這鼎的重量,是為問鼎中原,也就是想搶班奪權的意思。腦洞老師的作品《讀懂春秋,就懂了當下》裡詳細說過。

這句話其實就是,皇權轉移,在德不在天,現在清朝這個鳥樣,這個天下,我們兄弟是不是可以去爭一爭?

曾國藩想了一下,改為: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未可問焉!

這一改,意思完全變了,從一個懷有野心的猜測變成了一個忠臣的表決書。

三年後,太平天國被平定,忠王李秀成被俘。

李秀成也勸曾國藩當皇帝。現在太平天國完蛋了,你老也打完收工了,鳥盡弓藏嘛,你就不怕慈禧那個老太婆把你卸磨殺驢?

曾國藩這一次更果斷,不提還罷,一提就直接把李秀成給殺了。

哪麼,曾國藩為什麼打死不爭皇帝當呢?說法很多,一個是曾國藩受儒家思想影響,忠臣的意識很濃。另一個就是起事也未必成功,畢竟當時除了湘軍還有淮軍,李鴻章也不一定支持。

這種事情,萬一不成功,就是抄九族的罪。所以曾國藩不願意冒這個險,認為自己榮華富貴都有了,沒必須再去賭。

最玄乎的說法是有關一條蛇的。

曾國藩出生之時,曾的曾經夢見一條黑色巨蟒爬到家裡。而沒過多久,又有算命先生到曾家來,說曾國藩的命相堪比真龍天子之命,只降了一級,是蟒袍玉帶附體。註定要當大官,只是會得一種蛇鱗病,無藥可醫。

果然,曾國藩從小就得一種病,到了冬天,開始脫皮,跟蛇一樣,奇庠無比。

而且曾國藩家裡有一根紫藤,跟蛇一樣。原來已經枯死,曾國藩一出生,這根古藤又復活了,而等曾國藩去世,這根藤再次枯死。

因為這些原因,曾國藩被認為是蟒蛇轉世。

曾國藩本人也深信不疑,他是比較信這些的,他還專門寫了一本《冰鑑》的相面書。他也給自己看了面相,說自己就是蟒蛇的命,成不了龍。

當然,這些東西是不是真的呢?

這可能是曾國藩對自己的一個定位,然後,他又不斷宣傳強化這一點,以此來表明決心。

為了排除慈禧的疑心,曾國藩後面還跟左宗棠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

左宗棠常常痛罵曾國藩,據說一開會,主要是兩個議題,一是老子當年多麼牛(確實牛),另一個就是曾國藩這個人多不地道。

恰巧左宗棠的大將以前都是跟著曾國藩混的,聽著聽著很不是滋味,說左帥也太計較了。

其實,這是一種內部分化,然後讓領導放心的辦法。這個事情,腦洞老師已經介紹過了。

總而言之,曾國藩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他沒有選擇造反,對他本人當然是好的,畢竟個人圓滿了,對當時的社會也是有貢獻的,畢竟太平天國之後,生靈塗炭,他沒有為了自己的一已私利,置萬民於倒懸。

那如果曾國藩要稱帝,會是什麼局面呢?

當曾國藩滅了太平天國之後,他首先需要先統一南方,統一南方應該是個比較容易的事情。南方一直是反清的大本營,南方也基本是曾國藩的兵,重點是打到北方。


中國從南打到北,勝率是比較低的。但是,那是唐代以及唐以前的事情,唐之後,從南打到北,反而成功的概率比較大,明朝朱元璋,近代的北伐,都是成功的例子。

為什麼呢?我們下回再聊。

那曾國藩可以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嘛,畢竟慈禧一個女人干政,是可以批判的,而且又鎮壓肅順等八個顧命大臣。慈禧在清政府內部也是有敵人的。

曾國藩可以利用這個矛盾北上。那成功之後,曾國藩就可以走曹操的老路子,當太師最後讓清帝遜位,自己當皇帝。

這樣一來,就有蛋糕可分,跟他打天下的湘軍,支持他的淮軍楚軍也能得到好處。

那麼接下來怎麼辦呢?首先是取得外國列強的支持,外國列強大多數是要求做生意,那就做生意好了,只有日本俄國等國有領土要求,那就遠交近攻,跟英美德法等國拉關係,對付俄國跟日本。

而洋務運動當然要加大力氣搞,最好是政治經濟一起搞,這樣一來,中國的近代化轉型力度將在日本之上,有希望先於明治維新實現轉型。

接下來,中國就不會有義和團運動,也不會有八國聯軍打進來。那曾國藩就可以進行君主立憲。就像袁世凱稱帝,最後也是想君主立憲而已。

君主立了憲,大力引進外國技術,擴充海軍。那甲午之戰,勝利的一方無疑就是中國。

甲午之戰,是實力差距最小的一次對外戰爭,中國輸在十年沒有購進新船,所以船速太慢,要不是慈禧跟滿清貪官存在,中國多進五六條快船,日本肯定會敗。

日本甲午一敗,賠地割款,琉球這個原本就屬中國的地方當然要收回來,中國也必須會在日本本土駐軍。日本從此落後一個時代。什麼十四年抗戰,自然就不用打了。

一二戰,中國將置身於戰爭之外,頂多像美國一樣,直到後面才加入,這樣,可以發展製造業,給交戰各國提供軍火。這樣一來,中國的工業崛起,在二戰時,就能成為世界三大強國之一。


這麼一想,確實曾國藩如果有稱帝的野心,幫助中國趁早轉型,真的局面大不同。

但現實是,曾國藩並沒有走上稱帝的道路,原因也有很多分析了,一是曾國藩受到的教育,本人的性格有關。

另外,稱帝也未必成功,湘軍、淮軍、楚軍之間多有牽制。就是湘軍內部,也是有分歧的。

其實,如果曾國藩真想稱帝成功,希望不是湘軍。而在太平天國。

如果太平天國能夠有點志氣,拿下南京之後,能夠一鼓作氣,繼續北上,那曾國藩倒可以跟太平天國打一下默契拳,兩人一前一後衝到北京,先把清廷拿下了,就像李自成攻下北京一下。再湘軍太平天國一決勝負。這樣,希望倒是大很多。


腦洞歷史觀


清朝後期,八旗兵和綠營兵已經腐化到了極限,面對太平天國起義根本沒有任何還擊能力。無奈之下,清政府允許了地方團練,因此曾國藩帶領他的湘軍登上了歷史舞臺。



隨著戰爭進程的發展,湘軍逐漸的成為了清軍之中最具戰鬥力的軍隊。1861年,為期兩年的安慶保衛戰結束時,曾國藩、胡林翼率領湘軍大勝李秀成、陳玉成帶領的太平軍。從此湘軍聲威大震,攻克天京指日可待。

就在這一年,清政府內部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那就是咸豐去世,慈禧、慈安聯合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誅殺了咸豐臨死前指定的顧命八大臣。



看到時局動盪、天下有變,左宗棠給曾國藩送來一封密信;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天會選擇有德之人統治天下,現在咱們似乎可以問鼎中原。說白點就是左宗棠對曾國藩說;“大哥,現在局勢明顯,太平天國撐不住了,清朝也是弱雞。咱們應該有更長遠的目標,拿下太平天國後,順勢北上,奪取中原。”

這句話明顯就是左宗棠勸進之語,希望曾國藩可以擁兵自立,所以曾國藩看完密信後不寒而慄,迅速把密信燒燬。並且把密信中的“似”字改成了“未”字。明確向左宗棠表示不敢反抗清朝。

此時的曾國藩不反抗清朝,原因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在他的思想裡面,忠君衛道才是讀書人的信仰,封候拜將才是人生的追求。



1864年,曾國藩率領湘軍攻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一時間湘軍勢力佔據江南半壁江山,聲望達到了頂點。此時曾國藩手下的將領胡林翼、彭玉麟等人都站出來力挺曾國藩,並說;

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

湘軍將領的勸進,使得曾國藩再次面對一個絕無僅有的機會,一旦成功便可以名垂青史,成為一代開國帝王。但曾國藩依然不改初心,堅持扶助清朝,並寫下了一副對聯表示自己堅決不敢造反;

倚天照海花無數 流水高山心自知



此時的曾國藩不反抗清朝,實際上意識到了實力與形勢上的問題。

雖然名義上,湘軍總共擁有30萬以上的兵力,但湘軍內部派系繁多,而且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楚軍早已經獨樹一幟。所以真正能夠聽從曾國藩指揮的士兵不過10萬左右。

其次,曾國藩的湘軍勢力膨脹之後,內部便開始不斷地分裂,各個將領之間大都自成一派。如果反抗清廷,他根本就吃不准誰能夠保住自己,萬一有人投靠清廷告密或者反戈一擊,自己根本就沒有北上的機會。


再有,當時的湘軍軍紀渙散,在攻打太平天國期間劫掠了大量財富,都想著回到老家舒舒服服的享受生活,戰鬥力已經明顯下滑,沒有了當年窮困時的朝氣。

最後,也是最重要,清政府在湘軍發展壯大之時,早已經開始對其有所防備。尤其是湘軍攻克南京之後,清軍已經佔據了長江上游,富明阿守備揚州,馮子才守衛鎮江,僧格林沁更是統轄了鄂、皖地區所有清軍。一旦湘軍叛清,一場大戰便近在眼前,誰勝誰敗還是未知之數。



曾國藩後來擒獲李秀成,李秀成也曾經勸說曾國藩叛清自立,並且說願意號召長江兩岸數十萬太平軍擁戴曾國藩稱帝。此時曾國藩依然不為所。

一來是因為湘軍內儒生學士不願與太平軍為伍。

二來則是因為湘軍在攻打太平天國時,雙方都屠殺了對方太多兵士,結怨太多,根本無法統合成一個隊伍。

第三則是因為湘軍屠殺了太多江南地區的百姓,很多江南百姓稱呼曾國藩為“曾剃頭”,也因此曾國藩的湘軍根本沒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一旦起事後,戰局陷入僵持必然失敗。

當然面對太平軍李秀成提出的援助,曾國藩對李秀成的忠心也在考慮範圍之內。他是真心支援還好,倘若效仿三國姜維投降鍾會的故事,自己豈不是死的更快。



總體來說,曾國藩確實面對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但這個機會卻困難重重,稍有不慎便會萬劫不復。不僅有外部困難,而且內部聲稱援助自己的人都心懷鬼胎,最終綜合考慮下,曾國藩多次放棄了稱帝的機會,選擇扶助了清朝。


我是越關


說起晚清人物,曾國藩可謂是一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封疆大吏。在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南方之際,在老家丁憂的曾國藩奉命組建團練,在湖南拉起了一隻勢力強勁的湘軍,靠著這支隊伍與洪秀全等人鏖戰多年,並最終為清王朝立下了曠世奇功。

由於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以湘軍為代表的地方團練,採用了極其殘酷的鎮壓手段,因而使得曾國藩獲得了個“曾剃頭”的綽號。據說,江南一帶每逢小孩啼哭,大人便以“曾剃頭來了”而恫嚇,足見曾國藩在當地影響之大。

自曾國藩於1854年初發布《討粵匪檄》,湘軍開始正式與太平軍交戰。在此期間,曾國藩一直視太平天國運動為“開闢以來明教之奇變”,是“塗炭生靈”的匪患。從《討粵匪檄》及湘軍的種種行徑來看,足見在曾國藩內心深處,是處處維護儒家綱常和清王朝統治的,也正因如此,他才在檄文中表示要“臥薪嚐膽,殄此凶逆”。

曾國藩的這番話絕非表面文章,而是其內心的真實寫照。由於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連考十七次秀才,均名落孫山,使得曾家將希望均寄託在了曾國藩這一輩人身上。也正因如此,曾國藩自幼便埋頭苦讀,學的是孔孟之道,做的是八股文章。知識改變命運,卻同樣也影響著一個人的心智。最終,曾國藩在殿試中獲得了三甲第四十二名,卻也成了清王朝最為忠實的捍衛者之一。

如果沒有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或許直到終老都是一介儒生。然而,命運卻並未如此安排。1851年,以洪秀全為領導的太平軍公然與清廷決裂,開始席捲南方,而清政府的八旗軍和綠營兵嚴重腐朽,不堪一擊。無奈之下,清廷允許並鼓勵地方組建團練,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就這樣,在鄉丁憂的曾國藩組建了湘軍。

嚴格來講,曾國藩的湘軍人數並不佔優勢,起初不過兩萬人馬。可是,由於曾國藩善於統兵,又有著極強的報國之心,故而使得這支隊伍顯得格外出眾,並屢建奇功。經過多年鏖戰,以湘軍為核心的地方團練成功地扼殺了太平天國運動。

在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以後,曾國藩又統領著兩萬湘軍和六萬淮軍北上,繼續同時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作為一介文人,竟能獲封一等勇毅侯,堪稱罕見。

由於曾國藩手握精兵,聲望極高,故而有人提出,處於巔峰之際的曾國藩,為何不更進一步,擁兵自立呢?

如果大家再回過頭來,仔細分析曾國藩的早年經歷便會發現,其實曾國藩從始至終都沒有想過擁兵自立。他之所以組建湘軍,並誓死鎮壓太平天國,除了職責所在之外,最為重要的原因便是維護封建綱常和清朝統治。說白了,在曾國藩的內心深處,信奉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絕非看重於皇位。

當然,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連聲勢浩大的太平軍與捻軍都被相繼鎮壓,而曾國藩僅僅靠著湘軍和部分親信,在沒有其他武裝的配合下,又怎麼能夠與清王朝分庭抗禮呢?

可以說,儘管曾國藩素有“曾剃頭”“曾屠夫”之類的惡名,對待太平天國極度殘暴,卻始終遵循著儒家倫理,處處維護著清王朝的統治,同時又深知自己手裡的那點家底,尚不足以擁兵自立。正因如此,手握雄兵的曾國藩,對太平軍殘暴至極,在清廷內部卻溫順地宛如羔羊。


夕陽下的晚楓


說起曾國藩,可謂家喻戶曉的晚清名臣了,是著名的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有人推崇他為千古第一完人。特別是在成功鎮壓太平天國之後,更是位極人臣,官居一品,以文人獲封武侯,政客門生遍佈天下,達到其政治生涯的頂峰。

而在當時,曾國藩兵權在握,又控制了大清半壁江山,為何不借機稱帝呢?有書君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忠臣的意識強烈

曾國藩從小飽讀史書,可以說儒家思想已滲透到他的血液之中,骨子裡有著非常強烈的忠君衛道的觀念,不會被誰一言兩語輕易改變。

他同時也深知湘軍一旦造反,會讓大半個中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勢必生靈塗炭,屍橫遍野。

更進一步講,晚清時期的中國,清政府搖搖欲墜,剛剛才平定太平天國叛亂,如果再次發動內戰,只會使蠢蠢欲動的外國列強更加肆無忌憚地侵略中國,可能就要給中國帶來滅頂之災。

二、就是起事也未必成功,還受清政府及各方牽制

在曾國藩攻克南京之後,慈禧曾召見曾國藩,問候了其家人及軍隊的具體事務,這也是慈禧在側面敲打他,說明清政府對湘軍的一切動靜瞭如指掌。

向來清政府對於洋人欺凌,吏治腐敗、民生凋敝都表現的軟弱無能,但是對於內鬥和官吏的防控卻是老道的很。

另外,在兵力部署上,湘軍雖然在江南數省佔優勢,但王佳·官文卻牢牢佔據長江上游;富明阿、馮子材分守揚州、鎮江;曾格林沁又屯兵皖粵之間,這也證明了清政府對湘軍的防備。

三、清楚湘軍的實際戰鬥力,早已不復當年

湘軍雖然號稱三十萬大軍,其實能供曾國藩直接調動的也只有十萬多人馬,還包括了部分受左宗棠和湖南巡撫節制的兵馬。而且,湘軍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已不復當年之銳氣,軍風渙散,軍紀腐敗,戰鬥力明顯減弱。

基於以上各種原因,有書君認為以曾國藩的精明,是不會考慮不到的。所以別說他不想反,就算是想反也礙於阻力太大而選擇放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有沒有實力稱帝,想不想當皇帝,為什麼不願當皇帝,這都是與曾國藩的成長曆程仕途生涯有關的,從他的心路歷程中,或許我們能一瞥端倪。


得伯樂相識,十年七遷

1811年,曾國藩出生於湖南一鄉村地主家庭,生活富裕。五歲啟蒙,六歲入私塾。1838年,中進士,時年27歲(歷史上這些神人為官之前的讀書簡歷都相差不大,都是天資聰穎,讀書好學,青壯年時期就中進士)。

關於曾國藩的出生,歷史上還有一段趣聞。其父曾麟書在曾國藩出生前曾夢到一巨蟒纏繞在自家柱上,隨後不久,曾國藩出生了。而且歷史上曾國藩疑似患有牛皮蘚,像蛇鱗一樣。

迴歸正傳,曾國藩中進士之後,得到軍機大臣穆彰阿的賞識,成為其得意門生,因此仕途順利,一路平步青雲,十年七遷,連躍十級,此時曾國藩已是正二品朝廷大員。


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得軍權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起事。1852年,太平天國已席捲大半個中國。這離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剛好十年,離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還有四年。

此時的大清已經積貧積弱,從全國調來的八旗軍,各地的綠營兵,在太平軍面前不堪一擊,節節敗退。八旗軍,不復當年入關時的威風,這些貴族騎兵已被鴉片弄得手無縛雞之力,名副其實的東亞病夫。

大清,內憂外患,政權搖搖欲墜,已如風中殘燭。大清下令,獎勵各地組織團練,給各地地主有了出頭的機會。

此時,曾國藩也奉清政府命令開始組織團練,他以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師徒親友,開始組織自己的私人軍隊,湘軍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作為曾國藩門生的李鴻章,也開始在這時嶄露頭角。


太平軍的滅亡之路亦是曾國藩的兵權擴大之路

出師不利,褚汝航,曾國藩手下的水軍統領被太平軍石祥貞擊敗。此後,湘軍還有一敗,石達開突襲總攻湘軍水營,燒船一百餘艘,曾國藩跳船得一活命。

還有一險,就是曾國藩曾被圍困在南昌,得於運氣,發生了著名的天京事變,洪秀全與楊秀清內訌,南昌解圍。

除了這兩敗一險,湘軍基本都是逢戰必勝(中後期左宗棠這一猛人加入湘軍,督辦浙江軍務,助曾國藩一臂之力)。

直至太平天國失敗,太平軍被剿殺殆盡,曾國藩被朝廷加封太子太保,一等侯爵,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巡撫,提鎮以下官員,全歸曾國藩管理節制。

曾國藩為何不舉兵造反稱帝 ?

太平天國運動後,曾國藩權傾朝野,不單純是個封疆大吏,大清最主要的戰鬥力、最精英的部隊,就是他的湘軍,他的私人軍隊。


整個朝廷上下,李鴻章是他的門生,左宗棠(此時還沒和曾國藩鬧翻)是他的好友,其餘的無不附和曾國藩。他為什麼不稱帝?

原因簡單,曾國藩志不在此,性情使然。他不僅是個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個理學家,文學家。

如今最著名的大宅除了貪官和珅的,還有就是老曾的富厚堂(原名八本堂),花錢七千串。這個豪宅就是老曾素無終身官場打算的鐵證,用來告老還鄉,閒雲野鶴,修養後半輩子的舒適大宅。

老曾終生信奉程朱理學,在進京趕考時結識曾子宗聖第七十代嫡傳孫曾傳德,無論是做學問,還是交朋友,老曾都是一副儒生的模樣。

建湘軍之初,提倡忠君衛道,以儒家學說治軍,在軍中教導士兵“仁義禮智信”,在所有湘軍將領179人中,儒生出身的就有104人,足以證明老曾是如何信奉儒家理學的。

而老曾的治家方略就更聞名了,主張“人人孝悌,勤儉持家”。

這樣一個為人處世,為官治軍都信奉儒家教義的“老儒生”,你要說他想稱帝,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沒有人會相信,也沒有人會這樣想,儒家的倫理綱常,仁義禮智信,忠軍思想,無論哪一個在他腦海裡都是深深紮根的。



你是要說老曾在那個時期有稱帝的實力,確實曾經有過(討伐完太平軍之後,老曾上奏裁軍25000人,獲准。裁的就是他的湘軍)。

結語

曾國藩於清朝,如於謙和王陽明於明朝,力挽狂瀾,拯救王朝命運,自己卻不動一絲野心。

曾國藩於清朝理學,就如王陽明開創心學一樣,都是大儒。軍事策略,救國救民上更像于謙。為什麼不造反稱帝?不愛權力罷了。



有人喜歡榮華富貴,隻手遮天;有人喜歡風餐露宿,浪跡天涯;有人喜歡繁華燈火處的鶯歌燕舞,聲色犬馬;有人喜歡青燈古佛旁的信徒經聲,不染煙火。

你問土豆為何不如洋蔥有味,也無南瓜體胖,土豆只是笑笑自顧自的紮在泥土裡,努力吸取養分。為何?志趣不同,性格使然。


小小嬴政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他對清朝的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都有一定影響,而且他還為清王朝除掉了心腹大患太平天國。在曾國藩滅掉太平天國後他的勢力達到頂峰,湘軍數量也從最初的兩萬人到了後來的十幾萬人,此時的曾國藩按理來說是完全有實力推翻清王朝自己稱帝的,而且曾國藩是漢人,他若推翻清朝稱帝對於那時的中國來說未必不是好事。可是曾國藩沒有這麼做,為了打消清政府的顧慮他甚至自己解散了湘軍,未免令人可惜。實際上滅掉太平天國後也有部下勸曾國藩起兵反清,可是曾國藩經過考慮後拒絕了,因為根據當時的情況根本沒條件稱帝。

首先,曾國藩自己不想造反。曾國藩作為朝廷命官,又受到儒學思想薰染,一直想的是怎麼忠君愛國,從沒想過造反。彭玉麟曾經遞給曾國藩一張寫著“江南半壁江山,老師可有意乎”的紙條,曾國藩看後嚴厲的訓斥了他。左宗棠也曾慫恿曾國藩起兵造反,但還是被曾國藩拒絕了。一支軍隊的首領都不想造反,手下的士兵自然也沒辦法造反。

其次就是按照當時的情況,造反成功的概率不大。攻滅太平天國時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清政府那時也沒有後來那麼腐朽,太平天國沒能推翻清王朝,曾國藩也同樣沒那麼容易推翻清王朝。雖然曾國藩的湘軍似乎是當時最厲害的軍隊,但政府軍也不是吃素的,而且那時清政府時刻注意著湘軍的動向,一旦曾國藩造反政府軍勢必立刻出動,誰輸誰贏不好說。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湘軍沒有表面上那麼強大。湘軍內部並不團結,除了曾國藩外還有左宗棠和湖南巡撫能統領一部分湘軍,這兩者與曾國藩都有矛盾。前文說到左宗棠慫恿曾國藩造反,其實也是不安好心,就算曾國藩造反左宗棠明面裡不反對,暗地裡肯定也會給他製造麻煩。還有湖南巡撫肯定會清繳曾國藩的叛軍。

以曾國藩的智慧不會想不到他造反後會遇到的種種困難,且不說他本人不想造反,就是他想造反也得掂量掂量後果。


風塵講歷史


當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全國、清朝岌岌可危之時,正是曾國藩一手創立湘軍,抵住了太平天國的兵鋒,並最終將太平天國運動徹底剿滅。以絕對主力身份剿滅太平天國運動的湘軍也在戰爭中一步步成長,並最終成為當時中國最具實力的地方武裝力量。當太平天國運動被剿滅前後,坐擁幾十萬善戰大軍的曾國藩,開始面臨當忠臣還是造反的抉擇。

曾國藩

俗話說的好,手握利刃、殺心自起,手握數十萬大軍,面對的對手又是腐敗墮落不堪的八旗綠營,周邊的親信大將和好友也紛紛勸曾國藩自立,推翻清朝的統治。然而,曾國藩的選擇卻是任憑清廷分化解散湘軍,做清朝的忠臣。為什麼精明一世的曾國藩會做出如此選擇呢?

這其實與曾國藩個人的追求有極大的關係。曾國藩是典型的儒家子弟,他追求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的是個人功業的圓滿。“修身”,作為儒學大家,自然沒有問題。“齊家”,曾國藩也堪稱模範,他的子女教育從曾國藩家書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曾國藩

至於治國、平天下,更是曾國藩最大的驕傲,在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全國之時,正是曾國藩帶領湘軍力挽狂瀾,挽救了清政府,為清朝續命幾十年。因此,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對於曾國藩個人而言,他已經達到了個人功業的巔峰。

而舉兵造反、再進一步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成功則當宗做祖,敗則身死族滅。更重要的是,以儒家的觀點來看,即使曾國藩真的造反成功,後世史書上對他的評價也未必有現在高。因為作為當朝大將,卻沒有匡扶天下,反而舉兵造反,自然逃不了亂臣賊子的罵名。這對於十分重視身後名的曾國藩而言,自然是不可取的。

湘軍

更重要的是,雖然造反這個行業是人類所有行業中收益最高的“買賣”,但同時,它也是風險最大的。從古至今,中國人民主動或被動的起義造反數不勝數,然而成功的卻寥寥無幾,就概率而言,堪稱所有行當中的風險之王。

而且,失敗的風險還大到令所有人無法接受,如果說作為部將還有投降保住榮華富貴的可能的話,曾國藩作為首領,他卻毫無選擇,一旦戰敗,且不說身家性命不保,整個家族也會被徹底牽連。因此,當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擺在曾國藩面前的兩個選擇:

湘軍進攻太平天國城池

一個是從此被清廷束縛,失去數十萬大軍和大權,但清廷為了安撫曾國藩,必然也要給予相應的職位和地位,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都堪稱功成名就。另一個選擇則是把腦袋拴在腰上,拼死一搏,看能否從此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

在許多人看來,手握幾十萬精銳大軍,面對的對手又是不堪一擊的八旗和綠營,曾國藩如果選擇起兵,風險並不大,成功的概率反而很高。事情果真如此嗎?其實並不是。

八旗旗幟

首先,此時清廷當政的是慈禧太后。雖然慈禧太后禍國殃民的行徑,令無數人痛恨不已,但是慈禧太后能以女子之身掌握晚清大權近半個世紀之久,其高超的手腕自然毋庸置疑。因此,雖然曾國藩一手創立了湘軍,但從來不是鐵板一塊,曾國藩也做不到令湘軍只知曾國藩,不知朝廷。

清廷對湘軍摻沙子的行為也從未停止,例如,湘軍中最善戰的多龍鮑虎,其中的“多龍”多隆阿就是滿清八旗出身,一旦曾國藩選擇起兵,他必然不可能跟隨。而在湘軍中類似旗人出身的戰將為數並不少。

湘軍的武器

而且,同為漢人武裝,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十分擁戴曾國藩,相反,彼此之間還矛盾重重。例如,雖然是曾國藩的學生,但如果曾國藩一旦造反,李鴻章帶領的淮軍與之對抗的概率並不低。更何況,此時清廷並非毫無還手之力。例如出身蒙古的僧格林沁,他所率領的騎兵此時也頗具戰鬥力。

更重要的是,雖然剿滅了太平天國運動,但此時曾國藩並不具備登高一呼,眾人皆從的崇高威望,即使曾國藩的老家湖南,也並非所有人都十分支持曾國藩。

蒙古王爺僧格林沁

數十萬湘軍是曾國藩以宗族和忠君愛國的思想打造而成。因此,當曾國藩違背自己忠君愛國的理念,率湘軍造反時,是否所有的湘軍都會跟著他一起造反,估計連曾國藩本人都沒有這種把握。

而且,湘軍畢竟是舊式軍隊,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大部分將士思鄉心切,並不願意繼續打下去了,軍隊的戰鬥力也因此直線下降。更何況,起家南方的湘軍是否有足夠的實力擊敗北方的騎兵,還是未知之數,而以湘軍對戰捻軍的騎兵戰例來看,顯然敗多勝少。

因此,曾國藩面臨的局面,雖然看似只要舉兵就能推翻清朝,實際上危機四伏,風險遠比想象的要高,更何況,一直虎視眈眈的列強的態度,也成為曾國藩舉兵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精明的曾國藩自然也看到了這些艱難險阻,因此,他選擇了最安全、於自己最有利的道路:放棄湘軍,成就個人功業。


鳶飛九天2018


確實,在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之後,他成為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地方勢力。在表面上看他的湘軍兵多將廣,對於推翻清王朝有著極為有利的條件,可是他始終並沒有去反對清王朝,而是在鎮壓太平天國之後就直接解散了湘軍,將自己的勢力放空,以得到了朝廷方面的放心。

其實,在打敗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的那些部下也並不是沒有讓曾國藩效仿趙匡胤黃袍加身,直接自己稱帝推翻清廷。但是,曾國藩很快就否決這些部下的建議,因為以他的心智,是很容易發現稱帝的不利條件的。

第一,曾國藩不想造反

曾國藩是朝廷任命的大臣,而且他一直是以忠君愛國來標榜自己的。所以他的部下彭玉麟拿著一張寫著“江南半壁江山,老師有意乎”的紙條送到曾國藩手中,曾國藩一看,當場就訓斥他。怎麼能夠有這種想法呢?荒唐!後來他的弟弟曾國荃又來勸告他,而曾國藩也只是寫了一張紙條給他,“倚天照梅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如。”曾國荃看到後,也就明白了哥哥的心思了。



第二,曾國藩造反的阻力太大

實際上,別看在聲勢上儼然一看湘軍似乎是清王朝最厲害的軍隊,可是清朝的政府軍同樣也不是吃素的,在曾國藩攻克南京之後,清政府就已然派兵在北邊形成了一道防線,時刻注意著湘軍的動向,一旦曾國藩有了造反的舉動,政府軍能夠很快就得到消息,在第一時間做出應對。而在之後慈禧召見曾國藩的時候,先是問候了曾國藩的家人,然後就直接問到了他軍隊的部下,具體到了某個人,這個時候曾國藩就開始明白了,慈禧在側面的告訴他,她能夠清楚湘軍的動靜。



第三,湘軍內部也並非表面上的團結

實際上,湘軍雖然稱作有三十萬人,可是曾國藩能夠動用的就只有三分之一,還有一些兵馬是由左宗棠和湖南巡撫統領的。而左宗棠與曾國藩也有些矛盾,所以如果曾國藩造反,左宗棠就算是不會去對其進行清繳,也會默不作聲選擇無視的。而湖南巡撫同樣也與曾國藩有矛盾,甚至很可能會對其進行清繳。並且,湘軍早時候分離出去的淮軍由李鴻章統領,而雖然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但是也不會去反對慈禧的,相反,慈禧對李鴻章甚是器重。

對於這些方面,以曾國藩的精明,是不會不明白這些的,所以別說他不想反,就算是想反也礙於阻力太大而選擇放棄。


妙齡老翁談歷史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成為清朝的重臣,和天平天國運動有直接原因,當時的曾國藩手握重兵,和東漢末年的曹操很相似。

消滅天平天國運動以後,有人勸曾國藩推翻滿清皇帝,重新建立漢人朝廷,但是曾國藩並沒有聽從他們的話,而是一生對清朝盡忠職守,直到去世。

曾國藩確實有稱帝的實力,但是在當時的局勢下,他不敢稱帝,所以才會做了一輩子的臣子。

筆者提出了幾個觀點,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曾國藩深知清廷對於洋人的欺凌,吏治的腐敗、民生的凋敝都軟弱無能,可是對於漢人官吏的防控卻老道的很,辦法有的是。



當時湘軍兵力在江南數省雖然佔優勢,可是清廷的王佳官文卻牢牢佔據長江上游,富明阿、馮子材分守揚州、鎮江,曾格林沁又屯兵皖粵之間,這擺明了就是對湘軍早有防備。

第二,浙江的左宗棠,江西的沈葆楨因為勸進不成,早已和曾國藩離心離德,被清廷拉攏了過去,成了湘軍背後的兩把利劍。


第三,當時的湘軍雖然號稱30萬,可曾國藩能夠調動的只有10萬左右。

其中李鴻章雖是曾國藩一手扶植起來的,可到了關鍵時刻,難保他會像曾國荃、彭玉麟那樣對自己死心塌地,甚至還有可能會站到清廷那邊。

第四,湘軍當時經過長期的征戰,早已沒了當年的朝氣,軍內腐敗程度比起當年的綠營有過之而無不及。

靠這支名聲早已敗壞的軍隊爭天下,天下人誰會跟從?


第五,曾國藩即使黃袍加身,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歷史劇怕也要再度上演。

其弟曾國荃倔強狠毒,野心勃勃,更勝趙光義數倍,他能夠帶頭勸進,把黃袍加在曾國藩身上,也會隨時將其奪走。

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說不定最後得實惠的是曾國荃,背罵名的才是曾國藩。

所以說,曾國藩最終才沒敢聽從勸進,去當皇帝。

同時也正是因為以上原因,他才自削兵權,稍殺羽翼,以釋清廷之嫌疑。


歷史證明曾國藩沒有稱帝是正確的選擇,否則不僅要揹負亂臣賊子的罪名,還要應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


喜歡的點個關注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