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三碗不过岗,喝的是什么酒,度数高吗?

李亮8082


尽管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蒸馏酒器,蒸馏制酒技法在民间全面普及还是得追溯到元朝了,所以以北宋被背景的《水浒传》本质上主流的制酒之法还是发酵制酒。那么既然是发酵出来的酒,它的度数基本控制在二十度以下了,而民间普遍酒的度数也就是十度了,所以武松喝的酒再烈,也比不上现在的二锅头。

施公创作《水浒传》的朝代的元末明初,这个时期蒸馏酒已经普及,所以有人觉得施公虽然写的是宋朝之事,但有些地方不可避免的用的是元明时期的东西,所以有人就推测武松在路过的山东景阳冈小酒馆里喝的是山东烧酒。但这种推测在小说里就直接被推翻了,当武松看到“三碗不过冈”的招牌时很好奇的问了店家你这是不是在吹牛,店家说了这么一句话:

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

既是村酒,那自然就是民间百姓自家酿的酒,而民间在发酵制酒完毕后还要对酒进行过滤,所谓村酒就是成色比较混浊一点的酒,自然度数也不会高到哪去。《水浒传》中关于酒的称谓和现代不一样,他们酒前的修饰词不是代表酒的种类,而是酒的品质。比如黄泥冈上白胜提了两桶“白酒”,这里的白酒和咱们现代的白酒意义可不同,它指的是纯度很高的发酵酒,在白酒之外按酒的清浊纯度和质量优劣还有“老酒”、“清酒”、“浊酒”、“浑酒”、“水酒”等等等等。

那么这些酒中,度数最高的应该是老酒了,既然店小二说自己的村酒堪比老酒,那自然是说自己的酒度数堪比老酒,但是口感可能还差点。武松前后喝了十五碗,按照分量来讲,三碗酒大致是一斤,一般人喝一斤就得倒,武松足足喝了五斤,还吃了不少肉,即使是这样还能在老虎出没时惊出一身汗瞬间醒酒,这样也能说明这酒的度数丝毫比不上现代的酒。

山东地区制酒的材料一般是高粱或者黄米,北方种稻子的人很少,所以从材料来讲,北方发酵酒大多用黄米酿制,黄米发酵出的酒度数往往比糯米还要高些,那么这样一来,也多少能打消稻子不过北方发bug了。

所以我们跳出文化转入小说的视角,我们也就不必纠结武松喝的酒到底是什么酒或是多少度数,因为施公特意做如此安排为了体现武松超高的警觉性以及打虎的英勇,毕竟很少有人在醉酒的情况下还能打死老虎的,所以就算店里卖的仅仅是米酒,为了衬托武松,施公也大可以把米酒的效力大幅度的提升。当然,水浒中能打老虎的人很多,但为什么只有武松打虎被视为经典,是因为于景阳冈人民而言,那只老虎已经不仅仅是一只畜生,而代表的是一种大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想要打破这一法则,自然需要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出现,所以,武松成功入选,并一举成名~


我们这里叫醪糟…


逻辑文史游


武松打虎,是上到老人下到小孩都知道的故事。故事是发生在宋朝,大概是说一日武松出差,路过景阳冈山下,感觉腹中有些饥饿,正巧看见一酒家,只见挂帘上写着“三碗不过岗”,武松大笑一声说到“店家好大的口气”,说完进店吃饭喝酒。先喝三碗,感觉不过瘾,之后连喝十八碗。根据店小二说他家酒是秘方炼制,平常人喝三碗就架不住了,武松连喝十八碗,说明武松在当时确实属酒量比较好的。酒足饭饱后武松打算出门过岗,小二连忙劝解说山上有吊睛白额大虎伤人不在少数。武松不听,执意过岗,酒劲上头正准备休息,哪知老虎真的出现,武松本领本就不俗,借着酒劲几拳把老虎打死了。



前面提了,故事发生在宋朝,而元朝以前都是自然发酵,或粮食中添加酒曲(酵母)炼制成酒,俗称米酒。由于当时技术有限,米酒最高度数只有18度,因为酵母在超过10度左右,酵母就停止繁殖,以后发酵就变得缓慢,最高也只能达到18度以下。


所以当时武松在景阳冈下喝的酒,就是经粮食加酒曲酿造的米酒或黄酒。白酒是元朝发明蒸馏法,就是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酿造出更高度数的酒,大致能达到50度左右。

《水浒传》中,经常出现:店家快取些酒来解渴。 酒都能到解渴的地步了,足以说明其度数不高,一般也就10度左右,味道甘甜,跟现在啤酒差不多。


用户53246237827


凡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在打虎之前,在景阳冈下的酒馆里喝酒。酒馆里的酒在当地比较有名,一般人喝了三碗就过不了景阳冈,被称为“三碗不过冈”,但武松却喝了十八碗,到景阳冈上遇到老虎,借着酒劲儿把老虎给打死了。读者看完故事,要么认为古人酒量大,要么认为是一种夸张描写。

其实,北宋时期的武松喝的酒并不是今天的高度白酒,要不然,给他一瓶二锅头,他也够呛喝的掉,人毕竟是人,宋朝到今天,除了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外,人的身体结构上并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北宋时期的武松酒量再高,也只是和现代能喝的人差不多,但武松在北宋时期喝的酒和现在的白酒比,由于酿酒技术的发展,今天白酒的度数比北宋时期酒的度数要高得多。

在古代,中国人酿酒的方法就是用粮食 蒸煮后拌上酒曲发酵,然后将粮食过滤出去,剩下的液体就是酒,这种古老的酿酒方法,在江浙一带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现在还很普遍,因酒的颜色发黄,云贵地区的人称之为“黄汤”,据我所知,在我们老家乌蒙山区,这样的黄汤,一般人喝上两三碗是没问题的。传统的绍兴黄酒或“女儿红”的酿造方法大抵也是如此,也许武松当时喝的就是这种酒。像武松这样的练武之人,身体素质较好,这种没什么度数的酒整个十碗八碗肯定没问题,喝了十八碗可能真的有些醉了,但不是烂醉如泥,还能借着酒劲把老虎打死。


若愚趣谈


“三碗不过岗”是《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的一段情节。而对于武松打虎这个故事应该都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了。武松打虎这个故事有两段精彩之处,其一就是武松打虎那一段,另一段就是在“三碗不过岗”这一处了。当时看到武松在“三碗不过岗”连喝十八碗酒走进景阳冈,真是感觉英雄豪迈啊。但对武松喝的是什么酒,应该都会有些疑问,什么酒连喝十八碗都不倒。要知道这个答案,就要了解一下中国的酒的发展了。

酒大致可分为两大类,蒸馏酒和非蒸馏酒。蒸馏酒度数都非常高,现在的白酒大多就是蒸馏酒;而非蒸馏酒则度数都很低,如啤酒,葡萄酒就是非蒸馏酒。而中国从杜康造酒一直到明朝在酒类上有过一次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从非蒸馏酒发展到了蒸馏酒。要知道中国最初喝酒是真正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酒杯一般都很大。如果对历史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到了明朝就不再是如此了。明朝的时候喝酒变成了是小口小口的抿酒,而不是大口地喝了,就连酒杯也变得越来越小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因为在元朝时中国引进一种新的酿酒技术,就是蒸馏技术,它能使酒的度数变得更高。这种技术在明朝的到了发展,也就可以通过蒸馏技术制造出度数更高的酒。这种通过蒸馏技术造出来的酒被称为烧酒,也就是白酒。而武松是北宋时期的人,所以可以肯定武松喝的绝不是高浓度的白酒。

那在明朝之前,由于蒸馏技术欠缺。所以只能酿制出低度数的“米酒”,多是一些浊酒。武松喝的应该就是这种。不过“三碗不过岗”那里的酒,度数可能比平常的酒相对高些。但碍于技术原因,最高不会超过20度。若用度数与现在的酒对比一下,应该与现在的啤酒差不多。按量估算的话,那个时候的十八碗酒,略等于现在十瓶啤酒。能喝下十瓶啤酒,可见武松还是有一定酒量的。


众享影视


说起喝酒,武松在个个都是酒徒的梁山上,好酒程度排在榜首,酒量不是第一也在前三,不过醉酒的次数也无人能及。景阳冈前,书中那酒保这样说----

“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作‘三碗不过冈’。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问。”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初入口时,醇浓好吃,少刻时便倒。”

这就是说店里的酒不是官酒,属三无产品,自家用粮食酿造的“村醪”,曲量较官卖的“清酒”要少,通常也称作“白酒”。但同今天的白酒不同,酒液浑浊,酒味发甜,酒度低,还比不上现在的米酒和黄酒,大致比普通的啤酒度数要高些!

论起那喝酒的大碗,由于当时的碗,口虽大,却很浅,两碗也就我们夏天喝过的扎啤一杯,算起来,撑死也就10大杯扎啤。

不过,能干掉10大杯扎啤,那酒量放现在也算不简单了,关键人家喝下去不是k歌,耍泼,人家是去打虎,而且打的还是一只老虎中的猛汉----吊睛白额大虫!

乖乖,这是闹着玩的吗?


白亦诗部落


很显然,武松三碗不过岗所喝的酒,与现代意义上的白酒有很大区别。

我们现在所喝的白酒,经过复杂的蒸馏工艺,通常度数都在38度以上。

而大概在元代以前,我国的酿酒工艺还十分落后。老百姓所喝的酒还一直都是曲酿的发酵酒,这种酒通常以谷物、水果、乳类等为原料经过酵母发酵酿造而成,度数很低,喝起来也没有什么味道,甚至可以说和现在的饮料类似,所以水浒传中才有了用“白酒”来“解渴”的说法。

然而这并不是说宋代没有蒸馏酒。

宋代的酒也有大酒和小酒之分。所谓的“大酒”可以说是宋代的“高档酒”。这种酒采取了蒸馏工艺,经过酿、蒸等手段,酒成之后还要自然淳化,然后经过半年的存储才能“熟”,这时候才可以进行销售。所以有“腊月下料侯夏出”的说法。

这种酒的酒精浓度高,酒的品质也很好,类似于现代的浓香型白酒。

由于宋代的蒸馏工艺刚刚起步还不成熟,产量也不是很高,所以这种酒往往价格昂贵,非王公贵族不能“享受”也。

宋代的老百姓喝的都是“小酒”,这种小酒随酿随卖,不需要长时间的存储,且价格低廉。

武松“三碗不过岗”,试想一个景阳冈上的小酒铺子,能卖什么“高档货”,自然卖的也是民间常见的小酒。

通过水浒传里店小二的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酒唤作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初入口时,醇浓好吃,少刻便倒”。

入口后少刻便倒说明酒的后劲大,后劲大所以才叫“三碗不过岗”,不过这与现代诸多商家的夸张的宣传手法并无二致。而浓醇好喝则与现代我们所喝黄酒的特点类似。

这样的酒度数最高10度左右,武二郎作为一个身强体壮的大汉,能够连喝18碗也不足为奇了。



侠女二春


回答此问题,先要了解现代高度蒸馏白酒是什么时侯才有的,据考古发现,元朝中期出现三十至四十度的白酒,以前朝代基本都是黄酒和自制米酒,度数不超二十度。古时侯像武松之流的所谓江湖人士众多,杂耍卖艺,看家护院,走镖看风水,长年奔波在外的,生活艰苦,饭量奇大,能吃能喝的大有人在。武松景阳岗下喝十八碗酒,几斤牛肉,对武松来说小菜一碟,况在江湖中练就了一身好酒量,十八碗十几度的酒,只当喝水一般,略有醉意而已。如果武松穿越到现在,许多酒场豪杰照样把武松喝趴下,让他连只猫都打不死。😂😂😂😂


一壶浊酒喜相逢


我国是世界4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底蕴丰富。其中酒的酿造,在我国就有相当悠久的历史,酒,是一种文化,我国是酒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李白就有举杯邀明月的雅兴,而苏轼有把酒问青天的胸怀。欧阳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杜甫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武松有豪饮18碗打死老虎的故事。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爱好饮酒的人大有人在,历史上能饮酒的人也比比皆是,那么谁才是他们中酒量最大的人呢?

宋人赵崇绚在其作品《续鸡肋》里做了一个统计:汉朝的丞相于定国饮酒可至数石而不乱。汉朝的经学大师郑玄可饮一斛。汉朝的庐江太守卢植有一石的酒量。魏晋时期名士刘伶的酒量是一石五斗。还有北史记载:有个叫柳謇的人,也能喝一石。

一石是多少?按照通常说法是100斤,不过各个朝代度量是不一样的,汉朝一石相当于32斤,古人说数石是指3以上的数字,也就是说相当于100斤酒,由此应首推于定国为饮酒冠军。还有一位能与于定国一比高下,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孔子曾说过不为酒困,也就是并不沉迷喝酒,在《十国春秋》和《孔丛子》中,都有这样的话:“尧舜千钟,孔子百觚。”意思是尧舜能喝一千钟,孔子能喝一百觚。觚是古代的酒器,容量约为现在的二升,由此可见孔子也是海量。还有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也喜欢饮酒,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他自己也嚷着要“一饮三百杯”,看来喝一斗是可能的。唐时一斗是5.94公升,装满酒至少10斤,说明李白的酒量在10斤以上。

那么有朋友会问了,古代人有这么能喝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一下古人代喝的是什么酒,度数有多高。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实粮食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才出酒的,古代喝的应该就是果酒或米酒,这些酒的度数都很低,按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的几种唐酒造法,成品酒的酒精含量应当在3%到15%之间,近似现在的熟啤、干啤或者加饭酒。但即使喝的是度数低的果酒或者米酒,喝这么大的数量可能吗?小编认为应该多少有一些水分在里面,但也不是不可能,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现如今全世界最能喝的人能干掉了147瓶啤酒,这和古人喝100斤米酒也大有一拼。

最后奉劝喜欢喝酒的朋友们,适量饮酒能舒筋活血有益健康,过量饮酒就会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千万不要向历史上这几位酒坛冠军学习。


苹果梨的生活感想


宋朝没有蒸馏酒。宋朝人喝的不是白酒。但是宋朝已有“白酒”这一概念。《曲洧旧闻》记当时旧名,把杭州竹叶青归类为白酒。

宋朝白酒是用大米酿造的,之所以叫它“白酒”,是因为酿酒时全用白曲,成品酒的颜色是白的。

因为是纯粮酿造的,一般度数不高,

武松喝的酒应该也是米酒,度数不高,但是可能酿造工艺的问题,比较容易上头。


陈志明先生


武松景阳冈喝的酒,乃大宋朝第一高度烈酒,叫做透瓶香,又唤做出门倒。具有国酒的一切特质,初入口时,醇醲好吃,少刻时便倒。这酒端的要醉倒人,没药医。一般酒友只吃到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山冈,唤做“三碗不过冈”。换如今三瓶国酒起步。

好酒遇好汉。武松蒙汗药都尝得出味的武松吃的口滑,只顾要吃;去身边取出银子叫小二只将酒来筛。前后共吃十五碗。手提哨棒便走。

人怕吃醉没本事,那是喝下了劣酒甚至蒙汗药酒下肚也不自知。武松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若吃了十分酒,这力气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冈上如何打得这只大虫?那时节须烂醉了,好下手,又有力,又有势。

武松有幸,喝得人间至酒。到如今何处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