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为什么多用木材?

岁月流传变迁,那些精巧的木建筑,成为了过去的代言物,向我们倾诉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美好。

中国古代木制建筑结构,精巧的纹饰和朴实的形貌完美融合于一体,让木头都变得有灵魂。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为什么多用木材?

那么,木结构建筑为何能历经沧桑流传至今呢?古人是如何想到用木材的呢?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优点有这几个: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首先取材方便。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等工序。后来青铜工具以及后来的铁制斧、斤、锯、凿、钻、刨等工具的使用,使得木结构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古代建筑,尤其是保留时间较长的皇家宫殿、宗教寺庙、皇室人员的住宅、庭园等,由于业主的地位、权势、威望很高,财力充沛,所选木材皆是上好的木材,硬度大、强度高、天然耐腐性和天然抗蛀性好。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为什么多用木材?

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倒”之谚。

房屋内部可较自由地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任意开设。使用的灵活性大、适用性强,无论是水乡、山区、寒带、热带,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古代房屋下有石头基座,避免木材与富含腐朽菌和害虫的土壤接触;上有屋盖,避免木材长时间与水接触,使木材处于生物危害等级较低的使用环境。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为什么多用木材?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

施工速度快。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唐宋以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宋代—材;清代—斗口),各式木构件的式样也已定型化,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后再组合拼装。

便于修缮、搬迁。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为什么多用木材?

但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也有缺点,比如:严重破坏了环境,使得木料日趋匮乏;易遭受火灾;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森林的大量砍伐,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使木架建筑失去了发展的前提。

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南方白蚁对木架建筑的严重威胁,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每过一个时期就要维修、更换腐烂木材。

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限制了继续发展的前景。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为什么多用木材?

中国人在几千年以来,用木头来支撑了家园。不论栖身何处,与木相亲,生死相依。木建筑里栖息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魂,藏着中国人的生存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