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这条小巷细细长长,荡漾着时光,把古今紧紧相连……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朝诗人刘禹锡用诗句定格了南京乌衣巷的唯美瞬间,您也许不知道,在我们古城扬州,曾经也有一条乌衣巷,它见证了历史的盛衰兴亡,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

画家郭剑锋,60年代初期跟着外婆一家辗转来到扬州定居,在古城小巷中度过了童年。听说新闻女生刘颖来寻找乌衣巷,他特地拿出了一幅花鸟画。这幅画上面是牡丹和燕子,牡丹艳而不俗,燕子灵动可爱,整幅画春意盎然。郭剑锋说,“乌衣巷”就藏在春天里。

扬州这条小巷细细长长,荡漾着时光,把古今紧紧相连……

春风温润柔软,沿着毓贤街往西走,不觉就到了阮元家庙,再向右转,刘颖惊喜地发现这条名为“迎春”的巷子。旌忠社区主任张雪松介绍,这条巷子的名字经过了乌衣巷、文选巷、迎春巷的历史变迁。原来,这条毗邻阮元家庙,北起毓贤街,南至嵇家湾,不足200米长的迎春巷就是曾经的“乌衣巷”。扬州作家丁云介绍,这条巷子在宋朝时,驻扎着护城的军队,来来往往的都是穿着深色衣服的军人,所以称为“乌衣巷”。

乌衣巷中为何会有行色匆匆的军人,他们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如今,只能从古城的青瓦灰墙中去探寻这段历史的秘密了。

扬州这条小巷细细长长,荡漾着时光,把古今紧紧相连……

文化学者韦明铧,致力于收藏扬州城的古砖多年,他拿出了三块砖头,鉴证了“乌衣巷”的由来。这三块砖,其中一块印着“右军砖”,是由一个番号为“右军”的军队烧制的,其他两块印着“雄胜军”和“敢勇军”,这都是宋代末年部队的番号。韦明铧介绍说,南宋时,扬州是长江北岸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城防任务很重。

南宋时期,为了抵御元军南下,大量军队驻扎在扬州城中,他们彻夜烧砖,加固城墙。当战火袭来,这些身穿黑色戎装的军人顽强抵抗,用生命捍卫忠义。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陷落,元军挟持南宋皇帝下诏给镇守扬州的李庭芝和姜才,要求二人投降,接到圣旨的李庭芝非常气愤。韦明铧介绍,李庭芝说自古以来皇帝只会让将军用血肉之躯保卫江山,从来没有圣旨让在外作战的将军投降的。愤怒之下,李庭芝把圣旨撕得粉碎。

面对元军,李庭芝、姜才坚持抵抗到底,最终英勇就义。或许是为了纪念这两位英勇的将领和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士兵,乌衣巷才有了它的名字。元朝之后,受到战争创伤的扬州在明清时期慢慢复苏,乌衣巷也重新焕发了生机。张雪松说,在清代的扬州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安定书院,有很多大师在里面讲学,也走出去很多大师。安定书院就在迎春巷附近。

扬州这条小巷细细长长,荡漾着时光,把古今紧紧相连……

清朝嘉庆年间,阮元在毓贤街家庙西侧建楼,用来读书、藏书、著书。为了表达对隋代文选学家曹宪的尊重,阮元将此楼命名为文选楼,而毗邻阮元家庙的乌衣巷因此更名为文选巷。文选巷附近文化氛围浓厚,扬州人的私家园林也别具一格,巷子的最北端就隐藏着一颗扬州民间园林的珍宝——怡庐。张雪松笑言,小巷里住着的是小巷人家,小巷人家有独特风格的园林,怡庐就是小巷中园林中杰出的代表。

怡庐,民国初期扬州“德春”钱庄经理黄益之的住宅,也是扬州造园名匠余继之的杰作之一。怡庐东西宽不足15米,南北纵长不足20米,处处彰显出园主人的文人气质。其中,不足60平方米的庭院尤为别致,叠石、置石、点石、植木、栽花配置高低比例恰到好处。

历经百年,园林里的树木都存活了下来,张雪迎指着一棵瓜子黄芽说,这种树非常难生长,一年只长高一点点。民间有种说法,家里种瓜子黄芽可以避火。瓜子黄芽苍劲有力,饱含着园主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而地面上铺设的鹅卵石,错落有致,彰显着造园者的智慧。张雪松介绍说,地面上除了鹅卵石和瓦片,还用了青花瓷片。因为冬天下雪时,雪落在鹅卵石、瓦片、瓷片上,融化的速度不一样,就会呈现出别致的图案。

扬州这条小巷细细长长,荡漾着时光,把古今紧紧相连……

站在园中,光影穿梭之间,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那个下雪天。雪花簌簌落下,对面的回廊上站着园主人一家,他们在等待地面上的花纹图案静静绽放。从怡庐的东门出来,往西走两步就回到了迎春巷。随着喧嚣往西看去,文昌百汇广场上,孩子们在尽情玩耍。时代变迁,改革开放之后,文选巷更名为迎春巷。丁云说,这也预示着古城要往前发展,扬州是从古巷里走出来的,但有着勃勃的生机,就像春天一样。

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改造,迎春巷的西侧变成了现如今的文昌百汇广场。伫立巷中,右手是繁华市井,左手是岁月静好,迎春巷成了连接古今的一道桥梁。丁云告诉刘颖,进入小巷前,她都会把车停在迎春巷,就像在跟古城打个招呼,告诉她:扬州小巷,我来了!

迎春巷中,一抹新绿从砖瓦窗中探出了头,春天已经来了。

虽然迎春巷的名字几经更换,但李庭芝、姜才的忠义、阮元的博学、怡庐的精致都留在了迎春巷的一砖一瓦里。如果你走到仁丰里街区,不妨去迎春巷走走,或许你还能发现更多的风景。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