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這條小巷細細長長,盪漾著時光,把古今緊緊相連……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唐朝詩人劉禹錫用詩句定格了南京烏衣巷的唯美瞬間,您也許不知道,在我們古城揚州,曾經也有一條烏衣巷,它見證了歷史的盛衰興亡,吸引著眾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

畫家郭劍鋒,60年代初期跟著外婆一家輾轉來到揚州定居,在古城小巷中度過了童年。聽說新聞女生劉穎來尋找烏衣巷,他特地拿出了一幅花鳥畫。這幅畫上面是牡丹和燕子,牡丹豔而不俗,燕子靈動可愛,整幅畫春意盎然。郭劍鋒說,“烏衣巷”就藏在春天裡。

揚州這條小巷細細長長,盪漾著時光,把古今緊緊相連……

春風溫潤柔軟,沿著毓賢街往西走,不覺就到了阮元家廟,再向右轉,劉穎驚喜地發現這條名為“迎春”的巷子。旌忠社區主任張雪松介紹,這條巷子的名字經過了烏衣巷、文選巷、迎春巷的歷史變遷。原來,這條毗鄰阮元家廟,北起毓賢街,南至嵇家灣,不足200米長的迎春巷就是曾經的“烏衣巷”。揚州作家丁雲介紹,這條巷子在宋朝時,駐紮著護城的軍隊,來來往往的都是穿著深色衣服的軍人,所以稱為“烏衣巷”。

烏衣巷中為何會有行色匆匆的軍人,他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如今,只能從古城的青瓦灰牆中去探尋這段歷史的秘密了。

揚州這條小巷細細長長,盪漾著時光,把古今緊緊相連……

文化學者韋明鏵,致力於收藏揚州城的古磚多年,他拿出了三塊磚頭,鑑證了“烏衣巷”的由來。這三塊磚,其中一塊印著“右軍磚”,是由一個番號為“右軍”的軍隊燒製的,其他兩塊印著“雄勝軍”和“敢勇軍”,這都是宋代末年部隊的番號。韋明鏵介紹說,南宋時,揚州是長江北岸的一個重要戰略基地,城防任務很重。

南宋時期,為了抵禦元軍南下,大量軍隊駐紮在揚州城中,他們徹夜燒磚,加固城牆。當戰火襲來,這些身穿黑色戎裝的軍人頑強抵抗,用生命捍衛忠義。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陷落,元軍挾持南宋皇帝下詔給鎮守揚州的李庭芝和姜才,要求二人投降,接到聖旨的李庭芝非常氣憤。韋明鏵介紹,李庭芝說自古以來皇帝只會讓將軍用血肉之軀保衛江山,從來沒有聖旨讓在外作戰的將軍投降的。憤怒之下,李庭芝把聖旨撕得粉碎。

面對元軍,李庭芝、姜才堅持抵抗到底,最終英勇就義。或許是為了紀念這兩位英勇的將領和千千萬萬為國捐軀的士兵,烏衣巷才有了它的名字。元朝之後,受到戰爭創傷的揚州在明清時期慢慢復甦,烏衣巷也重新煥發了生機。張雪松說,在清代的揚州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安定書院,有很多大師在裡面講學,也走出去很多大師。安定書院就在迎春巷附近。

揚州這條小巷細細長長,盪漾著時光,把古今緊緊相連……

清朝嘉慶年間,阮元在毓賢街家廟西側建樓,用來讀書、藏書、著書。為了表達對隋代文選學家曹憲的尊重,阮元將此樓命名為文選樓,而毗鄰阮元家廟的烏衣巷因此更名為文選巷。文選巷附近文化氛圍濃厚,揚州人的私家園林也別具一格,巷子的最北端就隱藏著一顆揚州民間園林的珍寶——怡廬。張雪松笑言,小巷裡住著的是小巷人家,小巷人家有獨特風格的園林,怡廬就是小巷中園林中傑出的代表。

怡廬,民國初期揚州“德春”錢莊經理黃益之的住宅,也是揚州造園名匠餘繼之的傑作之一。怡廬東西寬不足15米,南北縱長不足20米,處處彰顯出園主人的文人氣質。其中,不足60平方米的庭院尤為別緻,疊石、置石、點石、植木、栽花配置高低比例恰到好處。

歷經百年,園林裡的樹木都存活了下來,張雪迎指著一棵瓜子黃芽說,這種樹非常難生長,一年只長高一點點。民間有種說法,家裡種瓜子黃芽可以避火。瓜子黃芽蒼勁有力,飽含著園主人對美好生活的祈願,而地面上鋪設的鵝卵石,錯落有致,彰顯著造園者的智慧。張雪松介紹說,地面上除了鵝卵石和瓦片,還用了青花瓷片。因為冬天下雪時,雪落在鵝卵石、瓦片、瓷片上,融化的速度不一樣,就會呈現出別緻的圖案。

揚州這條小巷細細長長,盪漾著時光,把古今緊緊相連……

站在園中,光影穿梭之間,彷彿回到了百年前的那個下雪天。雪花簌簌落下,對面的迴廊上站著園主人一家,他們在等待地面上的花紋圖案靜靜綻放。從怡廬的東門出來,往西走兩步就回到了迎春巷。隨著喧囂往西看去,文昌百匯廣場上,孩子們在盡情玩耍。時代變遷,改革開放之後,文選巷更名為迎春巷。丁雲說,這也預示著古城要往前發展,揚州是從古巷裡走出來的,但有著勃勃的生機,就像春天一樣。

上世紀90年代初,經過改造,迎春巷的西側變成了現如今的文昌百匯廣場。佇立巷中,右手是繁華市井,左手是歲月靜好,迎春巷成了連接古今的一道橋樑。丁雲告訴劉穎,進入小巷前,她都會把車停在迎春巷,就像在跟古城打個招呼,告訴她:揚州小巷,我來了!

迎春巷中,一抹新綠從磚瓦窗中探出了頭,春天已經來了。

雖然迎春巷的名字幾經更換,但李庭芝、姜才的忠義、阮元的博學、怡廬的精緻都留在了迎春巷的一磚一瓦里。如果你走到仁豐裡街區,不妨去迎春巷走走,或許你還能發現更多的風景。

來源丨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