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我的孫子有腦癱和癌症,但他是個很快樂的4歲男孩!

“He is otherwise a very happy 4-year-old boy.”(除此以外,他是一個非常快樂的4歲男孩。

時隔一年,我依然清晰地記著這句話,記得那次充滿意外的到諾貝爾獎得主家作客的經歷,記得那對愛孫心切的教授夫妻。

諾獎家庭的苦與樂

提起諾貝爾獎得主,大家能想起來的詞是什麼呢?

學者、教授、高大上、體面、人生贏家……在踏入這個家庭前,我的想法和大家差不多。這輩子能得諾貝爾獎,夫復何求?

去年年初,常爸到美國一位諾貝獎得主家裡作客。在拜訪他之前,我查看了很多資料,準備了很多問題,我以為和這位教授的會面會有一場深度對話,也許會探討關乎社會、國家、教育等宏觀的問題。

可沒想到,一個4歲小男孩陰差陽錯地成了我們的談話主題。

剛開始見面,總是離不開禮貌性的寒喧。

我看到桌上放了張小男孩的照片,就隨口問了一句:這是您的孫子嗎?

教授笑著說:是啊,他今年四歲,住在XXX城(離得不遠的一個城市),我們幾乎每週末都去看他呢!

“長得真可愛。”看到孩子燦爛的笑容,我禮貌性地誇讚了一句。

“你們每週末都特地跑到XXX城去看他,真是祖孫情深啊。”說實話,老年人喜歡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每週跨城去看孩子,也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所以我隨口評論了一句,準備move on到下一個話題。

沒想到教授夫人卻認真地說:“是啊,我現在每週末都去兒子家裡了,幫孫子做康復訓練!”

“啊?康復訓練?孩子怎麼了?”面對這個意外的信息,我有點不知所措,問了這個涉及隱私的問題,也不知道合不合適。

面對我的提問,教授夫人很平靜說出了一個讓我相當意外的事情。

原來,他們年僅4歲的小孫子,一出生就厄運連連:出生時左邊腦部受損,導致右邊肢體偏癱;不久,又發現身患癌症;切除了部分膀胱,一段時間內都要外掛尿袋,準備做膀胱再造手術……

天啊!聽到教授夫人這簡單的幾句描述,我心裡難受極了:這個才四歲的孩子,存活在世上的每一天,都寫滿了“艱辛”二字。

真是造化弄人啊!

我心裡也不禁有些感慨:在外人看來光鮮亮麗的諾獎家庭,竟然也有難以言說的痛和苦。

在後面的聊天中,提及孩子,兩位老人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這孩子每天都得去醫院做一個小時的康復訓練。”

“我買了好多能鍛鍊手部精細動作的玩具,比如……”

“在家裡的時候,我們就用各種玩具遊戲帶他做康復訓練,他也好接受。”

此刻,那個贏得了全世界學術認可、著作等身的資深學者、知名教授,在孫子面前,卻只是個舐犢情深的老人。

“幸運地是,我本來就是研究兒童心理的,這下可派到用場了。我對用遊戲引導孩子進行康復訓練很在行,所以我們每週末都去陪孩子訓練。”教授夫人不急不緩地說。她用的是“luckily”這個詞,我聽了卻不由地心疼起這一家人。

我準備了一肚子安慰的話,甚至還想用那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中國古話來撫慰這對老夫妻。

正當我冥思苦想,準備把那句話翻譯成英文的時候,教授夫人突然笑著說了那句讓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話:

“He's otherwise a very happy 4-year-old boy.”

(除此以外,他是一個非常快樂的4歲男孩。)

這句話,現在聽起來平淡無奇,但當時給我的震撼,卻是難以言表的!

儘管孩子病痛纏身,儘管全家人因此疲累不堪,但他們坦然地接受了孩子的殘缺,接受了孩子的疾病給家裡人帶來的額外負擔與痛苦,只關注在孩子給他們帶來的快樂上。在他們眼裡,孫子始終就是一個哪怕身患惡疾,也依然快樂的4歲男孩。

諾獎得主:我的孫子有腦癱和癌症,但他是個很快樂的4歲男孩!

沒有苦大仇深,也沒有像祥林嫂一般到處博同情,他們選擇了堅強面對、樂觀積極。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教授夫婦在我的眼裡,就是真英雄!

聽到那句話的一剎那,我覺得自己上了一節人生哲學課,遠比談論國家、政治、經濟等高大上的話題更讓我受益。所謂“言傳身教”,大抵如此。不經意的一句話,讓我看到了光,看到了榜樣!

“天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人生就是苦難重重,但要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生活,卻都是個人的選擇。

苦難才是人生常態

最近我在哈佛教育學院修的一門課叫《青少年文學》,每週老師都會要我們讀兩本書,然後分享讀書心得。其中有一本書叫《A Time to Dance》,講述了一個印度女孩追求舞蹈夢的故事,讓我又想起教授夫婦的故事。

諾獎得主:我的孫子有腦癱和癌症,但他是個很快樂的4歲男孩!

印度女孩Veda特別喜歡跳舞,而且很有天賦。舞蹈就是她的生活、她的呼吸,舞蹈也給她帶來了鮮花和掌聲。

可一場車禍卻改變了她的命運,右腿膝蓋以下截肢,意味著她可能連一個基本的動作都難以施展。

適應假肢的過程是艱難的,而更痛苦的是,舞蹈夢想愈發遙遠。

但痛過、哭過的Veda拒絕讓殘疾毀滅夢想,她決定重新開始,和最年輕的舞者一起報名初級課程,一點點適應了帶著假肢舞蹈的生活,併成為了更好的舞者!

幸運的是,在追逐舞蹈夢的路上,她還遇上了自己的靈魂伴侶(soul mate)。

Veda靠著樂觀、堅強戰勝了苦難,不僅重返舞臺,還激勵了自己的靈魂伴侶去勇敢追逐自己的舞蹈夢。她本人,也從一個追逐掌聲的舞者,成長為一個更好的,用靈魂在表演的舞者。

和我們通常看到的“身殘志堅”的故事不同,這本書裡沒有苦大仇深,卻處處充滿了靈性。讓人讀著讀著,竟感到了一種久違的inner peace。

書中引用的一個佛教故事,更是讓我感觸良深。

諾獎得主:我的孫子有腦癱和癌症,但他是個很快樂的4歲男孩!

有一個可憐的女人叫Gautami,剛剛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兒子。

痛徹心扉的母親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她抱著孩子挨家挨戶地問:“你有能讓人起死回生的藥嗎?”

鄰居雖然可憐她,但也無能為力。有人對她說:“你去問問佛陀吧,他或許能幫你。”

抱著一絲希望,Gautami帶著兒子的屍體來到佛陀面前,懇求道:“請您讓我的孩子起死回生。”

可是佛陀並沒有直接答應她的要求,反倒對她說:“你喪失了人間最珍貴的寶物,你只要找到一樣東西,我就有辦法救活你的孩子。”

諾獎得主:我的孫子有腦癱和癌症,但他是個很快樂的4歲男孩!

佛陀說:“回到你生活的村莊裡找到芥菜籽,我就能做成讓你孩子起死回生的藥。但這些芥菜籽必須來自從來沒有受過苦難的家庭。”

思兒心切的Gautami立即挨家挨戶地蒐集芥菜籽,鄰居們都想幫忙,卻都給不了她芥菜籽,因為家家戶戶都有苦難。

Gautami發現,世間之大,竟然沒有一戶人家不曾經歷生死別離的痛苦,佛陀要的芥菜籽根本無處可尋。

然而在尋找芥菜籽的過程中,每家每戶都和她分享了自己苦難的故事。聽了這麼多人的分享之後,Gautami終於明白了,人生本就是苦難重重,自己所遭受的苦難並非是唯一的,自己並不孤獨。

那一刻,Gautami放下了讓兒子起死回生的執念,放下了對苦難的憤憤不平,找到了內心的平和。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人生本就苦難重重,誰也逃不了生活的撞擊,誰也免不了經受苦難的歷練。

面臨這些無法改變的事實時,與其自怨自艾,或者抱怨上天的不公,允許自己無限期沉溺於痛苦之中,不如選擇接受和勇敢面對,就像教授夫婦接受孫子生病的事實,就像Veda接受殘疾的真相一樣。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並不能導致成功或失敗,讓我們成功或失敗的,是我們對這些事情的解釋。

用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苦難,才會贏得力量和智慧,才能化蛹成蝶,雨後見彩虹。

在過去的一年裡,帶娃在異國他鄉求學的壓力和遠程管理公司事務遇到的種種困難,常常讓我有一種喘不過氣的感覺。每當這時,我就會想起教授夫人的那句話:He is otherwise a very happy 4-year-old boy. 無論是教授夫婦的樂觀主義精神,還是那個同時身患腦癱和癌症的4歲男孩的笑容,都在告訴我:微笑面對苦難,沒什麼過不去的坎!

2019年已到,很多人都預測這一年經濟形勢不太好。開工不到一個星期,就傳來各種巨頭公司裁員的消息,實在不是個好兆頭。而生活裡的磕磕絆絆、壓力也不會因此網開一面。

人生本就苦難重重,越早認識這個真相,就越容易找到內心的平安喜樂。在你很絕望、很受傷的時候,不妨想想這兩個故事,想想教授夫人的那句話,重尋人生的溫度和韌性,別在痛苦裡打轉。

謹以此篇,與君共勉。

2019,願大家一切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