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比亞共和國

納米比亞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Namibia),一般簡稱

納米比亞,是位於南部非洲西面的共和國。它西部瀕臨大西洋,北部接壤贊比亞和安哥拉,東部連接博茨瓦納,而在南部則與南非相鄰,雖然納米比亞與津巴布韋無領土接壤,但兩國在贊比西河河岸僅相隔200餘米相望。納米比亞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間,乾旱少雨,屬於亞熱帶和半乾旱氣候。納米比亞分為13個行政區和50個地方政府,它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是溫得和克。在納米比亞獨立戰爭之後,納米比亞於1990年3月21日從南非統治下獲得獨立。它也是聯合國、英聯邦、非洲聯盟和南共體的成員國。

納米比亞共和國

納米比亞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最乾旱的國家[8],最早居住在納米比亞的是桑人、達馬拉人和納馬人。自大約14世紀以來,隨著班圖人的擴張,班圖人的一部分移民抵達納米比亞。從那時起,班圖人的其中一個分支──奧萬博人就佔據了納米比亞。自19世紀後期以來,奧萬博人就已經成為納米比亞的多數人口。

納米比亞共和國

1878年,當時屬於英國的開普殖民地吞併了鯨灣港港口和企鵝群島,而這些地區亦成為南非聯邦於1910年成立時的其中一部分。1884年,德意志帝國統治了納米比亞大部分地區作為保護國。此後,德國開始發展納米比亞的基礎設施和農業,並維持管治直到1915年,南非軍隊擊敗德國軍隊為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20年,國際聯盟授權並委任南非聯邦對前德屬西南非洲進行託管。南非對西南非洲實施其法律,包括種族分類政策和各種規則。

從1948年開始,隨著南非國民黨當選,南非也將其種族隔離應用於當時的西南非。

在20世紀後期,由於納米比亞本土的政治家起義以及政治代表尋求獨立,導致聯合國在1966年承擔對西南非的直接責任,但南非保持了事實上的統治。1973年,聯合國承認西南非洲人民組織是納米比亞人民的正式代表。該黨由奧萬博人控制,奧萬博人是納米比亞的多數人口。繼持續的游擊戰之後,南非於1985年在納米比亞設立了臨時行政當局。1990年,納米比亞從南非獲得完全獨立。然而,直到1994年,鯨灣港和企鵝群島一直處於南非控制之下。

納米比亞擁有260萬人口,擁有穩定的多黨議會民主制度。農業、畜牧業、旅遊業和採礦業(包括鑽石、鈾、金、銀和卑金屬的開採)構成了其經濟的基礎。大型及乾旱的納米比沙漠使納米比亞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

最早居住在納米比亞乾燥的土地上的是布須曼人、達馬拉人和納馬人。公元14世紀,班圖人自非洲中南部遷徙,其中少量人在今納米比亞一帶定居。1884年,德國佔領西南非洲沿海地區,宣佈該地區為德國殖民地,名為德屬西南非洲。1890年德國佔領西南非洲全境。1915年,一戰時期,英軍入侵,人數不多的西南非洲德國駐軍向英屬南非軍隊投降,西南非洲被南非佔領。1919年國際聯盟將西南非洲交給南非進行委任統治,1946年聯合國託管理事會要求南非將西南非洲作為聯合國託管領地,遭到南非政府拒絕。1949年4月南非議會通過《西南非洲事務修正法》,將西南非洲作為本國領土對待,並推行種族隔離政策。1958年至1964年,納米比亞黑人先後成立西南非洲民族聯盟、西南非洲人民組織和西南非洲民族統一民主組織,1966年起開始展開反對南非的游擊戰。1968年6月,聯合國大會決議將西南非洲更名納米比亞。

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際社會壓力增大和南非逐漸實現民主化和種族平等,南非終於同意納米比亞獨立。1990年2月9日製訂了納米比亞憲法,3月21日,納米比亞宣佈獨立,薩姆·努喬馬成為首任總統。1994年南非將鯨灣港歸還納米比亞。

納米比亞沿岸有狹窄平原。內陸主要由中央高地組成,最高點為海拔2606米的布蘭德山(Brandberg);中央高原從北向南綿延,與納米比沙漠接壤,西部是草原、南部是奧蘭治河、東部是卡拉哈里沙漠。

南部多沙漠,北部多草原;常年有水的河流極少,該國盛產稀有寶石礦物硼鋁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