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

传正谈历史


因为韩信的死是因为谋反罪名,三族被灭。

世家、列传收录原则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世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有没有例外?有。项羽虽然没有做皇帝,但他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汉惠帝虽然当了几年天子,但是实际话是人为吕后,所以两个人都被列入本纪。孔子没有侯爵,陈胜自立为王,他们在司马迁的心中历史地位堪与王侯相比,因此列入世家。可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司马迁评价人物有自己心中的一杆秤。

刘邦分封

刘邦建立汉朝时,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还是像西周一样实行分封。刘邦分封了八个异姓王:张敖为赵王,英布为淮南王,臧荼为燕王,韩信封为楚王,彭越封为梁王,韩襄王的后代封为韩王,把英布的岳父吴芮封为长沙王,臧荼造反后封为燕王。九个同姓王:庶长子刘肥(封齐王)、二子刘盈(即孝惠帝)、三子刘如意(封赵王)、四子刘恒(即文帝)、五子刘恢(封梁王)、六子刘友(封淮阳王)、七子刘长(封淮南王)、八子刘建(封燕王),吴王刘濞.

其中,在这些诸侯王当中,除韩信以外,彭越、韩王信、等都是入了列传,他们最终都是因为谋反而死,因此也没能入世家。但是怎么没人疑惑为什么他们入的是列传而不是世家呢?原因就在于韩信功劳太大、死得太冤。

汉初三杰

刘邦有次大宴群臣,高祖问:"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群臣议论纷纷。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因此,史家称萧何、张良、韩信为"汉初三杰"。

萧何,刘邦老乡。曾对刘邦有恩,因此刘邦多分封给萧何二千户食邑以报答当年萧何在自己要去咸阳服役时多送的二百钱。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汉初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功高震主,刘邦不怀疑他?当然怀疑。萧何很幸运,身边有人提点他,每次刘邦对萧何起疑心使都有人为萧何出谋划策,萧何出钱、出人、甚至不惜故意搞臭自己的名声,终于躲过一劫又一劫。

张良,帝王之师。刘邦最尊敬的人,爱说脏话的刘邦永远都尊称张良"子房",并且汉朝建立时,刘邦要给他的封地是最多的。但张良拒绝了,只要"留"这块地方,而"留"是刘邦张良初识之处。这样的张良,刘邦绝不忍心杀。

韩信,军事天才,用兵如神。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使韩信得到刘邦重用。楚汉战争的最后时期,韩信兵力最多,他支持谁谁就能称王。武涉劝韩信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但是韩信不愿意背叛刘邦,项羽被灭。

所谓"兔死狗烹",刘邦仍视韩信为心头大患。韩信刚建国时被封楚王,后来因为有人举报他要谋反,被降为淮阴侯。很明显谋反的证据不足,否则直接就杀了,何必只是降级。之后萧何和吕后合谋,在刘邦不在宫中之时,把韩信骗过来杀了,诛杀了韩信三族。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代英雄就此陨落。

李长之先生曾经谈到,司马迁"所深深礼赞的,是一种冲破规律,傲睨万物,而又遭遇不幸、产生悲壮的戏剧性的结果的人物。"《淮阴侯列传》多处暗示,韩信其实并没有想谋反,只是君和臣的利益向来是冲突的,君臣博弈,总有一死。司马迁虽然敬佩韩信,但由于其谋反者的身份,只好将其列入列传。


一往文学


首先,从《史记》的体例上来说,韩信绝对有资格被列入“世家”。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史记》的体例乃是“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列传以志人物”,并且“世家”作为一个单独的体例是古已有之的,而司马迁则用这种体例单独用来记载“王侯诸国”的事迹。韩信作为淮阴侯(之前还曾经是齐王、楚王等),当然有资格被列入“世家”之中。

其次,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韩信未被列入“世家”中也并不是因为韩信没有子嗣因袭爵位。从字面上来看,“世家”当然不能指的是一个人的传记,但是《史记》中也有特例,比如陈胜前后共计称王六个月,并且没有子嗣传承王位(《史记》中甚至没有记载他是否有儿子),但是依然被列入了“世家”之中。韩信被杀后又被灭族,与陈胜相比,他当然也有资格列入“世家”。另一方面,被列入“列传”的人,当然也有很多人有子嗣因袭他的爵位。所以,从韩信生前的地位来说,他也有资格被列入“世家”。

而韩信被写入“列传”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最终是因造反而死(不论他有没有造反,但是罪名就是如此),而作为汉朝子民的司马迁绝对不会将一个“乱臣贼子”列入代表着崇高地位的“世家”之中的。

另一方面,张良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毕生都得到汉高祖刘邦尊重的一个人,他以贵族的身份,用国家的战略角度替刘邦出谋划策,给汉朝贡献良多;萧何是最早追随刘邦起义的左肩右臂之一,晚年虽然受到刘邦的猜忌,但是最终保全了性命,后世还一再受到封赏(最起码司马迁写《史记》时,萧何家族在汉朝依然有着崇高的地位)。但是韩信在《史记》编写之时早已被灭族,所以他在汉朝的地位和评价远远不及张良和萧何。

但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司马迁本人对韩信是很有感情的,要不然《淮阴侯列传》也不会写得如此精彩;要不然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也不会对这个悲剧英雄如此尊重与怀念。


国史通论


司马迁的《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是记历代帝王政绩,表是大事年表,书是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这些都很清楚。而世家与本纪都是记录重要人物的,有什么区别呢?同为开国功臣,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却入列传呢?

这首先要从“世家”的本意来进行解释。“世家”一词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也就是有世有家。世家不仅要有“家”,也就是门第高贵,而且有“世”,也就是世代传承。所以《史记》中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的兴亡。

比如描写张良的《留侯世家》,不仅写了张良的事迹,还写到了张良的儿子张不疑: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

张不疑继承了张良的爵位,虽然在汉文帝时期被剥夺了爵位,但“留侯”这个爵位也算有过传承,所以算作世家。

再比如《陈涉世家》,虽然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他俩都被人杀死。然而由于陈胜的起义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所以刘邦在砀县安置了三十户人家为陈涉看守坟墓,到汉武帝时仍按时杀牲祭祀他:“高祖时为陈涉置守頉三十家砀,至今血食。”也算是有传承,因此可以入世家。

而韩信虽然做过淮阴侯,但却因为造反,或者说被指控造反,被灭了三族,淮阴侯的爵位没能传承下去,他自己也无人祭祀,因此不能列入世家。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


这个问题,司马迁自己已经解释过了。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用现代文翻译完,“世家”和“列传”的区别就是一目了然。

“本纪”十二篇,就是网罗天下遗失的旧闻,了解自五帝时代到秦汉时代的圣王、人王行迹,以见“盛衰”。

“表”十篇,是因为同时代却有不同的王朝、王国,所以年份参差不明,作表以对照。

“书”八篇,是因为礼制、乐理有增减、律法、历法有变更,人事与山川鬼神,天人沟通之际,记录其变易无常。

“世家”三十,是以车轮的30根辐条为比喻,二十八星宿拱卫北辰星为比喻,运行无休止,辅弼重臣,有忠诚、信义行治道,并侍奉君主,值得记录。

“列传”七十,则是讲德行、风采超绝,或是顺应时势,得以立功名于天下者。

总共130篇,52.65万字。

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世家”和“列传”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了吧?

(1)忠信辅弼,也就是臣德。

(2)运行无穷,也就是传承。

(3)立功名于天下只是事功。

所以,张良入“世家”,恰恰在于他符合这个标准,而韩信不入世家,恰恰因为他是以谋反被诛杀,家族也被夷三族,臣德缺失,传承断绝,本就不符合世家的标准,而立功名于天下,却完全符合,所以入了列传。

之所以今天有题主这样的疑惑,根本问题就是,我们的评判标准,已经“事功化”,或者说“功利化”,既然韩信也名列“汉初三杰”,又是震撼天下的名将,凭什么不能进“第一梯队”?

很不幸,在传统中国,“第一梯队”的往往是“政治正确”,或者说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而不是以事功大小来区分,如果以事功大小区分,那么“武庙”里的武圣人就该是白起,毕竟他杀的总人数,快超过秦汉名将的总和了,但是他还是没办法撼动“太公望”的地位。

道理很简单,还有“武德”二字约束呢。


刘三解


史记有五个体例:本纪、书、表、世家、列传。除了书是记录制度方面的之外,剩下的四个体例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本纪主要记录的是宰治天下者,世家是功臣或者诸侯,列传是传奇人物。虽然大体上是这么个标准,但是也有例外,这种例外也隐含着司马迁对他笔下人物的褒贬。

萧何完全有资格列入世家。史记之中的萧何不是萧丞相世家,而是萧相国世家,说明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萧何的朝廷之中的位极人臣。而且萧何也是本身汉朝功劳最大的功臣。萧何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是他的家族之中的十几口人都跟着刘邦出生入死。刘邦的每一次失败都是萧何在关中向前线输送兵卒和粮草,才能保证刘邦在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满血复活。陈豨谋反,位于长安的韩信想要和陈豨里应外合,吕后听从萧何的计谋才除去韩信,再一次稳定住了大汉的江山。他的眼光非常有远见,他为刘邦举荐了韩信,才有了后来的大汉;入关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抢夺珠宝,唯独萧何收集秦留下来的典章制度以及天下地图,有了这些,刘邦才不至于像项羽一样疲于奔命。凡此种种功绩,列入世家绰绰有余。

张良是韩国的贵族,而且几次解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刘邦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他手下人几乎都遭受过他的辱骂,唯独张良是一个例外。刘邦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几乎都是第一个想到张良,然后非常恭敬的对张良说:为之奈何?(该怎么办啊),张良每次都能让刘邦从危难之中摆脱出来。因为出身富贵之家的缘故,张良这个人对金钱和财富都不是很在意。刘邦封给他的地,他不接受,送给他的珠宝,他全部都赠与别人。他仅仅接受了留侯的称呼。因为戚夫人的缘故,刘邦三番五次想要废除刘盈而立赵王如意为太子,最终张良暗中运作,才让刘盈地位得以保留。帝王家和普通家庭不一样,太子的废立直接关乎到国家的命运,但是汉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实在是禁不起折腾了。张良的功绩列入世家也是绰绰有余。

韩信为汉打下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创立了不世之功业,按照常理因该是楚王信世家或者淮阴侯世家,但是他的传记是淮阴侯列传。公平吗?或许不公平,但是把他降为列传隐含着一种批评。韩信的出身贫寒,却是一个贵族。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忍让,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显露自己的才华,所以宁愿受胯下之辱,却能在死刑的时候临危不惧,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勇气。他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在自己实力最为强大的时候都没有选择背叛汉,但是天下太平了,他却想着造反。他所做的一切都违背了常理,自立为齐王的时候,蒯通苦口婆心的劝他逐鹿天下,他总是回绝,说明他四军事天才,但是对于时局的把握是那样的不敏感。最后因为反叛,落的三族尽灭。他一次又一次的错过机会,虽然留下了名字,但是不能成为智者,于是司马迁将他降为列传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通过三个人的对比,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三个人性格的不同。萧何是一个圆滑的人,很精明,对于大局的判断很有眼光;张良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知道怎么应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刘邦,知道怎么样功成名退;韩信是一个骄傲的人物,他有才华与天赋,却不能够在时局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一再延误了机会,以至于年纪轻轻就断送了性命。


诗书君


从功绩上来说,司马迁认为萧何、张良、韩信虽然各有不同侧重点的功绩,但重大程度基本一样:

萧何的功绩是治理关中:

“楚人围我荥阳,相守三年;萧何填抚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绝,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张良的功绩是运筹帷幄: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於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於易,为大於细。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韩信的功绩是天下三分有二:

“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从表面上,萧何的治理功、张良的谋略功、韩信的战斗功,都足以让他们三人进入世家。

但韩信的战斗功并非唯一,作为战功最多的曹参的战功和韩信相比也不低,而且韩信的战功都有曹参的参与,完全归为韩信的战功也是不客观的。

同时曹参不仅仅有战斗功,更有萧规曹随的治理功,这就比仅有战斗功的韩信,更具有资格进入世家。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周勃:周勃和韩信一样都是侯级别,周勃能够进入世家,是因为周勃诛杀吕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两大关系着汉文帝一脉汉朝存续的大功。陈平和曹参的情况类似:陈平和张良一样,都有谋略功,但陈平还有诛杀吕氏安社稷的大功。

从曹参、周勃、陈平三人进入世家的情形来看,韩信因为仅有单纯的战斗功难以进入世家。因为战斗功,在西汉时期是最平常、最基本的升迁和考核标准,没有其他的技能,难以得到一个“卓越”的考语。

至于说为什么萧何、张良能够因为纯粹的功绩进入世家,那是他们在西汉地位中和韩信不同。

韩信在西汉官方体系中属于叛臣系列

司马迁《史记》中:本纪是属于帝、天子、皇帝级别;世家是属于诸侯级别;列传是属于帝、天子、皇帝、诸侯之外的其他类属。

为什么项羽、吕后并非皇帝而能够进入本纪?原因很简单——项羽和吕后在他们时期虽然名义上不是皇帝,但本质上有着皇帝一样的权威。秦灭后,项羽称伯而楚义帝也死了,项羽就是实质上的皇帝。

为什么陈涉是世家而不是本纪?因为陈涉时期,皇帝是二世。陈涉即便为张楚王,也没有掌控有皇帝的威权,只能算是一个诸侯——后来陈涉部下纷纷自立为王、和陈涉平起平坐就能说明。

吕后是实质上的皇帝,就不需要说明了。

按照世家是诸侯级别的定义:萧何为酂侯,曹参为平阳侯,张良为留侯,陈平为曲逆侯,周勃为绛侯,都是诸侯级别。

但同时:赵王张耳、魏王魏豹、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燕王卢绾等都是诸侯级别;

淮阴侯韩信、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北平侯张苍等都是以战斗功著称而封侯,同样是诸侯击败。

如果从战斗功的重要性而言,彭越和英布在东边配合刘邦夹击和袭击项羽后方,比起韩信灭魏、赵、齐等的重要性大多了:

没有彭越和英布对项羽的牵制,刘邦早就被项羽灭了,不至于因为后方被彭越、英布骚扰而不得不和刘邦相拒三年时间。刘邦失守被击败,韩信灭魏、赵、齐就根本没有意义。垓下之战,并非只有刘邦和韩信二人,彭越和英布的参与不可或缺。

从战斗功角度而言,彭越和英布比韩信更有资格进入世家。

从诸侯级别,若是韩信能进入世家,樊哙、夏侯婴等同样能进入世家。但樊哙等人不能进入世家,关键原因是他们仅有战斗功,不足以重大到进入世家。

从刘邦诛杀功臣角度来看,赵王张敖被刘邦所废、魏豹兵败自杀,彭越、英布、韩信被杀,韩王信、卢绾叛逃匈奴,这些人都是不忠于高祖刘邦,因此不应进入世家。

齐国之乱的领头人吴王刘濞就被列入列传,和韩信被列入自传是一个道理。

综述

为什么萧何、张良进入世家而韩信是列传,原因如下:

1、韩信仅仅是战斗功,西汉功臣基本上都是战斗功,再重大也没有什么稀奇。曹参有治理功、陈平有定刘氏功、周勃父子有定刘氏功,这才是曹参、陈平、周勃三人为世家的原因。仅就战斗功的重要性,彭越和英布比韩信更有资格进入世家。

2、韩信属于西汉逆臣系列,不能列入世家。作为刘邦所杀的韩信,和参与七国之乱的齐、楚、吴三国刘姓王一样,都被列入世家。作为刘邦亲侄子的吴濞列入列传,但作为刘邦远支的刘贾和刘泽,因抗击吴楚联军的梁孝王刘武却列入世家(《荆燕世家》),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说下司马迁对于韩信、彭越、英布三人战斗功的评价:韩信是灭项羽、彭越是苦项羽、英布是破项羽。

项羽不苦何以破,项羽不破何以灭——这就是韩信、彭越、英布三人战功的重要性。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首先我们要明白《史记》中世家和列传的区别,世家写的是列侯(诸侯)的传记,列传写的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当然这个仅仅只是《史记》中世家和列传的区别,而后代的史官在写史的时候则取消“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

那么这个问题其实就很好理解啦!萧何和张良之所以能够入世家,那是因为他们都是诸侯一级的,萧何赐酂侯,封酂侯国,食邑一万户,张良赐留侯,封留侯国,食邑一万户,要知道萧何和张良都是彻侯一级的(后汉武帝刘彻登基改为“列侯”),这些可都是有封国的,等同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所以张良和萧何能列入世家理所当然。

那么韩信为什么不列入世家呢?

因为他不是列侯啊,这个肯定有人会说,韩信在刘邦建立大汉的时候,不是被封为淮阴侯了吗?淮阴侯不也是列侯级别的吗?当然,韩信刚开始的确是被封为列侯的,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他也是会被写进世家的,但是谁让后来韩信谋反被杀了呢?韩信被吕后杀了之后,其爵位就被剥夺了,同时还灭了三族。所以韩信没有了列侯的身份之后,他自然就没有资格列入到世家当中。还有别忘记写《史记》的司马迁可是西汉时期的人,若不是韩信的名声太大,同时司马迁又够胆,恐怕韩信连列传都进不了,但是司马迁胆子虽大,他也怕死啊,毕竟将韩信写进列传中已属放了西汉皇室的忌讳,如果再将韩信写入世家,你说司马迁还能活下去吗?

其实韩信真的是一个很可悲可叹的英雄人物,他可以说是刘邦得以建立西汉最大的功臣,是他先后帮助刘邦灭魏、徇赵、胁燕、定齐,并打败了刘邦最大的敌人项羽,就这样刘邦得以极其幸运的登上了西汉的开国皇帝之位。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大功臣,却最终死在了猜忌和压迫之下,一代名将就这样以极其悲惨的结局终结了自己的一生,生前功劳被一概否定,自己的家族也落了个被诛杀三族的下场。但是这样结局却好似早已注定,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西汉初大半的江山可以说都是由韩信打下来的,再加上韩信本人的情商又低的可怜,最终迎接韩信的也只能是死亡。

彻侯(列侯)是什么意思?

西汉初年的军功爵制度延续了秦制,主要分为侯级爵、卿级爵、大夫级爵和小爵四个等级,其中彻侯就是侯级爵中的爵位,侯级爵分为十九级关内侯和二十级彻侯,这些级别的爵位是军功爵当中最高的,而这之中关内侯是有封邑而无封国,彻侯是有封邑也有封国,就是说关内侯和彻侯最大的区别就是,彻侯有自己的国家,比如萧何的酂侯国,在这个国家里可以说他就是皇帝,而关内侯没有自己的国家,他只享受对规定的户数进行征收固定钱粮的权利,而无管理的权利。


澳古说历史


韩信没入世家,不是司马迁有偏见,而是韩信没法入世家,尽管司马迁很喜欢韩信,要不是那篇《淮阴侯列传》把韩信的故事写的那么生动,恐怕现代人对韩信也不会那么有好感,只能说韩信是个悲情的人呀。

韩信出身贫寒,但却胸有大志向,尽管穷困潦倒,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剑,为了理想甚至不惜隐忍,从一个无赖的裤裆下钻过去,这就是大用的表现,匹夫见勇拔剑而起挺身而奋斗,这不过是匹夫而已。韩信作为无双的国士,所能承受的绝不是一般匹夫那样,从胯下钻过行,我翱翔九天之鸿鹄,其会与你这燕雀计较,凭我手中的剑取你性命易如反掌,只不过我的志向是更广阔的天地。

对于汉朝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韩信来说,同样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是刘邦的死党,从沛县跟着刘邦出来的,可以说是嫡系中的嫡系,亲信中的亲信。可是韩信不是,韩信原先是跟着项羽的,看着项羽不行于是投了刘邦,可刘邦也不重用他,于是韩信也决定离开刘邦,但萧何这个西汉建立后被封为功臣第一的人,此刻看打了韩信的价值,于是刘邦打了败仗大家都在逃跑,萧何也跟着跑了,只不过萧何是去追人,他追的就是韩信。

最终在萧何的推荐下,韩信被刘邦以国士待之,从此刘邦的在军事都在中,有了韩信才有了后来一些列的胜利,韩信也位列古代四大名将韩白卫霍之首,一举消灭项羽,为汉朝乃至中国最重要的一次历史走向立下了不世之功。韩信发达了之后,找不到曾经给他饭吃的老妪,于是便把千金置于河中漂流,一饭千金的典故就来于此。成为手握兵权的大元帅,韩信也没有对曾经让他钻胯下的人怎么样,唯有这样的胸襟才能配的起大丈夫真英雄这个称号。

韩进起于萧何最终也死在萧何的计谋之下。到了最后刘邦分封功臣,萧何得了第一,作为刘邦的死党加嫡系,萧何是和大汉王朝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当当年一起大江山的将领都要造反的时候,不管韩信会不会反,刘邦都要除掉他,计谋当然是萧何出的,让刘邦以天子名义到地方巡视,韩信不会带兵朝见的,同当年那次辛苦把他追回来一样,这次同样辛苦的把韩信送进了大牢。

后面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什么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可为什么功劳第一的萧何能善终,还能位列世家呢。这里我们无法怨恨萧何,也无法怨恨吕后,甚至都无法怨恨那个最终的决定者刘邦,中国人的智慧无穷,但最终在开过功臣与皇帝之前的斗争上一直都是血腥无比的,唯有一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做的是不见血光,其他的就印证了那句话,历史不忍细看呀。

世家是一个标准,我们后来对世家的理解基本上都是传自与史记,比如《萧相国世家》《吴太伯世家》《留侯世家》《孔子世家》等等,这些都是有许多代传承的,萧何的后代一直在汉朝做高管享爵位,张良的先祖本来就是贵族,到了张良这里更加出名,后代在汉朝也是一直流传。韩信却至此一代,如流星划过天空,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虽然韩信未列世家,但地位却是有目共睹的。

韩信本就是布衣,家族本就无名,只是这一个人犹如皓月,后被处死,后代不享爵位祭祀,基本就断绝了,所以韩信做到了阶级的一次飞跃,做到了一个没有背景的屌丝最大的成功,在史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位列《淮阴侯列传》并且是历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就算是没有位列世家,我想也足以告慰韩信这一生了。


昭烈名臣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要说一下《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体例的记录制度。总的来说,《史记》分为本纪(十二个,主要用来记述帝王生平和政绩)、世家(有三十篇,主要记载的是重要诸侯国和一些汉代的诸侯、权贵兴亡史)、列传(有七十篇,记述一些重要的人物事迹,还有最后一篇自序)、表(十篇,记述历史上一些大事)、书(记述一些典章制度、天文历法方面的事情)。除了十二本纪之外,对于何人入选世家,何人入选列传,作为一部非官修史书,《史记》中多了几分个人感情色彩,多了一份司马迁本人对人物的喜怒哀乐。

《史记》中,除了书这个体例是记载制度方面的内容,其他的基本都是围绕人物为中心去展开,至于什么人该添加到什么体例,司马迁大体上是按照上面这个标准去执行的。但是凡事总有例外,而这个例外,一来是因为政治影响,逼得司马迁不作出特殊调整,二来则是因为司马迁个人的对人物褒贬喜恶。首先来看萧何张良所在的世家,能够入世家人无非是两种,一是自己本身就是诸侯王,一个是这个诸侯王有后代。而列传的标准则很简单,只要这个人曾经做过伟大的事情,比较出名,就会加入。

本着这个标准,我们再来看萧何张良。这两个人都是对西汉建立创史记下过汗马功劳的大功臣。张良祖上是韩国的贵族后裔,身份显赫,之后因功劳被封为侯王,而萧何因为西汉开国的首功也被封为候。这两个开国功臣被列入世家之列,合情合理。但是对比之后就会发现,韩信曾经也是作为候王的,而且论功劳,他比张良萧何对于西汉的建立,功劳更大,作用更重要。那为何司马迁要将韩信列入列传一类?其实很好理解。

一来,韩信本人是作为一个罪人的形象在汉朝历史上存在的。韩信最后被萧何和吕雉合计杀死,给出的罪名是谋反之罪。封建社会,谋反之罪有多严重,不再多说。且不论韩信是否真的谋反了,单就整个汉朝历史上,韩信这顶谋反罪名的帽子是脱不掉了。司马迁是西汉的司马迁,韩信谋反是铁案,司马迁不得不尊重这一“事实”。二来,司马迁本就是传统的读书人,对于忠义之事,极为看重,韩信谋反之事司马迁内心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有很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在里面。


木剑温不胜


按传统解读,《史记》的“本纪”主要记载帝王历史,“世家”记叙诸侯王国史,而“列传”记载的就是帝王诸侯以外的人物。

那么问题来了,韩信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且韩信的爵位还一度高过那两位——他可是王侯将相都做过的人,为啥那两位进世家,而韩信只能在列传上呢?



有人说世家得有贵族背景,封过王侯,且有子孙承袭才有资格列入。那么,孔子封过王侯吗?陈胜可有子孙承袭?

看来这个标准也并不是那么严格的。

韩信未被列入世家的原因应该是他的“谋逆”之罪,他以革爵丧命为结局,在汉朝历史上是个失败者。


太史公身在汉朝,并未以盖棺来定论韩信,而是冒着风险将其记入列传,已在很大程度上客观记录了韩信的生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