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入列傳?

傳正談歷史


因為韓信的死是因為謀反罪名,三族被滅。

世家、列傳收錄原則

《史記》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十二本紀按帝王世代順序記敘各朝興衰,十表排列帝王侯國間大事,八書是有關經濟、文化、天文、曆法等方面的專門論述,世家主要是貴族世家的歷史,列傳是不同階層、不同類型的人物傳記。

有沒有例外?有。項羽雖然沒有做皇帝,但他是秦漢之際主宰天下的人物,漢惠帝雖然當了幾年天子,但是實際話是人為呂后,所以兩個人都被列入本紀。孔子沒有侯爵,陳勝自立為王,他們在司馬遷的心中歷史地位堪與王侯相比,因此列入世家。可見,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司馬遷評價人物有自己心中的一杆秤。

劉邦分封

劉邦建立漢朝時,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還是像西周一樣實行分封。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王:張敖為趙王,英布為淮南王,臧荼為燕王,韓信封為楚王,彭越封為梁王,韓襄王的後代封為韓王,把英布的岳父吳芮封為長沙王,臧荼造反後封為燕王。九個同姓王:庶長子劉肥(封齊王)、二子劉盈(即孝惠帝)、三子劉如意(封趙王)、四子劉恆(即文帝)、五子劉恢(封梁王)、六子劉友(封淮陽王)、七子劉長(封淮南王)、八子劉建(封燕王),吳王劉濞.

其中,在這些諸侯王當中,除韓信以外,彭越、韓王信、等都是入了列傳,他們最終都是因為謀反而死,因此也沒能入世家。但是怎麼沒人疑惑為什麼他們入的是列傳而不是世家呢?原因就在於韓信功勞太大、死得太冤。

漢初三傑

劉邦有次大宴群臣,高祖問:"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群臣議論紛紛。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因此,史家稱蕭何、張良、韓信為"漢初三傑"。

蕭何,劉邦老鄉。曾對劉邦有恩,因此劉邦多分封給蕭何二千戶食邑以報答當年蕭何在自己要去咸陽服役時多送的二百錢。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漢初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功高震主,劉邦不懷疑他?當然懷疑。蕭何很幸運,身邊有人提點他,每次劉邦對蕭何起疑心使都有人為蕭何出謀劃策,蕭何出錢、出人、甚至不惜故意搞臭自己的名聲,終於躲過一劫又一劫。

張良,帝王之師。劉邦最尊敬的人,愛說髒話的劉邦永遠都尊稱張良"子房",並且漢朝建立時,劉邦要給他的封地是最多的。但張良拒絕了,只要"留"這塊地方,而"留"是劉邦張良初識之處。這樣的張良,劉邦絕不忍心殺。

韓信,軍事天才,用兵如神。當初,蕭何月下追韓信,使韓信得到劉邦重用。楚漢戰爭的最後時期,韓信兵力最多,他支持誰誰就能稱王。武涉勸韓信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但是韓信不願意背叛劉邦,項羽被滅。

所謂"兔死狗烹",劉邦仍視韓信為心頭大患。韓信剛建國時被封楚王,後來因為有人舉報他要謀反,被降為淮陰侯。很明顯謀反的證據不足,否則直接就殺了,何必只是降級。之後蕭何和呂后合謀,在劉邦不在宮中之時,把韓信騙過來殺了,誅殺了韓信三族。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代英雄就此隕落。

李長之先生曾經談到,司馬遷"所深深禮讚的,是一種衝破規律,傲睨萬物,而又遭遇不幸、產生悲壯的戲劇性的結果的人物。"《淮陰侯列傳》多處暗示,韓信其實並沒有想謀反,只是君和臣的利益向來是衝突的,君臣博弈,總有一死。司馬遷雖然敬佩韓信,但由於其謀反者的身份,只好將其列入列傳。


一往文學


首先,從《史記》的體例上來說,韓信絕對有資格被列入“世家”。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寫到,《史記》的體例乃是“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列傳以志人物”,並且“世家”作為一個單獨的體例是古已有之的,而司馬遷則用這種體例單獨用來記載“王侯諸國”的事蹟。韓信作為淮陰侯(之前還曾經是齊王、楚王等),當然有資格被列入“世家”之中。

其次,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韓信未被列入“世家”中也並不是因為韓信沒有子嗣因襲爵位。從字面上來看,“世家”當然不能指的是一個人的傳記,但是《史記》中也有特例,比如陳勝前後共計稱王六個月,並且沒有子嗣傳承王位(《史記》中甚至沒有記載他是否有兒子),但是依然被列入了“世家”之中。韓信被殺後又被滅族,與陳勝相比,他當然也有資格列入“世家”。另一方面,被列入“列傳”的人,當然也有很多人有子嗣因襲他的爵位。所以,從韓信生前的地位來說,他也有資格被列入“世家”。

而韓信被寫入“列傳”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最終是因造反而死(不論他有沒有造反,但是罪名就是如此),而作為漢朝子民的司馬遷絕對不會將一個“亂臣賊子”列入代表著崇高地位的“世家”之中的。

另一方面,張良可以說是唯一一個畢生都得到漢高祖劉邦尊重的一個人,他以貴族的身份,用國家的戰略角度替劉邦出謀劃策,給漢朝貢獻良多;蕭何是最早追隨劉邦起義的左肩右臂之一,晚年雖然受到劉邦的猜忌,但是最終保全了性命,後世還一再受到封賞(最起碼司馬遷寫《史記》時,蕭何家族在漢朝依然有著崇高的地位)。但是韓信在《史記》編寫之時早已被滅族,所以他在漢朝的地位和評價遠遠不及張良和蕭何。

但是,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司馬遷本人對韓信是很有感情的,要不然《淮陰侯列傳》也不會寫得如此精彩;要不然千百年來的文人墨客也不會對這個悲劇英雄如此尊重與懷念。


國史通論


司馬遷的《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紀是記歷代帝王政績,表是大事年表,書是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這些都很清楚。而世家與本紀都是記錄重要人物的,有什麼區別呢?同為開國功臣,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卻入列傳呢?

這首先要從“世家”的本意來進行解釋。“世家”一詞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也就是有世有家。世家不僅要有“家”,也就是門第高貴,而且有“世”,也就是世代傳承。所以《史記》中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的興亡。

比如描寫張良的《留侯世家》,不僅寫了張良的事蹟,還寫到了張良的兒子張不疑:

後八年卒,諡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國除。

張不疑繼承了張良的爵位,雖然在漢文帝時期被剝奪了爵位,但“留侯”這個爵位也算有過傳承,所以算作世家。

再比如《陳涉世家》,雖然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他倆都被人殺死。然而由於陳勝的起義拉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所以劉邦在碭縣安置了三十戶人家為陳涉看守墳墓,到漢武帝時仍按時殺牲祭祀他:“高祖時為陳涉置守頉三十家碭,至今血食。”也算是有傳承,因此可以入世家。

而韓信雖然做過淮陰侯,但卻因為造反,或者說被指控造反,被滅了三族,淮陰侯的爵位沒能傳承下去,他自己也無人祭祀,因此不能列入世家。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這個問題,司馬遷自己已經解釋過了。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寫道:

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

用現代文翻譯完,“世家”和“列傳”的區別就是一目瞭然。

“本紀”十二篇,就是網羅天下遺失的舊聞,瞭解自五帝時代到秦漢時代的聖王、人王行跡,以見“盛衰”。

“表”十篇,是因為同時代卻有不同的王朝、王國,所以年份參差不明,作表以對照。

“書”八篇,是因為禮制、樂理有增減、律法、曆法有變更,人事與山川鬼神,天人溝通之際,記錄其變易無常。

“世家”三十,是以車輪的30根輻條為比喻,二十八星宿拱衛北辰星為比喻,運行無休止,輔弼重臣,有忠誠、信義行治道,並侍奉君主,值得記錄。

“列傳”七十,則是講德行、風采超絕,或是順應時勢,得以立功名於天下者。

總共130篇,52.65萬字。

看到這裡,應該明白“世家”和“列傳”的根本區別在哪裡了吧?

(1)忠信輔弼,也就是臣德。

(2)運行無窮,也就是傳承。

(3)立功名於天下只是事功。

所以,張良入“世家”,恰恰在於他符合這個標準,而韓信不入世家,恰恰因為他是以謀反被誅殺,家族也被夷三族,臣德缺失,傳承斷絕,本就不符合世家的標準,而立功名於天下,卻完全符合,所以入了列傳。

之所以今天有題主這樣的疑惑,根本問題就是,我們的評判標準,已經“事功化”,或者說“功利化”,既然韓信也名列“漢初三傑”,又是震撼天下的名將,憑什麼不能進“第一梯隊”?

很不幸,在傳統中國,“第一梯隊”的往往是“政治正確”,或者說符合倫理道德標準的,而不是以事功大小來區分,如果以事功大小區分,那麼“武廟”裡的武聖人就該是白起,畢竟他殺的總人數,快超過秦漢名將的總和了,但是他還是沒辦法撼動“太公望”的地位。

道理很簡單,還有“武德”二字約束呢。


劉三解


史記有五個體例:本紀、書、表、世家、列傳。除了書是記錄制度方面的之外,剩下的四個體例都是以人物為中心。本紀主要記錄的是宰治天下者,世家是功臣或者諸侯,列傳是傳奇人物。雖然大體上是這麼個標準,但是也有例外,這種例外也隱含著司馬遷對他筆下人物的褒貶。

蕭何完全有資格列入世家。史記之中的蕭何不是蕭丞相世家,而是蕭相國世家,說明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蕭何的朝廷之中的位極人臣。而且蕭何也是本身漢朝功勞最大的功臣。蕭何雖然沒有上過戰場,但是他的家族之中的十幾口人都跟著劉邦出生入死。劉邦的每一次失敗都是蕭何在關中向前線輸送兵卒和糧草,才能保證劉邦在元氣大傷的情況下一次又一次的滿血復活。陳豨謀反,位於長安的韓信想要和陳豨裡應外合,呂后聽從蕭何的計謀才除去韓信,再一次穩定住了大漢的江山。他的眼光非常有遠見,他為劉邦舉薦了韓信,才有了後來的大漢;入關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在搶奪珠寶,唯獨蕭何收集秦留下來的典章制度以及天下地圖,有了這些,劉邦才不至於像項羽一樣疲於奔命。凡此種種功績,列入世家綽綽有餘。

張良是韓國的貴族,而且幾次解救劉邦於危難之中。劉邦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他手下人幾乎都遭受過他的辱罵,唯獨張良是一個例外。劉邦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幾乎都是第一個想到張良,然後非常恭敬的對張良說:為之奈何?(該怎麼辦啊),張良每次都能讓劉邦從危難之中擺脫出來。因為出身富貴之家的緣故,張良這個人對金錢和財富都不是很在意。劉邦封給他的地,他不接受,送給他的珠寶,他全部都贈與別人。他僅僅接受了留侯的稱呼。因為戚夫人的緣故,劉邦三番五次想要廢除劉盈而立趙王如意為太子,最終張良暗中運作,才讓劉盈地位得以保留。帝王家和普通家庭不一樣,太子的廢立直接關乎到國家的命運,但是漢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實在是禁不起折騰了。張良的功績列入世家也是綽綽有餘。

韓信為漢打下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創立了不世之功業,按照常理因該是楚王信世家或者淮陰侯世家,但是他的傳記是淮陰侯列傳。公平嗎?或許不公平,但是把他降為列傳隱含著一種批評。韓信的出身貧寒,卻是一個貴族。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忍讓,知道什麼時候能夠顯露自己的才華,所以寧願受胯下之辱,卻能在死刑的時候臨危不懼,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勇氣。他為了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在自己實力最為強大的時候都沒有選擇背叛漢,但是天下太平了,他卻想著造反。他所做的一切都違背了常理,自立為齊王的時候,蒯通苦口婆心的勸他逐鹿天下,他總是回絕,說明他四軍事天才,但是對於時局的把握是那樣的不敏感。最後因為反叛,落的三族盡滅。他一次又一次的錯過機會,雖然留下了名字,但是不能成為智者,於是司馬遷將他降為列傳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通過三個人的對比,我們明顯可以感受到三個人性格的不同。蕭何是一個圓滑的人,很精明,對於大局的判斷很有眼光;張良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知道怎麼應用自己的智慧去幫助劉邦,知道怎麼樣功成名退;韓信是一個驕傲的人物,他有才華與天賦,卻不能夠在時局之中做出正確的判斷,一再延誤了機會,以至於年紀輕輕就斷送了性命。


詩書君


從功績上來說,司馬遷認為蕭何、張良、韓信雖然各有不同側重點的功績,但重大程度基本一樣:

蕭何的功績是治理關中:

“楚人圍我滎陽,相守三年;蕭何填撫山西,推計踵兵,給糧食不絕,使百姓愛漢,不樂為楚。作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張良的功績是運籌帷幄:

“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韓信的功績是天下三分有二:

“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作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從表面上,蕭何的治理功、張良的謀略功、韓信的戰鬥功,都足以讓他們三人進入世家。

但韓信的戰鬥功並非唯一,作為戰功最多的曹參的戰功和韓信相比也不低,而且韓信的戰功都有曹參的參與,完全歸為韓信的戰功也是不客觀的。

同時曹參不僅僅有戰鬥功,更有蕭規曹隨的治理功,這就比僅有戰鬥功的韓信,更具有資格進入世家。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周勃:周勃和韓信一樣都是侯級別,周勃能夠進入世家,是因為周勃誅殺呂氏、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兩大關係著漢文帝一脈漢朝存續的大功。陳平和曹參的情況類似:陳平和張良一樣,都有謀略功,但陳平還有誅殺呂氏安社稷的大功。

從曹參、周勃、陳平三人進入世家的情形來看,韓信因為僅有單純的戰鬥功難以進入世家。因為戰鬥功,在西漢時期是最平常、最基本的升遷和考核標準,沒有其他的技能,難以得到一個“卓越”的考語。

至於說為什麼蕭何、張良能夠因為純粹的功績進入世家,那是他們在西漢地位中和韓信不同。

韓信在西漢官方體系中屬於叛臣系列

司馬遷《史記》中:本紀是屬於帝、天子、皇帝級別;世家是屬於諸侯級別;列傳是屬於帝、天子、皇帝、諸侯之外的其他類屬。

為什麼項羽、呂后並非皇帝而能夠進入本紀?原因很簡單——項羽和呂后在他們時期雖然名義上不是皇帝,但本質上有著皇帝一樣的權威。秦滅後,項羽稱伯而楚義帝也死了,項羽就是實質上的皇帝。

為什麼陳涉是世家而不是本紀?因為陳涉時期,皇帝是二世。陳涉即便為張楚王,也沒有掌控有皇帝的威權,只能算是一個諸侯——後來陳涉部下紛紛自立為王、和陳涉平起平坐就能說明。

呂后是實質上的皇帝,就不需要說明了。

按照世家是諸侯級別的定義:蕭何為酇侯,曹參為平陽侯,張良為留侯,陳平為曲逆侯,周勃為絳侯,都是諸侯級別。

但同時:趙王張耳、魏王魏豹、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燕王盧綰等都是諸侯級別;

淮陰侯韓信、舞陽侯樊噲、曲周侯酈商、汝陰侯夏侯嬰、潁陰侯灌嬰、北平侯張蒼等都是以戰鬥功著稱而封侯,同樣是諸侯擊敗。

如果從戰鬥功的重要性而言,彭越和英布在東邊配合劉邦夾擊和襲擊項羽後方,比起韓信滅魏、趙、齊等的重要性大多了:

沒有彭越和英布對項羽的牽制,劉邦早就被項羽滅了,不至於因為後方被彭越、英布騷擾而不得不和劉邦相拒三年時間。劉邦失守被擊敗,韓信滅魏、趙、齊就根本沒有意義。垓下之戰,並非只有劉邦和韓信二人,彭越和英布的參與不可或缺。

從戰鬥功角度而言,彭越和英布比韓信更有資格進入世家。

從諸侯級別,若是韓信能進入世家,樊噲、夏侯嬰等同樣能進入世家。但樊噲等人不能進入世家,關鍵原因是他們僅有戰鬥功,不足以重大到進入世家。

從劉邦誅殺功臣角度來看,趙王張敖被劉邦所廢、魏豹兵敗自殺,彭越、英布、韓信被殺,韓王信、盧綰叛逃匈奴,這些人都是不忠於高祖劉邦,因此不應進入世家。

齊國之亂的領頭人吳王劉濞就被列入列傳,和韓信被列入自傳是一個道理。

綜述

為什麼蕭何、張良進入世家而韓信是列傳,原因如下:

1、韓信僅僅是戰鬥功,西漢功臣基本上都是戰鬥功,再重大也沒有什麼稀奇。曹參有治理功、陳平有定劉氏功、周勃父子有定劉氏功,這才是曹參、陳平、周勃三人為世家的原因。僅就戰鬥功的重要性,彭越和英布比韓信更有資格進入世家。

2、韓信屬於西漢逆臣系列,不能列入世家。作為劉邦所殺的韓信,和參與七國之亂的齊、楚、吳三國劉姓王一樣,都被列入世家。作為劉邦親侄子的吳濞列入列傳,但作為劉邦遠支的劉賈和劉澤,因抗擊吳楚聯軍的梁孝王劉武卻列入世家(《荊燕世家》),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說下司馬遷對於韓信、彭越、英布三人戰鬥功的評價:韓信是滅項羽、彭越是苦項羽、英布是破項羽。

項羽不苦何以破,項羽不破何以滅——這就是韓信、彭越、英布三人戰功的重要性。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首先我們要明白《史記》中世家和列傳的區別,世家寫的是列侯(諸侯)的傳記,列傳寫的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當然這個僅僅只是《史記》中世家和列傳的區別,而後代的史官在寫史的時候則取消“世家”一類,統稱為“列傳”。

那麼這個問題其實就很好理解啦!蕭何和張良之所以能夠入世家,那是因為他們都是諸侯一級的,蕭何賜酇侯,封酇侯國,食邑一萬戶,張良賜留侯,封留侯國,食邑一萬戶,要知道蕭何和張良都是徹侯一級的(後漢武帝劉徹登基改為“列侯”),這些可都是有封國的,等同於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所以張良和蕭何能列入世家理所當然。

那麼韓信為什麼不列入世家呢?

因為他不是列侯啊,這個肯定有人會說,韓信在劉邦建立大漢的時候,不是被封為淮陰侯了嗎?淮陰侯不也是列侯級別的嗎?當然,韓信剛開始的確是被封為列侯的,如果沒有後來的事情他也是會被寫進世家的,但是誰讓後來韓信謀反被殺了呢?韓信被呂后殺了之後,其爵位就被剝奪了,同時還滅了三族。所以韓信沒有了列侯的身份之後,他自然就沒有資格列入到世家當中。還有別忘記寫《史記》的司馬遷可是西漢時期的人,若不是韓信的名聲太大,同時司馬遷又夠膽,恐怕韓信連列傳都進不了,但是司馬遷膽子雖大,他也怕死啊,畢竟將韓信寫進列傳中已屬放了西漢皇室的忌諱,如果再將韓信寫入世家,你說司馬遷還能活下去嗎?

其實韓信真的是一個很可悲可嘆的英雄人物,他可以說是劉邦得以建立西漢最大的功臣,是他先後幫助劉邦滅魏、徇趙、脅燕、定齊,並打敗了劉邦最大的敵人項羽,就這樣劉邦得以極其幸運的登上了西漢的開國皇帝之位。可是就是這麼一個大功臣,卻最終死在了猜忌和壓迫之下,一代名將就這樣以極其悲慘的結局終結了自己的一生,生前功勞被一概否定,自己的家族也落了個被誅殺三族的下場。但是這樣結局卻好似早已註定,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韓信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西漢初大半的江山可以說都是由韓信打下來的,再加上韓信本人的情商又低的可憐,最終迎接韓信的也只能是死亡。

徹侯(列侯)是什麼意思?

西漢初年的軍功爵制度延續了秦制,主要分為侯級爵、卿級爵、大夫級爵和小爵四個等級,其中徹侯就是侯級爵中的爵位,侯級爵分為十九級關內侯和二十級徹侯,這些級別的爵位是軍功爵當中最高的,而這之中關內侯是有封邑而無封國,徹侯是有封邑也有封國,就是說關內侯和徹侯最大的區別就是,徹侯有自己的國家,比如蕭何的酇侯國,在這個國家裡可以說他就是皇帝,而關內侯沒有自己的國家,他只享受對規定的戶數進行徵收固定錢糧的權利,而無管理的權利。


澳古說歷史


韓信沒入世家,不是司馬遷有偏見,而是韓信沒法入世家,儘管司馬遷很喜歡韓信,要不是那篇《淮陰侯列傳》把韓信的故事寫的那麼生動,恐怕現代人對韓信也不會那麼有好感,只能說韓信是個悲情的人呀。

韓信出身貧寒,但卻胸有大志向,儘管窮困潦倒,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劍,為了理想甚至不惜隱忍,從一個無賴的褲襠下鑽過去,這就是大用的表現,匹夫見勇拔劍而起挺身而奮鬥,這不過是匹夫而已。韓信作為無雙的國士,所能承受的絕不是一般匹夫那樣,從胯下鑽過行,我翱翔九天之鴻鵠,其會與你這燕雀計較,憑我手中的劍取你性命易如反掌,只不過我的志向是更廣闊的天地。

對於漢朝來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於韓信來說,同樣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是劉邦的死黨,從沛縣跟著劉邦出來的,可以說是嫡系中的嫡系,親信中的親信。可是韓信不是,韓信原先是跟著項羽的,看著項羽不行於是投了劉邦,可劉邦也不重用他,於是韓信也決定離開劉邦,但蕭何這個西漢建立後被封為功臣第一的人,此刻看打了韓信的價值,於是劉邦打了敗仗大家都在逃跑,蕭何也跟著跑了,只不過蕭何是去追人,他追的就是韓信。

最終在蕭何的推薦下,韓信被劉邦以國士待之,從此劉邦的在軍事都在中,有了韓信才有了後來一些列的勝利,韓信也位列古代四大名將韓白衛霍之首,一舉消滅項羽,為漢朝乃至中國最重要的一次歷史走向立下了不世之功。韓信發達了之後,找不到曾經給他飯吃的老嫗,於是便把千金置於河中漂流,一飯千金的典故就來於此。成為手握兵權的大元帥,韓信也沒有對曾經讓他鑽胯下的人怎麼樣,唯有這樣的胸襟才能配的起大丈夫真英雄這個稱號。

韓進起於蕭何最終也死在蕭何的計謀之下。到了最後劉邦分封功臣,蕭何得了第一,作為劉邦的死黨加嫡系,蕭何是和大漢王朝的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的,所以噹噹年一起大江山的將領都要造反的時候,不管韓信會不會反,劉邦都要除掉他,計謀當然是蕭何出的,讓劉邦以天子名義到地方巡視,韓信不會帶兵朝見的,同當年那次辛苦把他追回來一樣,這次同樣辛苦的把韓信送進了大牢。

後面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什麼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可為什麼功勞第一的蕭何能善終,還能位列世家呢。這裡我們無法怨恨蕭何,也無法怨恨呂后,甚至都無法怨恨那個最終的決定者劉邦,中國人的智慧無窮,但最終在開過功臣與皇帝之前的鬥爭上一直都是血腥無比的,唯有一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做的是不見血光,其他的就印證了那句話,歷史不忍細看呀。

世家是一個標準,我們後來對世家的理解基本上都是傳自與史記,比如《蕭相國世家》《吳太伯世家》《留侯世家》《孔子世家》等等,這些都是有許多代傳承的,蕭何的後代一直在漢朝做高管享爵位,張良的先祖本來就是貴族,到了張良這裡更加出名,後代在漢朝也是一直流傳。韓信卻至此一代,如流星劃過天空,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雖然韓信未列世家,但地位卻是有目共睹的。

韓信本就是布衣,家族本就無名,只是這一個人猶如皓月,後被處死,後代不享爵位祭祀,基本就斷絕了,所以韓信做到了階級的一次飛躍,做到了一個沒有背景的屌絲最大的成功,在史記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位列《淮陰侯列傳》並且是歷史上公認的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就算是沒有位列世家,我想也足以告慰韓信這一生了。


昭烈名臣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是要說一下《史記》作為一部紀傳體體例的記錄制度。總的來說,《史記》分為本紀(十二個,主要用來記述帝王生平和政績)、世家(有三十篇,主要記載的是重要諸侯國和一些漢代的諸侯、權貴興亡史)、列傳(有七十篇,記述一些重要的人物事蹟,還有最後一篇自序)、表(十篇,記述歷史上一些大事)、書(記述一些典章制度、天文曆法方面的事情)。除了十二本紀之外,對於何人入選世家,何人入選列傳,作為一部非官修史書,《史記》中多了幾分個人感情色彩,多了一份司馬遷本人對人物的喜怒哀樂。

《史記》中,除了書這個體例是記載制度方面的內容,其他的基本都是圍繞人物為中心去展開,至於什麼人該添加到什麼體例,司馬遷大體上是按照上面這個標準去執行的。但是凡事總有例外,而這個例外,一來是因為政治影響,逼得司馬遷不作出特殊調整,二來則是因為司馬遷個人的對人物褒貶喜惡。首先來看蕭何張良所在的世家,能夠入世家人無非是兩種,一是自己本身就是諸侯王,一個是這個諸侯王有後代。而列傳的標準則很簡單,只要這個人曾經做過偉大的事情,比較出名,就會加入。

本著這個標準,我們再來看蕭何張良。這兩個人都是對西漢建立創史記下過汗馬功勞的大功臣。張良祖上是韓國的貴族後裔,身份顯赫,之後因功勞被封為侯王,而蕭何因為西漢開國的首功也被封為候。這兩個開國功臣被列入世家之列,合情合理。但是對比之後就會發現,韓信曾經也是作為候王的,而且論功勞,他比張良蕭何對於西漢的建立,功勞更大,作用更重要。那為何司馬遷要將韓信列入列傳一類?其實很好理解。

一來,韓信本人是作為一個罪人的形象在漢朝歷史上存在的。韓信最後被蕭何和呂雉合計殺死,給出的罪名是謀反之罪。封建社會,謀反之罪有多嚴重,不再多說。且不論韓信是否真的謀反了,單就整個漢朝歷史上,韓信這頂謀反罪名的帽子是脫不掉了。司馬遷是西漢的司馬遷,韓信謀反是鐵案,司馬遷不得不尊重這一“事實”。二來,司馬遷本就是傳統的讀書人,對於忠義之事,極為看重,韓信謀反之事司馬遷內心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有很明顯的個人情感色彩在裡面。


木劍溫不勝


按傳統解讀,《史記》的“本紀”主要記載帝王歷史,“世家”記敘諸侯王國史,而“列傳”記載的就是帝王諸侯以外的人物。

那麼問題來了,韓信與蕭何、張良並稱“漢初三傑”,且韓信的爵位還一度高過那兩位——他可是王侯將相都做過的人,為啥那兩位進世家,而韓信只能在列傳上呢?



有人說世家得有貴族背景,封過王侯,且有子孫承襲才有資格列入。那麼,孔子封過王侯嗎?陳勝可有子孫承襲?

看來這個標準也並不是那麼嚴格的。

韓信未被列入世家的原因應該是他的“謀逆”之罪,他以革爵喪命為結局,在漢朝歷史上是個失敗者。


太史公身在漢朝,並未以蓋棺來定論韓信,而是冒著風險將其記入列傳,已在很大程度上客觀記錄了韓信的生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