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红楼梦》里贾宝玉原型是不是曹雪芹本人的经历!或者是寄思的一种灵魂?

仲夏之晨107972652


贾宝玉是曹雪芹原型吗?

这个不敢评论,但是可以从三位名家的观点去给读者一些思考。

一是批判胡适先生的几个主流观点;二是端木蕻良先生的《曹雪芹》;三是当代美学大家叶朗先生关于《红楼梦》的美学分析。

贾宝玉原型并非曹雪芹,而是清废太子胤礽

胡适先生曾推断贾宝玉的原型是曹雪芹,这一观点广受各位红学爱好者反对。

一说应是废太子胤礽。

原因是贾宝玉的前世是赤瑕宫里的神瑛侍者。

神瑛侍者就是灵虚真人。他是一块沾了玉皇大帝仙气,而修得正果的一块石头!后来被玉皇大帝封为石王。

脂砚斋批道“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

原来“玉有病”,实乃“玉有瑕疵”也,寓意玉玺。

在西汉末年,王莽篡夺皇位。向姑母孝元太后索要传国玉玺,太后一怒之下便将传国玉玺给摔了。结果玉玺崩掉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之。所以“玉有病”,是指传国玉玺缺了一角。而“玉小赤”,指王莽用一小块金子镶补玉玺。这就是“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的典故,事情就这么简单。

也就是说,神瑛侍者其实是一枚传国玉玺的化身。

另外,贾宝玉一出场就是太子装扮。

而他曾在妙玉面前自称“槛外人”。

只有清朝的天子才可以称为“槛内人”,此事恰恰暗射贾宝玉的原型,正是废太子胤礽。

一说应是纳兰性德,也就是纳兰容若。

根据历史记载,纳兰性德和曹雪芹的爷爷曹寅,都曾是康熙的侍卫。

他们在一起共事八年,两家也有很好的交情。

曹雪芹自幼喜欢纳兰的诗词,《红楼梦》中很多诗词也有纳兰诗词的风格。

林黛玉喜欢竹子,而纳兰《饮水词》中曾多次咏叹竹子。

传说,纳兰性德在结婚之前,有过一个青梅竹马而且十分相爱的爱人,正是他的表妹雪梅。

纳兰性德和雪梅十分相爱,但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为了拆散他俩,雪梅被送进了宫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雪梅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之身,一个人在宫里自尽死了。

得到这个消息的纳兰性德痛不欲生,有如晴天霹雳,还生了一场大病。

后来,纳兰性德二十岁的时候,他奉父母之命和两广总督兼兵部尚书史兴祖之女、卢氏结婚了。那年,卢氏十八岁。由于工作原因,他与卢氏也是聚少离多。

三人的情况,正于宝玉、黛玉、宝钗的情况呼应。

康熙二十四年,纳兰性德在跟随皇帝南巡,回京途中身染重疾,从此一病不起,并于31岁逝世。

他和宝玉留下诸多诗词一样,留下三百四十二首《纳兰词》。

与宝玉不同的是,他没有亲眼目睹到纳兰家族的衰落。


从端木蕻良的《曹雪芹》看,贾宝玉原型就是曹雪芹

《曹雪芹》上卷于1980年出版,此时,端木蕻良已经近70岁高龄了。

这本书从曹雪芹十岁左右开始写起(历史上正是康熙雍正两朝接替时期),上卷明朗温和,但下卷曹家的局面急转直下,灾难一个接一个都来了,像极了红楼梦里五十四回之后的贾府。

雍正登基后,开始清查苏州织造李煦亏空,继而李煦被革职查办,接着年羹尧倒下波及平郡王纳尔苏,曹家继任的织造曹也开始陷入贪污受贿的漩涡当中。

一些曾与曹家一荣俱荣的豪门,此时已有一损俱损之兆,这一点又与红楼梦里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呼应。

曹雪芹的少年经历,跟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少年时期的经历也很像。

曹雪芹乳名叫占姐儿,后来起了学名叫曹霑。

幼年时期的曹霑,有过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上面有祖母孙太夫人、母亲马夫人、名义上的继母王夫人的疼爱,身边有金凤、双燕两个丫鬟贴身服侍,还有舅姥爷李煦的孙女李玥小姐的陪伴,李玥几乎就是林黛玉的原型。

可惜的是,这本书只有上卷和中卷,与红楼一样没有完成。

我们没法看到,曹家是如何败落的,曹雪芹又如何在家族败落后度过余生。


当代美学家叶朗:贾宝玉的悲痛即是曹雪芹的灵魂寄思

前一段时间,在北大听了叶朗先生的一个讲座,大为受益。

里面讲道,贾宝玉最大的悲痛是:有情之天下的毁灭。

小说里有一段写:晴雯被赶走,贾宝玉去看她,晴雯提出要和宝玉换袄,她说:

“快把你的袄儿脱下来给我穿。我将来在棺材里独自躺着,也就像还在怡红院的一样了。论理不该如此,只是担了虚名,我可也是无可如何了。”

叶朗先生说:

死人想静静躺在棺材里怀念在怡红院的生活,这样的要求不算过份吧?哪里知道,王夫人后来烧掉了晴雯的身体,晴雯就这么一点要求都不能如愿 。所以,宝玉在后来的悼文《芙蓉耒》写道: “及闻櫘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 说白了,就是有点生不同床死同穴的味道。但烧成了灰,什么都实现不了了。

《芙蓉诔》句句是血,声声是泪,是千古绝唱。 晴雯和宝玉的诀别,是一道彩虹,照亮了整个大观园的女儿世界。

有情之天下,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理想,但这个人生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下下,必然要毁灭,在他看来,这就是命运的力量,命运是所有人无法抗 拒的。

红楼梦中有很多被命运吞噬的少女,她们体现了和种人生理想,就是肯定情的价值,争取情的解放,他们争取人性的尊严,争取爱的尊严,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观念。


红楼梦的悲剧是新的观念、新的世界毁灭的悲剧,是美的世界毁灭的悲剧。

因此,在这一点上,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灵魂的寄思。


美人丰盛


作者曹雪芹并没在《红楼梦》里充当任何一个角色,曹雪芹不是贾宝玉,也不是甄宝玉,那种把作者等同于书中人物形象的观点,有违文学创作规律。即使如高尔基的《童年》,也并非高尔基人生写照。即然如此,人们为什么总是产生这种联想,曹雪芹就是贾宝玉?我认为,是曹雪芹的思想浸润了作品,有作者深深的文化烙印。我举例加以说明。

一是,宝玉拒绝走“仕途经济”之路,这是曹雪芹的人生观,换言之,曹雪芹是反对科举的,对“四书五经”也持批判态度。曹雪芹认为,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而不是为了做官。

二是,宝玉对女孩的看法,完全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宝玉说,女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女人干净,男人污浊。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曹雪芹笔下的女孩个个情商曝表,但很少有勾心斗角之举。

三是,《红楼梦》书中的许多生活细节,取材于曹雪芹的生活。例如:

忽见贾珍走来,向他笑道:“你还不出去,老爷就来了。”宝玉听了,带着奶娘小厮们,一溜烟就出园来。【庚辰侧批:不肖子弟来看形容。余初看之,不觉怒焉,盖谓作者形容余幼年往事,因思彼亦自写其照,何独余哉?信笔书之,供诸大众同一发笑。】方转过弯,顶头贾政引众客来了,躲之不及,只得一边站了。

脂批证实,这个细节是作者生活写照。

大观园题诗文的过程,大部分内容是真实发生过的,否则,不会如此维妙唯肖,尤其是写贾政,真有点“假正”的感觉,口里骂着宝玉,心里不知有多高兴的味道。

例如: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庚辰侧批:真新雅。】二字,【庚辰双行夹批:果然。】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庚辰眉批: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壬午春。】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庚辰双行夹批:果然,妙在双关暗合。】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

 宝鼎茶闲烟尚绿,【庚辰双行夹批:“尚”字妙极!不必说竹,然恰恰是竹中精舍。】

幽窗棋罢指犹凉。【庚辰双行夹批:“犹”字妙!“尚绿”、“犹凉”四字,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

  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朵朵佬爷


《红楼梦》中很多元素,与“曹家”生活状态的“相似度”是比较高的。曹家为内务府包衣,虽然因为孙氏(康熙保姆),曹寅(康熙发小)与康熙的特殊因缘,受到重视,曹雪芹的童年也得以锦衣玉食,但是在皇帝和亲贵眼中,“奴才”的身份没有变,“后台”也只有康熙帝一人。所以,书中借赖嬷嬷之口说,你们哪里知道“奴才”二字是怎么写的!所以,贾府主子对于伺候过父母祖辈的奴才非常尊重,照顾哥儿姐的老仆特别是奶母地位也很尊贵。所以,皇上突然招贾政,全家人如惊弓之鸟。







边读边看话历史


鄙人认为,贾宝玉原型肯定不是曹雪芹本人的经历。原因如下:

1) 曹雪芹写作的本意:曹雪芹写《红楼梦》,历经十载,删减5次,绝非是想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而是想表达他的人生态度。如果写他本人的经历,以曹雪芹的家室背景及当时曹家的社会地位,他写一本《曹雪芹传》估计影响力不比《红楼梦差》。

2) 无可否认,《红楼梦》中很多元素经历都和曹家的生活状态相似,但这个不足为奇。古代中国,尤其是帝王官宦之家,对于建筑的规制是有严格规定的。清朝时期的公侯伯子爵,文武官员的府邸,服饰,都是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宅门中最高等级的清醇王府大门,门阔五开间,中间三间开门。而《红楼梦》中的描述,虽然有现实的影子,但更像我们现在的“架空文”,就是架空时代来构造自己的小说。这样一来,在过去思想及言论都不自由的时代,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3)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贾宝玉身上找到一些曹雪芹或者他身边亲戚朋友的影子,那是肯定的。但要说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曹雪芹,那就有点为了研究而证明的意思,没有太多的意义。


百年树妖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绕个远,说一说黛玉和宝钗。曹公给二人的定位是,“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句话往往给我们一种错觉,就是以为这两个人物没有原型,完全是虚构的,实际不对。脂批云:“钗黛名虽二个,实为一身,此幻笔也。"这又给我们另一个错觉,以为二人是一个原型,作者将一个原型塑造成两个人物形象。这样理解也不对。怎么回事呢?脂批的意思其实是,钗黛这两个生活中的原型反映到书中是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史笔,一个是幻笔。宝钗就是幻笔,傅秋芳就是史笔,这两个形象是同一个原型。黛玉的原型是郡主,高度敏感,所以史笔形象由晴雯指代。类似的还有李雏鸾和凤姐,张金哥和妙玉等。

贾宝玉也一样,他是幻笔的曹雪芹,因此贾宝玉和曹雪芹不能划等号,甄宝玉才是史笔的曹雪芹。为了说明史笔和幻笔的区别,作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甄宝玉比作补天剩余石,将贾宝玉比作通灵宝玉,这就是说,贾宝玉己经是甄宝玉的幻象,作者要驱使他,随时完成各项任务,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记述的真事。为什么十二官中有宝官和玉官,就是表明贾宝玉具有演员的属性。

书中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刘姥姥醉酒后误入怡红院,看见镜子中自己的影子,叫她什么呢?亲家母。那么称板儿的姥姥为亲家母的是谁呢?当然是板儿的奶奶,所以,姥姥只是镜子中的影,镜子外的奶奶才是生活原型。同样,贾宝玉也在做梦后照过镜子,袭人明确指出,镜子中的贾宝玉是甄宝玉的影儿。

所以,要想知道曹雪芹是什么样的人,千万不要拿贾宝玉说事,要把他的幻笔成分剔除掉之后,才能还原生活中的曹雪芹。以两首西江月为例,翻译过来应该是:

因故寻愁觅恨,生来不傻不狂。纵然相貌很平常,腹内锦绣文章。勤奋精通事务,聪明爱读文章。行为规范性内向,不向世人张扬。

其二、富贵更知乐业,贫穷耐得凄凉。不曾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有望。补天有志第一,古今忠孝无双。奉劝纨绔与膏梁,当效此儿形状。

生活中的曹雪芹是一个博学多识、文武双全的人物。若如贾宝玉,能登上文学艺术的顶峰吗!所以,真人真事才是这部巨著的灵魂。


gaotzy



缘来缘去187853224


尽管胡适老先生把《红楼梦》的著作权判给了曹雪芹,但长期以来,对于《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曹雪芹,一直都有比较大的争议。

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也各自举出了大量的证据,看起来似乎都挺有道理,但都说服不了对方。因为他们在一开始就定下了结论:对方是错的!所以,在辩论过程中,他们都不看对方合理之处,只挑对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反诘。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被怀疑是作者的名单上,已经有五六十人了。各自的支持者不断地攻击其他人,跟某些明星的脑残粉比起来,就差没买热搜了。

所以,贾宝玉的原型是不是曹雪芹本人的经历,这个问题就无从谈起了。


牛皮社


红楼梦当然不是什么曹雪芹的什么身世回忆,这点这本书已经很清楚地交待了,是无需再去争辩了,书中已列名清楚曹雪芹只是一堆化了名整理者中其中一个化名整理者而已,至于有人强行说曹雪芹是作者及推出所谓曹家,其意图肯定是有不为人知的政治目的,去猜这些人的政治目的是什么,还不如去读多几次红楼梦更有益,政治目的这个手段是越多人关注就意味着越成功,正确与否并不是十分重要的目的,其实就是政治经济学中非常普通的经典教条,并无多少新意在里面的。说了这么多无聊的说话,本人就想转入研究红楼梦这本书的正题了,近期很多读者关心研究为何红楼梦老是强调金陵十二钗,实际就是这本书的的核心要点了,本人说过创造出所谓十二钗,是模仿佛教中十八罗汉的样式而对应而来的,十八罗汉是指男子的人生经典行为多一些,而十二钗就主要强调是女子人生经典行为多一些的样板了,这是这部书的作者开头特出是道人抄写的逻辑了,这部书的宗教信仰是不跟随佛教的,与佛教无关的的意思了,但实际上还是源于佛教的逻辑。如果读者有兴趣翻开晚清时期的历史,就发觉在太平天国运动兴盛之前,也就是乾隆后期至咸丰时期,在江浙一带是红巾军小刀会等等帮会最盛行之时,以前上海芭蕾舞团有一套剧歌颂小刀会里有很多坚强的女子向腐败的封建社会作斗争,这是上海人都引已为傲的经典剧目,相信很多上海人是看过的,那么令当时那么多女青年走上与清政府作斗争的原因,本人从这本红楼梦找到原因了,也是为什么这本书一开头就强调曹雪芹在悼红轩的原因了,悼红轩其实就是一个宗教入会宣誓的场所了,悼红的意思就是尊崇朱允炆作为神教的主神的意思,为什么不是尊崇明朝的其他皇帝呢?就是南京及江浙一带的人认为朱棣不能代表汉人的神,朱允炆才是汉人的真神,所以就强调这一班女群英是金陵正宗明朝汉人女子的模型,所强调的就是要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女子要向腐朽的清王朝作斗争的洗脑经书了,与洪秀全与冯云山组织拜上帝会,也手持天父的经书向教徒洗礼,进而发起太平天国运动,所走的路径是一样的。


喜喜羊羊喜喜人


《东周列国志》里,只有一个国家的君主,才能称天恩祖德。而《红楼梦》的作者在开篇自述中就提天恩祖德,这就说明曹雪芹不可能是作者。他只能在悼红轩怀念感恩。


米兰飘香99416681


贾宝玉的原型是不是曹雪芹?

这个问题连红学会大伽们也没有正式统一答案。那我们这些普通读着更是众说不一,因为每一个人所处的角度维度不同,答案自然不同。

本人三维度的感觉,贾宝玉、甄宝玉合二为一,原型,应该是一个组合体,不光有曹雪芹的影子,还有纳兰性德的影子,有......说起来不是简单几句就说明白的。

现在通过灵修的心魂再读红楼梦,从三维度提升到了五维度,空间不一样了,会收到作者曹雪芹留给我们又是怎样的礼物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