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廣東人喜歡打包吃剩食這一現象?

正版才華有限青年


個人看法,吃頓飯,根據場合的不同,“你”吃得乾不乾淨,遇到不對的人都能被說的,1.“你”吃的程度達到光/清盤行動不浪費吧,要是遇到了觀點相反的人就會被說“你”這是做人做事太盡,不懂給別人留後路、餘地,預多好過不夠之類的類似說法;2.“你”吃的程度達到有餘有剩吧,要是遇到了觀點相反的人又會被說“你”這是浪費糧食,對食物的不尊重,不懂知省識儉,粒粒皆辛苦……等等之類的類似說法,很矛盾的,到最後只會得出:吃得乾不乾淨都能被說,那是不是我們人肚子餓了乾脆不吃就好了?最後不吃是否又會被說餓了也不懂去找吃的之類的說法?那與其都會被說,倒不如選擇其中一個去做?別人怎麼說是別人的事,自己不是那樣子就行了,只是通過吃就那麼輕易判斷得出別人個怎麼樣的人,未免不靠譜了?


wdy43319745


作為一個廣東潮汕人,相信在這個問題我比較有發言權。眾做周知,戰爭過後,廣東省大部分地區貧困,最為典型的就是潮汕三市,潮州揭陽汕頭,那時候在我奶奶到我父親這兩代人尤為明顯,李嘉誠之所以去香港也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貧窮,所以廣東大部分人都是貧窮過來的,一般廣東人在外的飯局都會提前統計人數,按照就餐人數進行合理的點菜,最大程度降低浪費,而且大部分潮汕人都是種田或出海捕魚為生,都知道其中的辛苦,每個食物都來之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潮汕人就知道。本人舉個自身的例子,我就算吃泡麵,也會連帶湯也一起喝完,這是一種習慣,在外就餐時,有時因胃口等原因導致吃下的,一定會叫服務員打包的。很多人看到打包的會用異樣的眼神看過來,聽到外面好多人說潮汕人很奸詐,很精明,很精打細算,

在這裡我要為我們潮汕人正言幾句,我們不奸詐,我們精明,精打細算是因為我們窮過,我們知道賺錢不容易,我們勤儉,我們不浪費,在我們潮汕,普片可以看到很多大老闆,外表很樸實,沒有奢華的包包或手錶,說到這裡可能有些人就會說,土包子,不懂得生活,土豪這個詞好像也是這樣而來,我想說的是,每個人追求的生活不同,有些人追求物質生活,有些人追求的是心靈上的安逸,他們不是不懂的裝飾自己,他們有資本可以裝飾,只是他們覺得沒必要,也不需要去裝。在這裡呼籲廣大中國人民,希望大家珍惜食物,勿鋪張浪費,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潮汕談世情


廣東人飄過,食物不能浪費的,一般我們在外面吃東西,吃不完,對廚師也是不尊重!所以我們點菜也是點到即止,不是越多越好!很多時候知道控制自己的飯量,就避免打包!但有很多時候菜無意點多了,我們都是會打包拿走,給家人吃,或者鄰居吃,總之不會浪費,有時候房東約我去吃飯,人家身家過千萬也是讓我們不要浪費,吃不完全部打包走!

在村裡的時候,擺酒席也是,客人全部吃飽後,剩餘食物大多數都被打包,要麼拿回去自己吃,要麼拿回去餵雞餵狗都不浪費!

這並不是臉子問題,是個人修養問題!

倒是遇到外省的朋友款待我的時候,點很多菜,大多數都吃不光,很浪費!可是他們認為款待客人要大方!我也理解,但是我都覺得浪費!!!!


Rampampam


我說過,與其說廣東人對粵語執著,不如說是對粵語文化的執著。就正如將吃不完的剩菜打包。

吃不完打包不單是一種現象,其更是粵語區域的一種亞文化,其語言標籤是:“要有衣食”。意思就是要尊重食物,珍惜食物,不要浪費。



在三四十年代的粵港,上酒樓吃飯的客人,是鮮有打包回家的。但他們吃剩的餸頭餸尾,酒樓也不會丟掉,而是會收集起來賣給小販,小販收齊後,用水沖洗乾淨,再拿到街市,廉價賣給低下階層的貧苦人。這種食物的名字叫“雜水”。其核心價值觀依然是不浪費。

這種生意式微後,在酒樓老闆的鼓勵下,食客便開始打包回家吃或送給附近窮苦人吃。上一輩的長者還是喜歡用這個詞:“有衣食”。



曾幾何時,很多外省人都不理解這種打包現象,稱其為吝嗇。但廣東人我行我素,執著堅持。而今日,此現象已成為一種帶著濃厚地域色彩的“打包文化”,席捲全國各地。

或許,廣東人對粵語的執著,便是源於對粵語文化的自信。“有衣食”也僅為萬一,有機會再講講其他的。

嗌出廣州嘅聲音。我係筱靜,麻煩大家幫個忙,關注一下。


粵菜美食聯盟


我是香港人,很多人都會覺得香港人很扣,因為我們一般都是AA制的,而且和朋友吃飯,都不會點上一整桌,都是人數加1或加2,例如,4個人吃飯,會點點5個菜。因為,我們都不想浪費,也不想打包帶回家,只好點剛好的。在這裡,可以說說AA制的問題,其實,香港人並不是每天都在外面和朋友吃飯,就算是親戚也不一定每年能見上一面,說是忙吧!也可以說是不想打擾別人!所以每年能見上一面也已經不錯了。再說,見面吃飯也是香港人的特色,而香港人不大喜歡欠對方人情,包括吃飯的飯費。所以才有AA制,總之,不會有人欠你的,而你又不會欠對方。心裡覺得開心。我猜,只有城市裡的人才瞭解這種心情吧!


kfau


首先,我不覺得只有廣東人沒吃完飯,愛打包,這應該是個人的問題。比如我之前在廣東打工時候的老闆,他每次都喜歡點三四個菜,從來沒有吃完過,也沒見他打過包。

所以說打包這個情況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也有不喜歡打包的,和地區是沒有太大的關係的!

不過打包這個舉動我是贊成的,畢竟從小就學習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浪費是正確的選擇。

但是也不能說不打包就不對,比如說你平時可能吃兩三個菜沒問題,但是你那天肚子不舒服,不過你又有事要去辦,那麼你打包提在手上也確實不方便,那麼偶爾一次也沒什麼關係!

只是希望大家能正確的對待這個問題!


宅的影子


打包好哇!

我侄女結婚,訂了一大堆酒席,有的才四五個人就開吃。

其中有一種幹餅子,味道特別好,有好幾桌都剩了,我們桌上的吃的乾乾淨淨,後來我去找看有沒有剩的,還被那些服務員給藏起來了。

我看到他們一摞一摞的拿塑料袋裝起來,擱再一個我們都不會注意的角落,我就毫不客氣的拿了三個走。

我侄女把剩的瓜子,糖果給了我一袋,後來又特別可惜了那個小炒肉和乾鍋蝦,味道還好就是因為上的菜太多了,他們一共定了19道菜,意思是長長久久的意思。

我也帶了一些小炒肉和乾鍋蝦回來,那些這東西整整吃了五頓,另外別人也有帶的,糖果瓜子本來就是我們自己拿進去的,雖然剩的太多,又腆著臉拿出來了。

出來混的,都不容易,誰也不認識誰,為什麼會不好意思拿呢?主要是覺得自己應該拿走的就拿走。

有些東西不拿走,被人家倒在泔水桶裡,大大的浪費資源,地球上有好多資源都可以再生,可是我們的錢它不能下崽呀,能省一點是一點,所以我覺得應該打包,不管住在哪裡,能打包就打包,面子可是吃不飽的。


青鳥說玄幻


這是完全是所謂面子問題,而先進文明地區早就不會覺得這有啥問題,歐美香港臺灣日本韓國從來沒有一個人會覺得打包剩菜有任何問題,早期咱們中國貧困,忽然有錢了,覺得必須表現出豪氣的一面,造就了土豪,造就了老百姓以打包剩菜為恥,大家覺得花最多錢就是好的。

然而香港日本臺灣在早期剛剛富裕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土豪,有錢沒素質消費大手大腳,買遍全世界,但隨著富裕時間越來越長,老百姓最後趨近理性,素質提高,觀念提升。

土豪,有錢人,富豪,貴族這些演變是需要時間的,咱們還只是在土豪階段,香港臺灣日本已到了富豪階段,而富裕幾百年的歐洲人家則是貴族

全世界估計也就咱們中國人會覺得打包剩菜影響身份沒面子,全世界沒有任何國家會把打包剩菜這種行為當作是富不富有的象徵,只會認為是理所當然,超級富豪也認為理所當然的行為

廣東打包剩菜的習慣,證明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東不管經濟還是人民觀念都是全國前列,富裕但低調是廣東在全國的表徵,唯有更新進的消費觀,才會造就這種習慣


繁體字愛好者baby


這個問題,美味君說說個人的觀點。
作為一名廣東人,我有打包的習慣,在個人看來,本身並沒有任何 臉子問題的因素在內,而只是覺得食物不要浪費。
總覺得這個問題,和平時問的別一個問題一樣:為什麼廣東人過年紅包是幾塊或十幾二十塊?
兩個問題歸結最終都有個共性:一、廣東人;二、面子。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是最早富起來的那一部分。在大家的心目中,有錢的廣東人為什麼這麼小氣,也太不要面子了吧!
可對於我們來說,財富都是用雙手積累出來的,為充虛偽面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是要不得的,實實在在才是真的好。
吃不完的,可以打包回家繼續吃,或送給有需要的人吃,這是對自己努力得來一切的尊重,也是對廚師的尊重。
從小媽媽就教育,家裡平時吃剩下來的少少米飯,餐後收拾時,也會與餐後垃圾分開打包,說不定真有人需要的!
這是我的觀點,也請大家發表自己的觀點。

美味原產地


可以這樣說,廣東是最完整的保留了古漢文化的一個省。由於地理原因,廣東受外族文化的影響比較少。所以到現在,廣東話就成了古漢語的正統繼承地區,古漢文化也因此保留得比較完整。我國古代對於糧食是很重視的,“暴殄天物”是十惡不赦的行為!所以古漢人是非常珍惜食物的!這一點在很多古代典籍上可以印證。廣東人不奢華、不虛榮、不浪費、行事低調……的行為都是我國古漢文化的體現!都是優良傳統!如果有接受我國國學教育的人都應該明白這些。反觀我國其他內地,事無大小,必大排筵席!鋪排滿桌,剩菜太多!逢年過節,紅包千百!外表光鮮,囊中羞澀!以至於低下層的窮困百姓也紛紛仿效攀比!苦不堪言!我認為,身為廣東人不必因外省人覺得我們小氣、吝嗇而耿耿於懷,反而更應該覺得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