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打仗總缺錢,為何大清鎮壓太平天國時從不缺錢?

7狐狸


清朝不是一直都不缺錢,偶爾也會有入不敷出的情況。比如康熙十七年的三藩之亂,道光二十三年因為鴉片戰爭,清朝都出現了罕見的國庫空虛的情況。但是,清朝皇帝的斂財水平非常高。清廷也很善於變通,不受祖制對其道德的束縛。經常都能在缺國庫錢的時候想出新的斂財的辦法,通過對老百姓的盤剝,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

因此,並不是清朝不缺錢。而是清朝的斂財能力太強了。在中國曆朝歷代中,清朝的斂財能力可以排到第三名。



眾所周知,明朝的斂財水平一般般。大明朝一直到滅亡,都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人丁和土地。藩王、士紳不納稅,富戶故意隱匿土地,老百姓依附富戶而不納稅,在明朝是比比皆是的偷稅現象。

明末張居正改革,他只是清查了富戶隱匿的土地,真正的大老虎(藩王、士紳),他都沒敢動。結果就靠打蒼蠅,萬曆十年的糧食歲入居然都是嘉靖後期年歲入的五倍!如果張居正把大老虎也打了,明朝的國庫還會缺錢?崇禎也不至於徵什麼“遼餉”了。

在一個以農稅為主要財政收入的朝代,像明朝這種斂財能力,最後窮死也是活該。

但是清朝不一樣,順治和康熙前期因為明末戰爭的大洗牌,原先不納稅的藩王和士紳都被殺絕了。老百姓都有地可種,社會蒸蒸日上,國庫也是年年都有增長。

到了康熙五十年(公元1712年),康熙皇帝宣佈“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這一下,老百姓也就不用隱匿人口了。

雍正繼位後,他放了三個大招——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畝、耗羨歸公。這三個政策無一不是為了撈錢。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規定官員和地主也必須繳納賦稅,廢除他們免稅的特權。從此之後,只有旗人可以不用納稅。

攤丁入畝規定不再收人丁稅,人丁稅全部攤派到田地裡。從此之後,沒田地的人可以不再納稅,田少的少繳,田多的多繳。整個國家的土地稅因此趨於穩定。

耗羨歸公很像現在的“稅改費”,中央政府直接把耗羨銀製度化,國家拿大頭,各級官員拿小頭,吃虧只是那些鉅貪。老百姓的納稅負擔降低了,國家的收入增加了。

這三大撈錢政策,基本確定了後來清朝將近一百年的撈錢基礎。乾隆繼位後,除了各別政策之外,大多數都貫徹了雍正的思路,至此清朝的稅收也就穩定在了每年四千萬兩左右,一直持續到了道光時期(巔峰時期也有搜刮到八千萬的記錄)。

但是,清朝的這三大斂財手段,明朝的皇帝就幹不出來。或者說,明朝皇帝根本沒有條件幹這些事。

首先是官紳納糧,如果皇帝敢讓官紳給國家納稅,官紳會把皇帝給罵死。清朝的臣子其實都是奴才,誰敢罵皇帝?所以這個政策在清朝可以實行,明朝就不行。

二是攤丁入畝,這個政策在明朝也沒有可操作性,因為明朝根本就搞不清楚全國到底有多少人丁和土地。沒有具體數據,自然不可能按照土地的多寡來收稅了。

三是耗羨歸公,這在明朝還太超前,不具有可操作性。

在這三點徵稅政策上的差距,明朝和清朝的國庫收入一下子就被拉開了。



道光皇帝駕崩之後,太平天國起義,咸豐皇帝剛剛繼位就碰上這檔子爛事,可謂是躺著也中槍。當時因為戰爭,百姓四處逃難,清政府的稅收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可是朝廷要鎮壓太平軍,沒錢又不行。於是清政府就想出了一個新的斂財方式。

什麼斂財方式呢?就是所謂的“厘金”,也分為分行釐(活釐)和坐釐(板釐)兩種。用現在的話說,叫過路費和交易稅。

分行釐(過路費)就是清政府在各交通要道和關口設卡,凡是商品路過,均徵收取一定數額的厘金。不給錢不讓過,因此這個稅收就被戲稱為過路費。

活釐(交易稅)就是清政府會派人在貨物在起運地,徵收一定數目的費用(就像現在的商品出廠就要徵稅一樣),想逃稅都沒法逃掉。並且商品運到商家後,清政府還要再重複收取厘金。商品倒手的次數越多,清政府收取的厘金就越多。

需要說明的是,太平天國被鎮壓前,厘金不是正式的稅種。只是一種相當於攤牌性質的非正式收入。不過靠著這筆收入,清政府成功的從大商人的手上斂到了錢財,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

據一些資料記載,同治十三年的厘金收入相當於當時軍費開支的73.7%,這個數據是相當誇張的了!



除了厘金收入外,清政府在鎮壓太平天國期間還有一筆很新潮的收入——關稅。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被英法聯軍徹底打怕了。洋人要求的開放口岸,允許他們在中國設立租借,以及允許他們派大使進駐北京等要求,清政府都一律答應。

這些極為不平等的條件,雖然踐踏了中國的主權,但在客觀上也讓清政府有了關稅這筆新型的收入。

當時因為清政府的江南財賦重地被太平天國控制了,北京朝廷窮的叮噹響,付不起答應賠給英法聯軍要求的賠償款。於是在英國人的建議下,西方列強根據與清廷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條款,將清政府的海關規範化,並推薦英國人赫德擔任清政府的海關總稅務司,負責海關稅收的管理。(因為英國人不信任中國官員的職業操守,擔心中國官員會貪汙腐敗)

這樣一來,清政府每年就因此又多了一項財政收入。然後,清政府每年從海關稅收中拿出一部分賠償給英法政府,多餘的則用於鎮壓太平天國和行辦洋務。


同治三年時,清朝的關稅收入約為五百萬兩白銀。到了同治十年,每年的關稅收入達到了一千一百萬兩。此後清朝關稅收入一直保持著爆發式增長,到宣統元年時,清政府的關稅收入已經接近了四千萬兩,這個數字幾乎等同於清朝一年的土地稅收入了。

據統計,從同治元年到宣統二年,在洋人管理下的中國海關,一共收了九億兩關稅。可以組建至少十個北洋水師了。



在宣統元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大概維持在1.2億兩左右,其中主要的來源為四類:

田賦(傳統稅收)——4810萬兩、佔比27%

鹽課(傳統稅收)——4631萬兩、佔比26%

厘金(新型稅收)——4318萬兩、佔比24%

關稅(新型稅收)——4313萬兩、佔比23%

從數據中便可以看出,清政府站在明朝的肩膀之上,做到了把傳統稅收壓榨到極致,同時又能開闢新的稅收門類。他能鎮壓太平天國這不是靠運氣。中國很少有一個朝代能在滅亡前還有這麼多的稅收。清朝算是無前例的第一例。

不過收入多,開銷也大,清政府在鎮壓太平天國之後,可謂是年年一擲千金,每年都會入不敷出。

比如說行辦洋務就花費了清政府大量的財政收入,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學堂、北洋和南洋水師、天津機械局、長江口至南京下關等九處炮臺,以及後來的京師同文館和幼童赴美留學等洋務項目,都花費了清朝大筆的銀子。

還比如中法戰爭、甲午戰爭,也花費了清政府大量的收入。

但是這兩筆開支,跟《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

後來清政府為了償還賠款,又想出了三個斂財的辦法,在宣統三年將國庫收入增加到了歲入三億兩左右。這裡限於篇幅,就不仔細的敘述了。

總的來說,清朝是個很現實主義的王朝,清朝皇帝在搶錢這方面的手狠程度,在中國歷史上是絕對排得上號的。相比之下,明朝皇帝就弱了很多。晚明社會,並不是社會上真正沒有錢了,而是崇禎求爺爺告奶奶也沒辦法從有錢人身上刮到錢。

崇禎刮的太狠,有錢人就直接造反或者向清朝投降了。同樣的情況在清朝就不存在。刮不到錢?這是不存在的。不交錢就去死!滿清這個王朝,本身就是在刀頭舔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道德束縛不如明朝那麼深,往往是怎麼實際就怎麼來。


Mer86


清政府為剿滅太平天國花了多少錢?一組數據告訴你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用數據說話:

1851年金田起義爆發後,清政府開始各路調兵遣將圍剿太平軍。太平天國運動歷時14年才覆滅,死亡人數達到1.6億,整個中國人口銳減40%,幾乎將康雍乾三代盛世所增長的人口消除掉。而與大量人口減少相對應的,則是鉅額財產的損失。

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在金田起義後的1851年1月至9月間,就從戶部撥付了白銀600萬兩作為軍費。隨著戰事擴大,1853年左右清政府撥付鎮壓太平天國的軍費增至1800萬兩。清政府當時一年的財政收入為3600萬兩左右,金田起義爆發的前2年,清政府就花了全年財政收入的1/2。

清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是田賦、鹽稅和關稅,每年收入大概3000-4000萬兩左右。其中,田賦佔了收入的絕大部分,每年收入3000萬兩,鹽稅和關稅僅為200-600萬兩左右,這符合中國傳統的農業經濟主導體制。

一、大清皇帝到底還有多少錢?請看清政府最富裕的康雍乾三世戶部存銀詳情: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戶部存銀800萬兩,雍正年間增加到6000萬兩,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增加到7800萬兩有餘。

嘉慶朝白蓮教起義長達十餘年,清政府耗費2億兩白銀才將白蓮教鎮壓下去。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賠款2100萬兩。康雍乾三世積存下來的千萬家底已經被掏空,府庫枯竭。

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廷還有800餘萬兩白銀,道光三十年十月,短短十個月過去,清廷只有存銀187萬兩了。真是花錢如流水,流去不復回。

二、清政府如何弄錢鎮壓太平天國?

第一個辦法是印製大面額的錢幣

這一舉措從咸豐三年開始,當時市面上流行的貨幣是白銀和制錢(也就是銅錢等非銀貨幣),清政府為解決財政危機,大面額髮行制錢,後來又推出類似紙幣的官票代替白銀。

大面額制錢迅速貶值,白銀價格持續飛漲,嚴重的通貨膨脹打亂了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加上大面額的鐵製、鉛製錢不斷被民間盜鑄,市場更加混亂。

據統計:1856年,白銀一兩換制錢(銅錢)2500文,官票1兩僅能換取銅錢800文,貶值率達到30%,1859年白銀一兩換取制錢6000文,而官票則只有200文。1860年左右,官票徹底失去了作用,與廢紙無異。

鑄大錢、發官票等套走了老百姓手中的銀兩,導致人民更加貧困,經濟更加混亂,而清政府通過這一手段在幾年間從民間搜刮的白銀多達6000萬兩。

第二個辦法是賣官鬻爵

除此之外,清政府還大肆賣官以此來增加財政收入。當時的賣官稱之為“捐輸”,捐也稱捐官,花點錢就可以捐一個官來做,或者買得一個官名。輸也是一樣,給清政府輸送白銀,獲得一官半職。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清政府就大肆賣官鬻爵,短短兩三年之內就獲得白銀600多萬兩,而這些錢全都作為軍費用於鎮壓太平軍。

第三個辦法是向外國銀行借款

為撲滅越來越強的太平天國,清政府還向外國銀行借錢,用中國的鐵路、礦山、海關做抵押等等。據相關資料顯示:清政府從1840年到1911年總共從西方列強的銀行借款總額為13.1億兩,用於鎮壓太平天國的借款多達4556348兩,即達到了460萬兩,佔了這一時期所有外債的99.3%。

按照太平天國興起前三年清政府支出的1800萬兩計算,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每年的花費每年大概為3600萬兩即一年的財政收入。太平天國運動持續了14年時間,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總花費大約為45000萬兩,即4.5億兩白銀。

按照當時的銀價與購買力,一兩銀子相當於今天的150—220元人民幣,清政府為剿滅太平天國的花費(按照150元算)大概相當於今天的675億元人民幣。

相對比崇禎皇帝,他弄錢鎮壓起義軍的力度就沒有那麼大,沒有那麼多,而且也做不出賣官籌錢的事情,因此就不難看出二者之間的差距,也註定了最終的結局。


稗史候說


打仗就是打錢,打後勤。孫子兵法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百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這段話很好說明了戰爭消耗巨大,發兵之前,要先把東西準備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見後勤補給對戰爭的重要性。

昔日諸葛亮六出祁山,卻出師未捷身先死,後勤不給力也。二戰德國進攻蘇聯,卻因冬天後勤補給跟不上,莫斯科戰役敗北,從而失掉了戰略主動性。人是鐵,飯是鋼,沒錢、沒糧如何能確保戰鬥力呢?因為軍餉,曹操還設立摸金校尉,專門挖古墓籌集軍費。

古代歷代皇朝末年,都會因為缺錢、缺糧而導致大亂而滅亡,這一現象在明朝末年尤其突出,偌大皇朝崇禎居然籌不出百萬軍餉讓李自成退兵,避免兩線作戰,最終葬送了大明276年江山。同是皇朝末年,清朝卻能接連鎮壓白蓮教、太平軍、捻軍,並建立起當時亞洲數一數二的海軍部隊---北海艦隊,賠款還不少,且是熱兵器戰爭,軍費支出是巨大的,但清朝似乎卻不缺錢,為何兩朝差別那麼大?

圖1 清 玩世不恭的八旗子弟

為什麼明朝末年打仗總是缺錢,而清朝末年卻不會

  • 首先,明清兩朝的政治體制不同。

雖說是封建皇朝,皇帝獨大,但清朝相對於明朝沒有一樣東西,那就是激烈的黨爭,清朝皇帝極其害怕黨爭,除了入關初期的南北黨爭,清朝皇帝一直嚴打黨爭。

明朝末年的黨爭主要是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和以文官為首的東林黨之間的爭鬥,兩個集團互相制衡,本來崇禎上臺之前,這兩家勢均力敵,沒有出現一家獨大,但崇禎上臺後,迫不及待就把魏忠賢給剷除了,這下好了,東林黨從此無人可限制,這些人大多空談誤國,嘴上一套,做又是另外一套。

圖2 明 崇禎皇帝,朱由檢(1611年—1644年)

最緊要的是東林黨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要想從他們身上拿錢,簡直比登天還難,要不怎麼會出現崇禎要大臣募捐百萬軍餉讓遼兵入關勤王,結果只募捐了五萬兩,而且其中一萬兩還是駙馬捐的,等到李自成入關竟然從這些大臣家刮出了7000萬兩的笑話,更可氣的是揚州商人、紳士不想讓劉良佐軍隊入城駐紮,自願拿出百萬軍餉犒軍。再加上皇朝末年,自然災害頻發,民不聊生,土地兼併嚴重,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裡,農民流離失所,本來稅收就單一,從農民身上刮不出多少錢了,稅收自然降低。

魏忠賢在,起碼還可以從這些東林黨、富商刮些錢,不至於連年征戰,國庫空虛。所以,政治上的失衡,加速了明政府政治腐敗、政治體制崩塌,國家不能從地主階級徵稅,僅憑從貧苦百姓上刮的油水及其它些漕銀,只能是杯水車薪了。清朝沒有這些阻礙,稅收有多種渠道,壓力自然沒那麼大。

<strong>

圖3 明 官場上的地域朋黨鬥爭

  • 其次是兩朝的軍事制度不同。

明朝初期效仿隋唐的制度,在軍事方面推行“衛所制度”。即單獨劃出軍戶,並給予土地生產,戰時為兵,閒時為農,憑著這套制度,國家投入的軍費大大減少,朱元璋曾說:“吾養兵百萬,不用百姓一糧”。所以明朝的軍隊數目是很龐大的,居歷代之首,永樂時期,達到了驚人的280萬。但明朝末年,罪魁禍首土地兼併,各地軍戶紛紛失去土地,國家只能財政撥款給予支持,要支持起這二百多萬人的吃喝拉撒,財政支出肯定指數上升。崇禎時期,連年戰亂,對女真人的戰爭簡直是個無底洞,再者,萬曆三大徵早已把國庫掏空,而國家的土地稅收才五百萬兩,其它的漕銀、關稅、商稅少得可憐。

反觀清朝,與明朝百萬大軍相比,清朝軍隊只有區區60萬,歷代最少,八旗20萬,綠營40萬,這些軍隊由國家供養,對於國土龐大的清帝國來說,兵是少了點,但卻夠用了,滿族人口本來不多,必定不敢大規模擴軍,以防百姓造反,國家的財政收入在3000-4000萬兩之間,養活這些軍隊不成問題,財政壓力自然減少 。

圖4 清 太平軍與清軍交戰

  • 再次是清朝敢於放權地方籌集軍費,明朝不敢放權。

清朝末年,八旗兵不禁打,戰鬥力低下,綠營兵又不堪重用,為了能鎮壓各地起義,只能讓地方自己籌集軍費興辦團練,鎮壓太平軍的湘軍就是曾國藩一手創辦的團練,地方自己徵稅練兵、養兵,靈活性很大,既減輕了中央財政負擔,又保證了軍隊的戰鬥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崇禎卻不敢放權讓地方徵稅練兵,靠著中央的軍費補貼,東補西補,疲於奔命,最終獨木難支。當然清朝還有一個優勢,可以向列強借錢,有了列強的支持,清朝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軍費危機,左宗棠西征的2500萬軍費都是借的。雖然團練容易導致軍閥割據,但是挽救王朝的一種方法,大清得以延長國祚。

圖5 清 馬蹄形的元寶

  • 最後就是明清兩朝的藩王制度。

這裡不得不說朱元璋他老人家了,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像自己一樣以後過苦日子,大手一揮,立了一個規定,凡是皇室宗親,都由朝廷養老,包括田地、銀子,親王的俸祿每年可達1萬石。這些藩王沒有工作、政治權利、不納稅,卻擁有極高的經濟權力,明朝末年,皇室宗親的多達百萬,不僅造成了巨大的財政壓力,還擁有大量土地,據《明實錄》記載,萬曆年間,河南地區的九位親王的土地佔河南地區的十分之一。

<strong>

圖6 明 銀元寶

萬曆初年的財政支出是1854萬兩,皇室宗親竟花了552萬兩,萬曆三大徵軍費總共才1280萬兩,明朝的財政支出近三分之一花在了皇室上,萬曆年間如此,崇禎年間更嚴重了。可這些親王卻在皇朝滅亡時袖手旁觀,繼續醉生夢死,連李自成都看不過眼,攻陷洛陽時看到福王滿府的財富和他白胖胖的身材,便將他烹殺解恨。相反,清朝少了這些朝廷的蛀蟲,財政上可操作空間比明朝多了。

種種原因導致了明朝末年軍費捉襟見肘,最終走向滅亡,清朝相對輕鬆多了。


歷史大學堂


每當一個大王朝快要完蛋的時候,土地兼併都非常嚴重,國家的財政就會出現大危機。這個時候,農民活不下去,爆發農民起義,朝廷一般都拿不出軍費。比如明朝末年,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讓崇禎皇帝為了籌集軍費,差點沒愁死。崇禎帝自己節衣縮食,還讓大臣們捐款。但到了清朝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時,卻從沒有為軍費發過愁,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明朝和清朝的軍制不同。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效仿隋唐舊制,實行“衛所制”,軍戶劃分了土地,平時從事生產,戰時當兵作戰。為了保證維持足夠震懾地方勢力以及抵抗外來侵略的武裝力量,軍戶的數量是非常多的,達到上百萬。清朝軍隊規模要比明朝小得多,國家正規武裝力量只有八旗兵20萬,綠營兵40萬。其中八旗兵是全部由國家財政供養的,而綠營兵,幾乎全靠招募。更何況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是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連綠營都不是。

其次,軍費的供給制度不同,明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不允許地方上自己籌集軍費,興辦團練。戰爭時,大量的軍戶脫離生產,使得收入減少,他們的開銷都由朝廷負責,自然捉襟見肘。清朝雖然也要負責軍費,但他們只供養20萬八旗兵,40萬綠林兵是靠民間募捐來供養的,自然減少了大量開支。

還有一個就是態度不同,明朝末年外餉告饋,崇禎讓眾大臣捐款,可大臣們認為國庫有錢,皇帝不肯拿自己的私房錢,我們憑什麼掏錢?都變成了一毛不拔的鐵公雞銅仙鶴。清朝鎮壓太平天國,並不是不缺錢,但君臣觀點一致:這是一場國難。清朝舉國之力都投入進去,王公大臣都自願捐錢。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清政府也採用了諸多手段,以鐵路礦山抵押,向外國人借貸,在增加稅賦的同時,還出售官缺等等。洪秀全的太平軍對老百姓也並不友善,橫徵暴斂,甚至公然搶劫,導致民心更支持朝廷,一般的官員和商人百姓自願捐款。清政府籌款並不是特別困難。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導致崇禎為了鎮壓農民軍的軍費焦頭爛額。清朝鎮壓太平天國,卻一直能夠維持正常的軍費開支。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在清朝末年和明朝末年的時候,國內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但是兩次農民起義的結果卻不盡相同,清朝輕鬆就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而明朝則是在起義的浪潮中滅亡。崇禎皇帝在鎮壓起義的時候,除了軍隊戰鬥力不強、將官貪汙嚴重、10萬大軍實際人數不到3萬之外等問題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國庫空虛。明朝晚期的中國人口接近一億人,那麼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會沒有錢呢?反觀清政府,在鎮壓起義的時候從來沒缺過錢,不僅如此,在甲午中日戰爭戰敗的時候,清政府竟然能夠支付高達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的鉅額賠償。其中緣由聽筆者娓娓道來。<strong>

這個問題從源頭說起是賦稅制度的問題,明朝的賦稅是出了名的低,這種情況下明朝國庫收入本來就不如清朝。要知道晚清時期一共有四億多人口,雖然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就花費了4.5億兩白銀,但當時清朝一年的國庫收入就高達幾千萬兩白銀,這個數字在不同時期還有波動,最高的時候據說能夠接近一億兩白銀。

而明朝的國庫收入比起來清朝要差遠了,不僅如此明朝崇禎皇帝之前的皇帝要麼就是多少年不上一次朝廷,要麼就是喜歡做些手工藝工作。固然皇帝不好當,但這麼散政放權導致中央對南方的控制力不足,很多應有的稅收滯留在南方。因此明朝根本就沒有攢下來錢。如果放在清朝的話興許還能貸款打仗(清朝確實貸過款),但是明朝時期沒有貸款這一說法,所以明朝只能靠著自己攢錢。

明朝的軍隊一直存在一個大問題,那就是虛報人數,這樣不僅打不成勝仗,而且還造成軍費支出過多。在明成祖時期明朝還是比較有錢的,還能夠支持遠洋航行。到了崇禎皇帝繼位的時候,全國各地大饑荒,人們都吃不飽飯,崇禎皇帝又找誰去收稅呢?

而反觀清朝,雖然太平天國佔領了一部分地區,但是清朝的主要海關稅收和大部分領土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又得到了外援的幫助。清朝在鎮壓太平天國的同時,搞了很多近代化工業來賺錢,清朝歷代皇帝都比較勤政,雖然國庫和明朝一樣沒錢,但皇家和地方倉儲不像明朝一樣一無所有。<strong>

最後就是明清兩代對內憂外患的理解不同了,晚清是優先剿滅國內的起義,明末卻致力於抵禦外敵。這就導致資源的分配出現很大不同,晚清甚至可以和列強借錢打內戰。目的、過程、影響先不談,事實證明清朝的選擇在當時來看是正確的,把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又從深淵中救出堅持了幾年。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來結束這一問題,明清兩朝相比,清朝更像是自上而下的腐敗,地方上有很多“大牛”為清朝擋住了農民起義,而明朝更像是自下而上的腐敗,全國亂成一鍋粥,皇帝有想法但無法實施。


鄧海春


首先,清朝鎮壓太平天國,也沒錢。

曾國藩最早開始搞團練的時候,朝廷真的是一分錢都不出,後來象徵性的給了幾千兩,聊勝於無。因為當時別說曾國藩的體制外部隊,連綠營和八旗都發不出軍餉,急得咸豐團團轉。

但是清朝之所以沒有像明朝一樣被窮死,是因為清朝相對於明朝而言,掙的多花的少,而明朝是掙的少花的多。最重要的原因是——清朝皇帝敢放權,崇禎不敢。

明朝財政收入遠不如清朝

明朝的財政弊病,從太祖朱元璋時期就開始了。

由於自己的出身太差,所以朱元璋對自己的子孫相當好。朱元璋規定,皇帝生子封親王,親王生子封郡王,郡王之子封鎮國將軍,孫子為輔國將軍,曾孫為奉國將軍等等,世襲罔替,代代相承。

但明朝宗室有兩個特點——1.臨爵不治事,2.不上稅。

永樂皇帝之後,養豬就成了明朝朝廷對待藩王的唯一原則。他們的原則就是錢給夠,待遇給夠,但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讓他們做。明朝的宗室們除了消耗資源與生孩子之外,什麼都不用做。

那麼明朝一個王爺的待遇是怎麼樣的呢?

明朝一個親王,每年的俸祿如下:

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緞匹,歲給匠料,付王府自造。

在親王以下的各級宗室,每年也有規定的俸祿,待遇極為優厚。但親王一級的俸祿沒人敢剋扣,那些遠支的低級皇族,俸祿經常被人剋扣。而明朝規定,任何皇族都不允許自己謀生,不能從事士農工商中的任何行業。有些宗室甚至只能餓死在家裡。

不過由於皇族驚人的繁衍速度,到了明朝末年,天下已經擁有八十多個親王,二百多個郡王,以及數不清的將軍、都尉等皇族。



他們圈佔田地,聚集財富。他們什麼都不用做,朝廷也不允許他們做什麼。他們只需要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凌虐小民,兼併土地。到了崇禎年間,河南的二分之一,山西的四分之一的土地,全部為宗室所有,各省情況也彼此彼此,這些土地全部不上稅。

因為明朝規定,皇族土地不用上稅,不僅皇族,連有功名的士紳們名下的土地也不用上稅。如此統治之下,到了明末,二百年的土地兼併之後,上稅的土地只佔了耕地總數中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全國的額定賦稅,居然只有五百萬兩!而清朝在農業地區與明朝差不多的情況下,普通年月也收到六千萬到八千萬兩,兩者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由於交稅的土地少,明朝朝廷又沒有廢除不交稅的土地意願(因為朝廷被文官把持啊),所以崇禎帝時期,明朝為了度過財政危機,只能加稅。經過三次加稅(開徵三餉)後,明朝巔峰時期的財政收入也不過兩千萬兩左右。相比於清朝,實在是少的可憐。

清朝實行的是官紳一體納糧,無論誰的土地,一律交稅。而且由於康熙“永不加賦”的祖制,清朝直到亡國,也沒有加過農業稅,這與明朝的飲鴆止渴是截然不同的。因為農業稅在清朝只佔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清朝的財政收入是由農業稅、關稅、鹽稅、厘金組成的,遠比明朝豐富和穩定,總數也比明朝高的多。

明朝政府的財政負擔比清朝大

在雍正改革稅制之後,清朝的賦稅已經確定了下來,就是四千萬到六千萬兩之間。

這筆錢在平時是夠用的,甚至略有盈餘。只要沒有碰上什麼水旱災荒,農民起義啥的,大體比較穩定。

但在嘉慶、道光時期,白蓮教起義、黃河水患、鴉片戰爭接踵而至。朝廷的錢花的跟流水一般,到了咸豐繼位的時候,國庫裡只剩下二百多萬兩銀子了。

然後太平天國來了,咸豐也開始抓瞎。

在太平天國佔領南京之後,清軍就因為軍餉不到位而譁變過好幾回。封建時期的軍隊沒有什麼信仰可言,軍餉就是一切,這群八旗綠營打不贏仗,還花錢比誰都猛,咸豐帝無奈之下做出了一個很有創造性的舉動——創辦團練。

他命令各地文官在本地組織團練,打擊太平天國。朝廷可以給他們官職任命書,但是有一點很重要——軍費自籌。

在明朝,一切明軍的軍費都由中央政府調撥。也正因為如此,明朝朝廷對軍隊的掌控能力是相當強的。除了亡國前的最後兩年,崇禎朝的大部分時期裡,明朝將領對於朝廷總體還算忠心耿耿。哪怕是左良玉這種老兵油子,打了敗仗也每天擔心皇上砍頭,崇禎也的確真砍過——明軍中的悍將祖寬,就是被崇禎砍掉的。

即使到最後時刻,明朝的國庫裡已經空的跑耗子了,崇禎也還是不敢放任軍隊將領自己私募軍費,因為他知道沒有錢就沒有掌控力。以明軍的紀律和素質,真要是軍費自籌,那就和藩鎮無異了。

可是清朝皇帝就這麼幹了,咸豐對曾、李等人說——自己籌款吧,我養不起你。

曾國藩一開始為了湘軍軍費,實在是操碎了心。他討好湖廣總督,希望能分得一杯羹。他向湖南本地士紳籌款,他甚至命令自己家族和同僚的家族捐資助餉,稱得上是毀家紓難了。

但是這都是解一時之急,不是長遠辦法。在起兵的最初兩年,曾國藩過一陣子就要為軍餉操心。

後來他發現了搞錢的秘訣——厘金。

所謂厘金,是一種商業流通稅。湘軍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設立關卡,收取百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的稅收,也沒什麼理由,就當劫道了。

靠著在遍佈幾個省的地盤裡收取厘金,曾國藩終於有了穩定的財政收入,足以養活他的幾十萬大軍。




但這種制度帶來的,就是湘軍的獨立性大大增強。厘金一收一發不可收拾,各省紛紛效仿,組織本省的團練武裝。太平天國結束之後,厘金制度也沒有停止。

這樣的財政半獨立狀態,讓各省的督撫們腰桿子硬了很多,也敢和中央叫板了。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是忠臣,沒有造反的想法。但各省在清末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獨立軍政當局,辛亥革命時,十幾個省能夠在一夜之間迅速脫離清朝朝廷的統治,就是在太平天國時期種下的苦果。

所以,對地方放權是一杯毒酒,喝下去是飲鴆止渴,明朝和清朝的區別只不過在於,清朝喝下了這杯毒酒,明朝沒喝而已。


小約翰


誰跟你說,清朝鎮壓太平天國不缺錢的?


湘軍統帥曾國藩,別看現在被譽為半個聖人,其實呢,打仗是打一仗輸一仗,幾次三番要跳江,只是沒死成。所以曾國藩常常自嘲,“屢敗屢戰”。

那這個老是打敗仗的曾國藩大人,怎麼混上了半個聖人的呢?


一句話:前線將領只管帶兵打仗,曾大人後面管好後勤。說穿了,就是銀子,銀子,銀子。曾國藩到處設卡抽稅,千方百計,百計千方的籌錢。怎麼能說大清不缺錢呢?要是不缺錢,曾國藩還用得著自籌餉銀麼?到最後攻破天京城,一把火燒了天國的府庫,說是把一切都燒了,其實湘軍將帥大抵是把天國府庫都搬空了。最後慈溪要曾國藩報賬,曾國藩就是頂著不報,沒法報,最後不得不以裁撤湘軍為代價,換來了朝廷的不再追究,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糊弄過去了。


左宗棠收復新疆厲害吧?厲害,但是收復新疆朝廷是沒有錢的。錢從哪裡來的?錢都是從胡雪巖這裡弄的。後來為了李鴻章要搞左宗棠,第一個把胡雪巖給弄死了。你看,收復新疆,朝廷也是沒有錢的。怎麼會不缺錢呢?


錢這個東西,擠擠總是有的。魏忠賢不就挺能擠麼,還能維持個局面;換來崇禎和東林黨,卻擠擠都不會了,搞的明朝完蛋了都沒人肯出錢,最後還不是便宜了李自成和滿清?


很多時候,就是要用酷吏和姦猾之人的。這些人或許在正常時期沒有什麼好作用,但是在危機時期,弄錢都是好手。別管合法不合法,合理不合理,都這個時候了,誰還管那些?


從這點上來看,其實貪官汙吏一點也不可怕。

說難聽點,你就是吧全中國都貪了去,你又能用多少?

都是幫朝廷貪的罷了。

乾隆當然不用怕和珅。

和珅貪多少,都不過幫乾隆貪的罷了。

只不過和珅得了惡名,嘉慶得了實惠罷了。


天下危急存亡之時,就要用酷吏把那些貪官汙吏統統的給抓起來,把錢都收上來。

本來就是國家存在你們那裡的,怎麼著還真以為都是自己的啦?


偏偏碰到崇禎和東林黨這些書呆子,收錢都不會,那就沒有辦法了。


張子曰


清軍鎮壓太平軍的時候,也缺錢,而且缺得很厲害。但是清軍卻能一直打下去,原因有多個,一是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縱容湘軍和淮軍搶掠;二是由於跟洋人貿易,清政府收了很多外貿稅;三是清政府跟洋人貸款;四,各省當地增捐,增稅,賣官,開賭禁,以增加收入充作軍餉,等等。

首先是清政府鎮壓太平軍,非常缺錢,缺軍餉,甚至差點引起軍營譁變。

比如,著名的江南大營,就差點因為少發軍餉,引起譁變。鎮壓太平軍初期,江南大營駐蹕南京附近,他們的軍餉,清政府讓浙江等附近的省份分攤。

當時浙江巡撫管理的浙江省藩庫存銀只有一百多萬兩,除了自己要用,供給軍餉根本不夠,江南大營的將帥決定,每年的軍餉只發八個月。如果碰到閏月,則當月的餉銀減半。

做出這個決定以後,江南大營的清軍一片譁然,眼看著士兵就要造反,江南大營將帥一看快鎮不住了,趕緊又調撥了六十萬兩過來。

江南大營是咸豐帝的直屬部隊,欠餉尚且如此嚴重,何況湘軍淮軍這樣的團練軍隊。所以,曾國藩胡林翼等湘軍將領,李鴻章等淮軍將領,會縱容手下的部隊搶掠。

清政府為什麼搞團練?就是沒錢自己直接養那麼多兵了。連京畿的虎神營這樣的清廷禁軍都缺餉。

當時太平軍每打下一個城市,先去搜刮當地政府的藩庫和糧倉,除了自己留下用的,其他的都拉到大本營天京蘇州等地,這還是好的,比如李秀成這樣比較守規矩的就是這麼幹的,其他不守規矩的太平軍將領就都自己留著了。

而湘軍呢,每收復一片失地,就縱兵搶掠,把太平軍搜刮的民財再搜刮一次,江南的老百姓往往多次被搜刮。

湘軍在當時,還算被吹捧為軍紀比較好的部隊呢,可以想象其他的清軍怎麼大肆搶掠的。

看過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投名狀》的朋友,就會知道,李連杰帶領的軍隊,每打下一個太平軍佔領的城池,就縱兵搶劫三天。雖然那是電影,但是縱兵搶三天之類的,這在歷史上,是很普遍的。

曾國荃帶領的湘軍打下天京以後,縱兵在南京搶了好幾天。據說,曾國荃用大船一船一船把搶來的財寶運回湖南老家。

湘軍不但搶掠,還向各地的富商勒索,名義上是捐資,實際上跟搶劫沒兩樣。所以,後來的湘軍和淮軍戰鬥力越來越強,很多湘軍淮軍的將領都發了戰爭財。

其次,不同於崇禎帝時期,當時的清政府能籌措到一定的軍餉支撐清軍鎮壓太平軍。

第一點,剛才已經說了,清政府對清軍的大肆搶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第二點,由於跟洋人貿易,清政府獲得了額外的外貿稅收。

比如,廣東省,當時通過香港進口的洋藥,光這一項,據說每年徵稅就高達幾百萬兩。

其他的外貿稅收就不用說了。當時還有毒稅,賭稅。

此外,清政府在外貿稅之外,還要派捐,比如,每斤藥物,捐銀二錢,這是藥稅外增加的。藥店無論大小,每年捐二十四兩。如果不捐,就不準開藥鋪賣藥。

第三點,清政府大肆向洋人洋商貸款。

當時閩浙總督就以軍餉不足,向洋商借貸五十萬兩,怎麼還呢?減免洋人貨物的稅收。

據不完全統計,在平定太平天國期間,清政府向洋人舉債19筆,總額五百多萬兩。

後來,張之洞在兩湖搞洋務,二十年間,向洋人借貸達千萬兩之巨。

還有左宗棠西征缺軍費,就是向銀行借貸的錢。利息七釐,幫他搞貸款的,籌措軍餉的就是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胡雪巖還因此被清政府賞賜黃馬褂。

第四點,在地方上,想盡辦法增加收入,以充作軍餉。

比如,當時清政府允許廣東省開賭禁,以增加稅收,獲得鉅額收入。

比如,在地方上,賣官鬻爵,把這些從土財主買官得來的錢充作軍餉。

比如清政府在當地開捐,讓當地的士紳富豪捐款助餉。當時有人提議,向江淮鹽商索捐一百五十萬兩白銀,否則就嚴查他們。

比如在廣東販賣鴉片的那些商行,朝廷派的捐達百萬兩之巨。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就曾經要求廣東的商行繳錢助餉,據說要求繳納幾百萬兩。


西堤君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有人說打的是後勤,後勤是啥,後勤就是物資,物資怎麼來,用白花花的銀子買唄。曠日持久的戰爭對一個帝國的財政那是極為大的考驗。就拿漢朝來說吧,經過文景之治後,國庫府庫的銀子對滿山,但是漢武帝幾場對外的戰爭就能把它消耗的乾乾淨淨,然後還要繼續增加賦稅,這還是建立在帝國的財政沒有被破壞的情況下。

現在看看明朝崇禎皇帝和太平天國時期清朝的財政情況。兩個時期共同的特點就是同時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也都是帝國後期,一般情況下帝國的後期都是伴隨著財政的惡化,明清年代也不例外。李自成的起義軍和河南的大旱災,直接導致明朝的大片地區的稅收無法正常徵收,但是花錢的地方卻更多,遼東打仗要錢,關內流民也要打,也要錢,國庫早都底兒朝天了,家裡沒存糧,外部沒接擠,只能等著破產了唄。

清朝其實和他的情況一樣,大片地區被破壞,幾乎無法有效徵收稅,而且還要擔負外國的賠款,你說清朝的國庫能有銀子麼,肯定也是一清二白底兒朝天。但是清朝為什麼最後挺過來了呢?這就涉及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問題。

既然朝廷拿不出銀子養兵,但是這個仗還是要打,那就只能想其他辦法了唄。其實辦法就是明擺著:組建地方武裝。之所以清朝不願意用,那是因為一旦地方武裝組建起來,就很有可能成為尾大不掉的情況。但是這個點兒沒辦法了,就是算是飲鴆止渴也得喝呀,畢竟口渴的不行了嘛。

這不就開始了團練,這次團練可怕的不是讓地方練兵,還不得不給於地方收稅的權利,因為要靠收的稅收去養兵。這個做法確實打開了局面,湘軍,淮軍,楚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三個人成為了團練代表人物。從他們三個開始,清朝就開始出現來地方獨立化的傾向,在1900年的東南互保中達到巔峰。為什麼地方出現了獨立化呢,因為財政權利的下放,導致地方同時擁有了行政,財政,軍事三個權利,那麼他與朝廷的依存度就逐漸變低,出現了獨立王國的傾向。

這就是一個事物的兩面性,你選擇了他給你帶來的好處,就必須承受他給你帶來的壞處。不過清朝在太平天國之後算是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安寧,給朝廷了足夠時間是調和與地方的關係,使得統治延續的時間更加久一些。


嘉佳小博士


崇禎打仗總缺錢,為何大清鎮壓太平天國時從不缺錢?

農民們起義和官員造反在古代是常發生的事,可也是帝王非常不願意看到的事。但若是真的發生了,那就必須要剷除。怎樣剷除?那當然是弄支大部隊來,去和對方打仗呀。可是打仗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如果國家沒有足夠的錢財,這個仗是打不起來的。大家也知道崇禎皇帝去鎮壓起義的時候,國庫根本就沒什麼錢,打起仗來特別費力,可是大清王朝就不同,他們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花錢如流水,但卻從不缺錢。很多人就對此表示疑惑,為何呢?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晚清是特別腐敗的,國力也是衰微,可是為何國庫還如此充盈呢?


我們現在分析清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鹽稅、關稅、土地稅,這幾種稅收收入利潤都特別大。可是如果想滅掉太平天國,這些錢遠遠不夠。畢竟那些財政收入除了要支付戰爭的費用,還要去支撐國家的開銷,所以清朝政府想了很多無恥的辦法來,增加財政收入。有很多朝代都是通過科舉考試來選舉人才,沒有才華的人是不能進入官場的,雖然也有賣官現象,但從未放在臺面上來。清朝則不同,只要你家底殷厚,你就可以用錢財換個官來當,美名其曰“捐官”。


要知道在清朝時期的那些商人,最是有錢,唯一不足的便是沒地位。可有了這個“捐官”,便有了社會地位,很多商人都樂意去做,這讓清政府獲得了很多財富。當時的西方那些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和第2次工業革命,早已富得流油。清政府就想到給它們借錢,用鐵路等做抵押和各種奇珍異寶去換錢。清政府還有個瘋狂的舉動,就是瘋狂的印製錢幣,完全不考慮市場上的流通狀況,導致通貨膨脹。而且對於鑄造錢幣也不嚴加看管,導致有些私人鑄造現象非常氾濫。


清政府的這些行為,是如此的瘋狂而又失去理智,當然能從四周收集到各種錢財,用來打敗太平天國政權。崇禎皇帝雖然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但是人家也是有原則的,幹不出如捐官這種事情,財政收入當然會沒有這麼多。可惡的清政府雖然增加了自己的財政收入,可是當西方國家來要債的時候,又會把主意打到老百姓身上。最後晚清政府落得個千古罵名,也是自作自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