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广东人喜欢打包吃剩食这一现象?

正版才华有限青年


个人看法,吃顿饭,根据场合的不同,“你”吃得干不干净,遇到不对的人都能被说的,1.“你”吃的程度达到光/清盘行动不浪费吧,要是遇到了观点相反的人就会被说“你”这是做人做事太尽,不懂给别人留后路、余地,预多好过不够之类的类似说法;2.“你”吃的程度达到有余有剩吧,要是遇到了观点相反的人又会被说“你”这是浪费粮食,对食物的不尊重,不懂知省识俭,粒粒皆辛苦……等等之类的类似说法,很矛盾的,到最后只会得出:吃得干不干净都能被说,那是不是我们人肚子饿了干脆不吃就好了?最后不吃是否又会被说饿了也不懂去找吃的之类的说法?那与其都会被说,倒不如选择其中一个去做?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自己不是那样子就行了,只是通过吃就那么轻易判断得出别人个怎么样的人,未免不靠谱了?


wdy43319745


作为一个广东潮汕人,相信在这个问题我比较有发言权。众做周知,战争过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贫困,最为典型的就是潮汕三市,潮州揭阳汕头,那时候在我奶奶到我父亲这两代人尤为明显,李嘉诚之所以去香港也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贫穷,所以广东大部分人都是贫穷过来的,一般广东人在外的饭局都会提前统计人数,按照就餐人数进行合理的点菜,最大程度降低浪费,而且大部分潮汕人都是种田或出海捕鱼为生,都知道其中的辛苦,每个食物都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潮汕人就知道。本人举个自身的例子,我就算吃泡面,也会连带汤也一起喝完,这是一种习惯,在外就餐时,有时因胃口等原因导致吃下的,一定会叫服务员打包的。很多人看到打包的会用异样的眼神看过来,听到外面好多人说潮汕人很奸诈,很精明,很精打细算,

在这里我要为我们潮汕人正言几句,我们不奸诈,我们精明,精打细算是因为我们穷过,我们知道赚钱不容易,我们勤俭,我们不浪费,在我们潮汕,普片可以看到很多大老板,外表很朴实,没有奢华的包包或手表,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就会说,土包子,不懂得生活,土豪这个词好像也是这样而来,我想说的是,每个人追求的生活不同,有些人追求物质生活,有些人追求的是心灵上的安逸,他们不是不懂的装饰自己,他们有资本可以装饰,只是他们觉得没必要,也不需要去装。在这里呼吁广大中国人民,希望大家珍惜食物,勿铺张浪费,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潮汕谈世情


广东人飘过,食物不能浪费的,一般我们在外面吃东西,吃不完,对厨师也是不尊重!所以我们点菜也是点到即止,不是越多越好!很多时候知道控制自己的饭量,就避免打包!但有很多时候菜无意点多了,我们都是会打包拿走,给家人吃,或者邻居吃,总之不会浪费,有时候房东约我去吃饭,人家身家过千万也是让我们不要浪费,吃不完全部打包走!

在村里的时候,摆酒席也是,客人全部吃饱后,剩余食物大多数都被打包,要么拿回去自己吃,要么拿回去喂鸡喂狗都不浪费!

这并不是脸子问题,是个人修养问题!

倒是遇到外省的朋友款待我的时候,点很多菜,大多数都吃不光,很浪费!可是他们认为款待客人要大方!我也理解,但是我都觉得浪费!!!!


Rampampam


我说过,与其说广东人对粤语执着,不如说是对粤语文化的执着。就正如将吃不完的剩菜打包。

吃不完打包不单是一种现象,其更是粤语区域的一种亚文化,其语言标签是:“要有衣食”。意思就是要尊重食物,珍惜食物,不要浪费。



在三四十年代的粤港,上酒楼吃饭的客人,是鲜有打包回家的。但他们吃剩的餸头餸尾,酒楼也不会丢掉,而是会收集起来卖给小贩,小贩收齐后,用水冲洗干净,再拿到街市,廉价卖给低下阶层的贫苦人。这种食物的名字叫“杂水”。其核心价值观依然是不浪费。

这种生意式微后,在酒楼老板的鼓励下,食客便开始打包回家吃或送给附近穷苦人吃。上一辈的长者还是喜欢用这个词:“有衣食”。



曾几何时,很多外省人都不理解这种打包现象,称其为吝啬。但广东人我行我素,执着坚持。而今日,此现象已成为一种带着浓厚地域色彩的“打包文化”,席卷全国各地。

或许,广东人对粤语的执着,便是源于对粤语文化的自信。“有衣食”也仅为万一,有机会再讲讲其他的。

嗌出广州嘅声音。我系筱静,麻烦大家帮个忙,关注一下。


粤菜美食联盟


我是香港人,很多人都会觉得香港人很扣,因为我们一般都是AA制的,而且和朋友吃饭,都不会点上一整桌,都是人数加1或加2,例如,4个人吃饭,会点点5个菜。因为,我们都不想浪费,也不想打包带回家,只好点刚好的。在这里,可以说说AA制的问题,其实,香港人並不是每天都在外面和朋友吃饭,就算是亲戚也不一定每年能见上一面,说是忙吧!也可以说是不想打扰别人!所以每年能见上一面也已经不错了。再说,见面吃饭也是香港人的特色,而香港人不大喜欢欠对方人情,包括吃饭的饭费。所以才有AA制,总之,不会有人欠你的,而你又不会欠对方。心里觉得开心。我猜,只有城市里的人才了解这种心情吧!


kfau


首先,我不觉得只有广东人没吃完饭,爱打包,这应该是个人的问题。比如我之前在广东打工时候的老板,他每次都喜欢点三四个菜,从来没有吃完过,也没见他打过包。

所以说打包这个情况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也有不喜欢打包的,和地区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

不过打包这个举动我是赞成的,毕竟从小就学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浪费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也不能说不打包就不对,比如说你平时可能吃两三个菜没问题,但是你那天肚子不舒服,不过你又有事要去办,那么你打包提在手上也确实不方便,那么偶尔一次也没什么关系!

只是希望大家能正确的对待这个问题!


宅的影子


打包好哇!

我侄女结婚,订了一大堆酒席,有的才四五个人就开吃。

其中有一种干饼子,味道特别好,有好几桌都剩了,我们桌上的吃的干干净净,后来我去找看有没有剩的,还被那些服务员给藏起来了。

我看到他们一摞一摞的拿塑料袋装起来,搁再一个我们都不会注意的角落,我就毫不客气的拿了三个走。

我侄女把剩的瓜子,糖果给了我一袋,后来又特别可惜了那个小炒肉和干锅虾,味道还好就是因为上的菜太多了,他们一共定了19道菜,意思是长长久久的意思。

我也带了一些小炒肉和干锅虾回来,那些这东西整整吃了五顿,另外别人也有带的,糖果瓜子本来就是我们自己拿进去的,虽然剩的太多,又腆着脸拿出来了。

出来混的,都不容易,谁也不认识谁,为什么会不好意思拿呢?主要是觉得自己应该拿走的就拿走。

有些东西不拿走,被人家倒在泔水桶里,大大的浪费资源,地球上有好多资源都可以再生,可是我们的钱它不能下崽呀,能省一点是一点,所以我觉得应该打包,不管住在哪里,能打包就打包,面子可是吃不饱的。


青鸟说玄幻


這是完全是所謂面子問題,而先進文明地區早就不會覺得這有啥問題,歐美香港台灣日本韓國從來沒有一個人會覺得打包剩菜有任何問題,早期咱們中國貧困,忽然有錢了,覺得必須表現出豪氣的一面,造就了土豪,造就了老百姓以打包剩菜為恥,大家覺得花最多錢就是好的。

然而香港日本台灣在早期剛剛富裕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土豪,有錢沒素質消費大手大腳,買遍全世界,但隨著富裕時間越來越長,老百姓最後趨近理性,素質提高,觀念提升。

土豪,有錢人,富豪,貴族這些演變是需要時間的,咱們還只是在土豪階段,香港台灣日本已到了富豪階段,而富裕幾百年的歐洲人家則是貴族

全世界估計也就咱們中國人會覺得打包剩菜影響身份沒面子,全世界沒有任何國家會把打包剩菜這種行為當作是富不富有的象徵,只會認為是理所當然,超級富豪也認為理所當然的行為

廣東打包剩菜的習慣,證明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東不管經濟還是人民觀念都是全國前列,富裕但低調是廣東在全國的表徵,唯有更新進的消費觀,才會造就這種習慣


繁體字愛好者baby


这个问题,美味君说说个人的观点。
作为一名广东人,我有打包的习惯,在个人看来,本身并没有任何 脸子问题的因素在内,而只是觉得食物不要浪费。
总觉得这个问题,和平时问的别一个问题一样:为什么广东人过年红包是几块或十几二十块?
两个问题归结最终都有个共性:一、广东人;二、面子。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最早富起来的那一部分。在大家的心目中,有钱的广东人为什么这么小气,也太不要面子了吧!
可对于我们来说,财富都是用双手积累出来的,为充虚伪面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是要不得的,实实在在才是真的好。
吃不完的,可以打包回家继续吃,或送给有需要的人吃,这是对自己努力得来一切的尊重,也是对厨师的尊重。
从小妈妈就教育,家里平时吃剩下来的少少米饭,餐后收拾时,也会与餐后垃圾分开打包,说不定真有人需要的!
这是我的观点,也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

美味原产地


可以这样说,广东是最完整的保留了古汉文化的一个省。由于地理原因,广东受外族文化的影响比较少。所以到现在,广东话就成了古汉语的正统继承地区,古汉文化也因此保留得比较完整。我国古代对于粮食是很重视的,“暴殄天物”是十恶不赦的行为!所以古汉人是非常珍惜食物的!这一点在很多古代典籍上可以印证。广东人不奢华、不虚荣、不浪费、行事低调……的行为都是我国古汉文化的体现!都是优良传统!如果有接受我国国学教育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些。反观我国其他内地,事无大小,必大排筵席!铺排满桌,剩菜太多!逢年过节,红包千百!外表光鲜,囊中羞涩!以至于低下层的穷困百姓也纷纷仿效攀比!苦不堪言!我认为,身为广东人不必因外省人觉得我们小气、吝啬而耿耿于怀,反而更应该觉得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