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兩制百年潮

來源:求是網

120多年前,一紙條約分兩地,沿著20塊界碑,形成了一條250多米長、4米寬左右的“中英街”。1899年到1997年近一個世紀的浪潮中,這條街的一側歸中國管轄,另一側歸英國管轄。香港迴歸後,一側由深圳市人民政府管轄,另一側由香港特區政府管轄,是中國唯一一個“兩府共管”的街區。


壯麗70年 | 一街兩制百年潮

中英街界碑 《求是》記者 袁立輝/攝

這條街在深圳市東南邊界,是大陸唯一與香港陸路相連的地方。經過海關邊檢,就到了“關外境內”的中英街。西側香港居民經營的店鋪還是老港片裡瓦房門店大字招牌的樣子,街對面就是大陸居民在騎樓一層經營的商場和小店,兩地居民共同在這裡“搵兩餐”。60歲的周煌輝30年前從香港新界來到中英街經營一家日用小百貨,至今仍有許多大陸的老主顧來光顧他的“週記”(非店鋪名),早已與他成了“老友記”。

壯麗70年 | 一街兩制百年潮

中英街街景 《求是》記者 袁立輝/攝

百年日月共華光

日出沙頭,月落海角。6000年前,這裡的先祖們就留下了聚居的足跡。自秦始皇平嶺南統一中國後,中英街所在的沙頭角就與香港島、九龍半島共同隸屬南海郡番禺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鴉片戰爭轟開了腐朽封建王朝的國門,也開啟了近代中國的苦難征程。1898年,閉關鎖國、落後捱打的清王朝與英國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1899年,中英雙方勘界,沙頭角被劈成兩半,分成了華界沙頭角和新界沙頭角。

壯麗70年 | 一街兩制百年潮


日出沙頭,月落海角 《求是》記者 劉名美/攝

省港大罷工、港九大隊抗日、東江第一支隊遊擊……中英街見證了歷史的日月輪迴,更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戰勝苦難走向輝煌。1949年10月17日,沙頭角解放,中英街上響起了“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第二天,慶祝沙頭角解放大會在華界沙頭角召開,大批香港記者湧入採訪拍攝。

從“逃港”到“北上”,在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前沿,中英街隨著時代脈搏的跳動,迎來了發展的春天。1997年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東路從沙頭角口岸進駐香港。中英街上建起了迴歸廣場,兩地居民同慶盛世,掛起了“歡天喜地同慶歷史時刻;並肩攜手共創美好明天”的楹聯。

猛回頭,已是逾百年的滄桑。這條小小的中英街,不就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縮影嗎?

壯麗70年 | 一街兩制百年潮


中英街歷史博物館門口廣場上的警世鐘 《求是》記者 劉名美/攝

今日的中英街上有一座警世鐘。每年的3月18日,沙頭角勘界完成的“警示日”,鐘聲都會響起。警示所有中國人以史為鑑,居安思危,不忘歷史的苦難和抗爭;集結中華兒女面向未來,朝著偉大夢想堅定自信,堅守信仰,走好腳下前進的道路。

東方風來滿眼春

同祖同宗同氣連枝的同胞,雖同享同一日月,卻只能隔街相望。但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交往不會僅因為扭曲的人為阻隔而被割斷。英國殖民者和清政府完成劃界後,兩地居民每逢“圩期”仍然到沙頭角趕集。為了避開繁雜的關稅,人們在“界線”兩邊填土整基搭棚建店。到了20世紀早期,中英界成了中英街,逐漸發展為內地與香港的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

然而,20世紀六七十年代,飽經殖民侵略和歷史磨難的中英街曾經“十室九空人外逃,村裡只剩老和少”。

1978年7月,時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的習仲勳到中英街視察。看到一街兩側發展的差距,習仲勳同志講到,一條小街,兩個世界,怎麼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呢?一定要想辦法把沙頭角發展起來。就在這一年的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一聲春雷萬物蘇。1979年,沙頭角根據中共深圳市委發出的《關於發展邊防經濟的若干規定》,鼓勵開展邊境小額貿易,引進港商投資的來料加工廠。沙頭角的幾項改革措施逐漸推廣到整個深圳。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華界沙頭角有160多家商店,中英街新界一側有50多家門店,中英街一度成為了“購物天堂”。

香港仔周煌輝就是趕著這陣春潮,來到中英街做起了小生意。他說那時候很多人從香港跑到中英街做買賣,他也不再守著香港打零工,跟著北上的初潮來到離大陸最近的中英街。沙頭角從改革開放之前的一個邊貿小鎮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矚目的改革開放窗口。中英街從小額貿易起步,發展成為繁榮的免稅街,更一度以鉅額黃金交易聞名遐邇。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英街上人挨著人。周煌輝每天忙碌,養大了兩個兒子。如今大兒子也和他一起在中英街經營門店。他家“週記”的商品從食品到日用百貨,從藥品、保健品到婦嬰用品,還有不少“網紅”商品,從地板擺到天花板。

壯麗70年 | 一街兩制百年潮


周輝煌在他的商店裡面接受《求是》記者採訪 《求是》記者 劉名美/攝

這條小小的中英街,正是改革開放壯闊浪潮中翻騰的一朵浪花。

合作共榮譜華章

香港迴歸後,中英街結束了“兩國分治”,開始實行“一街兩制”:一側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管理,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一側由中國政府管理,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這條小小的中英街成為了“一國兩制”制度成功實踐的微縮景觀。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隨著解除宵禁、開放邊境貿易等改革措施的推進,香港新界沙頭角的“禁區”不斷縮小,大陸一側“沙頭角邊境特別管理區”的邊防管理制度不斷改革。中英街摘下了禁區的神秘面紗,迴歸了平靜。不再是外貿傳奇,卻成為了獨一無二的“一國兩制歷史景區”。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當時,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供了新時代的新機遇,也為豐富“一國兩制”實踐、推動合作共榮列出了新時代的新題目。小小的中英街,又一次站在了歷史機遇的潮頭,在兩地合作、共創繁榮的前沿,為兩地生活融合、文化融合、人的融合,做出更多新的探索。

世界上的邊界線中,唯獨中英街經過了100多年的變遷和發展,從單純的軍事分割線發展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成為了祖國統一的歷史見證。

一街兩制,百年回首,潮起潮落,還看今朝。

壯麗70年 | 一街兩制百年潮

兩地合作 共同繁榮 《求是》記者 郭斐然/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