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別一個人是否真的懂詩詞?

意會勝言傳


如何辨別一個人是否真的懂詩詞?

詩詞的概念很廣啊,有古詩,現代詩,散文詩。

現代詩和散文詩重在閱讀理解,感受詩作者的洶湧詩意,你能體會到作者的傳達,你就懂了。而現代詩的格式相對自由,有利於浪漫感情的抒發。沒有一個固定標準,自然也無法從文體上來看出寫作者是否真懂詩詞,區別還是在於詩心的有無。

“輕輕地,我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這是詩。

“我啥都沒拿就偷偷摸摸地走了”這就不是詩。

以上是玩笑。

數寒星

簷下數寒星

不知蚊熱情

怕驚雲上月

心頌到天明

題主拿出這樣一首詩來,說可以判斷出是否真懂詩。這就很明顯了,題主說的懂詩詞是指近體格律詩。

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不合格律的,一概歸入古體詩。而合平仄的,就是近體詩。這首詩首先肯定是絕句,至於是古體詩中的“古絕”,還是近體詩中的“五絕”,懂格律的人一分析便知。所以題主的問題實際上還是用平仄格律來區分是否真懂詩詞。

“簷下數寒星 ”,平仄為“中仄仄平平”,這在五絕的平仄格式中屬於仄起押韻格式,即“仄仄仄平平”,我們先不看詩,推出整首詩的平仄,再看是否合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也就是從平仄上來說,符合這個格式,就是近體詩五絕。

但是我們看到第二句“不知蚊熱情 ”平仄為“仄平平仄平”,按理說首字可平可仄,但是這一句首字為“不”,則會變成“仄平仄仄平”,除了韻腳之外整個句子只有一個平音,這就犯了格律詩的大忌——“孤平”。如果是這樣,那這就是一首古絕了。但是第三字“蚊”字發平聲,這就比較明顯是在這個位置做出一個針對孤平的拗救。

這句為拗律。

再看第三句“怕驚雲上月”,“中平平仄仄”,第四句“心頌到天明”,“中仄仄平平”都是合平仄的。

所以,從平仄判斷,這是一首拗律五絕。

當然,還要看韻腳。這很明顯是首新詩,如果用新韻來判斷,“星”、“情”、“明”都屬於一個韻部“十一庚”,所以是押韻的。

如果一定要平水韻,“星”屬於“九青”韻部,“情”、“明”屬於“八庚”部,嚴格來講是不押韻的。

但是,這種首句押鄰韻的格式在近體詩裡面是允許存在的,還專門有個名稱,叫做——“孤雁出群格”。

所以,不管平水韻還是新韻,這就是一首五絕。

寫這首詩的人是花了心思的,將平仄格式的變格、拗救、領韻通押這些比較特殊的情況都放到一首詩裡面,相當於一個坑。

不過話說回來,從詩意上來說,更像一首打油詩。而且第二句的拗律讀起來並不順口,也許是“蚊”字和“情”字韻母大致相同,讀起來有重韻的感覺。

是首五絕,但不是一首好詩。


梧桐樹邊羽


呵呵,看一個人是否真懂詩詞。

關鍵在二個字,即“真”“懂”。

和年齡,職稱,頭銜無關。

因為,我們現在學詩詞,已經脫離了,古代詩詞的語言環境。我們現在是在繼承傳統,而不是在創造和發揚。

舉個例子,中國舉辦了幾屆詩詞大賽。什麼連句,集句,飛花令都有,但是,即席賦詩的幾乎沒有。

又比如說,懂詩詞,中文系的大學教授應該是懂了吧。是懂的,看他們在詩詞大會上的評判,風趣幽默,談笑風生,時不時掌聲雷動。想來一定漲粉不少。

但是說他懂吧,還真是不懂。

比如南京師範大學的酈波教授

估計也是一時興起,做了一個蘇軾的集句。

他的集句是這樣的:

人間有味是清歡,

照水紅蕖細細香。

長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處是吾鄉。

兩個“有”字,兩個“是”兩個“吾”兩個“此”,除了“細細”為疊字,“有”字還用可以,後面三個,特別是吾還在兩句的同一位置,總共二十八個字。撞了那麼多,也太不“懂”了吧。

還有“香,鄉”撞韻的問題。

用詩詞界最寬容的說法,問題也是很多的。

表面看似懂,實際上就是不懂。

所以,看一個人是否真懂詩詞,不僅要聽他說,還是要看他寫的。不然,也真難辨。何況,還是教授呢。

用另一位詩詞大會評委康震教授(北師大)的詩結尾,也堪一笑。

大江東去流日月,

古韻新妍競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

一代風流唱春暉。

這首絕句平仄全錯,粘對有失,字語不達,詩味全無,連詩詞入門級都沒有達到。僅是拼湊幾句成語而已。

他應該比酈波好些,酈波不過是用別人的詩集句,而他竟然敢於寫這樣的詩在詩詞大會上朗誦。呵呵。

用復旦大學胡中行教授的話來說:“詩詞,其實不怕不懂,怕的是真的不知道自己不懂。”

這個問題,就此擱筆了。





子齋雅集


懂詩詞這個話題太寬泛了,如果界定在懂格律可能會更好回答。

河北電視臺節目中華好詩詞播出後,嘉賓趙忠祥被批評不懂詩詞。央視節目中華詩詞大會播出後,嘉賓康震被批評為不懂詩詞。周嘯天獲魯獎後,評論者王蒙被批評為不懂詩詞……

詩詞和書法都是中國寶貴的傳統文化,卻也相對小眾,有人自詡為貴族文化。網上可以看到許多類似以衛道士自居的傲慢文章,中心言論就是別人外行、不懂。

相對書法醜書橫行的亂象,詩詞不懂裝懂的門檻更高。不過,在嚴肅對待的基礎上,我們應該盡力為詩詞的復興創造寬容的環境。

關於詩詞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人:

1.鑑賞者。詩不達詁。詩詞鑑賞在理解詩詞基本意思的基礎上,允許發揮讀者的感想。

2.研究者。一方面對詩歌發展史、詩人生平等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對聲韻、平仄、對仗、詞牌等專業知識的研究。

3.教學者。主要是教授專業知識。

3.創作者。以上三者都不強求必須是創作者,但是創作者卻不能不具備以上三者的能力。只有你懂得了詩詞鑑賞、專業知識、歷史文化等才可能創作出優秀作品。

如果以創作者的標準去衡量一個人是否懂詩詞,那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他有沒有格律意識,如果他標著律詩、絕句或詞牌,卻沒有按規矩寫,那顯然是不懂。懂的人不會犯這樣的錯誤。有人說古風,古風創作難度並不低,無意識地出律創作並不能視為古風。

詩詞格律有小錯誤或者說雖符合格律但詩味欠佳,只能說他不精,不能說不懂。否則懂或不懂的界限就太難判斷了。

題中所舉例的詩平仄基本符合,只是水平實在一般,可以判斷為入門級的初學者。



顏亭月詩詞


問題:如何辨別一個人是否真的懂詩詞?

據說下面這首五絕能鑑別出真假懂詩,真的嗎?

數寒星

簷下數寒星 不知蚊熱情 怕驚雲上月 心頌到天明

有人認為賞析前人的古詩詞只代表一個人詩論讀得多。並不代表真的懂詩。能解讀前人沒有解讀過的詩詞才是真的懂詩詞。

.........

前言

題主用上面一首小詩來鑑別是否真的懂詩,有些道理。如果這首五絕的玄機看不出來,可以說真的不懂舊體詩,但是擴大到“詩”的範圍,就不太準確了。

畢竟新詩和舊詩是兩個世界,而且舊體詩中的古體詩也是不講究格律的。

一、這首五絕鑑別的是什麼?

題主舉例的這首詩是一首近體詩,也就是格律詩。屬於格律詩四種基本詩體的仄起平收。先不說詩的內容和質量,但從格律上來解釋一下。

1、詩體 平起仄收

簷下數寒星 不知蚊熱情 怕驚雲上月 心頌到天明。

這首詩的格律是: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因為第一個字一般平仄不拘,所以這首五絕的準確的格式是:

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其中第二句是:仄平平仄平,不知蚊熱情。這是標準的格律詩救孤平的句式,第三個字的“平(蚊子)”救第一個字的“仄(不)”。

2、押韻

第一句押韻的星是平水韻【九青】、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韻的情、明屬於【八庚】,這也符合格律詩的要求,首句可以用鄰韻,其他的韻腳必須一韻到底。

3、黏連

絕句的黏連,就是第二句的第2個字和第三句的第2個字平仄一致。

不知蚊熱情 怕驚雲上月

知和驚都是平聲,符合黏連的規則。

所以這首詩是標準的近體絕句,又叫做律絕句。因此題主說的鑑別其實就是鑑別作者或者讀者懂不懂格律。

二、詩的格律

詩的格律誕生於南北朝齊梁時期,當時的永明體詩人開始研究四聲和平仄,於是誕生了早期的格律詩,到了唐朝,據說唐高宗時期,武則天主政,把格律詩納入了科舉中。

格律對於科舉時代的讀書人來說,就如同今天的小學生學習加減乘除和拼音一樣,是啟蒙的教育內容之一。對於今天學習舊體詩的人來說,基本的格律規則必須要懂,不懂格律就是沒有入門

我們讓孩子們背的《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都是按照詩韻來編寫的,而且都是兩兩相對的對聯。這都是創作格律詩的基本功訓練,可惜的是現在的國學班未必能夠講明白這個道理,大多數這類補習班也沒有教授孩子們作詩。

學習舊體詩,至少要學會做一首五言律詩或者七言律詩才算基本入門,上面的五言近體絕句與五律的區別是,近體律絕句只有四句,五律有八句,律絕句要求押韻、平仄和黏連,但是五律除了這三項以外,還加了一項,就是中間二聯必須對仗,這就又加了一層難度。

例如《五律春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除了押韻、黏連、平仄符合格律外,中間的二聯是對仗的:

上聯:感時花濺淚,下聯:恨別鳥驚心。

上聯:烽火連三月,下聯:家書抵萬金。

結束語

從舊體詩的範疇來說:

懂格律也未必真得懂詩,所以說題主的鑑別方法是最基本的要求。格律僅僅是最基礎的公式而已,不能說小學生懂了加減乘除就可以作微積分了。

但是連加減乘除都不懂就真得是小學也沒畢業了。

簷下數寒星 不知蚊熱情 怕驚雲上月 心頌到天明。

單單分析一下句子,第一句和第三句還好,第二句和第四句就有點水。不過學詩多是從順口溜一點點過渡來的,老街也是如此。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老農對詩的理解

懂詩與否是相對的;懂深懂淺也相對的。同是一首詩由於讀者經歷、生活、地位及文化俢養的不同感受也有所不同。有人觀花思春,有人觀花流淚,有人視而不見。就是這麼個理。

至於詩的體裁,說說我的認識:現代比較認可的是古體詩、格律詩、現代詩(自由體)、還有散文詩。

古體詩大多在唐以前,唐代也不少(不再舉例),

格律詩是以平仄格式寫。啥是平仄?就是手頭的工具書詞典對字讀音標註:前兩聲為平,後兩聲為仄而已。

現代詩:玩笑一點講,就是不正兒八經說話。

散文詩接近舒情文,不同的是前者說話俏皮些。

現代詩的大部分,大部分讀者都有個體會,沒有一定的通感和神一樣抽象理解能力:想讀懂,你上一邊去吧。


老荷565


冒昧參與討論。

俺是不懂平仄格律的,僅是喜歡古詩詞的意境和韻味,也喜歡模仿,常被人笑話打醬油。

打醬油就打了,也蠻好玩,並不介意學究們高深的賞析造詣。既然不在一個層次,望塵莫及,就不必費力去追了。高人敢曰唐宋,吾自竊笑圍觀。不爭不搶,不嫉不怨。呵呵,請前輩們原諒我的不求上進。

平仄很需要功力,對於資質淺薄,耐心不夠的俺來說,才不管那麼多,別人喜歡唸經,就讓ta念去唄,虛心接受,堅決不改,自己喜歡就好。

俺也喜歡數星星,這就數一數。

簷下數寒星,

月朗風正輕。

遙憶當年事,

淚湧到天明。



微雨萊兮


什麼叫懂?心領神會之意。

沒必要故弄玄虛,裝出一副掌握過宇宙真理的樣子。

詩、也是由漢字組成的,寫出來是抒發作者感情和供其他人欣賞的。一個人,哪怕把中國所有的詩詞都解讀了,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一個視角而已。

而作為普通人,哪怕只知道李白的那一首《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你也不能武斷的認為他不是真的懂詩。

請放下你那狐假虎威的姿態,老老實實的做一個普通人,而不是藉助詩詞來顯擺自己。因為當初這些詩人寫詩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讓你作為資本向世人炫耀的。





雙人魚42891187


詩歌如水,詩有成因,沒有定形。詩是文字最美的表現方式之一,可以說詩是美的一種文字顯化,美無窮無盡,所以詩無形無式,詩若有定式,那麼就等於詩有了體積容量,以有窮測量無盡,荒謬啊!

所以,“懂不懂詩”這個問題,也是個怪誕荒謬的問題。

.

從句式上講,詩歌從最早的《詩經》四言,到後來的五言,六言,七言,以及宋元詞曲靈活長短句式,到如今現代詩歌自由格式,無不說明詩歌句式豐富多變。四言的古樸凝厚,五言清揚爽朗,六言的輕曼翩躚,七言的玲瓏婉轉,長短句式的徐急相間,錯落有致,才讓詩歌幾千年來青春不老,光輝常在。

.

從體裁上看,有騷 ,賦,駢,絕句,律詩(還有各種奇葩的格式,如寶塔詩,十字詩),短調,中調,長調,散曲等等……古體詩歌多不講究押韻對仗,唐武則後詩體改革,對詩歌創作做了一定的要求,近體詩逐漸形成。近體詩裡雖然產生許多膾炙人口名句,但也一定程度限制詩歌的發展,五言,七言到了宋元,逐漸式微,最終帶來了長短句“詞,曲”的繁榮。有學者人為,整個明代“無詩”,而清代詩歌的短暫復甦更像是一次“迴光返照”。

.

歷代詩人學者對詩歌創造都有不同主張和看法,建安曹魏時期的詩歌頗有“情”致,逮及西晉,文士多談“玄理”,唐初文風沿襲六代駢麗文,飾堆砌雕琢,中葉,白居易等人提出“新樂府運動”,韓愈等人的“古文運動”,主張“文章為時而作”,韓,柳本人詩歌多深刻見理致。晚唐司空署著《詩品》二十四則,包羅萬象,可以說是對詩歌創作歸類總結。兩宋詞盛,詞人兼通音律,達人輩出,萬紫千紅,沈約豪放悽婉理性皆有之,宋詩多富含哲理與人生思考,也別具一格。元,明以降,就不說了,近人王國維著《人間詞話》,品談歷代名家詞作,多有灼見。

說了這麼多,感覺有些跑題了,就以“懂不懂詩”而論,我覺的好的詩歌應該是:

1:婉轉動聽,讀起來朗朗上口。

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以微曦

.

2:情景交融,見詩如入畫。

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夜船吹笛雨瀟瀟,人語驛邊橋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

3:語不涉難,深入淺出。

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如果從社會角度看,詩歌最重要的,應該是詩有所“為”,即你寫一首詩出來,它具有的現實意義。比如反映人民苦樂的古樂府詩,曹操,杜甫的敘事詩,敢愛敢恨直言不懼的諷刺詩,進諫詩文等等。

詩人的一生是燦爛的,也是孤獨的,想想孤悲離憤的屈原,想想單瓢屢空的陶淵明,想想茅屋草堂的杜甫,想想忍把浮名換低唱的柳永……哪一個不是生前“無人會,登臨意”,死後無數年,才被後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方覺唏噓不已。

所以知音難遇,別問“懂與不懂”。

我是一個詩歌愛好者,喜歡閱讀,收集一切美好的詩歌句子。歡迎留下你的評論和看法。





170麒麟文


不用看平仄,也不用理解詩裡講些什麼,光看此詩的題目,就能下結論——這首詩是個不具備詩詞常識的人寫的。當然這個結論的前提是單指寫格律詩詞,而打油詩、自由詩等均不在此例。因為打油詩、自由體詩沒聽說過有"會不會寫"一說,即便是寫成散文、加上語氣襯字如"哎呀、嗨呀"都屬尋常,所以這裡不予以展開討論。鑑於此詩題目為"數寒星"三字,而格律詩有個最起碼的避忌,就是"避題字"。換句話說,作者詩裡在題目中已經標出了的字,在詩裡是應該避免使用的、不該再次出現的。而大家在這首詩裡可以看到:這首詩第一句"簷下數寒星",就有"寒星"兩個字違反了格律詩寫作的避忌。所以據此可以斷定——這首詩出於一個沒有詩詞知識的外行之手,至於詩裡講了什麼、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其格律是否規範、屬於哪種詩體等等,就可以完全沒必要去諸項費力地去進行檢查和對照——也就是其他的就可以統統省略不看,僅此一項就足以說明問題的本質了。說明問題貴在簡潔——我的觀點歷來如此,能一槍打死的絕不補第二槍,因為大家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沒空在哪裡婆婆媽媽的說、或者聽一大堆廢話。



夏夜流螢伴蟲鳴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作品押不押韻。

不要說什麼平仄,格律,如果不是吃這碗飯的,如果只是普通愛好者,哪個真會去記那玩意。

真正的詩詞創作既需要文化基礎也需要文化環境,平仄和格律你只要能說出個一二,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

很多人寫的詩詞,掃一眼韻腳,就都露餡,更別說入聲韻了,別人寫著好玩的,也不用這麼高要求。

但是,凡韻都押對了的,功底也差不到哪去,不信,可以留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