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婚姻有多不幸,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就有多深

張愛玲:婚姻有多不幸,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就有多深

一場天涯一場夢,十里洋場盛孤芳。她是海上吹不停的風,亦是筆端訴不盡的傳奇。一紙丹青書不盡,多少往事風流韻。民國的浮華還未散盡,浩嫋的糜麗餘韻鍛造出亂世之中永恆的雋秀傳奇——張愛玲。

每當提起張愛玲,很多讀者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傳奇”二字。無論是張愛玲的身世背景,感情經歷抑或是過人的寫作天賦和才華,當所有的一切都集結到一起,這個女子儼然已經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傳奇。

歷史的筆鋒轉得太快,人們匆匆記住了“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我們也執拗地去試圖相信,“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

傳奇女子在筆端訴諸的是亙古的平凡與宿命,個人命運和愛情屈就在金錢與時代的矛盾之下,是張愛玲作品風格重要底色。

張愛玲:婚姻有多不幸,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就有多深

01

如果我們要真正深入瞭解張愛玲,那我們不妨走進她的童年,去看看她生命的搖籃,去呼吸她記憶裡的空氣,觸碰她靈魂深處最柔軟的地方。用張愛玲自己的話說:“如果你瞭解過去的我,就會原諒現在的我”,抑或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無論後世之人站在什麼樣的角度去評判這樣一個奇女子,我們只有揭開她童年的生活的幕布,才能以更加人性的態度給予她更加客觀、更加公允的評判。

張愛玲出身名門,她的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她的祖母李菊耦是名重一時的李鴻章長女。書香門第,鐘鳴鼎食,在這樣的貴族光環籠罩之下出生的張愛玲,她的成長之路卻沒有我們想象中那般一帆風順。

事實上,張家到了張愛玲父親那一代,已經家道中落,不復往日的顯赫與盛名。張愛玲的母親雖然是開風氣之先的一代“新女性”,但是她的父親卻是個典型的舊朝遺少,擁有幾乎所有清朝遺少的惡習:揮霍祖產、坐吃山空、吸鴉片、養姨太太,逛堂子……這些不良的習氣對張愛玲的母親,以及張愛玲自己,都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害。

張愛玲的父親和母親在性格上,可以說是格格不入,夫妻兩人在個人修養和品味上,也有著雲泥之別。他們的結合,不過是因為沒能逃脫封建婚姻制度的捆綁。這樣的婚姻,註定要以悲劇作為收場。這段婚姻持續的時間很短,夫妻分道揚鑣後,張愛玲的母親隨即遠赴異國進修,只留下年幼的張愛玲獨自面對喜怒無常的父親和工於算計的繼母。

在這樣一個本身就已經殘缺的家庭裡,張愛玲從小得到的不是父親的關心和愛護,而是封建式家長的專斷、粗暴和虐待;張愛玲也得到的不是母親的陪伴和撫慰,而是獨自承受對親生母親遠隔重洋的思念、生疏和隔閡。

唯一陪伴在張愛玲身邊的弟弟,是她最為親近的人,然而,弟弟對原生家庭的一切逆來順受,不知反抗的懦弱性格,卻讓張愛玲無比厭惡。她在後來回憶自己的弟弟時,哀其不幸,卻又怒其不爭。

不幸福的童年,和不健全的家庭環境,造就了後來我們看到的那個早慧、孤傲而又憤世嫉俗的張愛玲。

張愛玲:婚姻有多不幸,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就有多深

02

張愛玲的身上不僅帶有原生家庭所導致的悲劇性,她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沒有安全感。因為這一層,張愛玲,這個寫遍世間痴男怨女、人情冷暖的女子,最後還是在感情上被傷害得體無完膚。

我們談論張愛玲時永遠無法避開的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胡蘭成。作為旁觀者,胡蘭成和張愛玲的相遇和相識,我們無從評價,但是隱約之中,我們能夠洞悉到張愛玲在這段感情中付出了太多的失落和傷痛。

對於所愛之人,任誰不慨嘆“人生若只如初見”呢?初見之時,張愛玲是上海炙手可熱的作家,可是當時年僅24歲的她在感情經歷上還是一片空白;而彼時的胡蘭成已經是個有過兩次婚姻經歷的中年人,多年來在政界一路摸爬滾打的他已經是個諳熟世故的老辣之人。

胡蘭成自詡的才華和老於世故的氣度,以及那些對待女人慣用的照顧和體貼,都讓24歲的張愛玲為之傾倒。或許這些,正是張愛玲所夢寐以求的這種安全感讓她如此一腔孤勇,愛得義無反顧吧。

在經歷了無名無分的漫長等待,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之後,張愛玲這才醒悟胡蘭成許諾她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不過是乍現的曇花,易散的彩雲罷了。終於,讓她痛下分手的決心。

可是誰曾想,張愛玲對胡蘭成的愛,已經到了毫無保留的地步。分手之後,她還隨信將自己數十萬的稿酬悉數奉出,以解胡蘭成在逃亡生涯中的困頓。

她曾經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的心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可是在這段感情的最後,這朵塵埃裡的花也早早地萎謝了。即便她後來遇見了和她產生過短暫激情的桑弧,同她在餘生相濡以沫的賴雅,可是胡蘭成在她的一生中留下的傷痛是不可磨滅的。

張愛玲:婚姻有多不幸,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就有多深

03

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感情,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讀者之中,其實很多人對張愛玲本人的討論,已經超過了關注她的作品本身。但是,如果我們翻開她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正是她人生中的那些陰影和泥淖,成就了張愛玲。

在父母不幸的婚姻中艱難泅渡,以及緊張的人倫關係,還有紛擾的世事及動盪的時局……這一切都讓她深諳世情薄涼和命運的無常。在她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的女性的空虛與蒼白無力,這些都與她自身精神深處的失落和畸形不無關係。

千年封建文化的壓制與扼殺,男人和女人們漸漸喪失愛的感知力。豐滿的靈魂在宿命的陰影下日漸枯槁,愛情作為世人生命中最不可思議的約定俗成,其分量可大可小,可輕可重。

張愛玲以一個女性的視角,將人性在愛情之中所無法避免的矛盾與考驗最大化、極致化地訴諸於筆下。特定的年代裡,那些悲劇女性的個人命運,在同時代沉浮的交織之下,盡顯人生與人性的悲劇與荒謬。

一如《半生緣》中,顧曼璐作為一個淪落風塵的女人被張愛玲描寫到極致,連同她那精湛的命運悲劇。在名存實亡的婚姻面前,曼璐徹底妥協於男權社會,最終作為一個串謀者,不惜以犧牲自己親生妹妹的幸福為代價借腹生子,這也是顧曼璐後半生悲劇命運的源泉。姐妹二人的一生,因為一場錯位的婚姻,被命運折磨得體無完膚。

顧曼璐這種對婚姻近乎瘋狂的固守與偏執無疑是舊式婚姻桎梏下的產物,《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孟煙鸝又何嘗不是如此。孟煙鸝做不了陸振保生命裡的白月光,卻又自卑於丈夫心頭的硃砂痣。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才能有恃無恐。當男人主宰了婚姻的主動權,女性只能作為一種附庸妥協於婚姻揚棄下的泥淖,乃愛情中於假寐中清醒的落寞人。

張愛玲:婚姻有多不幸,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就有多深

04

或許《傾城之戀》能夠帶給我們一點安慰,一絲希望。受娜拉式出走影響的新女性白流蘇決心擺脫不幸婚姻的牢籠,然而她卻難逃歲月催人老的不爭事實。窒息的家庭氛圍催生著她對金錢的強烈渴望,因此在面對華僑巨賈範柳原的那一刻,她決心用28歲青春孤注一擲,遠走他鄉。

兩個個安心事的人精明地盤算著這筆愛情買賣,長期的情婦和一張長期的飯票,一場勾引與算計的拉鋸戰就此展開。白流蘇與範柳原,兩個人之間心照不宣的敷衍與盤算早早模糊了愛情與激情的邊界。最終,還是戰火的洗禮讓這場關於愛情的遊戲,有了峰迴路轉的轉機。

不可理喻的世界裡,婚姻和愛情也能如此無常。白流蘇嫁給了範柳原,功利的愛情裡,誰知道哪一次建立不暗含著另一場坍圮?

在《金鎖記》中,出身低微的曹七巧一朝嫁入深似海的豪門,榮華富貴自此開啟,機關算的生活盡也隨之而來。作為一個健康活力的女性,卻因利被迫下嫁患有骨癆男人的婚姻犧牲品。無愛的生活和豪門的內部爭鬥,註定導致她內心的極致扭曲。

利益往來之中,昔日戀人最終不歡而散;利益長線跟前,毫不顧及哥嫂情分;用畸形教育將兒女摧殘成對婚姻麻木的傀儡,以及對兒媳的毒辣相逼無不驗證著歷經變態婚姻後,曹七巧已經淪為一個人性盡失,徹頭徹尾的毒婦。她瘋狂地報復著這個世界,就像溺亡的人不顧一切地拉人下水。

作為兩代人悲劇的總導演,她人生註定在一生薄涼嘆息中終結。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可用於謀生,卻不能某愛。

張愛玲:婚姻有多不幸,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就有多深

張愛玲時時清醒地意識到時代的悲哀、人生的殘缺,她在時代荒涼的背景下看見了人的盲目、狹隘、自私、可憐可笑。她的文字裡散落著大量的對於小市民白日夢和價值觀的諷刺譏誚,然而她卻認同著他們對於生存的依戀和執著。

她比一般人都要深入這個世界,卻又能在感知世界的同時和這個世界保持一份距離。

我始終敬仰張愛玲在作品中保持的一雙冷眼。她的冷眼不僅給眾生,給亂世,也給她自己。也許只有這樣的“冷眼”,才能帶我們穿透歷史的塵蕪,看清人生的本來面目。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