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搞球隊的!胡葆森一年虧10億,郭廣昌就賺錢了,這是誰之過?

智道足球




從上世紀90年代中國足球職業化開始到現在,河南建業是唯一一家沒有改名和轉讓過的俱樂部。胡葆森扛起了河南足球的一面旗幟,他的堅持和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但如果說河南建業每年虧10個億,那就有一點太誇張了。河南建業投入最多的一個賽季是9個億,前幾年也就幾個億而已。在賈秀全時代就更少,每年都會甩賣掉幾名年輕優秀球員。


而最近這些年平均下來,河南建業每一年可能會虧掉三個億左右。可以說跟10個億還差得很遠,胡葆森這樣說,不過是給河南省政府施加壓力,希望他們給自己更多的優惠和支持。

河南建業從來就是一支小投資的俱樂部,和上海上港4年投入70個億不能相提並論。更重要的是河南建業俱樂部的管理一直顯得非常業餘,缺乏專業化,更缺乏長遠規劃,這才是真正值得深思的問題。



郭廣昌投資狼隊後,宣稱自己賺到錢了。這很大程度得益於國外職業聯賽的成熟程度,而不能說明其他問題。歐洲的職業聯賽存在了近百年,已經非常的職業化了,他們有自己的盈利模式。

歐洲的俱樂部的收入主要有門票、電視轉播收入和其他紀念品銷售收入構成,他們有非常成熟的盈利模式。更重要的是他們有非常悠久的足球文化,球迷們願意為足球和俱樂部投入。

再加上歐洲的五大聯賽專業水平太高,他們是全球的知名賽事,每年的電視轉播收入都有很多。在賽季結束後,俱樂部往往還會組織球隊參加一些商業比賽,又能幫助俱樂部增加一些收入渠道。

比如武磊加盟了西班牙人隊,就在網上帶動了武磊球衣的銷售數量,進一步也引發了周邊紀念品的銷售熱潮。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中國球迷看西班牙人比賽的熱情,間接推動了電視轉播收入的增加。





河南建業目前的現狀,一方面是侷限於中超大環境,另一方面也是自身運作的問題。河南建業投資足球這麼多年,卻從來沒有考慮過,組建自己的青訓體系,通過培養和轉讓球員來增加俱樂部的收入。

當然中超的大環境確定了俱樂部的走向。中國足協朝令夕改的政策讓中國足球的發展變得撲朔迷離,俱樂部的投資和發展,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很大影響。

更重要的是河南建業俱樂部缺乏長遠規劃,一直是被動的跟著足球大環境在走。隨著中國球員年薪的水漲船高,俱樂部的投入就會大幅增加,給投資方構成了很大壓力。

如果河南建業,早些年立足於河南龐大的人口搞青訓,建立足球學校,顯而易見不會是現在的這個樣子。一來不會缺乏足球人才,二來也可以通過轉會賺到不少錢。


憤青談足球


作為一名建業球迷,我們對胡葆森對河南足球的貢獻都很敬仰和欽佩。的確,俱樂部的長期虧損,讓老胡身上也揹負了比較大的壓力,但要說一年虧十億到也不至於,更像是和當時也在場的馬雲取了一個平均數。

大約前年的時候,老胡公開說的數是投資足球以來大約虧了30多個億,這是從1994年以來。去年球隊的支出大約是5-6個億,而今年據說要投資9個億(當然,包含其他足球領域的投資,並非都是投資俱樂部),去掉一些轉會的收入和聯賽分紅,3-4個億的虧損還是有的,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胡葆森自掏腰包,而不是母公司建業集團的注資,所以老胡發發牢騷也不難理解。

話說回來,那為什麼胡葆森投資中超虧了,楊光昌投資英超賺了呢?國情不同!國情不同!國情不同!

中國投資足球的人分兩種,一種是大型國企,背後有政府考慮提振城市形象的因素,比如說上海上港,新近的中甲聯賽領頭羊青島黃海青港更是典型的政府主導、國企介入。

第二種是大型民營企業,這些老闆搞足球固然有自身對足球的感情因素,但更多的還是通過投資足球從政府、市場獲得了更多有利於自身發展的資源,提升品牌知名度。這種就太多了,比如河南建業,比如廣州恆大。

建業的胡葆森,正是因為投資足球,建業集團才在河南市場打開了知名度、才有了政府關懷和業主信任,才能在1995-2005年左右期間在鄭州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時期,獲得在房地產市場的一席之地。不光是胡葆森讓河南足球在中超立足,建業足球同時也成就了建業集團和胡葆森的今天。

而以英超為代表的五大聯賽,是非常成型的資本市場,資本進來的目的就是為了逐利,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他的逐利模式主要有三種,都是中超比擬不了的。

第一是是門票收入,英超的球迷套票價格一般都在500-800英鎊之間,球迷大多數也會選擇購買套票,而散票的話價格不定,但最低也有30-50英鎊一張。英超的門票收入雖然不是特別多,但相對穩定,對中小俱樂部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而反觀中超,套票價格就相對便宜得多,很多俱樂部只需要200塊錢左右就可以看一個賽季的中超,更別提還有很多的關係票、人情票,沒有俱樂部會把這些門派收入看在眼裡。

第二是電視轉播,這是英超球隊分成和收入的大頭。以前兩個賽季的曼市雙雄為例,他們英超的轉播分成收入都在1.5億英鎊左右。此外,球隊參加歐冠的話,也可以得到一筆價值不菲的獎金。總之,球隊成績越好,基本上收入越高。

而中超球隊,前兩年因為樂視5年80億的原因,分成有所提高,但算下來一年一支球隊分到手的也就6000萬元左右,連一名優秀的國內球員都買不到。

第三是紀念品銷售,五大聯賽每支球隊都有精確的球衣銷量統計,球隊的底蘊和文化建設超過中超不止一個檔次,這一點中超不做比較,因為基本沒有。

此外,國內球隊的虧損還和優秀國內球員稀缺、身價虛高、轉會費和勞務支出水漲船高有關。十年前,河南建業引進奧利薩德貝的時候,不到100萬美元的身價就被稱為史上第一外援。那時候的聯賽轉會標王不過才幾百萬元轉會費,而現在德轉身價50萬歐的國內球員都可以賣出1000萬歐的身價,各支球隊的資金壓力都很大。

那麼中超什麼時候能盈利呢?其實一個國家體育產業的發展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在原始積累的過程中,有多少人有時間去關心某一支球隊的發展或者拿出一個下午、一個晚上花幾百塊錢去現場觀看一場足球比賽?在這個你穿著球迷衫走在路上都會被認為是異類的年代,你所在的這個城市恐怕還有很多人連這裡有一支中超球隊都不知道。

什麼時候人們有錢了,不用再為掙錢忙碌奔波了;什麼時候人們可以朝九晚五,不用起早貪黑擔心996的工作了,什麼時候週末可以帶著孩子悠閒的玩兒上一天或者和朋友悠閒的喝上一杯咖啡的時候,也許真正的體育事業就振興起來了。

什麼時候呢?其實國家早就規劃好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本上完成原始積累的時候,也許能看到。只是那個時候,現在的中超十六強,我們還能看到幾個呢?






關關侃球


這只是算賬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中超賠錢嗎?確實賠錢!

我們以2016賽季,中國足協還沒有下達“限薪令”為例。

2016年中超總體支出92.38億元,總體收入 87.33億(含投資41.4億元),一共虧損5.05億元,若不含投資,虧損總額高達46.45億元。其中恆大、國安和魯能名列虧損前三名。

所以說,事實上,目前中超是沒有盈利的俱樂部的!

但是2018年,上海上港發佈的財報顯示,上海上港俱樂部盈利近5000萬元。2019年的財報顯示,上海上港盈利180多萬元。所以,上海上港目前是中超唯一一家宣佈盈利的俱樂部,而且還是連續盈利的俱樂部。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專業的財務人員給出了答案!

上海上港俱樂部盈利的消息來自於上港集團的企業年財報。上海上港集團足球俱樂部有限公司(SIPG FC)年全年營業收入為20.76億元,營業利潤為-1822.5萬元,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為4998.78萬元。而據瞭解,上港足球俱樂部2017年上半年淨虧損5.73億元。實際上上海上港俱樂部仍然是虧損的,而且算的上大的虧損。就相當於,你花100元,買了某公司一半股份。現在這個公司股票市值1000元,而公司負債2000元。你得財報可以做成你有500元的股票收益,當然也可以做成你有1000元附有連帶責任的債務。

當然,上港集團在2018年終將廣州恆大推下王座,稱為2018年的王者,不過卻被部分球迷戲稱為“60億求一冠”,就是這“60億求一冠”也不知道令多少俱樂部羨慕。

具體到中超俱樂部,虧損那麼多,為什麼還要做下去呢?

2013年,許家印在恆大的年會上講的一席話,說出了實際答案。

當年恆大總投入約10億,廣告及票房收入約5億元。但是恆大品牌上漲約30億元,各地媒體以及中央臺的版面、頻道資源如果轉化為金錢的話,約20億元。君不見,當初廣州恆大投資足球的時候,還僅僅是一個廣東知名的房地產商,銷售額遠遠不如碧桂園、萬科、萬達等,短短10年時間不到,2017年,廣州恆大佔據全國房地產企業的頭把交椅。你說這裡面足球的推力有多大。相信隨著恆大多元化的發展需要,廣州恆大淘寶的投入不會減少。

建業為何喊苦,因為建業是紮根河南市場的,建業在河南市場的品牌度已經夠了,再做也沒有大的突破了。所以,他的附帶收益就低於恆大,他就變成了純投資了。所以胡葆森會喊苦,當然,這是含給球迷聽的。因為以建業的追求和成績,實際,應該達不到每年10億元的虧損,要知道建業的球場是自己的,建業1000萬歐元以上的外援都很少買,而且還賣了不少人,況且這兩年足協還有限薪令。因為數據顯示,建業2016賽季投入1.2億元,收支平衡。要知道2015.2016賽季在賈秀全的帶領下,是建業近些年成績最好的時候。當然,也有可能是算法不一樣!


綠茵十二衛


年年保級,應該還有隱形的保級費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