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在白人眼中那与生俱来的奴性

2009年的《无耻混蛋》让昆汀摆脱了市井痞气,开始走上政治正确道路,也是从这部片子开始,昆汀的电影风格越发成熟。

昆汀喜欢恶搞,在《杀出个黎明》中公路片骤然变成吸血鬼片,在《杀死比尔》中粤语与英语交流不用翻译,在《金刚不坏》中女主在一个小时之后才出现,这类例子很多。当我们在拊掌称奇,说昆汀是个鬼才时,我们同样也摇头苦笑,其实这样的恶搞结果,电影质量并不高。当然,单看娱乐面,昆汀似乎这么做是足够的了。

反结构、暴力、话痨等等,从《无耻混蛋》开始,昆汀逐渐将这些特点转化为神奇,不再有两极化的反差观感,观者兴趣十足。本文章聊的《被解救的姜戈》,在《无耻混蛋》三年后上映,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代表了昆汀较高的水准。

黑人在白人眼中那与生俱来的奴性

如《无耻混蛋》套上怒杀纳粹壳子,昆汀给《被解救的姜戈》同样套上政治正确的壳子——为黑奴争取自由。不同于以往的片子,这两部政治正确的片子在同仇敌忾的大背景下,较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这是昆汀取巧之处。这部电影中,昆汀将他的特色赋予了种种浪漫情调。

正义外壳的浪漫暴力

给施暴者最有力的回击是什么?答:暴力。

以暴制暴似乎是这个社会不提倡的,可扪心自问,如果被欺负了,单纯通过法律途径去审判那个施暴人,是否真的可以解心中怨气?另外一方面,法律力求无差别对待的公平性偶尔也会造成误判,那我们又该如何?这些问题在当下社会很难有一个让所有人满意的解决方式,但追求公平,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也是法律所追求的。

黑人在白人眼中那与生俱来的奴性

这种社会问题,留给社会学家、法学家以及后代子孙解答。在当下,昆汀导演给我们打了一针兴奋剂,我们看到那些残酷无情的施暴者得到了最直接的惩罚,就是以暴制暴。

《无耻混蛋》中纳粹党将犹太人逼上绝路,黑人同样遭到不公平对待,整个二战也让盟军死了不少人。对于此,人们愤慨之余,希望将纳粹党除之而后快,国际军事法庭的人道审判,似乎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昆汀于是横空出世,《无耻混蛋》中的纳粹党以希特勒为首的中央成员,被安排在一所电影院中,遭到一个犹太女人和黑人的屠杀。无疑,这在二战中被迫害的人看来,是极其兴奋的。

黑人在白人眼中那与生俱来的奴性

《被解救的姜戈》中同样也套上了这样的政治外壳。在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前两年,黑人被南方种植园主奴役,遭到了非人的对待。种族主义在今天的欧美国家也时有针锋相对,而在这部电影中,黑人对白人进行了最直接的有力回击。

黑人姜戈不仅聪明机警,而且不屈服,将糖果庄园的坎迪一家杀的片甲不留。姜戈的性格特点是对白人最直接的反击,那些白人印象中黑人的低智、与生俱来的奴性,在姜戈身上表现的都是反面。正义来得粗暴些,似乎更为过瘾。

​粗暴中的自由浪漫

整部电影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叫做自由。赏金猎人舒尔茨是个自由人,他依靠赏金过活,并且解救姜戈,作为自己的帮手。舒尔茨对自由是十分崇拜的,所以面对黑人姜戈,他言语举止都彬彬有礼,希望让姜戈知道,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自由人。

黑人在白人眼中那与生俱来的奴性

有影评说,电影中诸多不合理,其中舒尔茨因为不愿意握手而遭杀害,实在说服力很弱。但是如果参照他的性格特点,我个人觉着,说服力不仅不弱,而且很强大。舒尔茨是极其浪漫自由的一个人,当他看到农场主坎迪残忍对待黑人,让狗咬或者用斧头敲死,这一幕幕早让舒尔茨怒不可遏。

舒尔茨和坎迪完成交易后,本来可以一走了之,可坎迪仗着自己的地盘,一定要逼舒尔茨握手。舒尔茨是一个自由人,他是可以为自由放弃生命的,所以他有不握手的自由。于是,他走到坎迪跟前,一枪解决了坎迪的性命,当然,舒尔茨也被坎迪手下一枪杀了。

黑人在白人眼中那与生俱来的奴性

舒尔茨的个性让影片极富血色浪漫的味道,他言辞幽默风趣,处理事务从容不迫,应对自如。他有他的优雅和风度,显然后来坎迪的要求是要让他失去这种优雅风度,所以他宁愿死,也不愿意握手。

​浪漫的爱情主线

黑人在那个年代似乎不配拥有爱情,可《被解救的姜戈》中这段爱情来得轰轰烈烈。姜戈与希尔达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自由的向往。他们二人在农场工作时,时常会想方设法逃跑,虽然被抓到后少不了毒打,可他们仍旧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冒此风险。

黑人在白人眼中那与生俱来的奴性

我一直认为一个崇尚自由的人才能得到爱情,那些为种种规则妥协的人,不配拥有爱情。事实上,这些人最后的结婚对象,都不是爱情。

黑人在白人眼中那与生俱来的奴性

​电影中的姜戈无疑是得到了爱情。他一路上为解救希尔达,几遭劫难,最后时刻,他穿着紫色礼服,骑着马在希尔达面前微笑着,浪漫到让人羡煞。电影最后的几个镜头,无疑是最美的。

整部电影充斥着自由和浪漫的气息,让人看得过瘾,也看得兴奋。作为昆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值得花将近三个小时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