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的第二波行情何時發起攻擊?

券商的第二波行情何時發起攻擊?

你也知道的,這個時候發文章去關注一個板塊的投資機會,多半要冒著被短期打臉和噴子噴的風險的;尤其是整個大盤和證券板塊都在今天跌了不少。可是你也知道,如果不能態度很明確的表達自己,這就很不無聲,我發聲的最大目的還是驗證自己的投資思路,盡忠的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為,對錯都接受。不廢話了,開始吧。

上次專門梳理券商板塊的投資機會,還是3月6日,彼時第一波行情基本結束的時候;回頭看,基本符合我在1月16日《週期之王的新週期是否來臨了?3言2語窺探證券行業》的判斷,一輪翻倍行情順利完成。那麼何時證券行業第二波行情才會開始?誰又是龍頭呢?我觀點依然明確,時間在2個月左右,龍頭就是頭部券商,極有可能是中信證券和華泰證券。

一、為什麼會有第二波?

1、因為第一波漲的少。

券商的第二波行情何時發起攻擊?

以中信證券為例,對比歷史上2次大牛市,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種週期性的漲幅非常巨大;以2007年的牛市為例,從最低4.28元/股開始,在第一波上漲中基本上400%的上漲幅度;2015年是瘋牛,屬於一次性到位,沒有參考價值。而兩次牛市總得漲幅,2007年,中信證券漲幅36.3倍,2015年2.25倍;而目前中信證券只上漲了89%。

2、兩市成交額總體穩步放大。

券商的第二波行情何時發起攻擊?

這是上證指數的年線圖,基本上可以看到自2006年開始,總的成交額和指數底部都在逐步升高,很明顯,中產階級的財富管理意識已經被激活了,資產管理和投資,只會越來越受到重視。

3、證券公司(頭部)營收能力越來越強。

券商的第二波行情何時發起攻擊?

還是以中信證券為例,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即便2018年環境如此之差,中信證券仍然錄得372.21億的營收,是2013年的161.15億的2.3倍;淨利潤93.9億,是2013年52.44億的1.79倍。而華泰證券的營收增長2.24倍,淨利潤增長2.27倍;5年的時間,翻一倍,貌似也不爛,還不錯吧?

二、第二波的分化和重點

但是是不是還繼續普漲呢?相信長期跟蹤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都在說,未來證券行情是一定要分化的,只有頭部才有未來。

分化是絕對的必然。整個證券行業131家券商,本身行業就已經飽和了,前10大券商佔據了整個行業70%的營收,即便沒有證券行業的對外開放,後排的小券商也註定了要進入窒息狀態,尾部出清,頭部做大已經是行業發展的必然。實際上,3月份這麼好的行情,單月淨利潤過5億的券商也就10家。

科創板帶來的變革就是供給側改革。金融供給側改革正式提出來才幾個月,而資本市場無疑是重中之重。從我們現在可以瞭解的到的公開信息看,科創板大致上會帶來以下幾點變革:一是賦予券商對上市公司的定價權;二是要求券商跟投上市公司,用權益捆綁破除利益板結;三是試行註冊制,不再行政審核;主要是這麼三個方面。那麼對券商的基本要求是什麼呢?一是要有真正的投研能力,科學合理的為公司定價,二是要有足夠的資本實力跟投更多上市公司,三是要有足夠的服務能力接受大量擬上市公司的前期準備工作。這些工作可不是隨隨便便哪家券商可以乾的,不要看現在有30家券商提交了93家企業申報科創板,我大膽預言下,真正能通過的企業背後的券商不會超過20家。

所以接下來,一定要把精力集中到頭部券商,哪怕是已經多漲了一倍的中信建投長期下來,都比尾部的中小券商強很多。

三、何時才是第二波行情的起爆點

從證券板塊的走勢來看,我認為證券板塊極有可能在2個月內發動第二次進攻。一是歷史上牛市行情裡證券板塊盤整不超過5個月,而這次翻倍行情在2月底結束後,已經就地盤整了2個月了,時間已經過半。二是2個月的時間,整個板塊繼續在高位反覆盤整震盪,第一波龍頭中信建投如此打壓,調整也不過20%,實在是太強了;三是從1季度報告來看,證券行業的週期性收入依然可觀,整體的階段性PE可能會降低到20倍以下,而pb預計只有1.5倍,百分位在25%以下,價值凸顯;四是這一次行情的引爆十之八九跟科創板直接相關,而科創板推出的速度極快,很有可能在8、9月份開市,倒推證券板塊行情提前1個月啟動。

如果說證券行情尤其是頭部證券行情不存在,只有一個,牛市就此終結,可我看不出來結束的可能,沒有了2025,就必須要有市場化的資本支持,方向搞錯了,戰術再對也只會南轅北轍。

這就是我要說的,咋想就咋說。就醬紫。各位,祝大家好運。

聲明:本文僅為個人投資思考,不做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