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锦衣卫的创立与发展,以及对明朝司法制度的危害

明朝的锦衣卫是由朱元璋一手创立,原本的出发点是好的,朱元璋想要设立一个可以监督百官,并提供各类情报的特务机构,可惜后来锦衣卫的发展却背离了初衷。

浅谈锦衣卫的创立与发展,以及对明朝司法制度的危害

职责之初

最开始的锦衣卫主要负责两类工作,第一项就是负责侍卫仪仗,主要工作就是做殿前侍卫,守卫皇帝安全,在皇帝出行的时候做仪仗兵。

第二项就是负责巡查缉捕,替皇帝逮捕违法的大臣,而且锦衣卫还可以直接管辖诏狱,能动用私刑审理犯人。要知道诏狱里关押的都是犯人都是皇帝亲自下令抓捕的,没有皇帝的命令也没人敢把人放出来,锦衣卫有了直接管理的权力之后,自然可以动用刑罚屈打成招。

当然了锦衣卫也负责在战前替大军提供情报工作,明朝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就有锦衣卫的身影,这些人曾前往日本军队搞间谍情报工作。

其实相比于搞情报工作而言,锦衣卫排在最前面的职责在于侍卫仪仗,可惜的是后来这一职责逐渐被更有实权的巡查缉捕所取代,在《明史》上就有对于锦衣卫职责的记载:

太祖之设锦衣也,专司卤簿。是时方用重刑,有罪者往往下锦衣卫鞫实,本卫参刑狱自此始。

到了洪武十八年,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发现锦衣卫过于膨胀,而且还不受控制,尤其是锦衣卫能直接监督百官,而且还有抓捕,审讯,以及动用刑罚的权力,掌握的权力几乎涵盖了明朝整个司法机构,尤其是这种缺乏监督的权力自然成了罪恶的温床,于是朱元璋下令废除锦衣卫掌管的独立刑罚,并将这份权力还给三法司。

浅谈锦衣卫的创立与发展,以及对明朝司法制度的危害

迅猛发展

锦衣卫早起不过只有1300多人,当时的名字并不是锦衣卫,而是仪鸾司。后来这些人在审理胡惟庸案件时立下不少功劳,让朱元璋看到了这种特殊情报机构的好处,于是朱元璋下令将这个衙门改名为锦衣卫,到了洪武十八年,这个独特的衙门迅猛发展,人数激增到两万多人,已经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到了朱棣时期,此时的朝堂内外还存在着大量反对朱棣的势力,为了维护统治,并剿灭这些不安定分子,朱棣再次启用锦衣卫,并重新赋予了锦衣卫内狱之权,结果造成了一大批的冤假错案发生,造成不少百姓受到牵连。

为了牵制锦衣卫,朱棣下令成立东厂,起初的时候两者并驾齐驱,两者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监督,可惜后来就转变了关系,监督功能荡然无存。

在《明史》上就曾对锦衣卫和东厂的关系有简要说明:

立东厂于东安门北,令嬖昵者提督之,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两者的关系最开始发生改变的在明正德年间,此时的刘瑾掌握朝政大权,锦衣卫也不得不避其锋芒。

不过到了嘉靖时期,锦衣卫指挥使陆柄掌权时,锦衣卫的权力成为整个明朝的巅峰时期,东厂也不敢与锦衣卫相抗衡。

之后的锦衣卫却再也难以和东厂抗衡,甚至一度成为了东厂的下属机构,到了天启年间,魏忠贤掌权时,锦衣卫彻底沦为东厂附庸。

浅谈锦衣卫的创立与发展,以及对明朝司法制度的危害

影响与评价

锦衣卫虽然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但是相比于其他部门而言,锦衣卫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他的直接领导就是帝王。

锦衣卫的危害很大,首先,它的存在是对国家司法部门的破坏,要知道锦衣卫并不接受当时的三法司的管辖,而且还有着独立的审判权和缉捕权,锦衣卫处理的案件三法司无权干涉,这导致三法司的职权受到严重侵害。其次,锦衣卫的职权滥用十分严重,屈打成招,私自抓捕现象十分严重,明朝法律规定抓捕犯人需要刑科开具的驾贴,或者是都察院发出的批文,锦衣卫不需要这些,完全可以随意抓人,还可以直接动用私刑,这种无视国家法度的行为,致使锦衣卫几乎成了罪恶的发源地。

总的来说,锦衣卫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百官的作用,让官员不敢随意违法犯禁,但是锦衣卫拥有的权力太大,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这就导致锦衣卫内部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并且还可以毫无顾忌的滥用执法权力,锦衣卫的存在弊大于利,可以说锦衣卫是明朝司法制度的破坏者,对国家的建设用处并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