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懂得愛孩子的父母,都不會這麼做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4.9%的受訪青年坦言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把他們的想法強加給自己。

真正懂得愛孩子的父母,都不會這麼做

01

我一切都是為了你,所以你要聽我的

在故事《媽媽的遙控器》中,媽媽和丈夫離異就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兒子身上。

偶然間,她得到了一個能操控時間的遙控器。

這天,兒子驚恐的發現,自己經歷的事、人,都和昨天一模一樣。

原來媽媽用遙控器將他返回了昨天,不能犯錯,不然就重新來過。

學習不好沒關係,別人學一天,你可以重複十天學習一樣的內容。

如果不聽話,''你的人生將永遠卡在這一天。''

''我是你媽,我一切都是為了你,所以你要聽我的!''這是多少控制孩子的父母說出的話。

兒子有了初戀,母親就讓返回他的人生,讓小姑娘不記得和他發生過的事。

終於,兒子崩潰了,選擇了自殺。

可母親一次次返回,將他救回。

兒子絕望質問:''你到底想要我死幾次?''

母親卻無動於衷。

因為我是你的父母,所以你必須活在我們理想的軌道中,因為我是你的父母,所以我要用很多的愛為你建一個牢籠。你可以拒絕惡意,卻無法拒絕父母所謂的''愛''。

雖然只是電影,但是這何嘗不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呢?

找大學挑專業選工作全聽他們安排,娶妻嫁人都得他們親自把關,他們搖頭的事,你絕對不敢再提第二次。

很多父母都不是為自己而活,是為了孩子而活。這看起來很偉大,但是偉大的背面是對孩子的高要求,並且父母會緊緊地盯著孩子,看看孩子是否會辜負自己期望。一旦看到不符合,父母對孩子就會百般挑剔。

因為害怕嚴酷怒吼,害怕冷言惡語,大多數中國孩子只能小心翼翼,察言觀色,即使有勇氣反抗的,也常常兩敗俱傷。

真正懂得愛孩子的父母,都不會這麼做

02

你聽我的我就高興,至於你高不高興,那不重要

一個上大四的男孩對母親說,活著真沒勁,我想自殺。

從幼兒園開始,這個母親就一直在替孩子做各種各樣的選擇,孩子則只有一個任務:好好學習。但現在兒子即將大學畢業了,這個母親還在不停地替孩子做各種選擇,大一時為他談戀愛擔心,大四了為他還不談戀愛擔心;因為擔心他沒有朋友,這個媽媽設計各種節目,逼兒子去交際;因為擔心兒子不開心,想各種活動讓兒子參加……

她的動機似乎是好的,但她什麼都替孩子做決定,是在殺死兒子的精神生命。

以愛的名義替孩子做選擇,這會有極大的迷惑性。

父母覺得自己做得對,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反抗。但是,父母和孩子都會因此而苦惱,父母發現,他們必須一直為孩子操心,而孩子則會經常感到“悶”、“煩”,甚至還會有窒息感,就彷彿有人在掐著自己的脖子一樣。

這種窒息感不難理解,因為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決定,就是在從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

身為子女,好像活著就已經沒有資格和權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知乎上有個話題:父母對自己期望過高是種什麼體驗?

底下的回答是:好累,真的好累。

  • 他們自己的人生都沒過明白,就被社會催促開始養育下一代;
  • 他們自己的夢想目標沒有實現,就把那些遺憾強加到下一代;
  • 他們自己也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依然“自以為是”拼盡全力給孩子爭靠前;
  • 等他們老去了,他們又反過來覺得自己付出這麼多,孩子欠了他們一個順從和美好前程......

朱德庸說:“在哪裡都比只能活在父母的期望裡好。”

多數父母都能做到在孩子3歲前細心照料他,但是在3歲之後,孩子的自我探索開始了,中國的父母就會限制他們的探索,自己去安排孩子的生活。

羅傑斯對愛的定義是: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如果父母能對孩子做到這一點,那麼那個孩子一定會成長為有創造力、有獨立見解、有愛心且意志堅強的人。

真正懂得愛孩子的父母,都不會這麼做

03

完美是最大的缺陷

弗洛伊德說,一個人必須學會合理或象徵性地表達,否則,他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一個人,如果長期活在壓抑的人生之下,他們往往會轉向攻擊別人或內向攻擊自己。感受一旦被壓抑,總會在合適的機會尋求表達,但壓抑久了,便不會表達了,一表達就是強烈的攻擊性。

或者,這也是轟動全網的吳謝宇弒母的原因所在。

吳謝宇的行徑和殘忍讓人不寒而慄:

  • 他先是提前4個月就跟學校請假,並提前、多次購買了各種刀具、防水布、塑料布、隔離服、活性炭、真空壓縮袋等。
  • 母親被殘忍殺害後,屍體被塑料布嚴密包裹,並層層塞入活性炭除臭,家裡還安裝了監控攝像頭。
  • 他偽造母親辭職信,還用母親手機編造理由,向親戚們借款144萬元,之後逃之夭夭......

可是,陽光之下,他又是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 老師稱他為“天才”,成績是全球5%;
  • 打籃球是“籃球大神”;
  • 情緒穩定,從沒有過與人爭執的情況出現,人緣好又是暖男。

在大家的評價裡,吳謝宇是完美的“神”。

完美到無可挑剔的表象,往往是內心極度壓抑的表現,而這種壓抑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大多時候是來自家庭。

真正懂得愛孩子的父母,都不會這麼做

高曉松曾經在《奇葩說》中提到:

“我好為中國的父母悲哀,彷彿他們都沒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獨立的人格,他們不配有自己的親密關係,就只能和孩子相濡以沫。”

父母自我沉溺地為孩子付出一切,反而會成為孩子沉重的負擔,而以愛之名的控制是對孩子生活能力、思想的病態絞殺。

這種來自父母畸形的愛,不會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成長,反而會壓抑、扭曲他的世界觀。

《少有人走的路》裡說: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只把子女當成自我的延伸。子女就像他們昂貴的衣服、漂亮的首飾、修剪齊整的草坪、擦拭一新的汽車,而後者代表著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父母的這種自戀情結,看上去沒什麼大不了,但其實有著驚人的破壞力。”

良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一場關於愛和分離的修行,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應該是給孩子一個不貧瘠的童年,給孩子一個不窒息的成年。

最後,讓我以泰戈爾的詩作結:

讓我的愛

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

而又給你

光輝燦爛的自由

真正懂得愛孩子的父母,都不會這麼做

我是雯子,兩個男孩的媽媽,眼裡有光,心中有夢的中年少女。關注【雯子育兒】,更多精彩內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