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都不会这么做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9%的受访青年坦言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把他们的想法强加给自己。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都不会这么做

01

我一切都是为了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在故事《妈妈的遥控器》中,妈妈和丈夫离异就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儿子身上。

偶然间,她得到了一个能操控时间的遥控器。

这天,儿子惊恐的发现,自己经历的事、人,都和昨天一模一样。

原来妈妈用遥控器将他返回了昨天,不能犯错,不然就重新来过。

学习不好没关系,别人学一天,你可以重复十天学习一样的内容。

如果不听话,''你的人生将永远卡在这一天。''

''我是你妈,我一切都是为了你,所以你要听我的!''这是多少控制孩子的父母说出的话。

儿子有了初恋,母亲就让返回他的人生,让小姑娘不记得和他发生过的事。

终于,儿子崩溃了,选择了自杀。

可母亲一次次返回,将他救回。

儿子绝望质问:''你到底想要我死几次?''

母亲却无动于衷。

因为我是你的父母,所以你必须活在我们理想的轨道中,因为我是你的父母,所以我要用很多的爱为你建一个牢笼。你可以拒绝恶意,却无法拒绝父母所谓的''爱''。

虽然只是电影,但是这何尝不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呢?

找大学挑专业选工作全听他们安排,娶妻嫁人都得他们亲自把关,他们摇头的事,你绝对不敢再提第二次。

很多父母都不是为自己而活,是为了孩子而活。这看起来很伟大,但是伟大的背面是对孩子的高要求,并且父母会紧紧地盯着孩子,看看孩子是否会辜负自己期望。一旦看到不符合,父母对孩子就会百般挑剔。

因为害怕严酷怒吼,害怕冷言恶语,大多数中国孩子只能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即使有勇气反抗的,也常常两败俱伤。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都不会这么做

02

你听我的我就高兴,至于你高不高兴,那不重要

一个上大四的男孩对母亲说,活着真没劲,我想自杀。

从幼儿园开始,这个母亲就一直在替孩子做各种各样的选择,孩子则只有一个任务:好好学习。但现在儿子即将大学毕业了,这个母亲还在不停地替孩子做各种选择,大一时为他谈恋爱担心,大四了为他还不谈恋爱担心;因为担心他没有朋友,这个妈妈设计各种节目,逼儿子去交际;因为担心儿子不开心,想各种活动让儿子参加……

她的动机似乎是好的,但她什么都替孩子做决定,是在杀死儿子的精神生命。

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做选择,这会有极大的迷惑性。

父母觉得自己做得对,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反抗。但是,父母和孩子都会因此而苦恼,父母发现,他们必须一直为孩子操心,而孩子则会经常感到“闷”、“烦”,甚至还会有窒息感,就仿佛有人在掐着自己的脖子一样。

这种窒息感不难理解,因为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就是在从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

身为子女,好像活着就已经没有资格和权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知乎上有个话题:父母对自己期望过高是种什么体验?

底下的回答是:好累,真的好累。

  • 他们自己的人生都没过明白,就被社会催促开始养育下一代;
  • 他们自己的梦想目标没有实现,就把那些遗憾强加到下一代;
  • 他们自己也许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依然“自以为是”拼尽全力给孩子争靠前;
  • 等他们老去了,他们又反过来觉得自己付出这么多,孩子欠了他们一个顺从和美好前程......

朱德庸说:“在哪里都比只能活在父母的期望里好。”

多数父母都能做到在孩子3岁前细心照料他,但是在3岁之后,孩子的自我探索开始了,中国的父母就会限制他们的探索,自己去安排孩子的生活。

罗杰斯对爱的定义是: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如果父母能对孩子做到这一点,那么那个孩子一定会成长为有创造力、有独立见解、有爱心且意志坚强的人。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都不会这么做

03

完美是最大的缺陷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否则,他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一个人,如果长期活在压抑的人生之下,他们往往会转向攻击别人或内向攻击自己。感受一旦被压抑,总会在合适的机会寻求表达,但压抑久了,便不会表达了,一表达就是强烈的攻击性。

或者,这也是轰动全网的吴谢宇弑母的原因所在。

吴谢宇的行径和残忍让人不寒而栗:

  • 他先是提前4个月就跟学校请假,并提前、多次购买了各种刀具、防水布、塑料布、隔离服、活性炭、真空压缩袋等。
  • 母亲被残忍杀害后,尸体被塑料布严密包裹,并层层塞入活性炭除臭,家里还安装了监控摄像头。
  • 他伪造母亲辞职信,还用母亲手机编造理由,向亲戚们借款144万元,之后逃之夭夭......

可是,阳光之下,他又是一个完美的“好孩子”:

  • 老师称他为“天才”,成绩是全球5%;
  • 打篮球是“篮球大神”;
  • 情绪稳定,从没有过与人争执的情况出现,人缘好又是暖男。

在大家的评价里,吴谢宇是完美的“神”。

完美到无可挑剔的表象,往往是内心极度压抑的表现,而这种压抑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大多时候是来自家庭。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都不会这么做

高晓松曾经在《奇葩说》中提到:

“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悲哀,仿佛他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独立的人格,他们不配有自己的亲密关系,就只能和孩子相濡以沫。”

父母自我沉溺地为孩子付出一切,反而会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而以爱之名的控制是对孩子生活能力、思想的病态绞杀。

这种来自父母畸形的爱,不会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成长,反而会压抑、扭曲他的世界观。

《少有人走的路》里说: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只把子女当成自我的延伸。子女就像他们昂贵的衣服、漂亮的首饰、修剪齐整的草坪、擦拭一新的汽车,而后者代表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父母的这种自恋情结,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但其实有着惊人的破坏力。”

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一场关于爱和分离的修行,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该是给孩子一个不贫瘠的童年,给孩子一个不窒息的成年。

最后,让我以泰戈尔的诗作结: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都不会这么做

我是雯子,两个男孩的妈妈,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中年少女。关注【雯子育儿】,更多精彩内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