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筆、下劃線竟然是低效的學習方法?我們怎麼做才能高效學習?

用熒光筆、下劃線在書本上進行勾畫的學習方式竟然是錯誤的?聽起來是不是有點難以置信?

我們很多人在看書閱讀的時候,都會使用在書本上進行勾畫這樣的學習方式,來加強記憶幫助理解。而且大腦都是喜歡色彩的,使用熒光筆進行標記我感覺還挺有用的呀,這怎麼說這是低效的呢?

那小原想問大家幾個問題:你用熒光筆在畫線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這句話在文章整個結構中的作用呢?有考慮過熒光筆所畫出的內容是證據還是觀點嗎?如果是觀點,作者是如何得出這個觀點的呢?如果是證據,這個證據是否足以支撐他的觀點呢?

我想對於這幾個問題,可能大多數人都會搖頭吧。我們之所以說這樣的學習方式事低效的,其原因也就在這裡。大家在使用熒光筆進行標記的時候,是很輕鬆的。你只需要輕輕一劃,書本上出現的線條就會讓你產生一種錯覺:我已經看過了這部分的內容,理解了這裡所講的知識。

但你真的掌握了書中知識嗎?那可不一定。

熒光筆、下劃線竟然是低效的學習方法?我們怎麼做才能高效學習?

真正的學習是需要我們去付出認知資源的,很多輕鬆的學習多是無效的。我們花費了時間,花費了精力,卻很可能只是感動了自己。對你的大腦來說,它並沒有接收到多少有用的信息。

那怎樣才是真正高效的學習方式呢?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迪格三世和麥克丹尼爾用他們的實驗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真正的學習是“檢索式練習”

“檢索式練習”是在記憶中對知識進行檢索的一種學習方式。不同於單純劃線的“重複閱讀”,“檢索式練習”是需要花費我們很多認知資源的。

我們花費越多的認知資源和努力,對於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效果才會越好。

具體來講,“檢索式練習”主要包括四個部分:穿插練習、多樣化練習、間隔練習和反思。穿插練習和多樣化練習是針對你所學習的內容而言的。間隔練習則是針對複習時間來說的,反思則是我們對於自己所學內容的總結。

如果現在給你十首古詩和一百個單詞,你用了2個小時的時間,將它們全部記了下來,但這種記憶效果是十分短暫的。也許睡一覺起來以後,你就已經忘記了其中80%的內容。如果採用檢索練習的方式,我們該怎麼做呢?

熒光筆、下劃線竟然是低效的學習方法?我們怎麼做才能高效學習?

首先,在第一遍記憶結束之後,隔上幾天再進行第二遍記憶。至於相隔幾天,這要根據你記憶內容的效果,自己來決定,只要不是無意義的重複就好。其次,在記憶的時候,不要只是簡單地重複十首古詩和一百個單詞,更不要覺得,看單詞就是看單詞,背古詩就是背古詩,不同的學習內容要穿插進行。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適當補充由這一百個單詞和十首古詩所聯想到的其他詩歌或者單詞,這就帶來了練習內容的多樣化。

最後,在你手機下這十首古詩和,一百個單詞之後,回顧一下自己記憶的過程。在這個時候,你不妨問一下自己。哪些內容自己記得快哪些記得慢?造成記憶快慢的原因是什麼?反思有時候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更好的掌握舊知識,建立新知與舊之間的聯繫,甚至能夠藉助這些體驗發現規律、預先演練,下次出現相同情況的時候,你也許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在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幾個過程並不一定非要是按順序進行的,也不是說我進行一次檢索練習,就必須完成這幾個過程才可以。

該如何安排檢索練習,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檢索,這要根據我們學習的內容和自己的學習情況來決定。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我們不僅要獲取已知,更應該知道如何運用已知。

看了上面對於檢索練習的舉例,很多朋友可能還是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我好像大概理解了什麼是“檢索練習”,但如何在學習過程中具體使用這些方法,我還是有點不太明白。

熒光筆、下劃線竟然是低效的學習方法?我們怎麼做才能高效學習?

誒,先別急,關於如何具體使用“檢索練習”,我們接著往下看。

雖然學習這件事,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學習方法,但“檢索練習”的提出者們為了大家能夠更好地使用它,特地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適”價值的學習策略。

  • 1.自我檢測

“檢索練習”就意味著你要進行自我測驗。這些測驗不必太過正式,有時候只要問自己幾個問題就行了。

比如你看完一本書中的一個章節的內容,那麼這時候就可以合上書,問一下自己在這個章節中,學習到的核心概念是什麼?我有沒有接觸過類似的概念?這些內容可以和自己以前學習過的哪些知識發生聯繫?

這樣問自己一下,你就會發現,自己對這一章內容的理解更深刻了。有些書在章節結束的時候,後面會附帶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是很好的自測材料。用相關的知識和概念來考察自己,會讓你的精力集中在主要核心內容上,而不是一些次要的補充材料甚至頁面的排版佈局上。

  • 2.細化

細化指的是你能在新知識當中發現其他的含義。說白了,也就是要你真正理解這些知識,讓他們與你之前的知識經驗發生關聯,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觸類旁通。看到新的資料,你能解釋得出,這些新知識可以和你自己的生活發生哪些聯繫?或者能把新學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話語講述出來。這些都是細化的具體表現。

  • 3.生成

生成則是指在你知道答案之前,嘗試著自己去解決問題,生成解決方案。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其實經常會有這種體驗:讓你先接觸未知的事物,嘗試著自己去找出解決方案,會比別人直接給你答案學的效果更好。生成可以讓我們的意識逐漸變得樂於接受新知識。

  • 4.校準

校準就是對比和反饋,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在與客觀事物的對照當中,明確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這樣才能對自己有一個更為清醒的認識。

因為在進行“檢索練習”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會被假象所迷惑,甚至將自己錯誤的理解當作正確答案。所以,如果在“檢索練習”之後沒有能夠給予正確的反饋進行校準,我們很難會有所進步,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看到這裡,再回想一下開頭我們說到的“下劃線、熒光筆是錯誤的學習方式”這個觀點,你是不是也就理解我們為什麼這麼說了?

因為我們在使用下劃線和熒光筆的時候,只是在單純地重複閱讀,而並沒有花費自己的認知資源,更沒有在大腦總將知識建立聯繫,所以我們說這是一種低效的學習方法。

不過,反過來說,如果你在使用下劃線、熒光筆的時候,調動了你的認知資源,在大腦中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那它就不是無效的學習。我們否認的並不是“下劃線、熒光筆”這樣的學習形式,而是在這個形式背後,你低效的重複閱讀。

真正的學習,都是需要耗費心血的。

亞里士多德說:反覆回憶一件事可以增強記憶。想要長期記憶,我們就應該反覆檢索,採用“檢索練習”的方式,真正地去學習。不過,

請記住一點,最成功的學習者都能夠掌控自己的學習,採用高效並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長期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