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河隴地區都有哪些著名的戰役?

重返西藏


唐朝在河隴地區進行的戰爭只能用憋屈兩個字形容。那些把滅東突厥、滅薛延陀的戰爭都安到河隴地區是沒有好好看地圖。

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劃全國為10道,隴坻以西為隴右道。睿宗景雲二年(711),又從隴右道中分出黃河以西為河西道,領涼、甘、肅、瓜、沙、伊、西7州。河西、隴右分治,習慣上簡稱河隴。馬謖失街亭,其實就是丟了隴山防線,致使中原大軍可從關中地區大舉進入,使得諸葛亮出祁山經略隴西稱為泡影。這個地區大體包括甘肅、青海北部、新疆東部及內蒙的一小部分,隴右在今天甘肅東部及青海北部,河西指黃河以西,烏鞘嶺以北部分,大白話就是甘肅河西走廊及內蒙巴彥淖爾的烏梁素海地區和新疆的哈密地區。

如果把圖上的1寫成長安的話,估計就能明白隴西地區是多麼的重要,類似一個啞鈴,隴西即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隴西連接著右邊的帝國基本盤和左邊的廣大西域(包括新疆、中亞、克什米爾),隴西一丟,別說絲綢之路就此斷了,更是直接威脅首都長安,而廣大的西域也會因失去了中原的支持而不能守。

於是,唐太宗以突厥襲擊隴右為藉口發起了對突厥的戰爭,戰爭主要是在廣大的蒙古草原進行,而滅薛延陀是在北疆的阿爾泰山附近,與隴西差著十萬八千里。

滅了東突厥征服西域後,唐的態勢大為改觀,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和北庭都護府,這時候威脅到隴西的就是吐谷渾(主要在青海一帶)。隋煬帝時曾經御駕親征吐谷渾,在今青海的門源縣(門源的油菜花可是很漂亮的景色)大敗吐谷渾,然後到張掖召見了西域諸王,西域歸服。

隋亡後吐谷渾可汗復國,再次威脅絲綢之路的安全,於是太宗皇帝藉口吐谷渾襲擊涼州(武威)派李靖把吐谷渾征服了。看來可以高枕無憂了。

托塔天王,哪吒他爹

然而就在此時,處於青藏高原的吐蕃開始崛起,松贊干布藉口唐的屬國吐谷渾阻撓了他向唐的求婚發兵20萬襲擊吐谷渾,太宗派由侯君集、牛進達指揮五萬兵馬擊退了吐蕃的進攻。雙方都以此見識了對方的力量。於是唐太宗答應了松贊干布的求婚請求,派文成公主進藏,吐蕃成為唐名義上的屬國,曾經派兵幫助唐朝去征服西域的龜茲國(新疆的庫車、輪臺等地),出使印度的王玄策也曾借吐蕃、尼泊爾的兵橫掃印度。直到松贊干布和唐太宗死後十多年雙方都和平相處。


松贊干布死後,吐蕃政權被權臣祿東贊掌握,與唐和好的國策發生逆轉,開始四處擴張。龍朔三年(663)吐蕃滅吐谷渾,之後轉向西域大舉用兵。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取安西龜茲(庫車)、于闐(和田)、焉耆(焉耆)、疏勒(喀什)等四鎮,於是高宗派薛仁貴西征,五萬大軍在吐蕃相論欽陵率領的四十萬吐蕃軍隊的圍攻下,在青海海南自治州共和縣的大非川全軍覆沒。薛仁貴在打突厥滅高句麗時候仗打的漂亮,可是對吐蕃卻失敗了。在今瓜州(敦煌的一個縣)還有鎖陽城遺址,據說是當年薛仁貴兵困鎖陽城,士兵們靠挖掘鎖陽(很名貴的中藥材,壯陽的)而堅持到援兵到來。

鎖陽城遺址,更有名的是這個古塔,唐僧就是在這收了第一個徒弟,吳承恩老先生演義成孫悟空

儀鳳三年(678年),唐高宗再派中書令李敬玄等率兵18萬再次進攻吐蕃。雙方先戰於龍支(今青海民和縣東南),吐蕃退走。唐軍繼續深入,在青海湖附近與論欽陵所率的吐蕃主力激戰,唐軍大敗,幸虧唐將黑齒常之率敢死隊夜襲吐蕃軍,唐軍才得以乘敵混亂撤退,否則又會是一場全軍覆沒。

從這兩戰的地點看,從青海湖南逐步移向了青海湖東越來越接近現在的蘭州,說明吐蕃在步步蠶食而唐軍節節後退。

之後,唐朝屯田守邊,在河隴地區採取守勢。而吐蕃則是穩紮穩打,逐步擴大佔領區。680年,唐將黑齒常之率軍擊敗論欽陵,升任河源軍經略大使,負責河源地區的防禦。黑齒常之上任後在當地展開屯田,使得駐軍糧食得以自給,穩定了河源戰線。681年黑齒常之在良非川率軍擊敗同樣企圖在當地屯田的噶爾·贊婆,斬首2000級。682年,唐將婁師德率軍在白水澗反擊,唐軍八戰八捷。婁師德升任河源軍經略副使。縱觀這一時期,雙方在河隴地區的戰爭相比於其他戰場屬於小仗。

而在西域,雙方大開大合展開拉鋸戰,到武則天時期的692年,唐將王孝傑率兵轉戰數千裡,大破吐蕃,再次奪取安西四鎮。戰後,唐派重兵駐守四鎮,從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覆爭奪的局面。

真實的則天大帝沒這麼漂亮

武則天在收復了安西四鎮後,開始在青海地區積極反擊吐蕃。694年,王孝傑在青海湖附近的冷泉打敗吐蕃大將勃論贊刃,696年,吐蕃襲擊臨洮(甘肅定西臨洮縣),王孝傑出擊,被論欽陵、贊婆兄弟打敗。

699年,吐蕃贊普器弩悉弄逼論欽陵自殺,贊婆和贊婆和論欽陵的兒子投奔武周。700年,吐蕃大軍攻打贊婆駐守的涼州(武威),在昌松縣(今甘肅古浪縣)被涼州都督唐休璟擊敗。之後唐軍在茂州(四川茂縣)擊敗了吐蕃贊普器弩悉弄,吐蕃求和,雙方進入短暫的和平時期。

唐玄宗時,開元二年(714年)秋,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等率兵10餘萬進攻唐臨洮(今甘肅臨潭)、蘭州、渭州(治襄武,今甘肅隴西東南)等地,唐派隴右防禦使薛訥、太僕少卿王晙率兵反擊。十月,唐軍以夜襲發起進攻,大敗吐蕃於武街(甘肅臨洮東)附近的山谷中,然後又追擊逃敵,連戰連捷,歷史上稱為“武街之戰”。

此後,唐朝鞏固了河隴一帶的防務,自開元十七年(729年)後開始發動一系列主動進攻。

729年,唐朔方節度使李禕率軍遠程奔襲,一舉攻下吐蕃佔據的戰略要地石堡城(青海湟源縣西南)。

開元二十五年,唐玄宗命河西節度使崔希逸擊吐蕃。唐軍深入吐蕃至青海西,大破吐蕃軍。

開元二十六年,唐將杜希望先後攻佔吐蕃的新城(今青海門源)、河橋(今甘肅臨夏)等地。

開元二十九年,吐蕃再度攻佔石堡城。天寶八年(749年),唐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率軍奪回石堡城,又派兵在赤嶺(今青海日月山)以西屯田。史稱”石堡城之戰“。

天寶九年,唐軍攻佔吐蕃樹敦城(今青海共和南)。

天寶十二年,哥舒翰再攻吐蕃,克其洪濟、大漠門(均在今青海共和縣南)等城,盡收九曲部落(九曲黃河,旅遊的好地方),一舉奪取了吐蕃東進的後勤基地十三年。至天寶,唐蕃分界線已向西推進到青海湖至黃河河曲以西一線。唐在河隴戰場上已佔明顯優勢。

大將哥舒翰

於此同時,唐朝與吐蕃在西域也展開了大規模戰爭,最終唐朝取得勝利。

但是,就在這大好形勢下,唐朝自己出了問題。

一個是唐玄宗怠政,天天就知道跟楊貴妃鬼混,讓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楊國忠先後把持朝政。二是楊國忠飛揚跋扈,先是楊國忠縱容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逼反了屬國南詔(雲南等地),後在兩次徵南詔時大敗,損失二十萬唐軍,接著就爆發了安史之亂,而引發安祿山造反的直接導火索就是身為宰相的楊國忠與擁有重兵的邊將安祿山的將相不和。

安史之亂爆發後,在隴西的十四萬唐軍及在西域的部隊大都調回,而楊國忠卻又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先是懷疑帶兵勤王在西域立有大功的高仙芝、封常清將二人殺害,繼而不聽老將哥舒翰的正確意見逼其放棄潼關險要出擊迎敵,造成大敗,隴西和西域的能戰精兵就此折損殆盡。要麼唐玄宗逃往四川途中發生兵變,士兵們群起誅殺楊國忠,逼楊貴妃上吊,此二人確實誤國。

胖胖的貴妃娘娘,估計因為胖,所以球比較大,迷倒了唐明皇


此後,吐蕃趁安史之亂後唐在隴西和西域兵力空虛發起了大規模攻擊。雖然留守的部隊頑強抵抗(如安西都護府苦守近五十年)終因寡不敵眾,隴西和西域全部丟失,甚至在唐代宗時(763年)吐蕃竟然攻陷了長安十五天,還立了金城公主的兒子當偽唐朝皇帝。

其實這時候的吐蕃已經不是早先強大的吐蕃,但是在唐朝吐蕃相互比爛的情況下,只能說唐朝先爛了。

此後,唐朝有過三次收復隴西、西域的機會,但是要麼是因為內亂(藩鎮割據)要麼是剛剛準備好皇帝卻吃仙丹死了,就這麼拖到晚唐。這個時候吐蕃國政紊亂,輪到吐蕃爛了。吐蕃各地守將紛紛歸降唐朝。


敦煌156洞窟的《張義潮統軍出行圖》

前有軍樂歌舞,左右有將士護衛,後有僕從相隨,著紅衣騎白馬者為張義潮。

宣宗大中二年(849年),布衣張議潮率領沙州(甘肅敦煌縣城西)人民起義,驅逐吐蕃守將,西討東征,收復哈密、吐魯番,向東一路收復張掖、酒泉及青海等地,打通了河西走廊,大中五年告捷使者到達長安,朝廷才知道已經被遺忘的留在當地的軍民自發的又把隴西之地收復了。

張義潮可說是唐朝第一愛國將領。他的事蹟被正史遺忘,靠當地留下來的石碑才讓後人瞭解了他愛國的偉業。而他所率領的歸義軍則成了大唐最後的猛士。


對於吐蕃來說,連起義的百姓組成的地方民團都打不過,確實爛得不成樣子。對於唐朝來說,天上掉餡餅,至此取得了對吐蕃爭奪隴西戰爭的戲劇性全勝。

多說一句,由於唐朝退出西域後沒能再返回,而吐蕃自己也爛死了,造成了西域巨大的真空,於是綠教趁機進入,大肆屠殺佛教徒,最終普遍信仰佛教的西域到如今綠教成了主要宗教。


我淡如菊


本文五千餘字,將為您講述兩場河隴地區不為人所熟知的唐軍大捷,因為這兩個戰例記載於兩封賀表之中,故本文也可名為為《兩封唐朝賀表中,藏著三次不為人知的河隴大捷》。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十二月,唐軍在河西、隴右連續大敗吐蕃,當時中書門下省特意上表恭賀。

這份《西河大破吐蕃賀表》是這樣寫的:“臣等自今月以來,累見隴右奏大破吐蕃大嶺青海等軍捷書。前至日因奏事,陛下謂臣等曰:“吐蕃背恩,神人共棄。豈惟隴右頻勝?三數日間,河西當有大捷。”今日王倕果奏,大破吐蕃魚海及遊奕等軍,擒生斬級,並虜獲羊馬,不可勝計。竊觀前後克捷,皆是特稟聖謀,密練驍雄,深討兇寇。以寡擊眾,所向無前。天心與睿德合符,士卒與神兵葉契。九重製勝,動必有成;萬里知來,見於未兆。一月三捷,千古未聞,品物同歡,何況臣等。伏望宣示朝野,編於史冊。”——《全唐文》

從賀表行文可見,前兩次奏捷之後,曾有一次君臣奏對。面對大臣準備上賀表的動議,李隆基曾經神秘兮兮的裝過一回X,讓大臣們再等等,不日將有新捷報傳來,到時一勺燴了!(“豈惟隴右頻勝?三數日間,河西當有大捷”)

可以很肯定的說,李隆基不會算卦,身邊也沒有算卦的高手,否則安祿山那死胖子絕蹦躂不到十四年後(755年),給唐朝來個“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那唐玄宗又是如何未卜先知的呢?我們先來看看,賀表中“千古未聞的一月三捷”都是哪些戰例。

高宗武后時期,唐蕃兩國曾展開過多次血戰,大家熟知的大非川、青海之戰(承鳳嶺)均發生於此。武則天稱制後,唐軍在王孝傑、黑齒常之、婁師德的率領下打出了一系列反擊戰。

在西域,安西四鎮六度易手後,憑藉王孝傑的冷泉大勝(論欽陵四弟戰沒)重歸唐守。

在河源(今青海省東部),黑齒常之、婁師德率領的唐軍在良非川、白水澗大敗吐蕃,八戰八捷,乃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

李隆基繼位後,唐蕃兩國依舊戰爭不斷,圍繞著武街(今甘肅臨洮東)、石堡城、勃律(今巴控克什米爾)、新城(今青海門源西)、河橋(今甘肅臨夏)、松州(今四川松潘)等地展開搏殺。

但隨著國力達到了鼎盛,唐軍逐漸掌握了戰場有優勢,逐步開始向吐蕃佔領區拓展。在此局面下,開元十八年(730年)開始,吐蕃連續遣使請求合盟。

應該說哪個國家都缺乏戰爭販子,尤其是在處於優勢地位之下,當時包括李隆基在內都認為,“吐蕃贊普往年嘗與朕書,悖慢無禮,朕意欲討之,何得和也!”

但皇甫惟明卻直言上奏,對玄宗說:“開元之初,贊普幼稚,豈能如此。必是在邊軍將務邀一時之功,偽作此書,激怒陛下。兩國既鬥,興師動眾,因利乘便,公行隱盜,偽作功狀,以希勳爵,所損鉅萬,何益國家!今河西、隴右,百姓疲竭,事皆由此。若陛下遣使往視金城公主,因與贊普面約通和,令其稽顙稱臣,永息邊境,此永代安人之道也。”——(《舊唐書·吐蕃傳》)

玄宗覺得言之有理,便以皇甫惟明和內侍張元方出使吐蕃,促成了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的赤嶺之盟。

《舊唐書·吐蕃傳》:“仍以赤嶺各豎分界之碑,約以更不相侵。”

皇甫惟明雖然是個主和派,但當他出任隴右節度使(天寶元年,742年)後,面對吐蕃軍隊的進攻,為保一方平安,卻表現的極為強硬,毫不猶豫的進行反擊。賀表中“一月三捷”中的第一勝,便是他打出來的。

天寶元年十一月(742年),吐蕃大舉進犯隴右,皇甫惟明整軍反擊,在青海痛擊蕃軍。十二月二十七日,不甘心失敗的吐蕃大將莽布支再率3萬來攻,皇甫惟明帳下驍將王難得,見蕃軍中有一將領騎駿馬佩寶鞍,左右環伺頗為囂張,便斷喝一聲,匹馬上前挑戰,只數合挑於馬下,斬其首。

《新唐書》:“(王)難得健於武,工騎射。天寶初,為河源軍使。吐蕃贊普子郎支都者,恃趫敏,乘名馬,寶鈿鞍,略陣挑戰,甚閒暇,無敢校者。(王)難得怒,挾矛駷馬馳,支都不暇鬥,直斬其首。玄宗壯其果,召見,令殿前乘馬挾矛作刺賊狀,大悅,賜錦袍、金帶。累授金吾將軍。”

被王難得斬殺之人,乃是吐蕃贊普赤德祖贊之子郎支都。王子被殺吐蕃軍隊軍心大亂,皇甫惟明趁勢掩殺,斬首五千餘級(一說3萬)。

此戰後,王難得勇悍之名遍傳朝野。李隆基也挺逗,讓他頂盔摜甲在長安大殿前來了個慢動作重放,直看得朝廷上下心花怒放。以至於,之後安祿山向玄宗推薦騎將都說:“此人不減隴右難得。”

“一月三捷”的第二勝,是時任朔方節度使兼靈州都督王忠嗣,在拔悉密、葛邏祿、回紇三部落和突厥間巧使反間計。

憑藉三部落的協助,痛擊突厥烏蘇米施可汗,導致烏蘇米施可汗,次年被拔悉蜜部所殺。此後,突厥再也無力北犯靈州。

此戰雖不涉及吐蕃,但王忠嗣累功官至河西、河東、朔方、隴右四鎮節度使,卻都是在與蕃軍征戰殺伐中獲得的。

《西河大破吐蕃賀表》中最後一勝,也就是讓玄宗裝了一把未卜先知的戰例,是河西節度使王倕的魚海、遊弈軍之戰。

關於這場唐軍少見的奔襲戰,兩唐書和通鑑中記載的極其簡單,都是隻有一句話,“天寶元年,十二月,庚子,河西節度使王倕,奏破吐蕃魚海及遊弈等軍。”

史料所以言之草草,大概是因為唐軍奔襲吐蕃後勤基地,雖繳獲頗豐但並未固守。沒有擴地之勞,讓向來喜歡以攻城掠地為大功的史官興趣寥寥。

但所幸,《全唐文》中收納了一封樊衡所撰的表功文書《河西破蕃賊露布》,讓我們得以一窺此戰的詳細過程。

(所謂“露布”,即下通於上的一種文書。唐人封演說:“露布,捷書之別名也,諸軍破賊,則以帛書建諸竿上,兵部謂之‘露布’。樊衡所撰露布,即河西之戰後所報的捷書。)

樊衡為唐開元名士,天寶元年時為河西節度王倕的幕府掌書記,魚海之戰從始至終他都是親歷者,因此才能將這場驚心動魄的奔襲戰,描寫得如此傳神。

《河西破蕃賊露布》全文太長,裡面包含大量對皇帝歌功頌德的辭藻,我只截取其中有用的部分展示。

文章開篇後一套虛詞揮舞完畢,便寫道“我皇帝怒之,密發中詔,使乘不虞以襲之”。

這便可以清楚得知,長安城裡君臣奏對之前,玄宗便以密詔的形式進行了軍事部署,因沒走朝堂宰閣的正常流程,群臣並不知情。

因而,玄宗才能在臣僚面前神氣活現的表示,“豈惟隴右頻勝?三數日間,河西當有大捷!”

王倕得到密詔後,馬上開始調動軍隊,因為這是一次深入敵境的破襲行動,他在選擇部隊時特意挑選了精銳騎兵,並以輕甲出戰,增加部隊機動性。(“擇精騎五千,皆蓬頭、突鬢、劍服之士。”)

這支“蓬頭、突鬢、劍服”打扮的唐軍騎兵(這種裝扮有可能是模仿,吐蕃遊騎以增加戰役的突然性)出征後,戰場的不確定性極大。

為此,王倕特意在可以穿越祁連山的八條孔道中,選擇了五條比較近的孔道伏兵接應。(“臣自以馬步三千,於大斗、建康、三水、張掖等五大賊路為應接。”)並制定了取道大斗拔谷出,建康西路歸的戰略部署。(“爾須自大斗南山來入,取建康西路而歸。”)

天寶元年(742年)十二月初六,河西各軍鎮開始實施戒嚴,唐軍騎兵向大斗拔谷(今扁都口)北口匯合。

唐軍臨行前,王倕特意進行了戰爭動員,並嚴肅了戰場紀律,出征無戰果,領軍之將當有“大刑”,有戰果未按部署行事,亦有“大刑”。

“爾豈不聞乎?天子之怒,伏屍者百萬。將軍之權,得專誅戮。爾須自大斗南山來入,取建康西路而歸。當我所戰鋒可斷飛鳥,若不克於敵,逗留卻行,汝則有大刑;雖克於敵,故道而還,汝亦有大刑。”

十二月十二日,唐軍穿越大斗拔谷進入吐蕃疆域,突進至新城南時,發現吐蕃守軍已經焚燒了草場。

見此情景,唐將便知吐蕃已得到了唐軍出擊的情報。這其實也不難理解,雖然唐朝邊鎮實施了戒嚴,但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調動,想要瞞過吐蕃細作是不現實的。

不過,吐蕃守軍燒草的行動,反倒讓唐軍心裡的石頭落了地。因為,焚燒草原增加進攻方後勤難度的方式,長期都是唐軍的專利。每到秋防,河隴唐境的草原被燒的煙塵滾滾晝夜不息。

新城蕃軍燒草恰恰說明,吐蕃軍隊人數不足心存畏懼。如此一來,唐軍反倒信心高漲,不再理會駐守新城的蕃軍,直接向南插,矛頭直指青海湖西部的魚海地區。

“十二日至。吐蕃已燒盡野草,列火如晝。諸將曰:‘賊果知備矣。’因躡其烽燧,高揭旌旗,氣雄雷霆,聲疾風雨。”

唐軍奔襲兩日後,於十五日在清海北界遭遇吐蕃“遊奕”二千餘騎。

(“遊奕”軍,亦作“遊弋”,意為無目標地巡遊,其實就是巡邏兵。南朝時為中原軍制,唐襲前朝舊制,吐蕃則學了唐的軍事體制。)

吐蕃遊奕發現唐軍馬上結陣自保,一部分騎兵下馬結陣,其餘則在陣前阻滯唐騎衝鋒。

唐軍主帥安波主見狀,憑藉人數上的優勢,以先鋒李守義領一千人騎兵突擊,直接鑿穿了吐蕃騎兵軍陣大肆砍殺。

同時,唐軍副將安貞領二百騎,李廣琛領一千騎,左右側擊下馬結陣的吐蕃軍隊。李朱師則領八百騎繞至後方包抄,與張仁賢領的一千遊騎兵追殲潰散的吐蕃軍士。

“十五日至清海北界,遇吐蕃兩軍遊奕二千餘騎。波主乃使先鋒使大將軍李守義領鐵騎一千穿賊之中,取首而陣;又使先鋒副使郎將安貞領鐵騎二百摩賊之壘,斬馘而旋;又使中馬軍副使李廣琛領勃律馬騎一千攻其旁;又使節度總管李朱師等領兵八百騎亢其下,使右馬軍副使張仁賢以遊兵一千敵其南北東西。”

青海北界的遭遇戰,從日出戰至中午,吐蕃遊奕幾乎全軍覆滅,唐軍祿得斬首二千餘級的戰果。(“則向之為寇,今已殲焉。自朝至於日中,凡斬二千餘級。”)

十六日,唐軍攻至吐蕃魚海補給基地,與魚海守軍交戰。

主帥安波主事先命副將傅光越於道路兩側設伏,然後讓唐朝英詐敗將吐蕃軍隊誘出,等到吐蕃軍隊進入伏擊圈後,唐軍矢石如雨而下,前後夾擊將魚海守軍全殲。

“十六日進至魚海軍,千里煙塵,百道旗鼓。波主已先遣前軍副使折衝傅光越設伏於便道,及交矢石,又使節度總管唐朝英等寇而偽奔。戎爭追之,遇伏皆死,因得戮巨鯨於魚海,墜封豕於鹿泉。”

此戰後,唐軍徹底摧毀了魚海補給基地,斬首三千級,生俘千餘人、牛馬、羊駝八萬餘頭。

同時,陣斬魚海軍大使一人,生擒魚海副使金字告身論悉諾匝、棄軍大使節度悉諾谷、遊奕副使諾匝、副使金字告身拱齎、魚海軍副使銀字告身統牙胡,及其他副將多人,並用吐蕃士卒的腦袋築成“京觀”誇耀武功。

“平積骸成京觀,斬魚海軍大使劍具一人,生擒魚海軍副使金字告身論悉諾匝,生擒棄軍大使節度悉諾谷,生擒遊奕副使諾匝,生擒副使金字告身拱齎,生擒魚海軍副使銀字告身統牙胡。其餘偏裨,難以盡載。斬首三千級,生俘千餘人、牛馬、羊駝八萬餘頭。”

就在唐軍樂不可支的清點戰果之時,吐蕃援軍從四面八方趕來,瞬間便將唐軍重重包圍。

“數獲未畢,虜救潛來,在山滿山,在谷滿谷,顧盼之際,合圍數重。”

吐蕃軍隊反應如此迅速的原因在於,蕃軍的補給形式長期保持遊牧部落的狀態,出征時全族出動,青壯在前線廝殺,族中老幼在後方放牧牛羊供應軍需。因此魚海基地遭襲後,四周遊牧的吐蕃部落軍隊,才能來的如此迅捷。

面對“滿山滿谷,重重圍困”蕃軍,估計唐軍心裡也有點懵逼,但已深入敵境,左右是死,反倒激發了將士嗜血搏殺之心。

“兵法所謂致之死地,今則是也。亦焉能陷於虜庭,辱明主之深料乎?”

在頂住了吐蕃第一次進攻之後,唐軍趁夜色向西突圍。突圍之前,因擔心俘虜有變將其全部斬殺,牲畜全部燒死。此後千里之路,唐蕃兩軍且戰且走,七八日間交戰三百餘次。

“於是謀夫一心,戰士倍力,擇強弩長戟為外拒,寘輜重生級於其內。雖喜獲多,急何能保?其俘囚有因動而將變,且驅而斬之;其虜畜有力極而難致,則擁而焚之。候暮夜之時,望歸路而突之。其初也,銜枚屏氣,鬼神無聲,既出而奮臂大呼,天地搖動。諸部將馳逐而元黃且戰且行,一千餘里。馬無齕草之所,人無抔飲之地,共食冰雪,傳餐糗糧。猶能夜盜虜之營,使自攻殺;朝拔虜之幟,爭為致師。凡七八日間,約三百餘陣。”

在合河(布哈河)之北,吐蕃大將莽布支以眾軍圍堵,唐軍拼死血戰總算逃得生天。直到唐軍先頭部隊,衝出建康西路峽谷與王倕匯合,阻滯追兵的後軍依舊在和蕃軍血戰。

“至合河之北,斬得二丈之綏,而莽布支更益其重兵,追截我歸路。安波主懼其危迫,請救其後軍,臣遂遣副使劉之儒等領後軍二千騎迎之。”

在安波主的請求下,王倕派軍接應後軍。莽布支見唐朝援軍趕至,率軍退卻。

按說魚海破襲戰,打到這裡就算完事兒了。唐軍千里奔襲成功,給吐蕃以重大殺傷,又成功逃脫了堵截,全師而還,已算大捷全功。

但王倕還有點不滿意,他思來想去總覺得,還應該再給莽布支留點念想。

他把安波主找來,對他說:“吐蕃軍隊撤退了,肯定不會料到咱給他來個梅開二度,你跟安思順(時任洮州刺史,兼莫門軍軍使)一起去,爭取擒了這老小子!”

“虜之去也,必謂我不能復,追之必出其不意。可使安思順反戈卻入,必盡擒之。”

王倕撥了二千精騎給安波主,又令“大斗軍”副使烏懷願、討擊副使哥舒翰領一千騎策應。

唐軍趁著夜色翻山越嶺,選在凌晨人最睏倦時突襲營寨。吐蕃果然沒預料到唐軍還會復來,驚恐之下大量墜下山崖,營中十不存一,又俘虜了持有金銀告身的吐蕃副將三人。

“別差大斗軍副使烏懷願、討擊副使哥舒翰等領精騎一千應之。分前麾,隨間道,蔽山乘夜,晨壓賊營。……(蕃軍)以撞㧙而擁坑谷,以頹填而就拉拘,十不存一。所以擒金銀告身副使三人,斬首千餘,俘囚二百餘人,獲牛馬羊駝共三千餘頭匹、器械新物一萬餘事,謂我再克而虜再敗矣。”

天寶元年的十二月的兩次對蕃勝利,雖然並未讓吐蕃傷筋動骨,但已經可以看出,憑藉開元盛世29年的蓄力,唐朝在軍政兩方面的能力迅速提高,已漸漸將高宗時期的頹勢逆轉。

隨著,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等一干良將走上舞臺,唐軍迅疾展開了反擊,在苦拔海、河源(今青海省東部)、洪濟、大漠門、石堡城等地連續擊敗吐蕃。

至天寶十三年(754年)七月,唐朝已基本奪回了黃河九曲之地,將唐蕃邊境線推進到青海湖以西的地區。

此時,唐軍實際上已經重新奪回了唐蕃國戰的主動權,並在河隴、西域兩個戰略方向上,對吐蕃實施了空間擠壓。

但隨著天寶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爆發,唐朝被攔腰斬斷,那個輝煌豪勁時代,便無可奈何花落去了!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對於唐朝時期在河隴地區發生的戰役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

河隴地區的重要性

河隴地區是絲綢之路上的要衝,它的主要位置包括了今天的甘肅、青海、陝西和新疆的各一部分地區,從這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地區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在唐朝時期這個地方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誰要是佔領了這個地區,誰就掌握了話語權。正是因為這一點,吐蕃和唐朝以及突厥等國在這一位置進行了長達百餘年的爭奪戰。

主要有以下幾場戰爭:

一、唐與吐蕃戰爭

在唐高祖時期,623年,吐蕃攻陷唐芳州(現在的甘肅迭部東南),這是唐朝與吐蕃的第一次戰爭。在唐太宗時期,638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率軍進攻唐松州(現在的四川松潘),不過被唐朝的軍隊擊敗了。不過,在貞觀十五年時,歷史上著名事件的文成公主入藏發生了,這使得唐蕃關係在此後30餘年內十分融洽。

我們都知道吐蕃就是一個喂不熟的白眼狼,所以在唐高宗時期,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羈縻州,又聯合于闐(今新疆和田)攻陷龜茲(今新疆庫車)的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等地,此時唐朝的大將是薛仁貴,不過由於各種原因,唐軍傷亡殆盡,薛仁貴被迫與吐蕃約和退軍。

在678年,唐與吐蕃青海發生戰爭,唐軍勝利,之後,唐朝就在河隴一帶改取守勢,屯田備邊。唐玄宗時期,唐朝與吐蕃的戰爭也是一直不斷,直到天寶十二年,唐將封常清先後攻破大勃律和西域東部要道上的播仙。至此,唐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取得了全面勝利,而這個時期唐也發展到了其頂峰。

但是在安史之亂之後,吐蕃趁虛而入,唐朝的都城長安危在旦夕,好在郭子儀嚇走了吐蕃。從唐穆宗至唐末,唐和蕃的戰爭已入尾聲。吐蕃此時已進入衰亡時期,但是唐朝內有藩鎮割據混戰,外有與南詔等的戰爭,也已經無力西進。

二、唐突厥戰爭

這不是一場戰爭,而是唐與突厥所有戰爭的總稱,這其中的戰役包括了五隴阪之戰(624年)、涇陽之戰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戰(629年)、陰山之戰(630年)、庭州之戰(651年)、唐滅西突厥之戰(657年)等,而最終的結果是唐朝獲勝,東突厥、西突厥滅亡。這裡主要介紹幾個戰爭:

渭水之盟,這場戰爭是由李世民打的,歷史上總結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但是總有一些恥辱在裡面。

陰山之戰也是唐與突厥的戰爭中一次關鍵性的戰役,唐朝在這次戰役中徹底擊敗了東突厥汗國,而隨後在657年,又擊敗了西突厥。

三、唐擊吐谷渾之戰

這場戰爭發生在唐太宗貞觀九年時期,吐谷渾拒絕向唐朝納貢,被李世民派出的李靖等人給打的滅國了,吐谷渾的可汗伏允上吊死了。


四、唐滅薛延陀之戰

薛延陀表面臣服於唐朝,但是暗地裡小動作不斷,646年,薛延陀被唐朝軍隊擊敗,薛延陀滅國。

其他還有一些戰爭,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一下。


你不知道的歷史名人


1.唐滅東突厥之戰

2.唐擊吐谷渾之戰

3.唐滅薛延陀之戰


歷史八達通


唐滅東突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