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日军10万大军,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冯忠泽


不是打一仗就不敢打了,而是打的这一仗所投入的资源已经是日本方面竭尽全力,最后能够满足的那些军队了!此时的日本军队已经是油灯枯竭,日本国内山穷水尽,要想打赢这一仗很困难,所以在尽最大的努力之下,日本人还是集结了10万多的兵力,这是日本人最后能够使用的出的底牌了!日本人也是打算最后一搏,看看能不能拿下印度,如果不能,那接下来干什么事情都没用了。

对于希特勒来说,这个时候他的处境绝对并不算的上是特别好,1944年,此时此刻,前苏联和英美联军对希特勒形成的包夹已经初见雏形,即便是盟军没有登陆诺曼底,此时此刻,希特勒建立的大西洋壁垒已经算得上是向全世界说明,德国接下来将会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

其实令大家没有办法想到的就是希特勒是一个国际形势的分析大师,对于希特勒来讲,他分析国际形势,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也正是因为他对于国际形势的精确判断,才让德国快速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战争阴影,从中走出,并且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之后快速崛起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之下,达成了慕尼黑阴谋,这一切不得不说是希特勒的对于国际形势的精确判断,要不是最后英国和法国人因为波兰的问题,跟希特勒闹翻,或许希特勒这一条路能够一路走黑下去。

虽然德国人接下来很有可能会面临战败的结局,但是希特勒更愿意的的事,造成一种另类的国际局势,让英国所建立的世界格局最后崩溃,然后让前苏联和美国再无世界构架的情况之下产生冲突,造成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条件是由谁设定的呢?

希特勒,希特勒这个人并没有死在柏林战役里面,上个世纪80年代,阿根廷的国家档案管起火,结果造成一张照片流露出来,这张照片的日期是1954年拍的,这一张照片的主角就是希特勒,希特勒在1954年就在阿根廷,根据阿根廷方面的消息,希特勒在阿根廷一直等待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可以想象的就是希特勒肯定会对自己接下来德国战败要重新崛起设定一个国际形势,那有什么比彻底摧毁英国人的殖民地体系来的更加有效?英国人的殖民地体系的那皇冠的明珠就是印度!

但是此时此刻,德国人已经管不到印度了,那就让日本人去办这件事情,彻底摧毁英国在印度殖民地所拥有的军事体系,让印度从中解放出来,搅乱这个世界,这就是希特勒的最终目的。

日本人这个时候也有自己的问题,他的大量的兵力被牵制在了中国和太平洋战场上面,能够调遣出来的精锐力量已经不多了,攻打缅甸的时候,甚至都已经把日本天皇身边的近卫师团都已经调来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兵力才堪堪够用,所以在日本的将领牟田口廉极力的鼓吹之下,日本人决定最后再努一把力,看看能不能拿下印度,印度毕竟有那么多的人口那么多的资源拿下来,对于解放东南亚的兵力部署,或者是在印度建立相应的殖民地,掠夺战争财富,这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日本人这回还是犯了骄傲自大,自己作死,轻敌的死循环,就好像日本人无脑的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即便山本五十六一再的提醒日本当局政府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人很难赢下这一场战争,而且会面临灭顶之灾,但日本高层已经阻止不了自己的野心,阻止不了自己的欲望,最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此时此刻。日本人已经击败了缅甸和新加坡的英国军队,英国军队战斗力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派遣10万军队进入印度,击败已经毫无战斗意志的英国军队,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干呢?

结果日本人的军队在进攻的途中遭到了英国人的设计,英国人的作战思路很简单,你当初进攻缅甸的时候,均是补起,就已经是捉襟见肘了,此时此刻我就放开了让你进来,让你拉长你的不体现,我率领部队突袭你的后方,将你后方的补给线彻底切断,你这10万的军队就有10万张嘴,每天就要消耗10万人的食物,我让你活活饿死在这雨林里面。

更加要命的是日本人认为英国人没有任何实力反击,所以对于自己的军事补给线采取了一种放任的态势,或者负责军事补给线的就是印度的伪军,英国人虽然不能正面击溃日本人的精锐作战部队,但是却可以对付印度伪军,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人的败退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苍天有眼,又是瘟疫又是大雨,10万的日本军队活活饿死或者病死在了热带雨林里。

最后只有1万多的日本军队逃出了这一偏吃人的热带雨林,想想在这之前饿死在野人山的中国远征军撤一会,算得上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总体来讲,这是法西斯主义在世界上面所做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垂死挣扎,从始至终,这些人就并不是什么投机分子,他们就是最纯正的法西斯主义者,他们才是真正的战争罪犯,他们的罪行一开始就被牢牢地钉在了人类的耻辱架上面,狗改不了吃屎,只是可惜,后来因为利益上面的纠纷,最后导致某些人没有遭到正义的制裁,称一点人类之罪过也!


漩涡鸣人yy


二战后期,希特勒由疯狂揍人变得渐渐不抗揍了。就要求日军南下西进拿下法国印支,英属印度。日军攻势凌厉,秒了法国秒英国,还俘获了一支约2.5万的印度军。英属英印军怕了,服了,以至于都患上恐日症了。面对如此的战果,日军很兴奋,有一些将士竟然幻想着要在欧洲与希特勒会师。幻想最大最高级别的人就是成吉思汗的铁粉——牟田口廉也中将。

牟田口廉也中将,是每名国人都要记住的人。

他亲口承认是他打响了七七事变的第一枪,他之所以如此疯狂,就是为了升官就是为了他的“成吉思汗梦”。此时,已是15军司令的他为了所谓的梦想,强烈要求攻打英属印度的印度部分。然而他们的同僚甚至上司认为,西进的话,如何解决补给的问题?他向上司和同僚透露,他有大招,还是他的偶像成吉思汗曾经亮过的大招。于是,他们北部做好防范孙立人进攻的准备后,分兵十万准备拿下因帕尔、科希马、乌克鲁尔,并赶着9月29日天长节(天皇生日)拿下重镇英帕尔(因帕尔),以便将此做为天皇的生日礼物。

英帕尔为英属印度东部重镇,是今天印度曼尼普尔邦的首府所在地,乃是一盆地,如果失去该地,英属印度就离日属印度不远了。英印指挥官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自然是严阵以待。准备迎接这场由日本发起的英帕尔战役,又称英帕尔-科希马战役。

日军10万大军,具体部署如下:

第一、2.5万印度伪军带路、翻译、干杂活等,其中有缅甸自治军一个师,印度国民军一个旅。

第二、柳田第33师团、山内正文第15师团南北夹击英帕尔,其中33师团主攻,15师团从北部穿插策应,另外15师团的直辖部队协统33师团主攻。

第三、佐藤幸德第31师团的任务就是拿下乌科鲁尔、科希马两地,然后在因帕尔会师西进。

牟田口廉也高傲地站在钦敦江畔,狂妄地宣称:“陆军强到了天下无敌,插在英帕尔的太阳旗,将宣告拿下印度不远了。日不落大英帝国都落了,你还想当日不落大日帝国吗?马上就让你败得哭爹喊娘,没脸活了,战后他立即自杀了。而哭爹喊娘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所津津乐道的成吉思汗的大招。

成吉思汗的大招让他梦想的神话变成了笑话。

打仗最重要的是补给,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也,而成吉思汗的骑兵打仗的确有大招。一、保证了速战速决。二、可以托运粮草。三、缺乏粮草时,可以杀掉没有使用价值的马。作为成吉思汗的铁粉,他决定用成吉思汗的方法来解决运输和粮草补给问题。他捕捉了大量的马、牛、羊、猪甚至还有猴子,给它们加了重担,托运辎重粮草。连“八戒”和“大圣”都参与拖运工作了。牟田口廉也,你是猴子请来的逗比吗?事实上,还真是。

到了战场后,轰隆隆的炮火,让这一群畜生拖着物质,四下逃窜。不仅让他丧失了一定的补给辎重,而且动物的逃窜也影响将士们的打仗,最关键的就是再也没肉吃了。而这成了最致命的问题。虽然早期还有飞机,进行运输补给,但后来他们丧失了制空权。

英属印度指挥官斯利姆的应对

司令斯利姆对补给产生危机的日军做了两方面措施:

第一、诱敌深入。你不是想速战速决吗?我让你速战速决,你追我啊!

第二、破坏脆弱的补给线。一方面英印军向后退,另一方面英印军绕其后路,将战斗力是渣的印度伪军,干掉的干掉,劝降的劝降,都是老乡嘛!日属印军与英属印军之间的战争,无疑是最尴尬的。日军战前告诉他们,要带着他们从英国的铁蹄之下解放出来。英军告诉英属印军,一定要打退侵略者。其实福垊认为,英属印军和日属印军之间的交战,不过是六个字:打酱油,交朋友!说好的自己人不打自己的人嘛!

祸不单行的日军,遭遇大败亡

第一、饥饿。“武士道”精神在饥饿面前逐渐不给力了,牟田口廉也坚决命令不准撤退。他大怒说:没有饭,为什么不吃草?他的下属非常生气:你成吉思汗的大招,就是把我们当成马了吗?这话说的跟晋惠帝为啥不喝肉汤一样。所不同的是晋惠帝是无知,而牟田口廉也则是无耻。

第二、暴雨。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他们行军在泥泞的道路上,穿越在丛林之中,又累又饿,不断地向大本营逃亡。好不容易,跑到钦敦江,却发现江水暴涨,摆渡困难。

第三、追兵。英印士兵不仅物质充足而且士兵也得到很大补充,美国还派军队援助。对日军地上追赶,天上轰炸,真是苦逼透了。

第三、瘟疫。丛林之中有虫子,加上饥饿、寒冷、伤口感染、逃亡时的绝望和惊慌,导致日军大量生病甚至大量死亡。

日军元气大伤,最终还失去了缅甸。

10万军队,伤亡、失踪了5.5万人,其中战死的有3.2万人。应该说日军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在牟田口廉也“损招”下,日军还造成了英印军队2.4万的死亡。此战,结束后牟田口廉也,羞愧难当,撤职自杀,不过连死也没死成,被救活了。而英印军队,这一场胜利彻底打破了恐日症。没等着日本再次来打,就打缅甸了,最后日本连缅甸也丢失了。而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牟田口廉也,在日本投降后,也成为了战犯。1948年被假释,随后还开了个饭店,饭店名叫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都能气哭。1966年8月2日,病逝,去世前还念念不忘对这场战役进行辩解,推脱责任。


福垊


日本和印度打的这场战争,名字叫做英帕尔战役。战争开始的很草率,结束的也很鲁莽。最后以日本战败告终,这也是和印度打的唯一一次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43年,当时轴心国已经失去了主动地位。日本深陷于太平洋战场与中国战场,德国在欧洲战场也不好过。

于是希特勒希望日本可以在亚洲重新开辟一处战场,牵扯住盟国在亚洲的势力。当时德国和日本的算盘打得非常好,德国希望日本能够打穿印度,最后和他们在欧洲汇合。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日本大本营在1944年召开了代号为乌的作战计划。日本方面以牟田口廉作为指挥官,组建起了缅甸军十五军,包括了第十五,第三十一,第三十三三个师团。

当时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日本虽说是和印度打,实际上还是和英国对撞。英国方面的指挥官斯利姆,指挥了第四,第十五,第三十三军。

日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到达了印度和缅甸的交界地——英帕尔地区。日军率领了超过10万人的部队,似乎要势必拿下这场战役。为了解决口粮问题,他们的后勤部队还赶了大批的牛羊。

英帕尔战役的序幕战役发生在钦敦江畔,当时日本的指挥官牟田口廉,看着奔腾的江面上说道:日本陆军天下无敌,印度战场即将会插上我们日本人的旗帜。



当盟军司令官蒙巴顿得知日本即将渡过钦敦江的时候,大胆的决定把驻扎在钦敦江附近的部队收回,把日本人放在距离英帕尔比较近的位置。为何会有这个决定?后面显示这个决定非常正确。

日本人虽然轻而易举的渡过了钦敦江,但是和英国盟军开打的时候,却发现了问题重重。战场被控制在了英帕尔和钦敦江之间,前面是英国超强的火力覆盖,后面就是宽阔的江面,让他们被迫退无可退。

与此同时钦敦江即将迎来雨季,原先一些干枯的河床逐渐变得汹涌。当时的情况要求日本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很有可能面临的将是就算战败之后,也很难退回去。

在战争刚开始没多久之后,其实日本人还是占据优势地位。当时英国司令官蒙巴顿将军紧急求助美国支援,美国借给了蒙巴顿45架达科他运输机,这也是驼峰航线的主力运输机。

靠着这些运输机的机动性,非常容易的支援到各个战场。因此从刚开始的弱势地位,到后来慢慢的扭转了局势。当然日本的败退不仅仅是因为英国得到了支援,关键是日本的后勤出了问题。

之前也有说到,日本为了获得新鲜的食物,他们可是赶着一大群牛羊上的战场。但是当时从缅甸穿越印度的过程当中,有一片非常大的原始森林。因此造成大量的战士患病,牛羊的死亡更是严重。


刚开始的时候口粮还能保证每次6两,后来越吃越少,到最后甚至是一两都不到。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去打仗?因此虽然日本前期势如破竹,但是到了后期后劲不足。

因此战争被拖得越来越长,最后不得不进入了雨季。然而就在雨季来临之后,日本部队超过3万多人感染上了疟疾,霍乱等疾病。再加上药物供应不足,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人死亡。

饥饿与疾病的缠绕,也是大规模作战当中最害怕的两种情况。迫使日本指挥官牟田口廉开始考虑撤退的问题,但是打进来可能好打,想出去就有点困难了。

日本整个撤退混乱无比,因为饥饿和疾病威胁着部队的安全,让所有的士兵都无心打仗。另外一边英国穷追猛打,一路上到处都是日军的尸体。由于得不到吃的,很多人死的时候,嘴里面含的都是野草。

比较搞笑的是,日本好不容易退回到了缅甸地区,为了不让缅甸人看出来们打了败仗。他们特意在钦敦江休整了一段时间,昂首挺胸的从缅甸穿过,似乎他们是打了胜仗归来。
这里要再补充一点日本指挥官牟田口,是他打响了卢沟桥战役的第一枪,也是挑起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这场失败的英帕尔战役之后,牟田口廉被撤了职。晚年居住在东京,据说还写过谢罪书。


史之策


1944年3~7月日军对印度的英帕尔地区发动进攻,此战日军派出强悍的第15军出战,总兵力高达9.2万人。英军派出第14集团军的第4、第33军迎战,并有中国远征军协同作战,该战役被称为英帕尔战役。此战前后经历四个月,最终日军惨败并撤退,伤亡高达6.5万人,之后日军再没有进攻过印度!

1943年苏德库尔斯克战役与日美瓜岛战役结束后,法西斯轴心国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希特勒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一场攻势,以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日寇为了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减少太平洋战场的压力,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制定了进攻印度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 自英军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迪马布尔是当时盟军的重要补济站,一旦日寇攻下英帕尔,那么就可以直接威胁迪马布尔补济基地。

1944年3月8日,日军第15军中将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向盟军发起主动进攻。日寇第5飞行师向该次战役提供空中支援,3月中旬日军对英印联军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英国斯利姆将军指挥第14集团军下辖的第4、第15、第33军正面迎敌,美国通过战略运输机向英军提供了兵员与武器装备。

日寇千里丛林奔袭英军,战线长而补济不足,特别是缺医少药;雨季到来后,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伤寒蔓延得十分猖獗。强弩之末的日寇不得不败退,英印联军则开始追击败逃之敌,此役日军真正战死者不多,得病而死者众多。

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回忆此战时讲道: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日寇溃逃后,一路上因伤饿而死的士兵到处都是,日寇从来没有这样的惨败。日军为了不给缅甸人留下惨败的印象,特意在江西岸短暂休整了一下。一些人看见日军昂首挺胸的模样,还以为他们打了胜仗。

英帕尔战役后,日寇再也没有向印度发动进攻,在他们看来英军武器先进,但是战心不足。日军是败在丛林的大雨中,是败在丛林的瘴气中,十万大军出战,仅三万人活着回来,战损率高达70%,这是日军无法抹去的恶梦与伤痛。


大秦铁鹰剑士


日军在珍珠港袭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后,就乘机占领了东南亚各国,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石油、橡胶、铁矿和大米。日军的战略目的已然达成,对进攻印度就变得没那么迫切。印度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它不但没有日本所需的资源,也不会给日本带来更多的好处。另一方面,印度国土面积辽阔,英军、美军和印度军队的总数达到了200多万。据日军估计,征服印度,日本至少需要20个师团,这无异于天方夜谭,因此日军迟迟没有进入印度。

随着德军在苏德战场接连失利,希特勒一再要求盟友日本进攻印度,以牵制英美的兵力,减轻德军的压力。对于盟友的要求,日本自然抹不开面子,再加上日本人也认为夺取印度,可以除掉盟军在亚洲的一块基地,同时也可以切断盟军向中国的补给线,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还可以缓解中国战场的局势。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日军开始谋划进攻印度的计划。

1944年,日军勉强凑起了一支10万人的队伍,牟田口廉也指挥(就是那个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开了第一枪的人),浩浩荡荡杀向了印度。印缅边境的英帕尔是日军的第一个目标,而这里驻守着15万人的英印军队,不仅如此他们还有美国的空军支援,盟军的指挥官也是二战英国名将蒙巴顿将军。

日军长途奔袭,却只带了15天的口粮,每人100发得子弹。尽管后勤补给严重不足,但日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不但没有在意这一问题,还狂妄地认为日军完全可以拿下英帕尔。不仅如此,日军还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在穿越原始森林的途中,雨季来临了,很多士兵因此患了病。不仅如此,日军还彻底断了粮,连饭都吃不饱又哪有力气打仗。反观英军,他们以逸待劳,补给充足,再加上又有美国空军支援,完全是躺着等日军送人头。

只此一战,日军伤亡超过6万,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伤亡,日军的心里也有了阴影,牟田口廉也因此被撤了职,自此以后日军再也不敢轻易踏进印度。


了解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

战情解码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这是梁静茹给题主的勇气来提问的么?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虽是盟友,但希特勒并不是盟主。在日本人心中,日本天皇才是神一般的存在,哪里轮得到希特勒发号施令。

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就没有进行过军事上的协同配合。他们所有的行动都是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展开的。日军攻打印度,完全是自己要打的,也完全是为自己打的。这一仗就是1944年3月至7月的英帕尔战役,日军制定的行动代号为“乌”。

一、日本为何要发起英帕尔战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横扫东南亚,将英国陆军赶到了印度,将英国海军远东舰队赶到了非洲。

日本实际上是三线作战,在东亚大陆上和中国作战,在东面以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岛屿为支撑点和美国作战,在西面则是以缅甸、安达曼群岛和苏门答腊为支撑和英军抗衡。

1942年上半年,英军在缅甸失利,还连累了中国(滇缅公路被切断,加剧了中国抗战的困难)。从缅甸败退的英军聚集在印度东北部的英帕尔盆地,准备反攻缅甸。

从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开始,盟军最高统帅部反复讨论反攻缅甸的问题,8月成立了东南亚战区司令部。

1943年11月,东南亚战区司令部制定了反攻缅甸的计划,打算在安达曼群岛实施大规模两栖登陆,从海上封锁缅甸。同时,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分别从印度北部和滇西进攻缅甸北部。英军从南部和中部发起进攻。

不过在11月底的德黑兰会议上,盟军决定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美国的原则是先欧后亚,所以反攻缅甸的作战被推迟了。

但准备工作依然在进行,盟军不断的修机场道路,囤积物资,集结军队,英帕尔盆地被建成了一个大型补给基地,对缅甸的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为了保住缅甸,日军一直在加强军力,到1944年3月,驻缅甸日军已经达到32万人。但日军依然觉得兵力不足,毕竟要同时面对北方的中国和西面的英印军队。

于是,日军制定了代号为“乌”的作战计划,决定先发制人,集中了10多万兵力,打算先占领英帕尔这个基地,歼灭英军第14集团军,然后挥军北上,各个击破其他各路盟军。

二、英帕尔战役

1944年3月8日,日军第33师团向英帕尔盆地南部发起进攻,企图将英军主力吸引到南面。3月15日,日军第15师团和第31师团以及印度国民军一个师渡过钦敦江,向西直指英帕尔及其北面的科希马。

日军初期进展顺利,英军第四军第17师在英帕尔以南被包围,战至3月26日才突出重围。4月6日,北路的日军31师团攻占了科希马。随后日军南北对进,4月18日,日军已经打到离英帕尔只有3英里的地方,将英军第四军的三个师团团包围。

然而之后日军再也没能前进一步,英军依靠坚固的防御阵地,强大的火力和充足的补给顽强抵抗。依赖于良好的交通条件,英军从后方调集了大量援军,英帕尔守军最初的三个师增加到后来的八个师,其中有两个师是空运过来的。

英帕尔守军还得到了大规模空中补给,平均每天可以得到500吨的物资补给。此外,英美空军还对日军目标以及后方补给线进行了空中打击。

相比之下,日军的状况就很惨了。日军非常狂妄,计划在4月底就结束战事,因此出发时只带了三个周的口粮。战场距离后方又非常远,补给非常困难。缺乏制空权,导致后方补给线遭到打击。

6月初的英帕尔进入了雨季,日军的补给几乎完全断了。在这种情况下,日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依然在叫嚣进攻,但实际上他所指挥的三个师团已经消耗殆尽。31师团两个半月都没有得到任何补充,师团长战场抗命,擅自撤离。

然而牟田口廉也无视现实,依然下令进攻。到了7月3日,日军南方军总司令官感到不对,下令停止作战。缅甸方面军司令才不得不下令撤退。

此时英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很快转入反攻,日军全线崩溃。

三、日军在英帕尔战役中被打残了

缅甸日军主力在英帕尔战役中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战前,缅甸日军共有31.6万人,为日军在东南亚战场最大的重兵集团。其中驻扎在北缅的为5.2万人,驻扎在南缅的5.3万人,缅甸方面军直辖5.5万人。参加英帕尔作战的15军共有15.6万人,还得到了南方军大量装备和物资。

但这一仗下来,日军参战的三个主力师团最后只剩下一万多人,战损率达到了七成,远远超过了瓜岛战役的战损率。

跟随作战的印度国民军第一师也损失了一万多人,印度独立之梦烟消云散了。

物资方面,日军参战的217门火炮只剩下46门,2900辆汽车只剩下850辆。

损失如此巨大,缅甸日军元气大伤。事后,日本大本营追究惨败责任,缅甸方面军和15军司令以及参谋长被解除职务,三个师团的师团长也被撤换。

日本方面哀叹:“缅甸战局以悲剧性的英帕尔战役为转折,走向全面崩溃的命运。”

从此,日军失去了缅甸战场的主动权,盟军开始了在缅甸的反攻。1945年初,英军就攻入缅甸中部,5月初收复了整个缅甸。


迷蝶梦文史社


二战后期,德军在东线战场溃败,希特勒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被苏军重挫。为了避免双线作战,希特勒希望日本向印度发动攻击,以牵制英美军力开辟第二战场的有生军力。

日本在突袭珍珠港后,点燃了太平洋的火药桶,激怒了美国人。出于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美军分兵,缓解日本海军压力的考量,在1944年3月,日军驻缅甸的第15军发起对印缅边界英军重要物资基地英帕尔的作战。

日军此次行动的统帅是当年参与“七七事变”有功的牟田口廉,其依靠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侵华有功,已经从大佐升为中将司令官。

从牟田口廉在英帕尔的表现看,其明显的德不配位。在不携带行军口粮的情况下,赶着大批牛羊作为口粮渡江进攻英帕尔。这些牛羊在盟军的轰炸下四处逃窜,日军既要应付盟军的攻击,又要防止牛羊逃窜,明显分身乏术。就这样,日军在失掉口粮后,勉强穿越热带丛林。

此时有人向牟田口廉建议放弃此次作战,但是被其拒绝。牟田口廉估计是想效仿项羽破釜沉舟,绝处逢生。然而他的运气却没有那么幸运了,热带雨林的雨季来临,各种寄生虫和蚊子疯狂繁衍,缺少药品和粮食的日军竟有3万人染上疟疾和伤寒。

日军此时的战斗力几乎已经丧失,连一个500英军守卫的科希马都不能攻破。在佐藤中将向牟田口廉苦劝无果后,竟私自率部撤退、化整为零后的日军又遭遇山洪爆发,钦敦江水位暴涨,日军进退两难。英印军凭借火力优势几乎全歼第15军,擅离职守的第31师团长佐藤被移交军事法庭审判,其余将官均被撤换。

此后日军战略性的放弃攻打印度。

日本已是强弩之末

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与美军进行惨烈的跳岛争夺战,已经无暇顾及东南亚战场,更不要说重新开辟新的印度战场。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惨重,兵力和战略物资严重耗损。

日军绝大部分的兵力被牵制在了中国战场,1944年以后,中国抗日战争逐渐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日军此时如果在延长战线,分兵印度,只会加速日军的灭亡。攻占印度,日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印度战略物资匮乏

印度作为贫油国家,即使日本占领印度后,并不能获得石油,而弥补日本在石油匮乏的不足。而且日本还要增加兵力驻守印度,以获得有效占领。

从战争经济学来说,日本此时在继续投入兵力侵占印度,只会是个赔钱买卖。而印度作为英国在亚洲仅存的独苗,也会进行殊死反抗,日本花费大力气去占领一个性价比最低的印度,味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日本只能进行战略的取舍。


印度同仇敌忾

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一直想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在留学英国的精英阶层的呐喊下,民族觉醒和民族独立运动已经开始萌发。

一些有远见的印度政治家和社会上层阶级,主张参与对日本在内的轴心国参战。印度期望在二战胜利后,可以以此为条件与英国进行谈判。事后证明,印度的参战获取了国际社会的同期和支持,增加了自身谈判的筹码。

印度不是被轻易忽悠的国家,日本想在印度故技重施,以帮助印度独立的谎言已经施展不了。印度境内拥有英印军,英军,西非军,印度军,美国航空兵近200万人。面对印度上下军民同仇敌忾,日本如果成功占领印度,也会被扒层皮。

事实证明,团结才是力量。如果日本在二战时期,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印度,那就可以各个击破,将印度收入囊中。这也启示我们,所谓的“民族自决”只是帝国主义进行分而治之的另一个圈套,一个上下一心的统一国家,谁都会退避三舍。


梓蕤


1942年,随着马来亚、新加坡和缅甸相继失守之后,印度就成了盟军在亚洲大陆最为重要的战略后方,也是英国在东方最后的根基。如果印度在落入日军手中,那基本意味着盟军在亚洲的反攻无望,也意味着中国战场会陷入日军的包围之中。

当时印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日军自从占领缅甸之后就一直在筹划着占领印度的战争。一直到1944年3月日本人终于决定准备已经充足开始从英帕尔地区向印度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这也是日本唯一一次大规模进攻印度。

战争可以到是分成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日军进取顺利,盟军节节败退。1944年3月8日开始,日军集结精锐力量突然发力,将集中于英帕尔地区的盟军一举击溃。英军第14集团军第四军的三个师陷入包围之中。

第二阶段从4月中旬开始,开始了战略消耗阶段。陷入包围之中的英国军队因为有着强有力的空军的支援,同时依托着英帕尔盆地的有利地形,依靠强大的火力配置,死守阵地同时还发动了一定的反击。多次击败日军的总攻。消耗战使得日军陷入困境。

第3阶段从5月底6月初开始,一直到7月份中旬。这一阶段英军外线的部队开始出击,而且联合包围圈内的英军,击溃日军对于阵地的包围,重新打通了地面交通。日军伤亡惨重被迫在7月13日全线溃退。

第4个阶段从7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年底。是痛打落水狗的时期,英军借着战胜之机对于溃退的日军猛追猛打,一直将残余的日军驱逐过亲墩江,恢复了战役之前的状态。

这一战基本改变了盟军在南亚战场上的原有态势。首先完成了对在南亚大陆地区日军主力的毁灭性打击。日军参战的三个主力师在这一战役之中损失率分别达到了67%,78%和84%,从此南亚缅甸地区的日军主力兵团再也未能恢复元气。同时这一战彻底解除了印度面临的威胁 稳固了盟军亚洲大陆的重要战略后方。还有力的保证了中国军队在缅北滇西一带发动了反击。


废墟的沉默


我是方圆,我来回答;

这场战役应该就是二战史上著名的“英帕尔战役”。

这场战役中,日军动用十万人攻向印度,却遭到大败,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

1942年8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各地引起了多次冲突,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英印当局近在镇压这场运动中打死了900多人,这大大导致了英印统治者与印度民族注意者及印度人民的关系趋向紧张。

所以在当时,英印部队中的印度士兵的军心已经动摇,他们都不愿意杀害自己的同胞,当时有超过4.2万人的印度士兵投到了鲍斯所领导的“印度国民军”旗下,反过来帮助日本人打英国人。

1944年3月8日,印度国民军的部队与缅甸日军一起发动了“英帕尔战役”,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开印度的东大门,以便使得英印军队在英帕尔战役中取胜。

随后东南亚战局发生变化,盟军转入反攻,印度的危机才宣告结束。但是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在战后才真正显示出来。

以上便是英帕尔战役发生的一个大致背景。我们之所以要说这个背景,实际上是为了我们下文对一个人的出场而做铺垫。

此人是谁呢?

他便是英帕尔战役缅甸日军的领导者——牟田口廉也。

这个人的特点是,不重视客观形势,而只重视“必胜的信念”,具有主观主义的倾向。这是日本著名作家‘池田信夫’对他的评价。

我们知道,1944年3月英帕尔战役开始以后,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其战况也变得越来越恶化起来,日军补给十分困难。按道理来说,此时的日军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应该采取驻守防御的方式。但是日军却讨厌那种所谓的渐渐陷于不利局面的态势,于是便想用“决战”的方式一举挽回其败局。

这也就是所谓的“大胆作战”倾向。

如果你仔细观察二战史你会发现,日军所采用的这一战术倾向,实际上在二战末端就变得越来越明显。

此外,当时的缅甸与印度之间相距1000多公里,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和补给的情况下,让十万人的部队在行军路线上自行补给。

其结果就是,在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士兵饿死了。但是当牟田口廉也还向时任首相兼参谋总长的东条英机请示时,东条英机还表示支持。并且一致认为“战斗不到最后一刻就不知道鹿死谁手”。

但是,所造成的的结果就是,26000人战死,三万多人饿死病死,兵力折损过半。而牟田口却没有被怪罪,反而一直苟延残喘到了战后。

英帕尔战役起于1944年3月15日,同年7月10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停止,这场战役历时四个月之久,以日军伤亡6.5万人,英印军伤亡1.6万人告终。

至于日军失败的原因,除了我们以上所说的,没有充足的补给以外,实际上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则是,日军内部组织决策的混乱性,以致于根本无法做出任何决策。

要知道,当时作为最高司令长官的日本天皇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力的,而天皇下属的参谋才是实际指挥作战的组织机构。

它们之间的工作流程大概是这样:参谋作为顾问只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情报来下达命令,且不用负任何责任。接着,参谋通过参谋本部再不负责任地把命令下达给各方面的军队,让后军队再按命令实行……

不过虽说这样的组织容易形成决策混乱,但如果这中间若出现个别独裁式的领导人物的话,那么他所形成的的“气场”,就很容易影响整个组织机构,从而改变其方略。而我们上文所说的牟田口廉也正是这样的人。

但是,不重视客观形势,反而重视“必胜信念”的精神满足,这势必就会给军队带来重大创伤。

当然了,不考虑客观形势,而只是反复强调“预期”,这其实也不是牟田口的专利,它同时也是旧日本军的主观主义传统在作祟。

虽然士气会变得很高涨,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要知道,当时的英军可是日军的两倍,并且日军还是翻山越岭前来作战的,英军以逸待劳,自然能够取胜。

综上,便是日军在“英帕尔战役”中失败的原因。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可归纳为5个小点:

  1. 日军兵力不足;

  2. 日军没有补给保障;

  3. 英军以逸待劳,而日军则是长途跋涉;

  4. 日军将领牟田口不重视客观形势,只是以“必胜信念”为主导。

  5. 日军高层决策的混乱性;

资料参考:《安倍经济学的妄想》、《英国通史》、《二战全史》等;

方圆文史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希特勒绝没有“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也不可能会这样做,希特勒在1941年没能彻底打败苏联后,就一直在试图劝说日本加入到对苏作战的序列中,至少牵制一部分苏军,并切断美国对苏联援助的远东航线。印度的得失对于希特勒来说无关轻重,希特勒只要地中海战场维持平衡,印度这一反攻基地就无法对欧洲施加任何影响。相反印度对于日本来说却非常重要,这里是盟军反攻日本最重要的基地,将直接威胁日军占领的东南亚地区,那些的资源是日本维持侵略政策所必不可少的,所以日本进攻印度并非出于德国的利益考虑,而是完全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进攻印度很希特勒没有半毛钱关系。


至于日本1943年发起的英帕尔战役其实根本谈不上是发动了对印度全面的入侵,投入作战的只有一个军,辖三个步兵师团,总计10万人左右。靠这点兵力是不可能打败驻扎在印度的大量盟军部队的,也绝无可能占领整个印度,哪怕是印度的东部地区。日军的进攻充其量只能是算是一个战役、战术进攻行动,旨在摧毁英帕尔这个盟军的进攻基地,并将战线推进到这一线,避免盟军再次利用这里,本质上来说,日军的这一进攻行动是为了改善其在东南亚的防御态势,是基于战略防御框架内的一场有限的进攻行动。即便日军取得英帕尔战役的全面胜利,也不会进一步入侵印度内地,简单来说就是不管打赢打不赢,反正就打这一仗,日军既不想进一步深入印度(大大拉长战线),也没有深入所必需的兵力和补给。


从后勤补给来看,日军也不具有入侵印度的能力,印缅边境到处是崇山峻岭,拥有明京山脉和亲敦江这两大障碍,补给只能依靠有限的羊肠小道,根本不适合开战大兵团作战,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空军为地面部队实施大规模的补给,代替地面补给工作。而日军有限的航空兵都被牵制在太平洋战场,在印度—缅甸方向的空中力量非常薄弱,连维持基本的防御都不可能,更不用说为大兵团的地面部队提供空中补给了。即便在英帕尔战役中只是投入了三个师团的兵力,日军都无法满足他们的补给需求,这支进攻部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身所携带的物资维持进攻的,进攻计划建立在一场迅速的、决定性的奇袭上,完全没有考虑战局一旦陷入僵持所带来的后勤上的致命威胁,这最终导致了日军在此役中遭至严重的失败,三分之二的损失是由于缺乏补给而造成的。


英帕尔战役对日军的缅甸防务所造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日军第15军10万人撤回来只有5万人,其中一半以上还是伤病员,武器装备的损失更是严重,平均一个师团只有600支步枪,可以说日军第15军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要知道整个缅甸方面军也才有8个师团和1个旅团,一下子损失掉3个师团,对于缅甸方面军的打击是致命的,别说再发起进攻,连基本的防御也无法做到。所以在英帕尔战役结束后,日军即全面转入了战略防御,忙于应付紧随而至的盟军的反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