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打假维权!看古代建筑工程,如何打假!

每年的“315”,许多假货、以次充好的山寨品牌被曝光,这不禁让人感慨,物不美价不廉,还有可能是假货......

关于“打假”,古人造建筑可是有自己的一套。我国古代有着许多质量非常高的古建筑,即便经历千年沧桑岁月依旧屹立不倒,令人不得不赞叹称奇。

“315”打假维权!看古代建筑工程,如何打假!

难道古代就没有假冒伪劣、偷工减料吗?有是有,但是代价非常大!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代建筑是如何“打假”的。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编成了一部《考工记》,这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内容不仅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练染、建筑和水利等手工业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用于指导匠人实际操作。

“315”打假维权!看古代建筑工程,如何打假!

宋朝《营造法式》问世,这部北宋将作监李诫编订的建筑宝典,是我国建筑学史上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典籍。

它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规范了各种建筑的做法,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在施工设计、用料、结构和比例等方面的要求。

“315”打假维权!看古代建筑工程,如何打假!

到了宋仁宗年间,更加提升了中国古建筑的品质:只要是新修的建筑,别管桥梁还是房屋,五年内出现塌陷问题,设计者和工头,除了依法追究责任外,还要追打棍子。

敢偷工减料?不是罚死,也得打死。这还仅仅是塌陷一个问题,属于工程追责里最轻的!

明代书法家、文学家祝枝山在《野记》里记载,朱元璋修南京城墙,经常跑到工地去视察,检验工程质量,看有没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若是发现问题,这一段工程的质监员、包工头、工匠都抓起来问斩,“筑筑者于垣中”—— 把人当作材料给砌到城墙里去,以此残酷手段确保城墙修得固若金汤。

“315”打假维权!看古代建筑工程,如何打假!

明王朝强制推行的“质量追溯制”,“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在城墙的砖头上勒刻自己的姓名。

每一处工程,都有制砖的窑匠、造砖夫与提供劳役的人户来承担建筑质量上的直接责任,并且监工的官吏(典史、司吏)也负有连带责任。在明代,这些出了问题的相关责任人,严重者会被处死。

对于本来就诚信生产经营的人来说,“物勒工名”既具有防伪的作用。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无论是用材还是工具,人们愿意选择质量好、口碑好、服务好的商品。

“315”打假维权!看古代建筑工程,如何打假!

而无论是国营还是私营“企业”,都愿意通过“物勒工名”将商品品牌化,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也因之无形中提高了建筑质量。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石匠、铁匠、砖匠等行业都各自出现了行会组织,与建筑业有关的工匠行会有时候也叫做“鲁班会”。他们很重要的职责是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和形象,在行业内宣传和落实“国标”。

这些行会组织具有向本行业工匠提供精神认同(比如鲁班会的工匠通过共同祭祀鲁班,以此强化同仁对共同体的认同)、利益表达(比如向东家提出加薪要求)、秩序维持(比如制订本行业的行规、调解工匠之间的纠纷)等功能。

出于对行业声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性考虑,行会也会对工匠的产品质量提出“行业标准”,这也是传统社会自治本能的体现。

“315”打假维权!看古代建筑工程,如何打假!

应县木塔

“315”打假维权!看古代建筑工程,如何打假!

赵州桥

古人没有钢筋水泥,没有起重机,没有“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也没有没有“鲁班奖”、“梁思成建筑奖”,技术、材料都无法与今天相比。

古人在极差的技术、材料下,将制度和人的主观能动发挥到极致,造就了建筑史上诸多辉煌。

不禁感慨如今修个路、架个桥、建个房怎么这么不经用?对于假冒伪劣的零容忍,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将自己产品的质量看得重一些,也许未来,假冒伪劣产品终将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