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的第一書記:廳官告老還鄉20年後,再任村官

84歲的何宗輝承認自己老了,但還能做點事。

他站在小水村的花椒示範園裡,檢查新栽花椒苗的成活率,同村村民何義仁數了一遍,他不放心,讓再數一遍,前後數據差別很大,又數……就這樣數了四遍,他才心裡踏實,“成活率大概在80%多一點。”

何宗輝是原瀘州市政協副主席,並擔任過古藺縣委書記多年。1998年,他退休回到古藺縣古藺鎮小水村老家,從一個副廳級幹部扛上鋤頭成為一個農民。

20年過來,地處川南山區的小水村,經歷了幾個時期的變化,從靠土地吃飯,到打工潮下的空巢村莊,再到鄉村振興的產業興起。何宗輝是村莊變化的親歷者,他也在不同時期,為村裡發展發揮了著“餘熱”。

2018年7月,何宗輝從瀘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幹部局局長冉雷波手裡接過鄉村振興“第一書記”聘書。退休20年來,他在村裡第一次擔任“要職”。

這是瀘州唯一的離退休幹部擔任“第一書記”的案例,在全國也屬罕見。冉雷波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何宗輝是離退休幹部發揮餘熱、傳遞正能量的典型,組織上沒有給他安排具體工作,但明確了三個工作目標:政治引領、提升組織力、信息橋樑。

84岁的第一书记:厅官告老还乡20年后,再任村官

↑何宗輝主持修建的“桃源亭”,成為小水村的公共活動室

告老還鄉

過上清靜的田園生活

小水村離古藺縣城有10多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緩坡而上,是一級一級的梯田。蔥鬱的植被,以及高海拔的山地氣候,讓這裡倍感清涼。

84歲高齡的何宗輝走路有些吃力了,但耳清目明。早上7點,他吃過一頓簡單的早飯,出門散散步,然後再回到家,坐在堂屋門口的椅子上,一份一份地讀報。

他每年花1000多元訂閱報刊雜誌,但在老家,報紙並不能及時送到,往往是一個星期才送來一次,他不著急,慢慢讀。

讀國家政策,也讀農村經濟,何宗輝說,讀書看報,是多年來的習慣。吃過午飯,他會跟幾個相熟的老人一起,去離家三四百米遠的桃源亭玩川牌,一直到下午四五點鐘,再在村子裡散散步,慢慢走回家。

84岁的第一书记:厅官告老还乡20年后,再任村官

↑何宗輝一般會坐在堂屋門口看報

桃源亭是何宗輝2017年籌集資金修建的一處公共休閒場所,花了20多萬元,在村裡一座廢棄古廟遺址上建起來。亭子旁有一股終年不絕的泉水,小水村得名,正因村裡有多股這樣的山泉。

小水村有古藺“小桃源”之稱,頗有文化底蘊,講起村裡的歷史,何宗輝信手拈來。10年前,他組織出了一本《小水文存》的書,書中除了收錄當地文化人的詩詞,更多是小水村的近現代史。

20年前,何宗輝退休回家,首先修整了自己的老屋,這棟青瓦土牆房始建於1947年。何宗輝說,房子是爺爺修的,自己幾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從小跟爺爺、奶奶、母親一起長大。老屋的記憶,是童年的艱辛,以及親情的溫暖。

在瀘州市區,何宗輝還有一套房子,但過去20年,他絕大部分時間住在村裡。回鄉後,他種了多年的地,最近幾年才放下鋤頭。今年春節他在老家度過,然後回瀘州待了個把月時間,清明節後,又回到老家。整個夏天,他也將在這裡“避暑”。

老伴去世後,他一個人住,請了一個人做飯。他有一輛代步車停在老屋旁邊的壩子裡,但使用率不高,需要用車時,他請一個村民幫忙開車,一天200元。兒孫每個月會回來看看他,也有老朋友遠道而來。

84岁的第一书记:厅官告老还乡20年后,再任村官

↑何宗輝經常會到村裡的產業園區瞭解建設情況。圖由瀘州市委組織部提供

親歷山村變化

20年來一直髮揮“餘熱”

62歲的王登平最初認識何宗輝,還是上世紀80年代初。那時候,王登平還在村上做民辦教師,何宗輝時任古藺縣委書記。任縣委書記的何宗輝,在自家田裡試種雜交水稻。

抽穗的時候,王登平回家路過何宗輝的稻田,摘下一穗邊走邊數,一共有300多粒稻穀,他又摘了一根普通稻田的稻穗,數下來,只有100多粒。接下來兩年,村裡的雜交水稻很快推廣開來。

王登平的家在小水村五組,何宗輝在小水村四組,隔著大概兩公里。王登平從雜交稻的稻田裡,認識了何宗輝,但他還沒見過這個村裡的“能人”。

直到後來何宗輝退休,王登平才算跟他打上了交道。退休回家的何宗輝籌資修路修橋,王登平已是小水村的村幹部,成為何宗輝的“項目負責人”。如今,王登平擔任小水村紀委書記,另兼村關工委主任、村老年協會會長,還是老書記身邊的“得力干將”。

剛回老家的時候,何宗輝花了個把月在村裡“閒逛”,他發現村民的糧食產量不高,效益微薄,找到癥結的何宗輝決定引導村民種植大棚蔬菜,在自留地裡,大棚蔬菜種出來了,他請村民前來參觀,並介紹種植經驗,再自費購買秧苗分發給村民栽種……後來,小水村很多蔬菜直供古藺縣城。

但越來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水田變成了旱地,旱地變成了荒地。”對於村民來說,種地變得不再重要。何宗輝發現新的問題,村裡成為只有老人孩子的空巢村莊。他把村裡的老支書、退休教師、退休公職人員等“鄉賢”組織起來,成立了小水村關工委,同時成立老年協會。開展文化活動,組織表演隊伍,讓村裡老人跳上壩壩舞,籌資修建3座愛心橋,一條愛心路,讓孩子上學不走泥濘小路。重陽節舉辦全村老年活動,表彰孝子賢媳,開學時捐資助學貧困學生……

最近幾年,村裡開始土地流轉,一些外出務工的村民又開始回來種地,一些投資人也開始到村裡發展,中藥材、有機水稻、脆紅李、花椒等產業基地逐漸興起。何宗輝再次發揮自己的“餘熱”,赴德陽、江津考察,為村鎮幹部建言獻策,利用自己的資源招商引資,積極推進花椒示範園的建設……

84岁的第一书记:厅官告老还乡20年后,再任村官

↑何宗輝與當地幹部召開座談會。 圖由瀘州市委組織部提供

當上鄉村振興“第一書記”

在全川乃至全國都屬罕見

喜歡讀報的何宗輝,比村裡人更快接收到外面的信息,他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常常給他傳遞“可靠消息”,“這個項目有可能適合你們村。”何宗輝記在心裡,思考成熟後,便給村鎮幹部提出建議。

小水村的花椒產業發展,便是這樣謀劃出來的。為了這個項目落地,何宗輝專門去德陽考察,得知花椒是從江津引種的,他又到江津去考察,同去的包括王登平等村幹部。小水村的山地氣候以及土壤特徵,在專家論證後,最終使項目得以落地。

小水村黨支部書記何彬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小水村的花椒種植超過500畝,河對岸的光輝村同樣超過500畝,兩個村的花椒產業都得到了何宗輝的指導幫助。除了幾個大戶種植外,很多村民也加入到產業中來,規劃出來的連片花椒基地,一些村民積極性不高,他會親自參與勸說。

84岁的第一书记:厅官告老还乡20年后,再任村官

↑小水村的花椒示範園

地裡栽下去的情況,何宗輝也隔三差五要去看看,跟村民瞭解情況,到地裡檢查花椒苗的長勢。“他工作特別仔細。”在退休教師楊器先的印象裡,何宗輝做事雷厲風行,又特別注重細節。

大太陽底下,他站在花椒示範園裡,檢查新栽花椒苗的成活率,村民何義仁數了一遍,他不放心,讓再數一遍,前後數據差別很大,又數……就這樣數了四遍,他才心裡踏實,“成活率大概在80%多一點。”

何宗輝常常不厭其煩地給村民講解“土地流轉”、“鄉村振興”,如何轉變思路,如何找土地要效益。何宗輝說,他看書看報,瞭解這些政策和信息,就是希望更多改變村裡人的觀念。

2018年7月,何宗輝被聘為小水村鄉村振興“第一書記”,這是何宗輝退休20年後,第一次擔任“要職”。過去多年,他發起組織的各種活動,包括村關工委、老協等,都只是掛了一個“顧問”頭銜。

冉雷波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何宗輝這個“第一書記”,在瀘州是唯一一例,在全川全國也屬罕見。這個第一書記,是為了讓老書記“名正言順”地去發揮餘熱,他退休回鄉做了那麼多事情,本身就非常具有典型性。

84岁的第一书记:厅官告老还乡20年后,再任村官

↑這條石板路全長1公里多,是10多年前何宗輝籌資為學生修建的,避免下雨天孩子滑倒在水田裡

賢達“何大公”

用個人魅力傳遞正能量

在村裡,熟悉何宗輝的村民都說他“沒有架子”,隨和、親切,不管大人小孩,都稱他“何大公”。王登平告訴記者,“何大公”的意思,一是他在村裡年齡大、輩分高,另一方面,是對他的尊敬。

平日裡,何宗輝並不輕易聯繫村鎮幹部反映情況。他說自己只是回鄉養老,只是一個老農民,“不能管這管那,不能啥事都去找他們。”這些年來,村裡的一些大項目、大事情,往往是村上幹部來找他出謀劃策,或者通過他對接信息渠道,聯繫投資捐款。

何彬說,何宗輝時常與村幹部坐到一起,瞭解村上的情況,也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同時很耐心聽取基層幹部的意見,他說話和和氣氣,村幹部與他打交道沒有任何壓力。

在古藺鎮黨委政府,跟何宗輝搭檔的是剛剛退休的副鎮長饒正林,他跟何宗輝一樣發揮著自己的餘熱,因為年輕一些,很多與鎮村的溝通,都是通過他去傳遞協調。

在小水村,離退休人員發揮餘熱已經有著多年的傳統。2002年左右,何宗輝就組建村級關工委,把這些“鄉賢”組織起來,開展文化活動,協調投資捐款,甚至出面處理一些家庭、鄰里糾紛……76歲的楊器先是這群“鄉賢”之一,他說如今很多老先生已經去世了,但活動並沒有停下來,像王登平這樣的“年輕人”又加入了其中。

何宗輝說,自己本來就是農民出身,工作幾十年,也一直在跟農業農村打交道,對家鄉這片土地的感情,已經深埋在心。所以回到老家,他住得習慣,也習慣與村民、村幹部打交道。他說自己雖然84歲了,但還可以發揮一些作用。

對於“第一書記”這個職務,何宗輝說這是自己做事的一個平臺,但更多的事情,還是靠基層、靠群眾、靠社會人士,自己只是一個參謀,或者聯絡員。冉雷波說,何宗輝在當地名望很高,聘老人做“第一書記”,主要發揮三個作用:政治引領、提升組織力、信息橋樑。

瀘州市老幹局綜合科科長張文良告訴紅星新聞記者,2018年以來,瀘州市以“增添正能量·共築中國夢”為主題,著力引導老同志積極增添正能量。瀘州全市286名離退休幹部到村擔任“黨建顧問”。

張文良介紹,何宗輝20年來為村裡所做的事,為當地發展所發揮的作用,當地人有口皆碑。2005年,他被評為全國關工委先進個人、全國離退休老幹部先進個人;2017年,他被評為瀘州市首屆“五老七賢”;2018年,他被評為瀘州市優秀離退休幹部黨員。

紅星新聞記者 楊靈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