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鄉話上午,下午怎麼說的?

曾經以為世界都是我的


我的家鄉話按照方言區劃分,基本上還是屬於北方方言區,所以大部分發音也近似於普通話。

“上午、下午”這兩個時間名詞,用我的家鄉話說,就是“上半天、下半天”。

例如兩個人見面了,其中一個人問道“你上半天搞麼事去了?”又例,“伢子,媽到街上去,要下半天才回來,你自己做飯吃吧!”,就是這樣。


棲哈丶


在俺們家鄉,上午叫做“頭晌”,下午叫做“下hang”,晚上叫做“後hang”。

記得上初中時,語文老師講字的讀音合成,順便推測了一下我們方言的來歷:我們把“這樣”叫做“zhang”,這個“zhang”即是漢語拼音“zhe”的聲母+“yang”的韻母合成;同理,我們把“那樣”叫做“niang”。

為此,還引發了一陣同學間名字的互相搭配,很有意思,二十多年了仍記憶猶新。

漢字源遠流長,方言更是趣味無窮。


讀書品文


這個問題很好答,俺這土話您喜歡。

俺家住在駐馬店,好多地單兒都好玩兒。

莊稼人來好乾活,一天不幹不粗坦。

清到趕集賣扁嘴,買來籮頭天樹杆。

吆喝一聲啥吃哩,烙饃糊嘟就是飯。

前半兒西邊兒去薅草,谷堆半天一身汗。

晌午俺家來了切,蒜麵條子鬥兩碗。

後半兒東邊兒去剜地,木忘水桶和勾單。

喝了湯就趕緊睡,明兒個還得呱勁兒幹。

要是高朋覺得錯,評上幾句多指點。

若是覺得有趣味,請您天中轉一轉。

(俺這兒"上午"叫"前半兒","下午"叫"後半兒";"地單兒"是"地方";"舒坦"說成"粗坦";鴨子"叫"扁嘴";"甘蔗""叫"天樹杆";"蹲著"叫"谷堆";"來了客"說成"來了切";"撈麵條"說是"蒜麵條子";"鬥兩碗"就是"吃兩碗";"吃晚飯"叫"喝湯"。)











悠悠子民


中國多民族的國家,就是漢族的的方言也很多,甚至連一個縣的各鎮各村都有不同。現在說一說兩個地方,同時把那裡幾個簡單的交流語也說一說。

一、梅州。下午一一下晝,上午一一下晝,晚上一一暗不,早上一一早晝,下雨一一落雨,吃飯一一食飯,玩一一去搞。

二、贛州。下午一一霞布,上午一一安晝,晚上一一夜不,早上一一朝呈,下雨一一落雨,吃飯一一飯,玩一一去搞,來搞。

這就是按音寫的,但發音時有柔硬與長短之分,發出時有所差別。


葉之雄鷹


很難翻譯,義烏話,是南方語言中最難學的小語中之一,說義烏話幾乎不能被初聽者聽懂、或破譯,用兩個字音拼一個字音,拼N次後才能接近原發音。

另外,義烏有許多特用字、詞,用普通話翻譯不出來,比喻,有個村名叫:“葡萄'坯'下”,“坯”其實指的是“棚”——“葡萄棚下”,但這個“坯”字與原來發音很不同,找盡普通話的字也表達不出原音。不但像“拍”音、像“牌”音、又像“坯”音。肯定不能“叫葡萄棚下”,因為義烏人聽不懂你的叫法。

還有,木屑刺入手背,其木屑的“屑”音,與義烏話中的“生”同音,是一個直譯不出來的“字”,所以義烏話的“木屑”,外地人聽了以後,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言歸再傳,題主問題的“上午”、“下午”,用普通話也很難直譯,對上午與下午的叫法有多種,現列其中的一種:

頭半乃(頭半日),哇半乃(下半日);


老蛇正宗


我們是武漢黃陂的地方,上午和下午的說法同普通話不一樣。


我們這裡的方言把上午叫“暗頭”,下午叫“暇助”,現在有些人已經改變過來用普通話叫“上午”、“下午”,但是,大部分人仍然用原來的方言。為什麼我這裡會用那樣難以理解的方言叫上午、下午“暗頭”、“暇助”呢?無從査考,也說不出原因來,我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

1,過去人們提提倡“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人們最反對睡賴覺,叫家人早起,“早起三光,暗起三慌”,為了摧人早起,就說“暗了”意思就是起慢了,快點起來,已經“暗了”到上午了;

2,下午“暇助”太陽已經偏西了,上午“暗頭”的事情沒有完成,下午要㧓緊哦,不然,就晚了,做不完了。


總之,各地的方言都是長期慢慢形成的,國家推廣普通話是對的,推廣普通話為了統一標準的語詞,使全國人民能夠達到一至並好掌握的標準和理解交流的詞語。




崑崙之柏


就如我們貴州貴陽地區橫順百把裡地,說法都有區別,何況於全國各地,像我地把一天的分時段之稱,普通語的上午和下午這個時稱,上午就叫早飯邊,這是一箇中段時,上為小早飯邊,過了的叫大早飯邊,也就等於三個時段,就將是現在鐘錶點的7一10點間,如超差點叫過點點個,七點前就叫一大早,一飛早,大老早,天渾亮。這是上午天亮之間,還未亮時的另有說法,下午就從十一點到一點之間叫少午邊,或叫小少午,到兩點鐘時叫小少午過點,原來在大集體階段,沒興吃早攴,都以十點後吃早飯,至白日下午三點時吃少午,就像現十二點吃中午飯似的,就叫做吃少午,如有人問三點時段是哪哈,就稱之少午邊,大少午,原來就以此時吃午攴就是現在的下午,我處還常有一首兒歌作為諺言:“雞叫少午過,學生肚皮餓,先生不放學,一個望一個”,這就證明已是下午時段,皆得是吃少午時節,上了四點,就叫少午過,因從十點到下午三點已是四五個鐘頭了,娃娃些不比大人,是要餓得早些,習慣了到時候就會有感覺餓意,心裡就急了。

所以地區方言,在現在交通方便的壯況下,一天或半天就能走很遠的地方,也就與多個地方交往,如不領會方言,完成某事,將致於被緩,急不得,好了一樣,當今在教學方面都以普話語從教,在各種交往中就極為方便,這是我國的一項大大的進步。


愛寫文章的大叔


全國各地的方言很多,也可能有很多的來源,我家鄉河南,方言更是很多,所謂三里不同俗。

我來談談我們家鄉的方言,特別奇怪,包括髮音和意思。比如上午,就很多說法,發音也繞嘴。例如今天上午,就發音今兒恰差。今天中午就發音今兒晌午。今天下午就發音今兒場飯兒。今天晚上就發音今兒喝晌,通指今天晚上整夜就稱今兒黑。

下面還有更怪的發音,前天稱為前兒,昨天稱為沿兒,今天稱今兒,明天稱為苗兒,後天稱為侯兒。

其它更怪的另有一些,如吃飯稱為吃兒,做飯稱為租飯,上面稱為頂餓上,也有說頂啊上的。下面稱為丟兒。

最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說沒有的意思,有說木牛的,還有一種發音,漢語標不出來,用拼音是moU,每次與其它人交流,別人茫然不知其意。

綜上所述,還是多用普通話,方便交流信息。方言還是留下來與老鄉交流使用更方便些。





玉石王7


河北肅寧:上午…頭半天,中午…晌夥,下午…後半天。



依林


我是德州,普通鄉音是當地方言,上午當地人一般人說“頭兒晌”,有點兒化音,下午是“過晌”。如果是早晨,說“早新起來”。因為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估計是從那裡帶來的發音。

比如我們上廁所說是解手,讓一個人挪動地方說蛄湧蛄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