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写诗真的需要押平水韵吗?

Cherishmily


下面是个人见解,不代表全部,可以指教,别乱喷。

作为一个现代人,模仿古人的汉字声调方法方式,也就是平水韵,去创作诗词,应该说是尊重和保留了古人创作诗歌的传统艺术方式,没什么不好,但不必要去刻意提倡。

因为,现在的部分汉字的声调的变音,以及繁体字的简化,已经融入到现代人的每一个人生活交流和学习课本中,知道平水韵的除非专业人士,其余的可以说寥寥无几。以至于在读古体诗和仿古体诗,对照于现在的汉字读音,会觉得格律不对也别扭,但你如果说那是平水韵,别人只作自己不懂平水韵,根据诗的正确理解和诗意,但会说诗写得挺好的!

这纯属正常,我们不能要求每个读诗人都懂平水韵,而且从现代人读诗的字音理解,也的确没错,有时在很多人看来,用现代人的语言,非要去理解古代人的读音去读,如果不是有平水韵这一专业水准的说法,对比现在学的语言,就会感觉语音的矛盾。

国学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得清楚的,我们懂的大多是皮毛,国学也不一定要根据传统墨守陈规,它一样可以推成出新,用每一个时代有专业人士,拿出不停追求的理想,创新负责任的精神去创造!

但不可以粗制滥造,把小丑当大师来用,比如最近看到如跳梁小丑般的丑书,网络上流行的俗不可耐的诗歌当经典,那样还不如遵循传统,一成不变。

再说说格律与意境相矛盾时的感受。好诗好在哪里?好的诗好在意境,一首诗的灵魂,一首诗精彩的妙处,就是寥寥数语就把读诗人的思路带入到诗的描述里,仿似身如其境,有些雄择大气,让人感觉热血豪迈;有些温婉流畅,让人感觉流云轻卸般自由。

这里的平水韵但还涉及到格律问题,格律往往限制了诗人的想象,每逢格律与字意有冲突时,找能替代的字,有时候就不能很好表达诗的完美之处,

实际生活中,因为懂平水韵的人很少,用现代字音的写法创作诗词,比较让人容易理解。如果只创作平水韵,给专业人士看,那创作的意义何在?

所以现代人创作诗词,传统仍然要保留,懂的人可以刻意,不懂的人随意,只要意境够好,用现代字音去写未尝不好!


烟雨江南45280246


现代人写诗真的需要押平水韵吗?

一、古韵与新韵

题主提到平水韵,那么写诗一定是指写旧体诗词了,旧体诗用平水韵,词用词林正韵,这里统称为古韵。中华诗词学会在十几年前制定了中华新韵,下面统称为新韵。


二、现代与当代 、新诗与旧体诗

现代文学一般是指1919-1949,当代文学是指1949至今,1949年以前的“现代”人写旧体诗词都是按照古韵的。即使是不讲格律、邻韵可通押的古体诗也是用古韵。

1919年白话文运动以后,出现了新诗,虽然也有闻一多等新格律派讲究“三美”,但是但今天来看,新诗押韵几乎完全自由了,各种体百花齐放。


三、现在写旧体诗词必须用古韵吗?

按照题主的本意来说,“现代”应该就是指的“现在”,那么现在斜旧体诗词是否必须用古韵呢?

当然不是必要条件了,现在写诗又不需要参加科举,想不想用古韵完全看自己,不需要看别人脸色。

中华新韵的诞生就是为了降低门坎,让更多的人参与旧体诗的创作。

四、现在写旧体诗词最好用古韵

虽然不强求用古韵,但是如果真得喜欢古诗词,一定要用古韵,因为使用是学习的最好方法。

不熟悉古韵,会影响欣赏古诗词,特别是欣赏格律诗和词时,往往“只得徐妃半面妆”。

很简单的例子,比如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不懂古韵,会误解为这首词不押韵。

学旧体诗都是要学到格律的,如果排斥用古韵,欣赏格律诗会有阅读障碍。比如《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斜今天读作xie,与花、家不押韵,但是在平水韵里是一个韵部,都是下平六麻。

食、烛,新韵是平声,古韵是入声。学格律知道第三句应该是仄声,假如不知道烛、食是入声就会感到很奇怪。

如果在家里教小朋友读诗,遇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寒食》的话,想一想您作为一个“诗人”,如果说不明白,好意思跟孩子讲自己也写诗吗?反过来说,如果您讲的明白,是不是节约了孩子的学习时间。



结语

所以对于写作旧体诗,如果是真爱,一定要用古韵。至少遇到这种情况知道去查询 ,从而更好地理解。

如果只是普通阅读,不想动手写,那就不需要了,因为记住确实很难。

另外,我们大多是爱好者,不是考状元,古韵不需要特意去背,背也背不过,写的越多自然记住的也越多。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举例说明:

一,白居易《卖炭翁》有一句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按平水韵来说,“黑”字和“食”字是同一个韵部,也就是说,按照古人的发音,这一段诗是押韵的。可是按现代发音来说,这一段明显不押韵。于是产生出了两个问题。

如果我无知,我会认为,白居易做诗也不押韵啊!

如果我有知,你让我如何读出诗歌中的美感出来?

二、白居易《琵琶行》里有一句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实际上,帛,白,客三个字是同一韵部(入声十一陌),那个“白”可能读“跛”音,但是现在读BAI二声,那么,显然押韵所产生的音律之美我们无法体会得到。

但是你不能认为白乐天连押韵都不会!

三,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是的,题主没有猜错,这个“原”和“昏”按古代文字发音,是押韵。原字的发音怀疑读“云”声。

李清照写诗,喜欢用入声字,可是入声字现在消失了!入声字所产生的独特乐感再也听不到了!

官方语言一开始是以中原地区为准,唐宋时期是河南人发音,而明朝时期又改为南京话,清朝时期的通用语言是北京话。民国时期是南北结合,而古声只保留在了戏曲里,比如京剧里某些汉字的发音。

但是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

从民国一直到现在,不论是那些大师,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钱钟书,鲁迅、还是以白话文为主的文人,比如郁达夫,沈雁冰,郭沫若,老舍,我们的开国元勋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元帅,叶剑英元帅,一直到现代的一些书法家创作诗词如启功,在创作古诗词时,都是以平水韵为主!

毫无例外!

现在如果创作古诗词,发到论坛里,发到头条上,如果你不注明的话,默认就是平水韵。这形成了一个公理。

没人说创作诗词不能用新韵,但是所有创作者都用平水韵,哪怕伪劣恶俗如我,也只用平水韵。只不过避开了那些明显存在冲突的文字。

解决方法只有一个

平水韵,你要懂,要知,要能用,否则许多古诗词会让你产生误会。

中华新韵,你喜欢就用,但是请一定要标注“新韵”即可。

这是一百多年来形成的默认的,被所有人所接受的模式。

在没有李白东坡那样的才气之前,还是尊重为好。


亦有所思


现代人写诗押不押平水韵分两种情况加以分析。

第一种情况是朗诵诗最好押平水韵。试想,朗诵的诗如果不押韵,文字念着不顺口,诘屈聲,那就一点听头也没了;因为押韵才会有一点点仿佛音乐的味道。可不是吗?现代歌词无论是民歌歌词还是通俗歌歌词都要押韵,不押韵唱起来就有一种拗口而不通畅的感觉,很难把歌唱好。因此《涛声依旧》和《小白杨》等歌词都押韵。由此可见,朗诵诗要朗诵出好的效果,必须押韵。但押韵是有讲究的,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浅而言之,奇数句可不押韵,偶数句必须押韵。如果句句押韵就变成催眠曲了。这里就不举例了。

第二种情况是非朗诵的现代新诗可以不押韵。有人认为现代新诗都应当押韵,起码要押平水韵,一押韵就有了音乐的感觉。我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因为真正的现代好诗最显著的标志是有所发现,发现那些“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重新命名的似话非话的震撼人们灵魂的“新大陆”,而不是书写顺口溜。好诗的语言是陌生的、新奇的和神秘的,而不再强调押韵了。但好诗必须有内在韵律和节奏感,换言之,虽不押韵但仍然是通畅的。举一个例,诗名叫《小草爬山坡》,作者林蓝。,诗的内容是:小草在春天/爬山坡/爬呀爬/爬累了/就开几朵小花玩。多好,但不押韵。它好就好.在两处新发现:一处是“爬累了”,另一处也是震撼读者心灵的一句,这就是“就开出几朵小花玩”。一个玩字让诗升华了。我认为押韵的诗是口读的诗,而不押韵的真诗好诗是心读的诗。大家说对吗?









根言木语



这个问题没有非此即彼的回答。

诗歌是文艺作品,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创作。诗最重要的初心不是取得旁人认同,而是自我感情抒发。

区别于日常表达,诗有专门的诗家语,在这种语言的控制下,诗会变得更加高雅,艺术化,也就是平时说的虽然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为什么我们的作品要高于生活?是为了追求美。为什么要美?是为了将自己的诗歌给别人看的时候发出赞叹并认同。在抒发自己感情的时候得到其他人的认同,才算是一首成功的作品。

说到底,这是一种虚荣心。但正是这种对美,对认同追求的虚荣心,创造了有别于打油诗的各种高大上并流传千年的作品。

所以写诗表达感情又不仅仅是抒发自我。

而这种为了寻求认同的追求就产生了方便读者理解的各种格式。

所以,格律这种东西其实是把双刃剑,用坏了伤人伤己,用好了杀敌快意。

平水韵也是一样。

平水韵的发音规则,韵部分类到今天的普通话已经有很多地方不同,使用平水韵写诗会让你的诗流传度变窄。读者的水平有高有低,而且作为一个读者,他根本没必要为了读你的诗去学习平水韵。

你的作品只为了自己而写,不在乎人家怎么看,不管用什么韵都可以。但你想得到诗词协会或者老一辈诗词创作者的认同,学习、使用平水韵会让你找到归属感。使用新韵则让你的诗歌通俗易读,在字词上没有那份天然的古意,就必须在意境营造、感情表达上别出心裁——这就有点类似于现代诗了。穿着古诗的衣服,要活出新诗的样子。

我们为什么在新世代还要学习写古诗?因为我们喜欢古体诗那种古朴、古拙的味道,喜欢近体诗遣词造句的精巧,喜欢他们符合平仄时候的清朗。那是一种过去,更是一种精神上更高的、我们无法达到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们喜欢并追求。

但是,并非类古词的堆砌就能营造古意。喜欢唐诗宋词,必须进行大量阅读和赏析,找出他们背后的诗心,才能真正下笔如在唐宋,写文好似魏晋。

而熟悉平水韵,是阅读、赏析唐宋及他们以前的中国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的必须条件。

我们学习,背诵唐宋诗词,为的是加强自己写古诗的能力。我们学习平水韵,为的是理解唐宋作品结构、意境营造的诗心。

学会诗词背后的逻辑思维和我们今天写古诗有关吗?有关。

平水韵这种旧时的声韵规则和我们今天要表达的东西有关吗?无关。

所以,个人的态度是。平水韵,要熟悉,用来诵读和赏析古诗词。

不过今天我们写新古诗,就随意了。爱用的人用,用得好会增添古意。不爱用的人就用普通话为基础的新韵,不会减少你的意向表达,同时会获得更多普通读者的喜爱。

诗歌是文艺作品,总是在简单-复杂-简单的螺旋中反复。

各有所爱,不必强求。

求同存异,百花齐放。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诗词的“韵”必须与时代的流行语言契合,依据这样的“韵”写出的诗词,才能为广大读者读懂、接受。故此,诗韵自诞生以来,已经重新修订了十几次。每次都是因为当时流行语言的语音大辐改变,而产生的社会需求。

今天,普通话已成为中国最普及的语言。据2016年统计,使用普通话交流的中国人,己达到人口总数的75%,并且这一数字还在迅速地增长。因此,国家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中华新韵】。这和【平水韵】替代唐韵的意义是一样的。是诗词文化的一种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虽然,国家并没有强制推行新韵,但【中华新韵】替代平水韵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以某些人意志为转移的!

【平水韵】是以八百年前的流行语言的语音为依据,修改唐韵而成的。与今天的语言相去甚远。故平水韵与今天的语音多相龃龉,让人看不懂。那个一东和二冬为什么不能通押?没人能说清!同样:六渔七虞、十一真十二文、十四寒十五珊、三肴四豪、八庚十蒸…,很多韵母完全相同的字都不能通押。给创作诗词的人制造了多少困惑,和麻烦!而一些读音风马牛不相及的字,却被列为同一韵部,更让人匪夷所思。更严重的是:是让广大读者匪夷所思!读者会认为我们写的诗词“不押韵”、或“平仄不对”。这对诗词的发展,无疑是一种阻碍。还有:韵部的繁复,造成了很多韵部的字数过少。遣词造句局狹、逼仄。有的韵部只有十几个字、甚致几个字,这样的“韵”怎么使用?这种被诗词作者称做“险韵”,都尽量避开的韵部,使用率极低!因此,民间出现了一种“变通”,叫“邻韵通押”。其实,就是大家都意识到了平水韵的毛病,又没有可以替代的韵书。无奈之下,针对平水韵弊病的一种“将就”。既然,邻韵可以“通押”为什么不能合并呢?为什么不能使用新韵呢?!

这就是【中华新韵】诞生的缘起。那么,使用新韵会“影响”诗词的品质吗?这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担忧。可以说是对于诗词格律缺乏了解!一首诗词作品的优劣:主要看它的想象力是否奇特、视角是否独特、也就是立意要新颖,语言要优美、精炼,更要熟练地使用古文语汇。严守格律,又不损意境。有上述特点,就是好作品。根它用什么韵没有任何关系。平水韵、中华新韵都只是一种工具。我们在使用时,只能体会到,哪种工具更方便、快捷、效率高。而不是作品的蕾丝、金边,不能为作品增光添彩!想通过某种工具来提高作品的身价,是一种缘木求魚的行为。!

有人说:【中华新韵】简单,适合初学者,平水韵复杂,是进学之阶…。这是一种颠倒是非的说辞!中华新韵之所以简单,是因为它合理、科学,因此便捷、效率高。而平水韵的复杂,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浪费。如前所述,都是一些不知所以然的难度。譬如两把锁,一把新锁,插入钥匙,应声开启。一把几百年前的老锁,插入钥匙,左转在转、前后试探、鼓捣半天、弄一身汗。不知怎么碰对机簧才得以开启。是这把锁“安全、”高挡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坚持这种论调,如果出于无知,尚可谅解。如果故意这样混淆事实,有意误导它人,那就是道德问题了!




橡木桶61955766


我是初心初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既然是关于诗的问题,我觉得还是用诗来回答比较好。

诗 的 平 仄

似乎,像中国夏朝就有了法典,

——历史书曾这样说过。

像拿破仑创造了资本主义法律,

——世界公认这种成果。

中国唐朝格律诗的伟大贡献,

就在于制定了诗的规则,

——绝律及其平仄。

产生规则是因为诗太繁荣诗人太多,

有了规则才判定比赛竞争谁是胜者?

依照规则唐朝有诗人诗歌灿若星河!

法典归法典,规则就规则,

国度行业个人,政治市场文坛,

难道就没有违规,就没有突破。

凡人出律就指责不可救药?

名人出格就有了拗救激活!

中国如此,世界如此,

仅举一例,例不举多——

那一年,足球世界杯赛,

阿根廷队冠军意外获得。

马拉多纳曾说:

那是上帝之手。

一笔勾销,一言带过,

世界哗然,轻松活泼……

平仄诗也是一样,

权威制定了规则,

权威突破了规则,

争论不休的,

却是大众的——

诗者,读者,编者,评者,争者。

千多年过去了,

几百乘战车变成几万辆坦克!

能不变轼和辙?

诗歌要进步,谁也挡不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平水韵一统天下,

千禧年一过,新韵就与之平分秋色。

佩文韵平水韵路注定越走越窄,

通韵又掀起轩然大波,那是号角,

推广普通话(标准)话,又平水韵,

历史不会让你总开倒车。

能用平水韵写诗,就不能用标准话

写诗吗?

是因为你吃老本儿,生怕别人也把格律掌握,

你那个奶油蛋糕,别人动不得……

关键一步,必须气吞山河,

必须一个斩钉截铁的取舍!

诗会大发展,

诗会成为诗的泱泱大国。




初心初山


余下一动笔就要骂人!骂的是文学家、文豪大儒们……

仓拮何故要造字?不就是规范当时各部落语言各异,便于记录统一语音文字么!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现代既然简化了文字规矩了四声统一实现了普通话,繁杂式、波浪式语音平仄简易地分成定夺,已是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了!那么,写诗还有必要顾弄玄虚地寻回老路,按平水压韵乎?尔等真乃顽固不化,“老牛踩犁藤,不知移脚”!

知道格律诗之起源么?开山鼻祖是谁?端着大国的饭碗,"扪吃皇粮"不找事,不问津而无所是从,怎不叫如今的诗坛文化乱象环生而没有定局……

并非余生爱骂人,迄今诗坛乱象看不过眼,不敲警钟,尔等大儒们还在那里举棋不定、“之乎者也”也……

中国乃泱泱大国,连一个传统的诗词文化都固定不下来,况且“儿孙已问世,父辈长辈却属谁?”无从得知,更有千年遗作的诗词韵脚都规范不了,难道不是尔等的责任,不感觉汗颜乎?!


7445079911642郑越元


旧体诗是用文言文写的诗。诗应该声音和谐,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也可以不严格押韵。即便不押韵,只要声音和谐,也可以称之为诗,从古到今都有这样的例子。格律诗只是一类诗歌形式并不是全部,也并非旧体诗的全部形式。格律诗的原则只揭示和总结了诗歌的部分规律,而且是几百年前,甚至是上千年前的规律,还有许许多多的规律有待揭示,或者重新总结。如果将格律视为唯一的,最终的原则,将严重阻碍诗歌的发展。诗应该怎么写?几乎可以随便写,只要声音和谐就可以了。这样写诗,诗歌将拥有几乎无限广阔的天地,对诗歌的发展,非常有利,何乐而不为呢?如果只囿于某一种形式,诗歌无疑将走向死亡。是时候打破旧的束缚,继承传统并开创未来了。

陈毅请教毛泽东,五律怎么写?毛泽东写信回复,说他不会写五律,也从来没有写过五律,让陈毅请教别人。的确,我们没有见过毛泽东的五律诗。

读《红楼梦》的时候,你看到过曹雪芹写词和曲了没有?的确,《红楼梦》里只有近体诗,几首词,没有曲,《红楼梦》里,除了近体诗、几首词外,其他的诗只能称作古体诗,甚至是新古体诗。

可见大师也未必样样精通,只要有所精通就可以了。就像杜牧善绝句,李清照只能被称为词人一样。如果你只会写古体诗,也没有关系,就好比是陶渊明,和屈原。格律诗是传统,古体诗也一样是传统,而且历史更加悠久,它是格律诗之母,抛弃了古体诗,就是,抛弃了诗歌的本质,同数典忘祖有什么区别?只能说他已经走火入魔,误入歧途了。处处以格律为依归,谬也。

诗歌的本质不是押韵,不是格律,而是声音的和谐。从根本上讲要用感觉去写诗,而不是依照某种理论,或者规则,任何理论和规则都是暂时的,有拘限性的,都是要被推翻的。都是流动的沙,而不是坚实的地。


新疆曹子建


当然不需要。其实这个问题毫无意义。

有一点知识的人都知道,韵一直就在改革,从古至今都没停过。其实我们现在的人写古体诗,前人的诗韵都可以用,平水韵,词林正韵等,都适用于今人写诗。有很多人认为词林正韵只能用于写词,这是比较偏颇的。

今人写诗,提问并没说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假如写现代诗,那最好用新韵。当然也没人规定不许用旧韵,但用旧韵写现代诗,总归不伦不类。其实写现代诗,关键是自己觉得押韵。韵是什么?韵是使句子产生复沓,而平水韵又称沈四声,我以前就说过,平水韵绝不只是韵书,它更是声书。旧体诗不但押韵要用沈四声,句中用字也要用沈四声,可见平水韵并非是我们想象的韵书。其实不但是平水韵,就是切韵,广韵,还有王文郁的107韵,也是声韵并举。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并非说按照诗的形式说话,而是遵照诗的声说话。就是所谓的官话。千万不要对韵书有所误解。

王力先生曾说,现代人写诗,只要自己感觉押韵就可以了。这里一方面指现代诗,一方面也指现代诗在声的方面,已经按照普通话去操作了。现代人写诗,甚至可以用十三辙押韵,当然也可以不押韵。但是不押韵的诗很难操作,没有深厚功底的人,不易写好。

日本诗至今无韵,了解日诗的人也不多,这也是因为日诗无韵。中国古诗应该是都有韵的,有些诗看似无韵,其实有的诗是一句一韵,也就是频繁换韵。

写诗用平水韵是值得鼓励的,并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抱着陈年烂谷子,顽固不化。因为古典文学需要传承,需要有人研究,学习旧韵的人群,正是这些研究人员的基础。所以,讽刺使用旧韵的人,是无知的表现,大可不去理会。

其实中华新韵永远不会把旧韵淘汰掉,因为即便古典文学不需要继承,需要改革,但是对古典文学的研究必将继续,只要有研究,旧韵就不会退出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