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寫詩真的需要押平水韻嗎?

Cherishmily


下面是個人見解,不代表全部,可以指教,別亂噴。

作為一個現代人,模仿古人的漢字聲調方法方式,也就是平水韻,去創作詩詞,應該說是尊重和保留了古人創作詩歌的傳統藝術方式,沒什麼不好,但不必要去刻意提倡。

因為,現在的部分漢字的聲調的變音,以及繁體字的簡化,已經融入到現代人的每一個人生活交流和學習課本中,知道平水韻的除非專業人士,其餘的可以說寥寥無幾。以至於在讀古體詩和仿古體詩,對照於現在的漢字讀音,會覺得格律不對也彆扭,但你如果說那是平水韻,別人只作自己不懂平水韻,根據詩的正確理解和詩意,但會說詩寫得挺好的!

這純屬正常,我們不能要求每個讀詩人都懂平水韻,而且從現代人讀詩的字音理解,也的確沒錯,有時在很多人看來,用現代人的語言,非要去理解古代人的讀音去讀,如果不是有平水韻這一專業水準的說法,對比現在學的語言,就會感覺語音的矛盾。

國學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得清楚的,我們懂的大多是皮毛,國學也不一定要根據傳統墨守陳規,它一樣可以推成出新,用每一個時代有專業人士,拿出不停追求的理想,創新負責任的精神去創造!

但不可以粗製濫造,把小丑當大師來用,比如最近看到如跳樑小醜般的醜書,網絡上流行的俗不可耐的詩歌當經典,那樣還不如遵循傳統,一成不變。

再說說格律與意境相矛盾時的感受。好詩好在哪裡?好的詩好在意境,一首詩的靈魂,一首詩精彩的妙處,就是寥寥數語就把讀詩人的思路帶入到詩的描述裡,仿似身如其境,有些雄擇大氣,讓人感覺熱血豪邁;有些溫婉流暢,讓人感覺流雲輕卸般自由。

這裡的平水韻但還涉及到格律問題,格律往往限制了詩人的想象,每逢格律與字意有衝突時,找能替代的字,有時候就不能很好表達詩的完美之處,

實際生活中,因為懂平水韻的人很少,用現代字音的寫法創作詩詞,比較讓人容易理解。如果只創作平水韻,給專業人士看,那創作的意義何在?

所以現代人創作詩詞,傳統仍然要保留,懂的人可以刻意,不懂的人隨意,只要意境夠好,用現代字音去寫未嘗不好!


煙雨江南45280246


現代人寫詩真的需要押平水韻嗎?

一、古韻與新韻

題主提到平水韻,那麼寫詩一定是指寫舊體詩詞了,舊體詩用平水韻,詞用詞林正韻,這裡統稱為古韻。中華詩詞學會在十幾年前制定了中華新韻,下面統稱為新韻。


二、現代與當代 、新詩與舊體詩

現代文學一般是指1919-1949,當代文學是指1949至今,1949年以前的“現代”人寫舊體詩詞都是按照古韻的。即使是不講格律、鄰韻可通押的古體詩也是用古韻。

1919年白話文運動以後,出現了新詩,雖然也有聞一多等新格律派講究“三美”,但是但今天來看,新詩押韻幾乎完全自由了,各種體百花齊放。


三、現在寫舊體詩詞必須用古韻嗎?

按照題主的本意來說,“現代”應該就是指的“現在”,那麼現在斜舊體詩詞是否必須用古韻呢?

當然不是必要條件了,現在寫詩又不需要參加科舉,想不想用古韻完全看自己,不需要看別人臉色。

中華新韻的誕生就是為了降低門坎,讓更多的人參與舊體詩的創作。

四、現在寫舊體詩詞最好用古韻

雖然不強求用古韻,但是如果真得喜歡古詩詞,一定要用古韻,因為使用是學習的最好方法。

不熟悉古韻,會影響欣賞古詩詞,特別是欣賞格律詩和詞時,往往“只得徐妃半面妝”。

很簡單的例子,比如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時,不懂古韻,會誤解為這首詞不押韻。

學舊體詩都是要學到格律的,如果排斥用古韻,欣賞格律詩會有閱讀障礙。比如《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斜今天讀作xie,與花、家不押韻,但是在平水韻裡是一個韻部,都是下平六麻。

食、燭,新韻是平聲,古韻是入聲。學格律知道第三句應該是仄聲,假如不知道燭、食是入聲就會感到很奇怪。

如果在家裡教小朋友讀詩,遇到《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寒食》的話,想一想您作為一個“詩人”,如果說不明白,好意思跟孩子講自己也寫詩嗎?反過來說,如果您講的明白,是不是節約了孩子的學習時間。



結語

所以對於寫作舊體詩,如果是真愛,一定要用古韻。至少遇到這種情況知道去查詢 ,從而更好地理解。

如果只是普通閱讀,不想動手寫,那就不需要了,因為記住確實很難。

另外,我們大多是愛好者,不是考狀元,古韻不需要特意去背,背也背不過,寫的越多自然記住的也越多。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舉例說明:

一,白居易《賣炭翁》有一句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按平水韻來說,“黑”字和“食”字是同一個韻部,也就是說,按照古人的發音,這一段詩是押韻的。可是按現代發音來說,這一段明顯不押韻。於是產生出了兩個問題。

如果我無知,我會認為,白居易做詩也不押韻啊!

如果我有知,你讓我如何讀出詩歌中的美感出來?

二、白居易《琵琶行》裡有一句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客。

實際上,帛,白,客三個字是同一韻部(入聲十一陌),那個“白”可能讀“跛”音,但是現在讀BAI二聲,那麼,顯然押韻所產生的音律之美我們無法體會得到。

但是你不能認為白樂天連押韻都不會!

三,李商隱《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是的,題主沒有猜錯,這個“原”和“昏”按古代文字發音,是押韻。原字的發音懷疑讀“雲”聲。

李清照寫詩,喜歡用入聲字,可是入聲字現在消失了!入聲字所產生的獨特樂感再也聽不到了!

官方語言一開始是以中原地區為準,唐宋時期是河南人發音,而明朝時期又改為南京話,清朝時期的通用語言是北京話。民國時期是南北結合,而古聲只保留在了戲曲裡,比如京劇裡某些漢字的發音。

但是不可忽略的一個事實是

從民國一直到現在,不論是那些大師,陳寅恪,梁啟超,王國維,錢鍾書,魯迅、還是以白話文為主的文人,比如郁達夫,沈雁冰,郭沫若,老舍,我們的開國元勳毛主席,周總理,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一直到現代的一些書法家創作詩詞如啟功,在創作古詩詞時,都是以平水韻為主!

毫無例外!

現在如果創作古詩詞,發到論壇裡,發到頭條上,如果你不註明的話,默認就是平水韻。這形成了一個公理。

沒人說創作詩詞不能用新韻,但是所有創作者都用平水韻,哪怕偽劣惡俗如我,也只用平水韻。只不過避開了那些明顯存在衝突的文字。

解決方法只有一個

平水韻,你要懂,要知,要能用,否則許多古詩詞會讓你產生誤會。

中華新韻,你喜歡就用,但是請一定要標註“新韻”即可。

這是一百多年來形成的默認的,被所有人所接受的模式。

在沒有李白東坡那樣的才氣之前,還是尊重為好。


亦有所思


現代人寫詩押不押平水韻分兩種情況加以分析。

第一種情況是朗誦詩最好押平水韻。試想,朗誦的詩如果不押韻,文字念著不順口,詰屈聲,那就一點聽頭也沒了;因為押韻才會有一點點彷彿音樂的味道。可不是嗎?現代歌詞無論是民歌歌詞還是通俗歌歌詞都要押韻,不押韻唱起來就有一種拗口而不通暢的感覺,很難把歌唱好。因此《濤聲依舊》和《小白楊》等歌詞都押韻。由此可見,朗誦詩要朗誦出好的效果,必須押韻。但押韻是有講究的,即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淺而言之,奇數句可不押韻,偶數句必須押韻。如果句句押韻就變成催眠曲了。這裡就不舉例了。

第二種情況是非朗誦的現代新詩可以不押韻。有人認為現代新詩都應當押韻,起碼要押平水韻,一押韻就有了音樂的感覺。我不完全同意這種觀點,因為真正的現代好詩最顯著的標誌是有所發現,發現那些“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重新命名的似話非話的震撼人們靈魂的“新大陸”,而不是書寫順口溜。好詩的語言是陌生的、新奇的和神秘的,而不再強調押韻了。但好詩必須有內在韻律和節奏感,換言之,雖不押韻但仍然是通暢的。舉一個例,詩名叫《小草爬山坡》,作者林藍。,詩的內容是:小草在春天/爬山坡/爬呀爬/爬累了/就開幾朵小花玩。多好,但不押韻。它好就好.在兩處新發現:一處是“爬累了”,另一處也是震撼讀者心靈的一句,這就是“就開出幾朵小花玩”。一個玩字讓詩昇華了。我認為押韻的詩是口讀的詩,而不押韻的真詩好詩是心讀的詩。大家說對嗎?









根言木語



這個問題沒有非此即彼的回答。

詩歌是文藝作品,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創作。詩最重要的初心不是取得旁人認同,而是自我感情抒發。

區別於日常表達,詩有專門的詩家語,在這種語言的控制下,詩會變得更加高雅,藝術化,也就是平時說的雖然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為什麼我們的作品要高於生活?是為了追求美。為什麼要美?是為了將自己的詩歌給別人看的時候發出讚歎並認同。在抒發自己感情的時候得到其他人的認同,才算是一首成功的作品。

說到底,這是一種虛榮心。但正是這種對美,對認同追求的虛榮心,創造了有別於打油詩的各種高大上並流傳千年的作品。

所以寫詩表達感情又不僅僅是抒發自我。

而這種為了尋求認同的追求就產生了方便讀者理解的各種格式。

所以,格律這種東西其實是把雙刃劍,用壞了傷人傷己,用好了殺敵快意。

平水韻也是一樣。

平水韻的發音規則,韻部分類到今天的普通話已經有很多地方不同,使用平水韻寫詩會讓你的詩流傳度變窄。讀者的水平有高有低,而且作為一個讀者,他根本沒必要為了讀你的詩去學習平水韻。

你的作品只為了自己而寫,不在乎人家怎麼看,不管用什麼韻都可以。但你想得到詩詞協會或者老一輩詩詞創作者的認同,學習、使用平水韻會讓你找到歸屬感。使用新韻則讓你的詩歌通俗易讀,在字詞上沒有那份天然的古意,就必須在意境營造、感情表達上別出心裁——這就有點類似於現代詩了。穿著古詩的衣服,要活出新詩的樣子。

我們為什麼在新世代還要學習寫古詩?因為我們喜歡古體詩那種古樸、古拙的味道,喜歡近體詩遣詞造句的精巧,喜歡他們符合平仄時候的清朗。那是一種過去,更是一種精神上更高的、我們無法達到的精神世界,所以我們喜歡並追求。

但是,並非類古詞的堆砌就能營造古意。喜歡唐詩宋詞,必須進行大量閱讀和賞析,找出他們背後的詩心,才能真正下筆如在唐宋,寫文好似魏晉。

而熟悉平水韻,是閱讀、賞析唐宋及他們以前的中國文學作品(詩詞歌賦)的必須條件。

我們學習,背誦唐宋詩詞,為的是加強自己寫古詩的能力。我們學習平水韻,為的是理解唐宋作品結構、意境營造的詩心。

學會詩詞背後的邏輯思維和我們今天寫古詩有關嗎?有關。

平水韻這種舊時的聲韻規則和我們今天要表達的東西有關嗎?無關。

所以,個人的態度是。平水韻,要熟悉,用來誦讀和賞析古詩詞。

不過今天我們寫新古詩,就隨意了。愛用的人用,用得好會增添古意。不愛用的人就用普通話為基礎的新韻,不會減少你的意向表達,同時會獲得更多普通讀者的喜愛。

詩歌是文藝作品,總是在簡單-複雜-簡單的螺旋中反覆。

各有所愛,不必強求。

求同存異,百花齊放。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詩詞的“韻”必須與時代的流行語言契合,依據這樣的“韻”寫出的詩詞,才能為廣大讀者讀懂、接受。故此,詩韻自誕生以來,已經重新修訂了十幾次。每次都是因為當時流行語言的語音大輻改變,而產生的社會需求。

今天,普通話已成為中國最普及的語言。據2016年統計,使用普通話交流的中國人,己達到人口總數的75%,並且這一數字還在迅速地增長。因此,國家有關部門不失時機地推出了【中華新韻】。這和【平水韻】替代唐韻的意義是一樣的。是詩詞文化的一種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雖然,國家並沒有強制推行新韻,但【中華新韻】替代平水韻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不以某些人意志為轉移的!

【平水韻】是以八百年前的流行語言的語音為依據,修改唐韻而成的。與今天的語言相去甚遠。故平水韻與今天的語音多相齟齬,讓人看不懂。那個一東和二冬為什麼不能通押?沒人能說清!同樣:六漁七虞、十一真十二文、十四寒十五珊、三餚四豪、八庚十蒸…,很多韻母完全相同的字都不能通押。給創作詩詞的人制造了多少困惑,和麻煩!而一些讀音風馬牛不相及的字,卻被列為同一韻部,更讓人匪夷所思。更嚴重的是:是讓廣大讀者匪夷所思!讀者會認為我們寫的詩詞“不押韻”、或“平仄不對”。這對詩詞的發展,無疑是一種阻礙。還有:韻部的繁複,造成了很多韻部的字數過少。遣詞造句局狹、逼仄。有的韻部只有十幾個字、甚致幾個字,這樣的“韻”怎麼使用?這種被詩詞作者稱做“險韻”,都儘量避開的韻部,使用率極低!因此,民間出現了一種“變通”,叫“鄰韻通押”。其實,就是大家都意識到了平水韻的毛病,又沒有可以替代的韻書。無奈之下,針對平水韻弊病的一種“將就”。既然,鄰韻可以“通押”為什麼不能合併呢?為什麼不能使用新韻呢?!

這就是【中華新韻】誕生的緣起。那麼,使用新韻會“影響”詩詞的品質嗎?這是一種毫無根據的擔憂。可以說是對於詩詞格律缺乏瞭解!一首詩詞作品的優劣:主要看它的想象力是否奇特、視角是否獨特、也就是立意要新穎,語言要優美、精煉,更要熟練地使用古文語彙。嚴守格律,又不損意境。有上述特點,就是好作品。根它用什麼韻沒有任何關係。平水韻、中華新韻都只是一種工具。我們在使用時,只能體會到,哪種工具更方便、快捷、效率高。而不是作品的蕾絲、金邊,不能為作品增光添彩!想通過某種工具來提高作品的身價,是一種緣木求魚的行為。!

有人說:【中華新韻】簡單,適合初學者,平水韻複雜,是進學之階…。這是一種顛倒是非的說辭!中華新韻之所以簡單,是因為它合理、科學,因此便捷、效率高。而平水韻的複雜,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浪費。如前所述,都是一些不知所以然的難度。譬如兩把鎖,一把新鎖,插入鑰匙,應聲開啟。一把幾百年前的老鎖,插入鑰匙,左轉在轉、前後試探、鼓搗半天、弄一身汗。不知怎麼碰對機簧才得以開啟。是這把鎖“安全、”高擋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堅持這種論調,如果出於無知,尚可諒解。如果故意這樣混淆事實,有意誤導它人,那就是道德問題了!




橡木桶61955766


我是初心初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既然是關於詩的問題,我覺得還是用詩來回答比較好。

詩 的 平 仄

似乎,像中國夏朝就有了法典,

——歷史書曾這樣說過。

像拿破崙創造了資本主義法律,

——世界公認這種成果。

中國唐朝格律詩的偉大貢獻,

就在於制定了詩的規則,

——絕律及其平仄。

產生規則是因為詩太繁榮詩人太多,

有了規則才判定比賽競爭誰是勝者?

依照規則唐朝有詩人詩歌燦若星河!

法典歸法典,規則就規則,

國度行業個人,政治市場文壇,

難道就沒有違規,就沒有突破。

凡人出律就指責不可救藥?

名人出格就有了拗救激活!

中國如此,世界如此,

僅舉一例,例不舉多——

那一年,足球世界盃賽,

阿根廷隊冠軍意外獲得。

馬拉多納曾說:

那是上帝之手。

一筆勾銷,一言帶過,

世界譁然,輕鬆活潑……

平仄詩也是一樣,

權威制定了規則,

權威突破了規則,

爭論不休的,

卻是大眾的——

詩者,讀者,編者,評者,爭者。

千多年過去了,

幾百乘戰車變成幾萬輛坦克!

能不變軾和轍?

詩歌要進步,誰也擋不得。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平水韻一統天下,

千禧年一過,新韻就與之平分秋色。

佩文韻平水韻路註定越走越窄,

通韻又掀起軒然大波,那是號角,

推廣普通話(標準)話,又平水韻,

歷史不會讓你總開倒車。

能用平水韻寫詩,就不能用標準話

寫詩嗎?

是因為你吃老本兒,生怕別人也把格律掌握,

你那個奶油蛋糕,別人動不得……

關鍵一步,必須氣吞山河,

必須一個斬釘截鐵的取捨!

詩會大發展,

詩會成為詩的泱泱大國。




初心初山


餘下一動筆就要罵人!罵的是文學家、文豪大儒們……

倉拮何故要造字?不就是規範當時各部落語言各異,便於記錄統一語音文字麼!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現代既然簡化了文字規矩了四聲統一實現了普通話,繁雜式、波浪式語音平仄簡易地分成定奪,已是革故鼎新、推陳出新了!那麼,寫詩還有必要顧弄玄虛地尋回老路,按平水壓韻乎?爾等真乃頑固不化,“老牛踩犁藤,不知移腳”!

知道格律詩之起源麼?開山鼻祖是誰?端著大國的飯碗,"捫吃皇糧"不找事,不問津而無所是從,怎不叫如今的詩壇文化亂象環生而沒有定局……

並非餘生愛罵人,迄今詩壇亂象看不過眼,不敲警鐘,爾等大儒們還在那裡舉棋不定、“之乎者也”也……

中國乃泱泱大國,連一個傳統的詩詞文化都固定不下來,況且“兒孫已問世,父輩長輩卻屬誰?”無從得知,更有千年遺作的詩詞韻腳都規範不了,難道不是爾等的責任,不感覺汗顏乎?!


7445079911642鄭越元


舊體詩是用文言文寫的詩。詩應該聲音和諧,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也可以不嚴格押韻。即便不押韻,只要聲音和諧,也可以稱之為詩,從古到今都有這樣的例子。格律詩只是一類詩歌形式並不是全部,也並非舊體詩的全部形式。格律詩的原則只揭示和總結了詩歌的部分規律,而且是幾百年前,甚至是上千年前的規律,還有許許多多的規律有待揭示,或者重新總結。如果將格律視為唯一的,最終的原則,將嚴重阻礙詩歌的發展。詩應該怎麼寫?幾乎可以隨便寫,只要聲音和諧就可以了。這樣寫詩,詩歌將擁有幾乎無限廣闊的天地,對詩歌的發展,非常有利,何樂而不為呢?如果只囿於某一種形式,詩歌無疑將走向死亡。是時候打破舊的束縛,繼承傳統並開創未來了。

陳毅請教毛澤東,五律怎麼寫?毛澤東寫信回覆,說他不會寫五律,也從來沒有寫過五律,讓陳毅請教別人。的確,我們沒有見過毛澤東的五律詩。

讀《紅樓夢》的時候,你看到過曹雪芹寫詞和曲了沒有?的確,《紅樓夢》裡只有近體詩,幾首詞,沒有曲,《紅樓夢》裡,除了近體詩、幾首詞外,其他的詩只能稱作古體詩,甚至是新古體詩。

可見大師也未必樣樣精通,只要有所精通就可以了。就像杜牧善絕句,李清照只能被稱為詞人一樣。如果你只會寫古體詩,也沒有關係,就好比是陶淵明,和屈原。格律詩是傳統,古體詩也一樣是傳統,而且歷史更加悠久,它是格律詩之母,拋棄了古體詩,就是,拋棄了詩歌的本質,同數典忘祖有什麼區別?只能說他已經走火入魔,誤入歧途了。處處以格律為依歸,謬也。

詩歌的本質不是押韻,不是格律,而是聲音的和諧。從根本上講要用感覺去寫詩,而不是依照某種理論,或者規則,任何理論和規則都是暫時的,有拘限性的,都是要被推翻的。都是流動的沙,而不是堅實的地。


新疆曹子建


當然不需要。其實這個問題毫無意義。

有一點知識的人都知道,韻一直就在改革,從古至今都沒停過。其實我們現在的人寫古體詩,前人的詩韻都可以用,平水韻,詞林正韻等,都適用於今人寫詩。有很多人認為詞林正韻只能用於寫詞,這是比較偏頗的。

今人寫詩,提問並沒說古體詩還是現代詩。假如寫現代詩,那最好用新韻。當然也沒人規定不許用舊韻,但用舊韻寫現代詩,總歸不倫不類。其實寫現代詩,關鍵是自己覺得押韻。韻是什麼?韻是使句子產生復沓,而平水韻又稱沈四聲,我以前就說過,平水韻絕不只是韻書,它更是聲書。舊體詩不但押韻要用沈四聲,句中用字也要用沈四聲,可見平水韻並非是我們想象的韻書。其實不但是平水韻,就是切韻,廣韻,還有王文鬱的107韻,也是聲韻並舉。所謂不學詩無以言,並非說按照詩的形式說話,而是遵照詩的聲說話。就是所謂的官話。千萬不要對韻書有所誤解。

王力先生曾說,現代人寫詩,只要自己感覺押韻就可以了。這裡一方面指現代詩,一方面也指現代詩在聲的方面,已經按照普通話去操作了。現代人寫詩,甚至可以用十三轍押韻,當然也可以不押韻。但是不押韻的詩很難操作,沒有深厚功底的人,不易寫好。

日本詩至今無韻,瞭解日詩的人也不多,這也是因為日詩無韻。中國古詩應該是都有韻的,有些詩看似無韻,其實有的詩是一句一韻,也就是頻繁換韻。

寫詩用平水韻是值得鼓勵的,並不是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抱著陳年爛穀子,頑固不化。因為古典文學需要傳承,需要有人研究,學習舊韻的人群,正是這些研究人員的基礎。所以,諷刺使用舊韻的人,是無知的表現,大可不去理會。

其實中華新韻永遠不會把舊韻淘汰掉,因為即便古典文學不需要繼承,需要改革,但是對古典文學的研究必將繼續,只要有研究,舊韻就不會退出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