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四行当是哪四个?

依黛


中国戏曲从唐代的参军戏已有了后代戏曲的“角色”“行当”分工,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元素至此愈益鲜明成型,从而推进了中国戏剧形成的进程。而宋杂剧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因为它具备了戏曲三要素:代言、歌舞、故事。戏曲认为宋杂剧的五种角色是:末泥色、装孤色、装旦色、副净色、副末色,引戏即男扮女的“装旦”,“装旦”的出现说明戏剧角色已趋完备。


  • 元杂剧时期脚色行当: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行当,把剧中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主要人物为正色,以便程式化的表演。旦行扮演正面女脚色,末行扮演正面男脚色,净行扮演勇猛人物或滑稽、反面人物,外行是旦、末、净等行当的次要脚色,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各行当可细分如下:
  1. 旦: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搽旦、丑旦。
  2. 末: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冲末。
  3. 净:净、外净、副净。
  4. 外:外、外末、外旦、外净。
  5. 杂:孛老、细酸、邦老、卜儿、俫儿、驾、孤。


  • 明清传奇从在宋元南戏的七个基本脚色中又分化出几个新的脚色。明代传奇脚色有正生、贴生(或小生)、正旦、贴旦、老旦、外末、净、丑、小丑诸色。
  • 这些脚色,以生旦为主,各行脚色的分工更趋于科学、细密。各行脚色的演技日趋复杂,要求演员精于以行,各行演技朝着专业化发展。


  • 传奇中的“末”行是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
由此一直到清代,戏曲的行当几经整合,最终想成老今天我们普遍认知说的“生旦净旦”四行,在此基础上细分出各个不同的门类。


  1. 生:包括须生、老生和小生三大类。而须生又细分为官衣、靠把、蟒带等。老生细化为安工老生和衰派老生。小生又细分文武两类。
  2. 丑:包括文丑和武丑,京剧中统称为三花脸。
  3. 净:包括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
  4. 旦:包括正旦、小旦、媒旦、老旦、刀马旦等。

秦腔须生


这四个行当是:“生旦净丑”。


生,基本指俊雅的男性,其中按照年龄分,分为小生,老生,娃娃生。按照武功分:文生,武生等等。

旦,指女性角色,用年龄划分有老旦,闺门旦,青衣,用性格划分有花旦,泼辣旦,有武功的称刀马旦,武旦,花衫。


净,也称花脸,指粗犷的男性。有武功称武花脸,唱与作区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

丑,指比较瘦小猥琐的男子,他们的表演风格是插科打诨,玩笑逗乐,当然用文武论,也有武丑,文丑之说,按性别分还有婆子。


京剧特点就是程式化,脸谱化,虚拟化,其中这四个行当的划分就基本上概括了舞台上的各种人物形象,这也是中国戏曲独有的特色。


荷露团珠


很多人喜欢看戏,但在欣赏古典戏曲时,对戏曲的剧种、腔调、行当、服装、表演程式等等常常弄不明白。为帮助广大戏曲爱好者了解我国戏曲艺术中的一些知识,现就戏曲的行当分类与服装区别略介如下:

戏曲的“行当”,也叫“角色”,是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演化归结而成的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近代各戏曲剧种大都以“生、旦、净、末、丑”为基本类型,每种类型又各有分支。旧时还专有演“龙套”的“流行”和专司武打的“武行”。汉剧、粤剧等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行。京剧则分“生、旦、净、丑、”四个总行当。

京剧一度称之“国剧”,是流行全国的大剧种,不受地方限制。其它剧种,多为地方戏或具有地方色彩的剧种。京剧本来是集全国许多大剧种之精华而发展起来的,而许多剧种却取其精和以之为据。这里主要谈京剧的行当区分,其它剧种大同小异,不一枚举。

扮演男性者。生又分“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也叫“须生”。演中,老年男子,多是正面人物。如《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将相和》中的蔺相如。根据所扮演的年龄的不同,分别戴黑须、黪(灰黑)须或白须。又根据表演艺术的不同特点,分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兼武功的靠把老生。

小生:扮演青少年男子,不戴胡须。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又根据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不同而分“雉尾生”,如《群英会》中的周瑜。“纱帽生”,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扇子生”,如《拾玉镯》中的傅朋。“穷生”,如《连升店》中的王明方。“武小生”,如《八大锤》中的陆文龙。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又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

长靠武生:扎靠,穿厚底靴。使用长兵器为主,多表现马战,表演上兼重武打。如《长板坡》中的赵云。

短打武生:着短装,穿薄底靴,长短兵器兼用,多表现步战。表演上矫健灵活。如《三岔口》的任堂惠,《十字坡》的武松。

演老年勇武人物称武老生猴戏中的孙悟空多由武生扮演。

扮演女性者。根据所扮演人物的年龄、性格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彩旦”、“武旦”、“刀马旦”和“老旦”。

正旦:也叫“青衣”。扮演中、青年妇女,由于所扮演的人物大都穿黑色“褶子”而得名。表演上重唱功。如《三击掌》的王宝釧。

花旦:扮演天真活泼或放浪泼辣的青年妇女。表演上重做功和念白。如《

彩旦:也叫“丑旦”。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化妆特点,一般是面涂白粉,再搽厚重的胭脂。表演上与丑基本相同。如《拾玉镯》的刘妈妈。《凤还巢》的大姐。

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表演上着重武打,特别是打出手。如《摇钱树》的张四姐,《武松打店》里的孙二娘。

刀马旦: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多扎靠,武打多表现马战,兼重唱和舞蹈。如《战金山》的梁红玉,《扈家庄》的扈三娘。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唱用本嗓,唱腔同老生相近,兼用一些青衣腔。如《岳母刺字》的岳母,《杨门女将》里的佘太君

俗称花脸。大都扮演性格、品质或像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张飞、李逵、曹操、严嵩。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和假音,动作幅度大,以突出性格、气度和声势。又根据人物性格身份不同而划分若干专行。如正净、副净、武净等。

正净:俗称大花脸。又分黑净(黑头)、红净和铜锤花脸。扮演一般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人物。表演上重唱功。黑头如包拯,红净如关羽。铜锤花脸因登场时携带御赐铜锤而得名。如《二进宫》的徐延昭。后泛称偏重唱功的花脸为铜锤花脸。

副净:俗称二花脸或架子花脸。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如张飞、李逵,表演上重工架、念白和做功。

武净:武花脸,以武打为主。如《金沙滩》的杨七郎。还有一种摔打花脸亦归于此类,摔打花脸以跌扑摔打为主。如《长板坡》的许诸。

化妆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同净角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称三花脸。丑角扮演的人物种类繁多。有的是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的人物,如《女起解》的崇公道。有的是奸诈刁恶、悭吝卑劣的人物,如《审头刺汤》的汤勤。又根据人物性格和身份不同而划分文丑、武丑,表演上也各有特点。武丑如《石迁偷鸡》的石迁,文丑如《柜中缘》里的哥哥。

还必须提及的一点是“末”行。“末”在近代某些戏曲中就是指老生的次要角色,多归于老生行。

戏曲,是一门“表演、舞蹈、音乐、美术”的综合艺术。戏曲的服装,行话叫“行头”包括盔帽、蟒、靠、帔、官衣、褶子、靴、鞋等,亦是其艺术的一部分。戏曲中的服装并不是历史的再现,它也同样是长期艺术实践中逐渐艺术化了的,但与其历史服装的本来面目仍基本相象。只是随着历史年代的推移而逐渐有所变异罢了。

先秦、两汉时代的服装样式是“峨冠广袖”,如《屈原》、《王昭君》等戏的服装。清朝更有其特异的“顶戴花翎”,“补子剑袖、马挂”等,如《清宫秘史》和《甲午风云》等戏的服装。

舞台上最常见的是唐宋元明时期的官服,即所谓的“蟒袍、官衣、帔、靠、褶子”等,按照社会地位来决定穿着,在服装的样式、颜色、花饰上有所区分。老百姓穿白麻布做的便服,所以古代称百姓为“布衣”。舞台上有时平民只穿不绣花的褶子。蟒袍,是帝王将相的官服。圆领大襟,满绣龙纹,有水袖。大抵皇帝穿黄色,老臣穿古铜色或白色,一般人物穿红色或绿色。腰围玉带。官衣,一般官员的官服。圆领大襟,有水袖,式样与蟒袍相同,但不绣花。颜色按人物身份而分紫红、蓝黑等色。知府及状元、进士等用红色,知县、谋士等用蓝色。胸前及后背均缀不同花色的“补子”,用以区分官阶。黑色官衣多无“补子”,门官等人穿用。帔,是帝王、将相、官员、豪绅的常服。大领对襟,有水袖,满绣团花“寿”字或龙、鹤、鹿、花卉等,分多种颜色。后妃、贵妇穿女帔,绣花卉。靠,是将士的铠甲。靠身有前后两片,满绣鱼鳞纹,腹部绣一大虎头,称“靠肚”。护腿两块称“靠牌子”。背后插三角形小旗四面,称“靠旗”。不用靠旗的称“软靠”。女将穿“女靠”,靠身下缀彩色飘带,靠内并衬战裙。褶子,平民的便服和帝王官绅的衬衣。男式褶子大领大襟有水袖。分花色、素色两种。花色褶子以彩线绣成鸟兽花草等图案,素色褶子以黑蓝色居多。中青年妇女着小领小襟,老年妇女着大领大襟。

官员的官阶是从花饰上区分的。文官服装绣雀鸟,武官服装绣走兽。文武官员均按九品等级穿戴。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鵣,八品绣鵪鹑,九品绣练雀。武官: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女娲部落


京剧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响当当的人物。京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个行当中的一代代名派名家以其绝代风采,展现了这一国粹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在这些艺术大师中,最如雷贯耳的名号就是四大须生和四大名旦了。

四大须生

余叔岩便装照

须生即为老生,因为戴髯口而得名,俗称胡子生,扮演的是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四大须生”其实有七个人,这七个人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以马连良先生为界,从前面数四个人为前四大须生:余、言、高、马,从后面数四位为后四大须生:马、谭、杨、奚。

在20世纪20年代,京剧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四大须生的概念,他们即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这四位须生演员各有绝活,唱腔十分优美,在听众与票友中有着极高的声誉,甚至上场前的叫板都能赢得“碰头彩”。但是,随着40年代余、言二人的去世以及因嗓疾而离开舞台的高庆奎,四大须生中只剩下了马连良一人。在这个时候,后四大须生中的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开始名声鹊起,在这种情况下,四大须生的说法就变成了马、谭、杨、奚。

余叔岩是名演员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曾从师于吴连奎、薛凤池、李喜瑞、姚增禄。他一度“倒仓”,嗓音变坏,不能演戏,嗓音恢复后,跟一代领军人物“小叫天”谭鑫培学过一出《战太平》、半出《失印救火》。1917年谭去世后,他成为“谭派”的主要传人。他继承谭派唱做并重、文武兼长的艺术特点,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善于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唱腔刚柔相济的“余派”。谭鑫培的代表作有《问樵闹府》、《盗宗卷》、《战太平》、《定军山》、《桑园寄子》等剧。

谭鑫培(1847-1917),著名京剧艺术家,工老生,曾演武生。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为其独子,自幼随父学习表演,23岁搭三庆班,以演武生戏为主。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而他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

因为早年曾演武生,谭鑫培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手矫健稳练,所以无论演靠把戏、箭衣戏或褶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谭鑫培一生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种种人物演来无不形神毕肖。

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的创始人。

谭鑫培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影响深远,在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多京剧老生都宗法他。谭鑫培以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传统的戏曲艺术,从他开始,老生艺术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了。他出色地传承了前辈程长庚、余三胜等徽派、汉派的精华,文武兼擅,昆乱不挡,唱念做打全方位发展,并且开“韵味派”之先河,使京剧逐渐趋入精美的境界。他创建的谭派是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一个艺术流派,在京剧历史上,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后来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

谭鑫培(饰黄忠)之《定军山》中国的第一部京剧电影《定军山》中,“文武双全”的谭鑫培饰演黄忠。

言菊朋曾在清廷任职,起初他只是一个京剧票友。1923年他与梅兰芳到上海演出,赢得喝彩,正式“下海”。他注重音律,讲究以字求腔,于细腻中寄深情,创立婉转清幽的“言派”。言菊朋擅长京剧四法“唱、念、做、打”,因此无论是注重唱功的《上天台》,还是武打吃紧的《定军山》,他都能完美演绎。他擅演《让徐州》、《卧龙吊孝》、《汾河湾》等剧目。

高庆奎出身梨园世家,幼时在“祥和班”演娃娃生,后得到刘鸿声、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等人指点。他广学各家,被戏称为“高杂拌”。高庆奎称得上大器晚成,他30岁后才唱出名气,擅唱悲愤激昂、劲拔酣畅的唱腔,形成“高派”。他在登台之外,还编演过《窃符救赵》、《史可法》、《哭秦庭》等爱国剧,德艺双馨的他赢得了“南有周信芳,北有高庆奎”的赞誉。高庆奎演唱的特点是酣畅遒劲、亢奋刚烈,中年后因嗓音喑哑,他不再登台,改为出任中华戏校教师。其子高盛麟是著名武生演员。

马连良幼年在“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学习基本功,9岁登台。他主要学习谭鑫培、余叔岩的表演风格,曾师从孙菊仙、刘景然,接受萧长华、蔡荣桂的悉心教导,又汲取刘景升和高庆奎的唱法精华,形成独具一格的“马派”。马连良台风严谨、严于律己,对于化妆、服装和动作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他大胆创新,锐意改革,编排大量新剧,并不断提高舞台审美艺术——“马派”的核心就是一个“美”字。

马连良唱腔委婉洒脱,念白吐字清晰,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他的嗓音甜净醇美,善用鼻腔共鸣,晚年又向苍劲醇厚方面发展。对于气口、音量甚至音色都有较高的驾驭能力,演唱从容舒展。唱腔新颖细腻,流畅华美,大段成套唱腔固然饱满酣畅,而小段唱腔或零散唱句同样推敲打磨,愈见精彩,决不草率从事。他的做工既洒脱又端庄,既飘逸又沉静,可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充满韵味。马连良的代表剧目有《甘露寺》、《借东风》、《清官册》、《四进士》、《梅龙镇》等等。

马连良(饰乔玄)之《甘露寺》

奚啸伯(饰诸葛亮)之《空城计》

谭富英家学渊源,其祖父谭鑫培、父谭小培都是京剧界中鼎鼎大名的艺术大师,出科班后,谭富英又拜京剧名家余叔岩为师。作为谭门第三代,谭富英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更汲取了余派艺术之长,形成了新时期谭门的新风格,具有酣畅淋漓、质朴大方的特色,被世人称为“后谭派”或“新谭派”。

谭富英唱腔朴实大方,又因幼年学过武生,在武功和身段动作上颇为灵巧、利索,所以特别擅演老生靠把戏,如在传统剧目《定军山》中,他唱功过硬,动作也干净利落,充分体现了老将黄忠的骁勇善战。谭富英的代表剧目有《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捉放曹》、《鼎盛春秋》、《晋楚交兵》、《南阳关》、《战太平》、《桑园寄子》、《洪羊洞》、《四郎探母》、《赤壁之战》、《二进宫》等。

谭富英(饰杨延辉)之《四郎探母》

杨宝森的祖父、伯父均为著名京剧花旦,父演武生。杨宝森幼年便练就毯子功,后习武生。他10岁登台演戏,16岁倒嗓后,专心研习余叔岩的表演艺术。杨宝森的唱腔、唱法以韵味取胜,他行腔抑扬婉转,卓然成派。师从余叔岩的他避开余派的立音、脑后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擞音和颤音,又利用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鸣而使发声深沉浑厚,行腔与吐字力求稳重苍劲,不浮不飘。他唱工清醇雅正,韵味朴实浓厚,做工稳健老练,世称“杨派”。杨宝森代表剧目有《碰碑》、《清官册》、《伍子胥》、《击鼓骂曹》、《断臂说书》、《珠帘寨》、《阳平关》、《朱良记》、《搜孤救孤》等。

奚啸伯自幼爱好京剧,学谭派,又曾得到言菊朋的赏识,授以《击鼓骂曹》等戏。21岁奚啸伯正式登台演出,后到上海为梅兰芳配戏,回京后与张君秋等同台演出。他虽未受科班的严格训练,但经过刻苦自学,认真实践,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终于成名。奚啸伯讲究唱念的音韵,奚派的风格重点是“唱”,他用毕生心血积累了一整套“唱”的法则,如“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唱胡琴、让胡琴”等等,可以说他的唱是法度严谨、系统规则的一套学问。代表剧目有《范进中举》、《哭灵牌》、《白帝城》、《二堂舍子》、《苏武牧羊》、《李陵碑》《十道本》等,尤以《乌龙院》久负盛名。

梅兰芳(饰韩玉娘)之《生死恨》

梅兰芳(饰杨玉环)之《太真外传》

四大名旦

在京剧旦角领域内的众多艺术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变了当时京剧舞台上老生唱主角的“天下一统”,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这四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家代表了京剧旦行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

四大名旦中,梅兰芳成名最早。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父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的著名旦角梅巧玲,伯父梅雨田是著名京剧胡琴师。梅兰芳8岁学艺,11岁就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梅兰芳的戏路很广,早年试演《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戏”,后来又创演《天女散花》、《洛神》等“古装戏”。

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发展,如他跟王瑶卿等一起,将青衣、花旦、刀马旦三者表演艺术特点融为一体,形成了京剧的“花衫”(新的旦角类型,如《霸王别姬》里的虞姬)行当——京剧中的女性角色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俗称“青衣”,而扮演活泼伶俐的年轻女性如《西厢记》里的红娘称“花旦”,“刀马旦”顾名思义,则是会武功的女性,年老的女性即为“老旦”。

梅兰芳的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音域宽广,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功力深厚,已臻炉火纯青之境,可以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高音宽圆,低音坚实。他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女子的典型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梅派的代表作很多都是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抗金兵》、《游园惊梦》等。梅兰芳在晚年还把豫剧《穆桂英挂帅》移植为京剧。

梅兰芳(饰杨玉环)之《贵妃醉酒》

王瑶卿

梅兰芳对京剧而言,不仅仅是舞台上的旦角,他更是将京剧介绍给世界的“媒角”,是京剧传播海外的先驱。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获得盛誉、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更受王瑶卿的教导和点拨。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讲究音韵,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程派”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程派注重唱,在唱腔上别具一格,程砚秋扮演的角色也都典雅娴静,如霜天白菊,有清峻之美。

王瑶卿(1881-1954),原名瑞臻,字稚庭。王瑶卿9岁开始学艺,师从百家,广泛吸取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营养,形成他自己的“王派”。1909年,王瑶卿自己组班演出,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老生领衔的局面。作为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艺术大家,王瑶卿在继承前人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地将青衣、花旦和武旦融为一体,因为青衣又名“青衫”,所以在“青衫”和“花旦”中各取一字,他创造了的这一新的旦角行当,便谓之“花衫”。他开创了旦角表演的崭新天地,属于花衫范畴的剧目及代表人物有:《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汉明妃》中的王昭君、《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红楼二尤》中的尤三姐等等。

王瑶卿中年嗓子失润,改登台为教戏,成为著名的京剧教育家,桃李盈门。除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都出自他的门下之外,还有芙蓉草(赵桐珊)、筱翠花(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王玉蓉、朱琴心、黄玉麟、程玉菁、黄咏霓(雪艳琴)、华慧麟、章遏云、刘秀荣等著名演员也都是他的弟子。他善于因材施教,比如,他认为程砚秋以唱工见长,所以着意为程别创新腔。在著名的程派代表作《文姬归汉》和《锁麟囊》等剧中,王瑶卿根据程砚秋宜用“脑后音”等特点,结合剧情和人物,谱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刚柔相济的新腔,为程派唱腔大放异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王瑶卿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

程砚秋(饰张慧珠)之《荒山泪》

程砚秋(饰江采萍)之《梅妃》

程砚秋勇于创新,他在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程砚秋的演出剧目非常丰富,传统的有《武家坡》、《贺后骂殿》、《三击掌》、《玉堂春》、《汾河湾》等侧重唱功的青衣戏。他尤擅长演悲剧,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还编演过很多描写旧社会下层妇女悲惨遭遇的戏,如《梅妃》、《青霜剑》、《荒山泪》、《春闺梦》等。他的《锁麟囊》更是脍炙人口,是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代表作。

尚小云(饰秦良玉)之《秦良玉》

尚小云(饰杜丽娘)之《游园惊梦》

尚小云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尚小云初习武生,但他扮相英气、秀丽,于是又改青衣,兼演刀马旦。因为尚小云早年习武生,因此在他的旦角里有武生的影子。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演绎《祭江》、《祭塔》等剧的大段可以举重若轻,并能连续使用高腔、硬腔,绝无衰竭之象,听来酣畅痛快。尚小云念白爽朗而有感情,京白的刚、劲、辣尤为出色。他表演独具特色,于妩媚中见阳刚,于娇柔中见刚劲,世称“尚派”。尚小云以自己独有的风格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尚派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有《玉堂春》、《三娘教子》、《御碑亭》、《雷峰塔》、《四郎探母》、《湘江会》、《乾坤福寿镜》、《十三妹》、《王宝钏》、《战金山》、《银屏公主》等。新编尚派独有剧目数量也很大,有《楚汉争》、《卓文君》、《红绡》、《张敞画眉》、《桃花阵》、《白罗衫》、《前度刘郎》等。

尚小云(饰玉堂春)之《玉堂春》

荀慧生(饰何玉凤)之《十三妹》

荀慧生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早年艺名白牡丹。荀慧生19岁改演京剧,工花旦、闺门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擅长扮演天真、活泼的女性角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他的表演感情细腻,活泼多姿。他还十分注重道白艺术,吐字清晰,声情并貌,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韵调别致,具有特殊的表现力。他的代表作有《玉堂春》、《钗头凤》、《金玉奴》、《红娘》、《荀灌娘》等。

不论是前后四大须生,还是四大名旦,他们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都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们不仅对京剧的生角、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青春梦之队


戏曲四个行当是"生旦净丑"。

俗语中或者戏歌里面有"生旦净末丑"的叫法,在里面的"末"是旧时分类更细的一种,现在已经归入"生"行,如《四进士》的宋世杰老的归类法是属于"末","毛朋"才是老生,如果笼统说一下,"末"是指白髯口的以念白表演为主的老年角色或者配角,如吕伯奢、公孙杵臼等,原来只有戴黑三的才归老生,现在把好多其他细致分类合并了,主演配演不再细分,所以就有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叫法。

生又可细分为老生、武生、小生、娃娃生、红生(特指关羽戏,在实际演出中老生、武生均可应工)。再细致的分法是按角色分,如文老生(诸葛亮)、武老生(花云)、文武老生(林冲)、靠把武生(赵云)、短打武生(任堂惠)、箭衣武生(史文恭)、勾脸武生(李元霸)、文小生(傅朋)、武小生(陆文龙)等等吧,不复赘述。

旦又可细分为青衣(唱为主)、花衫(唱舞并重)、花旦(活泼表演为主)、刀马旦(扎靠女将刘金定等)、武旦(短打,孙二娘等,女性妖魔鬼怪精灵亦是)、老旦(老太太如佘太君等)、彩旦(诙谐幽默丑陋型,如媒婆、丑女程雪雁等,一般由丑角演员饰演)。

净即花脸可细分为铜锤花脸(唱为主,又称黑头,包公徐延昭等)、架子花脸(表演为主,鲁智深等,另外所有奸臣类如曹操严嵩贾似道屠岸贾刘瑾等归架子花)、武花脸(武打为主,如徐世英黑风利等)。

丑又可分文丑(蒋干汤勤张别古等)、武丑(时迁刘利华等)。其他按角色属性也可再细分为茶衣丑(店家小二等零碎角色)、袍带丑(官员)、方巾丑(穷酸龌龊猥琐文人)、老丑(崇公道王老好等),彩旦也可归入丑行。

有人问有没有女花脸(不是指女性花脸演员,是指人物),只有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时的钟离春(无盐娘娘,电影里叫钟无艳),但是这个角色实际上是属于勾脸的刀马旦,昆曲里有《湘江会、棋盘会》。


嘟儿拉八大


生旦净丑。别小看了这四大行当,他们是支撑中国戏剧的骨架。京剧三百多年,地方戏薪🔥火相传靠的就是这些不同类别的角😍色。戏剧有一个显著特征是程式化,什么样的角色有什么样的扮相,什么样的角色喜怒哀乐有什么样的唱腔,是悲是喜是愁是乐都有对应板调曲牌,正此为中国戏曲百年流芳绵沿大河上下神州大地走入百姓心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手机用户50578015435


“生旦净丑”其实这严格来说是京剧的四大行当其他地方戏有的是“生旦净末丑”,而京剧的“末”已经划分到“生”里面了。那么京剧曾经的“末”指的是舞台上的哪类角色呢?一般是指“戴白满髯口的老者”。而中国第二大剧种评剧把“末”划分到了“净”里,评剧里“末”是“白脸末”也就是如曹操一类的白脸角色。其他的剧种有的没有明显的四大行当,只有“小生小旦小花脸”有的划分的更加细致如“老生、老外、正旦、小旦、贴旦、外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等等”。总之四大行当是指“生旦净丑”


爱火丁Aiden


戏曲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

其中,生又分为,小生,须生,老生,武生

旦又分为花旦,闺门旦,老旦,青衣

净主要指的花脸

丑顾名思义就是耍丑的,小花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