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

小拳拳打爆8倍镜


医生治病不治命。医学作为一种技术,手艺。几年学习便能掌握基本技能,尤其系统学习后以为知识全面能治愈所有疾病。等上门诊亲自实践后发现有自己认识的局限性,也有患者病情复杂,家事工作不顺遂,身心问题都影响他的病情。心理辅导药物难以帮他完全解除身心困扰。便意识无方可用,只能治病治不了命。我有一患者来门诊,她伸手号脉,我号完说你是不是心情长期不好,睡不好觉。我以为她会说和婆婆不会,和老公吵架等琐事。她沉默一会,小声说:我把我弟弟的孩子弄丢了。。。半年了!我不仅出不了方子,连心理开导都觉得苍白无力了。学医难,学中医更难。



读书三年,天下无病治,治病三年,天下无方可用。

方是死的给人学习的,病是活人得的,用死方治活人,怎么能好呢?这就是中医的辩证施治。

人分胖瘦,地分南北,一年四季之不同,不察运气,怎会治病,

暖冬多脑炎,寒冬多咳嗽,冬寒,春温,夏暑,秋燥病之不同,夏季雨水多和干燥病就不同,这就是中医的灵活性。

古人之方,千年传承,治病之时临症变通,硬搬硬套怎治活人之病。

咳嗽一病,有风寒,风热,秋燥,痰湿,阴虚,病人有老幼之不同。症状各不相同,方药怎么一样。

病有专药,也有专方,更需辨证施治。方可见效于倾刻。才能好病。


张文学481


说的很对,初学者觉得一身本领,实践者觉得无方可求!中医之所以难以传承,是因为要因病施治,一人一方,一时一方,是从阴症治成阳症,再从阳症治成无病!这是一个不断判断,变换药方的过程,需要很多年的积累和经验!中医,来自周易,周易分易经和易传,易经又分易理和易术,曾仕强讲的是易理,而易术里分医术和占卜。好的老中医,都会用风水,心理学,药物治疗!所谓十分病有四分是心理疾病,人的意念能量是治病的根本,人的病都是从虚症开始的,后来转为实证,是因为自己心理暗示,精神奔溃,所以免疫力降低!上医以德治国,中医以礼齐人,下医以刑治病!中医是告诉你要改变习惯,治疗从断源开始,改性格,去习性,顺应天时,一切不医而自愈。性情,习惯,饮食,都影响人的健康!不改掉这些东西,不断源,那就是去三来五白搭辛苦!心病还在心药医,再好的药治不好心理病,不改变心理,病无好!


一路有你1408


中医的博大精髓,就是阴阳的变化,如同月亮的变化,成初一到十五,从十五到月底,五行的变化,是母病子显,真正的病源不是看见的,恰恰是看不见,其实是看起来很健康的地方生病了,因为不通者痛者病,只有通畅了者顺着康,中医最大的内涵,就是知道人病了不是治虚,而是治实,只有找到病源才能药到病除,如果只是除去表面的病症也是治标不治本,我们经常说中医治根不治表疗程慢,其实根一好,表自然就好,慢是一定的,因为病也不是一天就得的,需要如同太极一样,舒缓的疏通。而西医我们经常说,治标不治根,就是因为表面看起来虚症消失了,其实源头并没有解决,就如同留了杂草的根,春天一到又开花结果了,指不定还因为强烈的镇压而产生异变和抗体,看起来不科学的中医,其实治疗的根,但是我们想明白根在那里,就明白病在那里了。

阴阳五行已经阐明中医的辩证法,中医用药必须的准确,差之一分,谬之千里,不同的病症,不同的用药,一样病,不一样的体质,用药也不同,寒性、热性、实证、虚症,上热下寒证,不同的症状,用药千差万别,剂量的多少,也要随时根据病人服药之后,进行调整,现在的中医之所以差,就是因为没有好师傅,在加上国家没有给于宽松的环境,学中医必须从小耳濡目染,而且还要有悟性,中医需要记性好,记住东西必须多,很多方面必须要求,记忆,悟性,心正,灵活,胆大细心,谨慎,细心,耐心,实践,很多方面都必须具备,否则是无法成气候,现在人大多浮躁,很少能静心学一个枯燥的中医的,除非十分狂热这一行,学中医多的复杂,小时候,只是看一些这方面的书,就头昏脑涨,现在看的多了,也知道有很多分类,能够理出一些头绪,我说的这些只是表面,真正的辩证比这复杂,虚、寒、热、实交织,分不清那个是主病,所以需要老中医耐心望闻问切,观察,所以中医是越老越吃香,年轻的中医还不到火候,需要历练,有些人中医不行,是因为中医复杂的很,不是一时半刻学来的,而是学到老用到了,一开始学中医敢下药,是因为不知深浅,到中间是不敢下药,因为太复杂,把用错药,第三步是谨慎用药,基本上就算初出茅庐了,想学到更深,需要用脑的地方也就越多,记住的药草也就更多,需要配置药草也要更精确。

想学中医,必知易经,想得中医精髓,必看道德经,心经等明悟智慧,这样学中医事半功倍,尤其是易经,明白天地的道,就明白了人身体的道,你看看我们现在的空气雾霾,看看这些被破坏的植被,就知道地震和龙卷风不远了,可是是谁造成的,就是源头,而人类就是让地球备受折磨的病体源头,所以中医也是如此,我们病了,那么看起来最健康和饱和的地方,恰恰是病了,这就是天人不合一,天人若和一,病痛自离去。


女婍


我来说几句,俗话说:三年学个好医生,十年学个糊涂虫。初行医时觉的什么病都有好(成)方可用,偶尔治愈几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即成了''好医生''阶段。再临床几年,就觉得每个人、每个病、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且效果明显''降低'',觉得自己懂得很少,有很多病自己拿不了,对很多书本上的知识表示怀疑,处于一片茫然的状态,即到了''糊涂虫''阶段。这时候很多医生看不到光明前途就半途而废了。如果再学习下去、坚持下去,遂着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就会把''乱麻''理出头绪,、去伪存真,从疾病的表面症状看到本质的东西,拨开云雾见太阳,到了这个境界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哪个病能治不能治,有几分把握就一清二楚了。说句不谦虚的话,经过四十对牛皮癣的潜心研究和临床经验,我基本上到这个地步了。


用户93257089312


这句话是对的,身体受之于父母,从每个人一出生开始,就注定你将来生命能走多远,70%以上已经决定了,后天的自我锻炼与保养,又决定20%医疗手段充其量只能决定10%对于病毒的治疗,我们除了育苗,其他方法少之又少,抗病毒的药物对很多病毒形同虚设,还是靠自己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来解决病毒,抗生素是当今医学最大的突破,但只针对病菌,但对有些病菌产生耐药性也行之无效,基因病变,药物不起作用,依靠手术,只能做到解决暂时问题,所以你会觉得医生在治疗疾病上有时束手无策


飓风140797760


偶尔去治愈……,说的就是医学的复杂性。

医疗过程中,完全相同体质,完全相同的疾病进程,完全相同的治疗疗效几乎是没有的。

患者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对医嘱执行好坏,随时影响疗效。

西医稍好,至少在疾病诊断、辅助检查手段上标准相对明确,在药物剂量、含量、质量等方面有较准确、可量化、相对可控的数值。而中医在教学内容上书出百门,多数是作者个人见解和体会,具有时代烙印和主观偏见,学习者更需要长时间去悟道、去实践、去修正。而且更重要的是,就算中医这把"枪"的水平沒问题,在中药这颗“子弹"上看,现今中药材在质量、炮制,调剂,煎煮不可控因素太多,还有患者服药中药的方法和剂量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如果医生考虑不全,交待不周,都会影响效果,最后影响到患者对医生水平的认可,医生对自己医技水平的自我肯定。

所以,除了认同楼上各位大咖的观点,本人从另外一种思路来说说“学医三年觉天下无病不治,行医三年觉天下无药可用”这一困惑的个人感悟。


朝天椒子


这个问题应该可以对照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理解。

学医三年,如果能思考自身遇到的症状以及家人的健康情况,当“思”认定之后及时辩证用药,就可以一边学习,一边解决问题,遇到暂时解决不了的症状会加大学习的动力,寻找学习解决的办法,也就不会认为天下无不可治之病了。

行医三年,如果行医时候认定知识储备足够,不在学习看书,则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病情,无方可用的想法应该是治愈率不够而积累产生的压力造成。

不停地学习,反复的思考应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

学以致用,没什么比学医更快乐的事情了,每次看到家人从生病到健康那种喜悦是学医最大的动力!


医书兔



老华69532939


医学是高端学科,是研究如何保护生命的生命学,虽然现代科技很发达,但再发达也制造不出有新成代射的生命,所以医学是神圣的高端学科。现代人用有许多知识,能分辨许多复杂的逻辑事宜,但很少有人了解自己的生命是如何成立的,即使现代的医生以及外科医生都是如此,因为生命在人身体里面无论是肉眼、还是再高端的仪器都无法测定生命在人体内是怎样的,因生命是一团真阴真阳生升气体,所以古中医学中把真阴真阳说成一个“神”字,只用一个“神”字代替了许多字,也代替了活着的人一切本能的应嗒与反应表现,在古时人传送信息用字少,就是因每个文字有多层表达意义,在《说文》中可见字根底解释。据古中医学有人说,研究中医学需两部字典,一部是《说文》另一部是《康熙字典》,因中医学中有许多文字是不能简化的,没有这二部字典很难弄懂古中医学中的原有含意。研究古中医学必须遵重古人的思想,不可以现代人的观念命令古人改变语法。因为古人留下的书面文理己无法改变,只能是研究者遵照古人的指向研究今天人的病理就行。人的躯体及四肢就是人生命殿堂的围墙,而人的内脏就是人生命的住宅,但心脏才是人生命常住的殿堂,所以古时皇帝住的地方称“宫殿”,皇帝住的房子称“正殿”,其它还有“偏殿”等等,都有点效防人体生命迹象立名的。为何读三年医感觉治病容易呢,是学者以为人体疾病都与教材中例题一样,同时所读之书很可能是同派传人之著,读10年书之后反觉得治病太难了,因为经历多门派各样的观点摆在面前而学者有如断事官,深感任何一种病都很难拿定注见,正因如此当一名好中医师需研究中医学30年才能清楚的独自审断疾病病案。比法官大人审案难度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