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军队下辖16卫,一个右威卫能够拥有多少兵力?

日尧居


在中国古代历史之中,军队一向都是每朝每代皇帝最关心的事情,毕竟有军队就有战斗力,军权一旦掌握在对皇帝不忠的人手里的话,那么就会掀起血雨腥风,皇帝的政权随时都会受到威胁,因而军权皇帝们一向是会给自己最信任的人的,这玩意不能够随便乱给。

也正是因为军权的重要性,几乎每个朝代的皇帝都会制定一些条例规定来控制军队,这也导致了一点,那就是如果细究中国古代的军队制度的话,会发现随着朝代的变更,军队制度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今天所要说的就与唐代的军队制度有关。


唐代的军队制度并不是由唐代皇帝首次“发售”的,如果要深究的话,那它的“祖源”要打追溯到北周时期,而它的创立者便是隋文帝。

说一句题外话,隋文帝这个人是真的有能力,是他首创出来了三省六部制,把北周原本很混乱的六官制给改了(六官制又名六卿,起源于西周,尤其可见它的落后)将中央集权进行了一个加强,并且还把原本的郡县制度给改成了州和县两级,简化了地方的官制,减少了冗官的现象。

当然最为重要的便是开创了科举制度,虽然说那个时候制度并不完善但是却是在一定程度之上为后来唐朝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科举制甚至还传到了国外,逐渐形成了世界学子听了都很害怕的选拔性考试——“高考”。所以说被高考折磨到“生无可恋”的学子们如果说要报复的话一定记得去找隋文帝,可千万别找错了人。


言归正传,唐代的的军队制度叫做十六卫,它是由之前的卫府制演化而来的,将原本独立的两个系统,也就是禁兵和府兵合二为一,使得其不仅掌管京城宿卫,也成为“府兵”的领导机构。

但是这种领导并不是指代这十六卫的将军就能够指挥战争了,这种领导更像是一种名义上的领导,战争的时候还是要看皇帝怎么派元帅的,跟十六卫一点关系都没有,而十六卫和战争时皇帝派过去的元帅以及军府是一种相互制约的状态,没有人能够获得全部的权力,只有一部分的权利。

也因此,军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上的,不过有一点值得提,那就是这个制度本身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的,中唐后均田制被破坏了,府兵制也就被瓦解了,十六卫也就不存在了。


而其实也并不是唐朝的军队下辖这十六卫,准确来说应当是唐朝的军队制度之内有这个制度,毕竟十六卫是整个府兵的领导机构的,而这十六卫本身就是一个总称,其实它本身是被分成八个部分的,八个部分各有名称,并且各有左右,其中有四卫不属于府兵的领导机构,分管的是门禁卫和皇帝的侍从以及仪卫,暂且不提,而剩下的十四卫便是领导府兵的。

当时中国的基层军府叫做折冲府,而其中又划分了三个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所能拥有的卫士(也就是士兵)的人数都是有一定的标准的,下府是八百,中府人稍微多一点,一千人,而上府则是一千二到一千五之间,而这些来源于折冲府的士兵们其实便是十六卫统领的军队的来源。

折冲府的数量在唐朝也不是一定的,记载之中最少的只有574个,而最多的已经达到了800个之多,不要小看了这226府的差距,就算全是下府也有180800人,有近二十万人。

现在还有明确记录真实可考的折冲府有627个,其中最多的就是在关内道,有足足289个,但是关内地区是皇都所在地区,确实需要防范,剩余的地方除了河南道以及河东道之外,都比较少,但也很平均。



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些府还挺多的,但是毕竟是被十二位分,而且东宫六率还要来分一杯羹,真正分到各卫之上的并不多,除了左右卫之外,剩下的各卫也就只能够分个四十到五十个折冲府而已。

虽然统称叫做十六卫,但是其实卫与卫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右威卫作为十六卫之一,和其他的卫一样,设置了一个大将军,同时也有两个将军,本身它是掌管宫禁宿卫的,但是如果是遇到比较大型的朝会或者说宫廷会议的话,则会临时成为一个叫做右厢队的组织,负责治安的同时也要负责穿着黑色的铠甲举起来皇家的旗帜,给外来宾客以及本朝官员看一看皇室的威严。

而下属有着四、五十折冲府的右威卫按照常理来说最多能有6万的军队,最少也有3.2万人,虽然没有有的传言中的10万人那么夸张,但是这个数字在人口稀少的古代已经是个挺大的数字了。

不过这毕竟是在古代,一方面战争损耗的人数就很多,而另一方天灾人祸也没有办法避免,尤其是像一些鼠疫、天花之类的传染病,凭着古代的医疗水准根本没有办法真正的治愈,也没有什么能力可以预防,这一死就是一大批人。

除此之外,古代人一旦患上这些在现代看来很平常的水痘、流感,基本上就是要等死了,府兵制本身就是依靠的主体是人,这一死一大批,每个折冲府的人数自然会受到影响,而且古代还有蝗灾、洪水之类的天灾,洪水倒还好一点,只要赈灾及时,损失不会特别大,但是如果遇到了蝗灾,那一饿死就是一大片,人数又少了。

除了这些天灾和人祸之外,唐朝还规定了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儿子的话那就只负责守卫当地的治安就好,不需要远出或者上战场,这种种原因加在一起,使得原本每个折冲府所规定的人数有的时候根本就填不满。

因此,估算右威卫所统领的军地人数也就只有两万到四万,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只是一个推测而已,真的想要知道那个时候右威卫究竟手下有多少士兵的话,还要看一看我国的考古发掘能不能找到相关的证据了,不然一切都只是猜测。


夏目历史君


不能说唐朝军队下辖十六卫,十六卫是卫府制的高级阶段,因为它是将禁兵与府兵融为一体的管理制度。卫是府兵的领导机构,更是掌管京师禁军的领导机构,因此下辖用词不妥。



十六卫制度

唐朝的卫府制度是融为一体的,其中的府兵制是我们熟知的“兵农合一”的杰作制度。唐朝在地方设置“军府”,管理“府兵”的兵农户籍,军事训练,仅此而已。而“府兵”到京师“番上”是由这里所讲的十六卫负责,战时的指挥权由皇帝亲派的将军掌握。


唐朝设“卫”统“府”,即“卫府”制度。“卫”既统京师禁军,又统地方“府兵”。据史料记载,唐设地方折冲府657个,属十六卫遥领。但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唐朝规制下,军府与地方长官,以及十六卫和行军大元帅之间是互相制约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控制军队。到唐中后期,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度基本上土崩瓦解,十六卫也因此丧失战斗力,从此名存实亡。

右威卫机构

右威卫是禁卫军的指挥机构,也是唐朝十六卫之一。右威卫在高宗时期名为右屯卫,时设大将军一员,属于正三品官员,下有将军二员,总领宫禁宿卫,逢重大朝会以及宫内庆典等事宜时,暂编为右厢队,维护治安,又着黑色铠甲,举皇家旗帜,彰显皇家威严。若执行皇城守备任务,则调拨于皇城东面协助。


府兵番上时,也就是地方府兵入京执行宿卫任务,由右屯卫下设翊府统一管理,翊府中则设长史、中郎将、郎将、录事、兵曹参军事、校尉、旅帅、队正、副队正。武则天统政时,将右屯卫改名右豹韬卫,唐中宗改为右威卫。德宗贞大将军之上设上将军,官阶至正二品,提高了右威卫的地位。

唐朝地方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府兵千又二百人,中等府兵千人,下等府兵八百人。右威卫是次于右武卫,右武卫又次于右骁卫,右骁卫又次于右卫的,但所遥领府兵基本按照地域划分,只是数量有差别,右威卫差不多领四十府左右兵力,即四万人左右。


棍哥观史


实际上16卫是唐朝军队的管理机构,所以并非是唐朝军队下辖16卫,而是唐朝部分军队在16卫的管辖之下。至于唐朝的右威卫能够拥有多少兵力,全在它名义上统领多少折冲府了。



唐朝府兵制的诞生

由于古代生产力相对落后,百姓无法供养大量脱产士兵,所以中国古代大部分时候军队都是兵农合一制,他们平时在家乡务农,遇到战争便会参军。

最初的兵农合一是全民皆兵制,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提高军队数量,但却导致军队士兵质量参差不齐,而且还有可能耽误农业生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管理。被定位军籍的家庭可以免赋税,但需要出人当兵,而民籍家庭则不用出人当兵,不过相应的需要缴纳赋税。

南北朝时期,由于关陇贵族集团掌握了大量军事力量,西魏受封的“八柱国”开始分统军户士兵,是为“军府”。



唐朝16卫

军府制形成后,这些军府士兵全部掌握在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之中。隋朝初年,隋文帝为了中央集权,开始在朝廷设置管理机构“卫”来管理“府”,也就是“卫府制”。[题外话;这些“卫”必不可免的与掌握军权的贵族发生冲突,这也是关陇贵族反抗原因之一]

唐朝时期,延用了隋朝制度,并且把军府改名为“折冲府”,以“十六卫”遥领天下折冲府。注意,只是遥领,平时根本没有任何指挥权,只有战时接受皇帝受命之后才能和其他人共同管理军队。



十六卫

十六卫分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十六卫中,左右监门卫负责管理诸门禁卫事宜,而左右千牛卫则是皇帝的侍从和仪卫,负责保卫皇帝。

其余十二卫负责管理天下折冲府,每卫设置上将军、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但上将军基本不常设,所以各卫大将军负责掌管日常事务。



折冲府

说完了十六卫,我们再来说说折冲府。虽然唐太宗改制时折冲府为636个,但折冲府的数量并非是恒定不变,有记载最少得时候仅有574个,当然最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了800多个。

这么多的折冲府不可能在人员数量和质量上相同,所以唐朝将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府有士兵1200人,中等府有士兵1000人,下等府仅有士兵800人。[题外话;唐朝初年关内的折冲府数量为285个,占据了天下40%以上,目的就是“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防止边疆大吏的拥兵自重]。



各“卫”管理兵马

十二卫也有高低尊卑之别,其中左、右卫地位最高,可以遥领60府兵马,也就是说左、右卫理论上执掌的兵马在6.4万至7.2万之间。

除去左、右卫之外,各卫遥领40~50府兵马。题目中的右威卫同样如此,以此算来,右威卫大将军最低领3.2万人,最高领6万人。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各卫都达不到理论标准。比如唐朝规定,凡是家中只有一子的军户,只用负责当地的守卫,不用参加远征或者戍边的活动。再有一个原因,如果长期没有战争,很多军户会成为军官剥削的对象,从而逃亡。所以种种原因导致了能够调动的折冲府士兵数量较少。因此有人估计各卫管理兵马在2~4万之间,当然这也只是推测。



最后说一下,折冲府的士兵没有命令是不能随意的出界的,只能在当地务农或者是训练,同样各卫大将军也不能随意调动自己遥领的兵马。

如果国家发生战事,朝廷首先会任命行军大元帅,然后该将领会找到其中一“卫”的大将军,然后拿着鱼符去找当地的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如果一致,才可以带兵出征。



由此看来,所有十六卫大将军名义上拥有的兵力根本不属于自己,而是由折冲府、地方州县长官、十六卫将军和行军大元帅相互制约,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单独控制军队。

当然,战争结束之后,士兵会立刻解散回折冲府,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我是越关


唐初的中央禁卫军主要分为南衙十六卫和北衙六军,其中南衙十六卫指的就是唐初的府兵制的设置。十六卫遥领天下数百个折冲府,这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其中,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掌皇帝侍从、仪卫,这四卫并不分管府兵。

其余十二卫再加上东宫六率遥领天下600到800个折冲府,各府的府兵有两个任务,其一为到长安宿卫,其二就是出征,其他的时间就是参加训练以及从事生产养家糊口,这就是唐初府兵制的特点。而折冲府的数量一直是有变化的,《新唐书》记载636年的时候,全国有634个折冲府,其中关内就有261个,折冲府最多的时候达到了800个。

这些折冲府又分为三等,1200人为上等,1000人为中等,800人为下等。而左右卫各领60府,其它卫领40到50府,剩余的就隶属于东宫六率。也就是说右威卫遥领40到50府的兵力,大约四五万的兵力。

诸卫的最高长官是大将军,为正三品。右威卫在唐初(662年之前)又为右屯卫,张士贵、窦琮、郑仁泰、苏定方、郭广敬等都曾做过右屯卫大将军。其中窦琮是“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在晋阳跟随李渊起兵,立下战功,在武德初年,获封右屯卫大将军。

张士贵和郑仁泰都曾参与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心腹武将。郑仁泰在647年的时候已经是右屯卫大将军,之后做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与副手薛仁贵讨伐铁勒,不过这一战郑仁泰是大败而归,而薛仁贵则留下了“三箭定天山”的传奇故事。郑仁泰被降职为左武卫大将军,在两年后再次出兵铁勒取得了胜利。

张士贵在645年随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因战功卓著,在班师回朝后获封右屯卫大将军。当时,薛仁贵正是跟随在张士贵的军中得以脱颖而出,实现了穷小子到大将军的完美逆袭。

655年,苏定方和程名振攻打高句丽取得胜利,苏定方因功获封右屯卫大将军。

郭广敬则是在656年的高宗一朝被任命为右屯卫大将军,郭广敬是郭子仪的伯曾祖,后来在665年因为与上官仪有交情而受到牵连被外放做了刺史。

662年,李治改右屯卫为右威卫,薛仁贵曾做过右威卫大将军。668年,薛仁贵跟随李绩再次征讨高句丽,这一次高句丽终于被灭,薛仁贵因功获封右威卫大将军,留守平壤,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普遍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后来随着战事的频繁以及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从武则天一朝开始就渐渐没落,唐玄宗时期,宰相张说进行改革,募兵制开始出现。“内重外轻”的府兵制逐渐被“外重内轻”的募兵制代替。这也就导致了边防军越来越多,中央禁卫军越来越少。

尤其是天宝年间的十大节度使制度,让边镇拥有了很强大的兵力,在有效抵御外藩的同时也让节度使拥兵自重,渐渐和中央叫板。后来的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统兵近15万,是最强悍的存在,755年冬天,安禄山就造了反,安史之乱由此开始,将大唐由繁盛带向衰弱。

<strong>


萧晓四姑娘


唐朝的正规军分为南衙十六卫与北衙六军,其中十六卫是野战军府兵制,六军是皇帝直属部队募兵制。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六军分别是: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一个卫的军队编制人员在2.5万~4万之间,因此右威卫最多有四万将士,至少有2.5万将士。皇帝直接控制的军队为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北衙六军,总数合计二三十万人马。

上将军是唐军的最高军衔,一般不设或者由皇帝本人当任,十六卫由大将军统率;每一个卫设置将军一人主管,下设若干中郎、中郎将、左右郎将辅助。唐太宗李世民将全国军府进行整顿,合计634个军府,称之为折冲府且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折冲府有1200人,中等折冲府有1000人,下等折冲府有800人。左卫、右卫两个卫管理60个折冲府,其他诸卫管理40~50 个折冲府。这么看右威卫拥有折冲府至少40个,军队员额至少3.2万人。折冲府的最高长官是都尉,配有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辅助。《神探狄仁杰》里的右威卫大将军就是王孝杰,此人军事能力十分突出,曾经大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死于征讨契丹的战争中。

卫府制是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府兵平时耕种,战时作战,实现了兵民合一,减少了国家开支。唐高宗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府兵流失较多,府兵战斗力急速下滑,于是唐朝军队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中期以后,唐朝的正规军分为神策六军和藩镇兵,神策六军由皇帝亲自控制,实际由宦官控制,藩镇兵则由各地节度使控制。唐朝后期全国有四五十个藩镇,各藩镇节度使都拥有军队,少则数千,多至10万人;这些节度使跟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一样,拥有大量的权利,最终形成了藩镇割据的状态。


大秦铁鹰剑士


唐朝的中央军团分为南衙16卫和北衙6军。南衙和北衙的军队加在一起,大约有20多万。南衙16卫分别是: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王孝杰的右威卫和李元芳所在的千牛卫都属于南衙16卫体系,但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又属于禁军。

南衙16卫和北衙6军总计只有20多万军队,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一个卫只有1万多人,类似于现在的一个师。我们顺便聊一下王孝杰,在唐朝历史上,东硖石谷之战中,唐朝军队确实几乎全军覆没,大将王孝杰被契丹军队包围。为了不做俘虏,王孝杰跳崖自杀。

唐朝的中央军团并不是固定的,如果边境发生战争,边塞军的数量不够,中央军团会抽调部分军队增援。例如唐朝与吐蕃激战的过程中,南衙16卫中,一多半都调往了前线。在唐朝的前期,由于经常参加战争,中央军团的战斗力还很强。但是由于升平日久,到了唐朝中后期,中央军团的战斗力远不如前,不比八旗子弟强多少。


繁华万里


唐府军分为16卫,16卫之下有600至800个折冲府,每个折冲府800至1200人,也就是说唐的府军总数在60万到80万之间,分到16卫每卫4至5万人,但府兵的特点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木兰辞中对府兵制描述很名显,府兵平时为民耕种可免役税,平时轮流在各卫服役,所以各卫在平时人数并不多,至多不过六千到八千人,战时才会满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