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哪兒來的自信?”“我媽給我的。”

我們班上有個孩子很自信,很喜歡挑戰,對新事物很感興趣。有次他對我說,“老師,我媽媽特別喜歡誇獎我,她說她是我的小迷妹。”我這才意識到,並非是孩子天生自信,而是他的媽媽給了他信心和勇氣。

日本江本勝博士做過關於水的結晶實驗。他還寫成了一本書《水知道答案》。

實驗是裝一瓶水,在上面貼上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的文字,一小時後,放入冷凍庫,零下五度結成雪花,然後放於顯微鏡下觀察—— 凡是善的文字,如:愛、感恩、感謝,結晶的圖案就非常美;凡是不善的文字,如:討厭、不喜歡、恨你,結晶的圖案就很難看;而中性的文字,則顯得很平和。同樣的方式,播放各種音樂,水也相應產生各種不同的結晶。幾十萬次的實驗,無一例外。

“孩子,你哪兒來的自信?”“我媽給我的。”

看到“愛”與“感謝”,水結晶呈現完整美麗的六角形;被罵做“渾蛋”,水幾乎不能形成結晶;聽過古典音樂的水結晶風姿各異,聽過重金屬音樂的水結晶則歪曲散亂……

江本勝博士從1994年開始研究用高速的攝影技術觀察水結晶,發現水是有靈性的,能看文字圖案、能聽音樂、能懂得人的意思。這真是令人驚奇。

“孩子,你哪兒來的自信?”“我媽給我的。”

萬物皆有靈性。水是如此,那麼人呢?

我們其實也都喜歡聽好聽的話。當聽到別人表揚或欣賞的話語時,就感到心情愉悅,莫名的開心,覺得自己好棒,被別人認同,也有自我的認同感。

比如,妻子喜歡丈夫說,你溫柔的樣子真美。你穿這件衣服真好看。

丈夫喜歡聽妻子說,帶娃兒的男人最有魅力。

同樣,我們想要爭取到對方的合作,多說好聽的話也更容易贏得合作,比直接提出要求要有效。比如,希望老公幫忙洗碗,可以說,每次你洗碗都洗得特別乾淨,而且你洗碗的背影特別帥。這樣說,是不是比簡單粗暴的“快去洗碗!”更容易讓老公接受呢?

大人是如此,孩子也一樣。

前面提到的男孩,打碎了家裡的鏡子。他告訴了媽媽,媽媽的反應是:“寶貝,謝謝你告訴我,媽媽真幸運,有你這樣誠實的孩子。

誇獎孩子誠實,而不是批評他打碎鏡子,這位媽媽真的太會誇孩子了。其實孩子也不是故意打碎鏡子的,他肯告訴媽媽就是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了,這時去批評他只會讓孩子不開心,覺得被指責。反而誇他誠實,會讓他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以後也願意把發生的事情告訴媽媽。

“孩子,你哪兒來的自信?”“我媽給我的。”

果果是個熱心的小女孩。吃飯前幫媽媽拿碗筷,結果不小心把碗打破了。媽媽說她笨手笨腳的,以後不再叫她幫忙了。這讓果果很傷心。

我們多讚美孩子,誇獎孩子,是要給孩子信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愛的。尤其是媽媽的肯定對他們來說更重要。但這種肯定是發自內心的,具體的表揚和欣賞,而不是空乏的“你好棒!“”你太厲害了!“

之前我女兒畫的畫被小朋友說畫得醜,老實說,跟其他小朋友的畫對比,我也覺得畫得不夠好,所以我只是安慰女兒說:“媽媽覺得你畫得挺好的。“但一直喜歡塗塗畫畫的女兒有一段時間都不要再畫畫了。後來偶然有一天,我翻出女兒之前的一幅畫,給女兒看,告訴她,我喜歡她選擇的色彩,喜歡她畫的輪廓。女兒高興地對我說,媽媽,我也覺得我畫得很好。

我們的認可和欣賞,不只給孩子信心和勇氣,也教會孩子給別人信心和勇氣。

在女兒同學家,幾個小朋友一起玩超輕粘土,小A對小B說:“哎呀,你這個太難看了吧,哪有藍色的葉子啊。”女兒對小A說:”我覺得藍色的葉子也很好看啊,我還見過紅色的葉子呢。“小B本來有點不開心,聽了女兒的話,又繼續高高興興地做藍色的葉子了。

“孩子,你哪兒來的自信?”“我媽給我的。”

很多父母對於誇獎孩子有認識誤區。

誤區一:批評孩子是為了孩子好,是鞭策孩子進步,而且要多批評才能讓孩子長記性。但事實是這樣嗎?我們說了很多次,孩子卻依然再犯。而且會讓孩子有逆反心理,影響親子關係。

當然我們不是說不能批評孩子,而且換成孩子容易接受的語言。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仍然是愛他的。具體可以這樣:表達憤怒,而不是憤怒的表達。不帶憤怒情緒地表達看法,儘量平靜的表達。在批評的同時看到孩子值得肯定的地方,給予鼓勵和表揚。

“孩子,你哪兒來的自信?”“我媽給我的。”

17歲男孩跳橋的直接原因就是受到了媽媽的批評。如果當時媽媽可以語氣平靜地說:“媽媽很高興你願意跟我分享你今天的經歷。”這其實也是一種表揚,表揚孩子愛分享。這就會讓孩子有被認同的感覺。如果火上澆油不分青紅皂白直接上來一頓批,孩子本來就憋著氣,還委屈,自己親媽也不向著自己,如何受得了?

總是受到批評的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夠愛他,老看他不順眼。越是得不到愛的滋養的孩子越容易放棄生命。

“孩子,你哪兒來的自信?”“我媽給我的。”

有人做過大米實驗

準備兩碗米飯,對一碗說我愛你,另一碗說我恨你,討厭你。一星期後觀察結果,被說愛的米飯依然有飯香味,被說討厭的那碗則發黴發黑了。經常對孩子說好話,讓孩子感受愛,比起批評孩子,更能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孩子,你哪兒來的自信?”“我媽給我的。”

誤區二:誇孩子就是寵孩子。

誇獎是欣賞,是肯定,但不是寵孩子。寵是無原則無界限的愛。而誇獎是基於事實的。孩子有了好的行為,我們給予語言的激勵,就是誇獎,也是對好行為的正強化。而寵孩子是不管孩子任何行為(好的或不好的)都誇獎。

誇獎、讚美孩子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和被認可,有更充足的安全感。當安全感足夠了,孩子才會更有勇氣和信心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有更多地自信與別人相處、解決更多的問題。

“孩子,你哪兒來的自信?”“我媽給我的。”

當別人問你孩子:“你哪兒來的自信?”他可以驕傲地回答:“是我媽給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