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新升級了這2款老遊戲,讓家裡的老人也能和孩子開心玩耍!

早上送孩子上學,我經常也會給他唱些兒歌。除了孩子喜歡的英文歌曲之外,有時候還會唱《上學歌》、《粉刷匠》、《蟲兒飛》之類的。有一天,我家哥哥突然問我:「媽媽,這是你小時候的歌嗎?」一邊說,他一邊學著我的音調唱了起來。

我唱得多了,漸漸地,那些我小時候的歌曲,也變成了哥哥弟弟小時候的歌曲。

想起哥哥剛出生的那會兒,每次到了選擇哄睡歌曲的時候,我也會本能地哼唱起小時候媽媽教我的童謠。從客家家鄉話的《月光光》,到我媽媽愛唱的《外婆的澎湖灣》、《鄉間的小路》或者是簡單《一閃一閃亮晶晶》,這些童年歌曲,是我腦海中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忘懷的曲調和回憶。

我一直都覺得傳統文化不應該被遺忘,我們學習英文也許是孩子教育過程不可缺失的一環,但童謠、聲律啟蒙、傳統兒歌和遊戲等也有珍貴的傳承價值。

有時我確實在想,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和老人一起,玩玩小時候玩過的遊戲呢?跳房子、彈彈珠、跳繩、翻繩、拍洋畫……每一樣都簡單易行、益智啟蒙,非常好玩。最重要的是,這些遊戲還能讓老人在遊戲中重拾過往的快樂,老人在陪孩子玩這些遊戲中所傳遞出來的自信和快樂,也能感染孩子。

所以,我今天特地挑出兩款適合2到3歲孩子玩的「老遊戲」,並且圍繞這兩個遊戲示範方便上手的改良。因為是老遊戲,當然也需要與時俱進去進行優化。

這些帶著滿滿「回憶殺」的遊戲,並不是為了要讓孩子去讓老人家開心,而是希望能將我們的童年帶入孩子的童年,讓那些曾經感動我們的故事,得到傳遞,也讓三代人之間有更多感同身受的回憶。


01

跳房子

我重新升級了這2款老遊戲,讓家裡的老人也能和孩子開心玩耍!

如果你已經不記得跳房子的玩法了,可以在這裡溫習一下。

跳房子的遊戲規則很簡單。就是用粉筆在地上畫出幾個格子,然後按照順序,將小石頭(或沙包)踢進第一格,單腳跳進這一格;

再用另外一隻腳將小石頭踢進第二格,再單腳跳進(並列的格子可以雙腳跳進),依次跳到「天」字格。

順利完成後,站在「天」字格內反身將小石頭扔到1到8中的一格里,這一格就變成自己的「家」(再跳時,這一格可以雙腳落地),誰的"家"多誰就贏。

這種玩法對於2-3歲的孩子來說相對會難一些,畢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多甚至還不會雙腳跳。但是,我們可以將遊戲簡單有趣化,讓遊戲變得更適合我們的孩子。這裡我給遊戲進行了兩種改良。

這種玩法對於2-3歲的孩子來說相對會難一些,畢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多甚至還不會雙腳跳。但是,我們可以將遊戲簡單有趣化,讓遊戲變得更適合我們的孩子

。這裡我給遊戲進行了兩種改良。

  • 跳房子集物(適合會雙腳跳的孩子
我重新升級了這2款老遊戲,讓家裡的老人也能和孩子開心玩耍!

遊戲介紹:

首先將孩子喜歡的小玩具依次放到格子裡,由年齡最小的玩家先開始。 第一關:將玩偶放到方格「1」,玩家要跳到方格「1」,才能拿到玩具。 第二關:如果第一關完成,將第二個玩具放到方格「2」,玩家跳到方格「2」,才能拿到玩具。如果第一關未完成,改由第2個玩家開始遊戲。 …… 依次進行下去。 最後,老人和孩子比比看,誰的「戰利品」更多,玩起來更開心。

第一次和我家哥哥弟弟玩這個遊戲時,奶奶也很興奮,對孩子直呼:「你爸小時候也玩過。」 可是沒多久,她就發現和她玩過的跳房子游戲並不是完全一樣。但因為是降低難度版,玩法也更簡單,老人家玩起來依然開心。而哥哥和弟弟因為互相陪著玩,自然也是馬達開啟,玩得很盡興。

跳房子本身對於發展兒童的跳躍、平衡等身體能力就非常有益,我在遊戲中加入了「撿東西」的環節,需要孩子彎腰撿東西,又鍛鍊了孩子的腰部肌肉。

最後比比看誰的「戰利品」多,還需要孩子數一數數量、比一比多少,也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數學,玩中學學中玩。

  • 帶小猴找朋友(適合還不會跳的孩子
我重新升級了這2款老遊戲,讓家裡的老人也能和孩子開心玩耍!

遊戲介紹:

首先用粉筆畫出或者用膠帶貼出一個房子迷宮,標註起點和終點。 在起點、終點,房子迷宮迷宮中各放幾個小玩偶。讓孩子帶著玩偶小猴(可以換成任意孩子喜歡的玩具),沿著迷宮,一路撿起所有的玩偶。 最後到達終點,撿起最後一個玩偶。

這個迷宮不需要現成的模型,你當然可以根據網上現成的簡單迷宮,來畫這個地上迷宮,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設計這個迷宮。我相信,孩子更喜歡後者。

和我家哥哥一起玩這個走迷宮遊戲時,他就設計了各種「停車場」:「我們要避開這個停車場哦,這裡會有很多車開來開去,很危險的。」兩兄弟還為這個迷宮設計遊戲規則,制定自己的遊戲範圍呢。

迷宮對孩子的認知和語言發展幫助很大。當我家弟弟剛開始牙牙學語的時候,初次玩這個遊戲,他絞盡腦汁可能只說出了兩個字,他用身體轉一個方向,並用手指著說:「右,走」。這個時候我會給孩子一個引導性的語言,「向右邊走,弟弟你是引導我們朝右邊走是嗎?」

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記錄和複述孩子最早說出來的詞彙,可以幫助自己理解孩子的意思,更好地引導他們形成抽象思考。

此外,迷宮遊戲還可以和假裝遊戲結合起來,變成你和孩子講故事的素材庫。在遊戲結束後,讓孩子思考迷宮裡安放的小玩偶「找到了哪些朋友」,被找到時「正在做什麼呀」,各自又「說了什麼呀」

……不用擔心孩子講不說來,和孩子討論這三個問題的過程,是訓練孩子「講故事」能力的好辦法。

兩三歲的孩子正處在語言爆發期,這個遊戲為孩子提供了「說故事」的素材,也訓練了孩子在講故事過程中的語言組織能力。但我們要注意避免用教育的口吻來對話。我們鼓勵孩子講出來,然後欣賞他的故事,這個簡單的動作是可以讓孩子感覺得到,自己是能夠參與裡面的,可以學以致用。

03

東南西北

我重新升級了這2款老遊戲,讓家裡的老人也能和孩子開心玩耍!

「東南西北」是我小時候非常喜歡的一個遊戲。外面寫上東南西北四個大字,裡面寫上懲罰什麼或是獎勵什麼,遊戲就可以開始了。朋友說「我要東,16下」,「翻16下,東,哈哈,孫悟空」,朋友就必須模仿一下孫悟空了。

小小的遊戲帶給我們實在太多美好回憶。其實,這可不僅僅是個「惡作劇」遊戲,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幾種「東南西北」的新玩法。

  • 輪到誰表演

這其實是「請你跟我這樣做」的翻版。在我們做這個遊戲的時候,有兩個重要概念是需要孩子學習和掌握的,一個是規則意識,另外一個是排隊意識

規則意識是指,當我們制定好了東西南北對應的遊戲後,我們抽中了哪個,就應該履行那個遊戲,而示範和展示,是這個遊戲的內核。比如:

「西,8下」,寶寶唱歌,哈哈,孩子開開心心地唱首歌;

「南,5下」,刮爺爺鼻子3次,爺爺樂呵呵地把鼻子伸過來。

排隊意識是指,這個遊戲是有輪流順序的,爺爺玩了孩子玩,孩子玩了爺爺玩,我們圍繞指令,先後輪流,大家都互相有各自的角色。很多時候,我們教會孩子基礎的社會認知常識,其實在很多陪孩子玩的遊戲裡,都可以及時滲透,這樣子才是真正地潤物細無聲。

  • 顏色大集合

孩子在出生後只能看到黑和白兩種顏色,到一歲能辨認紅色,兩歲可以掌握黃綠藍三種顏色,到三歲,就能夠識別紫色、粉色等複合顏色。三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喜歡在生活中不斷尋找不同的色彩。

我和孩子玩的時候,會將「東南西北」裡面的八個面都塗滿不同的顏色,就變成了一個「找顏色」的遊戲了。

- 「東,7下」,是紅色呢!家裡有什麼東西是紅色的呢?

- 紅色的蘋果;

- 我的帽子是紅色的

- 剪刀的手柄是紅色的……

將東南西北翻出來的顏色,與家裡具體的物體配對,孩子在找的過程中,不僅對顏色更熟悉,也因為「找」這個過程,訓練了孩子的觀察能力。

孩子到了兩歲後,可以學習的色系會更加複雜,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紅黃藍綠青藍紫」這些標色系列,所以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學習更寬的色譜,比如靛青、淺藍、淺赭、淺綠等。比如我家哥哥現在已經可以很熟練地辨識海藍色(aquamarine)和蔚藍色(sapphire)之間的區別等,讓孩子的眼睛去逐漸分辨不同顏色之間的差異,可以培養孩子的美感。

  • 形狀配配對
我重新升級了這2款老遊戲,讓家裡的老人也能和孩子開心玩耍!

找顏色的遊戲也可以變成找形狀遊戲,只需要把顏色換成形狀就可以了。孩子要學習的平面圖形,遠遠不止正方形、長方形、心形、圓形這些基本款,兩歲後同樣可以逐漸增加孩子認知方面的豐富度,引入更多的不規則的形狀。

玩這個遊戲時,讓孩子把二維的畫面和三維的物品相對應,難度其實還較大,遠高於找兩個相同的三維物品,或是找兩幅相同的二維畫面。比如長方形,可能對應家裡的電視櫃等,這便是這個遊戲的聯繫。

和孩子做這個遊戲,他便有機會了解,真實世界與紙面世界之間的關聯,將物品歸為一類所參照的屬性,以及如何將三維語言轉換成二維語言等等。由此也能漸漸理解二維畫面是一種符號,代表著真實的物品,做到這一步,就可以逐漸理解書面語言代表事物、動作以及想法了。

做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切換的時候,其實對一些兩歲孩子來說可能還有難度,所以大家可以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減低或者升高難度。

  • 東南西北小動物
我重新升級了這2款老遊戲,讓家裡的老人也能和孩子開心玩耍!

沒有想到吧,小小一個東南西北,貼上五官,居然就變成動物了。我做的這個是小蛇,還可以做小貓小狗小豬呢,上網搜一搜動物模板,讓老人和孩子一起設計出更漂亮的小動物造型。


其實適合老人和孩子一起玩的遊戲真的很多,不管是由老遊戲衍生而來的,還是我們生活中的某一個場景,孩子的某一次需求,都可以變成遊戲。

陪孩子玩,不僅僅只是為了打發時間,遊戲同樣是教養和家庭關係的折射,也同樣可以成為孩子的啟蒙早教。我將這三期的遊戲歸類在這裡,大家可以一起收藏起來。雖然我說的祖孫遊戲,但卻不僅僅只是祖孫遊戲。有攻略、有心法、有術也有道,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這10個祖孫遊戲讓老人家也變身陪玩達人,轉給家裡人看看吧!

老小孩,小小孩,怎麼一起玩出好腦力 | 祖孫陪玩中篇

我們常說老人家和年輕人在育兒上有很多難處,但很多時候我們也疏忽了去打通和搭建彼此的橋樑。以傳統的祖孫遊戲為例,我們不要拒絕簡單,也不要疏忽改良。不管是老人,還是父母,在孩子的遊戲過程,我們當然可以協助孩子,並且更要支持孩子的遊戲。我們提供的支持和協助,可以幫助孩子向更高能力水平的發展,讓孩子獲得很好的引導。

只有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突破隔閡和距離,共同柔化彼此的關係。也只有大家都共同步調地和孩子一起相處,我們才能更真實地看到孩子的階段特徵、和所處的需求,我們才能一起學習到正確協助和引導孩子的姿態。

這或許也是和諧家庭的共同表現。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